▲ 潮汕地區,滿架子的粿粿粿粿。圖/視覺中國
-風物君語-
追光吧,粿粿!
在吃方面,南方和北方有很多有趣的CP:南米北面、南(湯)圓北(水)餃、南燜北燒、南煲北燉……
關於各種糕點小吃,我們也發現了一對:南粿北餜。
▲ 蘭溪雞子餜,近似北方的「餡餅」和「菜盒子」。攝影/六子lwy,圖/圖蟲·創意
作為一名江南的包郵區群眾,第一次吃到的一種「餜」是浙江蘭溪的雞子餜。雞子,即雞蛋,雞子餜就是在麵皮裡裹進肉末蔥花、灌上雞蛋液用油煎制的一種小吃。
到了北方才發現「餜」到處都是:甘肅臨夏有油炸餜餜,就是把麵粉做出各種造型下油鍋炸;山東魯西北平原,人們把各種形狀的油條統稱為「大餜子」,各種甜食蜜餞類也稱「喜餜子」;天津的煎餅果子嚴格講應該是「煎餅餜子」,因為綠豆麵皮裡的油炸「薄脆」叫餜箅兒。
▲ 山東聊城「八批餜子」。攝影/王老虎尋鮮記
由此可知,用小麥麵粉製作、過了油的麵食就可叫做「餜」。浙江的「雞子餜」,是麥粉所制,還保留著中原遺風。把麥粉變成大米(粳米)粉,就產生了南方版的餜——「粿」。
今天放下北方「餜餜」們不表,單說南方「粿粿」們。
為啥說「胡建話」的愛吃粿?
在江西、浙江、安徽的山區,「粿」還是零星分布。再往南去,到了說閩語,也就是說「福建話」的地區,藏在青山綠水間的「粿粿」大軍,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衝出,頓時讓人眼花繚亂。
▲ 浙南山區,曬「黃粿」。攝影/馮木波
漢末以來,北方戰亂頻仍,中原士人百姓紛紛南遷。這些南遷的移民對故土食物太過留戀,因而將大米磨成米粉、米漿,強行開發出形態上極其接近北方麵食的麵條、饅頭、包子、餃子……
東南沿海各省,是北方移民的主要遷入地,山區相對平原既容易躲避災禍,又可以很好保留傳統習俗,而福建又是山區最密集的省份——所以,粿粿集中在閩語區(覆蓋福建、潮汕、臺灣、海南、雷州半島及江西浙江的部分地區),就不奇怪了。
日常粿:一天不吃想得慌
經過千百年發展,「粿」成為一個五彩繽紛的大家族:主料除了大米,還包括以薯類、芋類製成的食物,平時食用的有主食、有點心,最耗時費力的「粿」,直到年節時才會出現。
▲ 皖南徽州的「水餡包」,類似蒸餃。攝影/許路遙,圖/圖蟲·創意
粿條和粿汁丨葷素湯炒都可口
哪裡人是「吃粿」專家?潮汕人民一定覺得自己最有發言權。粿條、粿汁在潮汕地區的普遍程度,仿佛臊子麵之於陝西、米粉之於廣西。
粿條是把大米磨成漿,蒸熟後切成細長的麵條;粿汁,又叫粿汁皮,比粿條多一個晾乾或烘乾的步驟,然後切成三角形或四邊形的片狀,口感上更加彈滑;剛做好的粿條、粿汁皮,直接吃米香濃鬱、原汁原味,烹飪中跟麵條一樣,可任意搭配其他食材。
▲ 牛肉炒粿條。攝影/Nikuyamyah
把粿條(粿汁皮)在水中燙熟,搭配牛肉、牛雜、肉丸、豬雜、滷蛋、豆芽等配菜,也可根據喜好加入咖喱或者沙茶醬之類的調料,是最常見的吃法;
潮汕的牛肉火鍋吃到末尾,湯頭已經溢滿牛肉的鮮香,這時下一把粿條進去,與牛肉湯頭形成絕妙搭配,什麼佐料都不加,牛肉湯粿條的鮮美,也足以讓盛滿牛肉的胃口畫上圓滿句號。
▲ 汕頭粿汁。圖/視覺中國
粿條不分早中晚,尤其在福建、海南、潮汕等吃粿大區,24小時都可能遇見賣粿條的檔口。
老鼠粄丨千千萬萬別誤會
老婆餅裡沒老婆,老鼠粄裡也沒老鼠!
因發音不同,客家人將「粿」發音成「粄」——他們吃的老鼠粄其實也是一種「粿」,是用細而短的米粉製成,因兩頭尖尖、形似老鼠尾巴而得名,可煮、可炒、可幹拌。到了廣府地區,人們還發明了一種叫「啫啫」的做法,且口感極富彈性,哪怕只有把青菜和雞蛋,也能吃得和美落胃。
▲ 老鼠粄裡沒有老鼠。攝影/大角妖,圖/匯圖網
點心粿:長得好看又好吃
要說長得好看又好吃,莫過於點心「粿」,顏色可以五彩繽紛,都取之於自然;味道可以千變萬化,全賴食材與佐料的組合。
鹹水粿與燈盞粿丨零食界槓把子
江西上饒的「燈盞粿」,形如小燈盞的樣子,裡頭放上雪菜豆芽肉絲炒的料,一個不過嬰兒手掌大小,一口氣能吃好幾個。
▲ 江西上饒的燈盞粿。圖/遊俠客
潮汕滿大街的「鹹水粿」,與江西燈盞粿師出同門,只是「燈盞」裡的料,換成了菜脯粒,也就是蘿蔔乾——菜脯用豬油炒熟,放一小撮在粿上,提鮮增味。
燈盞粿和鹹水粿在上饒、潮汕,是孩子放學後校門口的零食扛把子、大叔們飲茶吹水時的好搭子。
▲ 潮汕地區的「鹹水粿」。攝影/飛機與蜻蜓的故事,圖/匯圖網
臺灣省的 「碗粿」,就是燈盞粿或鹹水粿的放大版,裝在特製的小小碗裡蒸製,有兒童的拳頭那麼大,口味有鹹有甜,鹹料有鹹蛋黃、香菇、肉末、蝦米等等。
包米粿丨簡易版腸粉
「粄」來自古漢語,意為佐茶充飢之食,形態上與作為主食的粿條類似。許多粿類小吃,也可以找到「粄」的對應品種,如廣東的包粄、捆粄,就是將蒸熟的米漿平均分好,加上鹹菜、冬筍、肉絲之類的餡料,包裹起來食用,樣子有點像簡易版腸粉。
▲ 潮汕地區的「鹹水粿」。攝影/qsbxz5566,圖/匯圖網
這類食物在江西贛南也很常見,只不過名字變成了「包米粿」。
蔬菜粿丨誰能拒絕油炸的香?
江西南部的客家地區,也有吃粿的習慣,當地人的早餐裡包含「茄子粿」「鹹菜粿」「南瓜粿」等等,其實原來是用蔬菜掛米漿,入油鍋炸制而成。
▲ 贛南茄子粿與鹹菜粿,你找到了嗎?攝影/甜怡
蔬菜、米漿經油一炸,再淡的味道也立馬變得滋味十足,米漿脆、蔬菜嫩,吃起來大快朵頤。
米粿丨鬆軟版「年糕」
米粿這種食物在江西東部、南部,浙江中西部頗為流行——其實就是用各種米打的年糕,只不過叫法不同。
▲ 上圖:浙南山區製作「黃粿」情景,攝影/劉麗莉;下圖為炒黃粿,供圖/慶元縣文廣旅體局
在麗水、贛南等地有有一種「黃米粿」(也稱黃米果、或黃粿)是用粳米加草木灰染成,口感比糯米年糕更鬆軟可口,可炒可湯。
九層粿丨粿中的藝術品
在福建閩南等地有一知名小吃叫九層粿。在米漿裡加入紅黃色素,以紅—黃—白順序疊加,直至九層。吃時切成菱形,側面看顏色層次分明,食之口感滋潤細膩,鬆軟清甜。
▲ 閩南「九層粿」。圖/閩南家味
巧的是,在江西贛南也有一模一樣的小吃,只是稱為「九層皮」,做法、口感如出一轍。
草粿丨「粿粿」裡的甜品
潮汕流行在夏天吃草粿,到了浙南、江西、寶島臺灣叫仙草凍或燒仙草,在客家人聚居區又叫仙人粄,在馬來西亞等海外華人叫仙草粿。草粿在製作中需要加入米漿,所以稱為「粿」並無毛病。
▲ 燒仙草又叫草粿,可加芋圓、紅豆等配料。攝影/melomeloGao, 圖/圖蟲·創意
無米粿丨晶瑩剔透的美
無米粿,說的是一類不含米的「粿」,多用薯粉製作,屬於「粿」家族的新成員,可以加入韭菜、白菜、土豆、白糖等餡料,先蒸、後煎,比傳統的粿吃起來口感更糯。
▲ 韭菜餡兒的「無米粿」。圖/視覺中國
無米粿中有一種「水晶粿」,用番薯粉、生粉和面,餡用韭菜、胡蘿蔔、玉米、紫薯等調製,蒸熟後粿皮晶瑩剔透,粿餡五顏六色,食用時還要淋上一勺用蒜末、小蔥、豬油調製的滷汁。
節日粿,人神共舞的美味
閩粵地區民間信仰興盛,粿是節慶、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汕頭一個叫做「東湖」的小漁村,有一家專為村民提供各種祭祀粿品的作坊。小小作坊裡滿坑、滿桌滿架地堆著各種顏色、尺寸、形狀、大小的粿,那陣勢叫人嘆為觀止。
▲ 各種用於祭祀的粿。圖/視覺中國
紅桃粿丨從年初吃到年尾
因為顏色漂亮、造型圖案喜慶,紅桃粿是最常見的:結婚用它、生娃用它、過年用它、初一十五也用它。
▲ 廣東汕頭的「紅桃粿」。圖/視覺中國
粿皮是用紅麴米染色,裡頭的餡也分甜、鹹:甜的是紅豆沙,鹹的是用蝦米、菜脯、香菇炒香的糯米飯。
剛蒸好的紅桃粿光澤彈糯,香甜筋道,是道美味小吃;而祭祀等儀式過後,放涼後的紅桃粿略硬,裹上蛋液下油鍋煎熱,又是另一種滋味。
糕粿丨發糕中的戰鬥糕
糕粿也是祭祀必備,分甜粿、發粿等幾種,通常做成圓餅——早些年家家都會做,現在多向專門的粿店定製,一般單個重達十多斤。
▲ 上圖為閩南甜粿,攝影/阿遊;下圖是閩南的南瓜鹹粿,供圖/許曉春
甜粿和發粿對應不同的祭祀需求:甜粿在和面時加糖,祭祀完再上鍋蒸熱,嘴饞的孩子會偷偷掰扯一塊來吃,甜香滿口;
發粿是經過發酵的粿,也叫酵粿,其實就是俗稱的發糕——切成半個釐米厚、4個釐米見方的粿片,裹上蛋液炸著吃,又香又甜。
▲ 廣東梅州大麻鎮的發粿,當地又叫發粄。攝影/葉廣傑
鼠麴粿丨甜和鹹能分也能合
鼠麴粿裡加了鼠麴,是一種可以用作食物染色、帶有清香味的草,與艾草相似,總是被人誤讀成「鼠曲粿」、「鼠殼粿」,連帶著嚇人一跳,以為與老鼠有什麼關係。
▲ 鼠麴粿。攝影/廢材小瓶子,圖/圖蟲·創意
做鼠麴粿的模具有圓形的,也有與紅桃粿相似的:頭上小小的一個尖兒,下面圓圓的一個肚子;廣東、福建、浙江都地方製作鼠麴粿,其餡料也是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創造力,有鹹、甜、鹹甜雙拼三種。
對於東南各省來說,清明節來了,鼠麴粿的春天就到了;冬天的鼠麴粿熟了,也該回家過年了。
▲ 做清明粿景,以後還能經常見到嗎?攝影/葉高興
「粿」,會因為它帶給味蕾的美好、帶給歲月的溫暖,在充滿稻香的南方代代相傳。在文化基因裡,它還默默地與北方的哥哥「餜」遙相呼應,演繹著和而不同的味道。
- END -
文 | 甜怡
編輯 | 大羽
封圖 | 遊俠客
趕緊留言
說出你和「粿粿」的故事~
本文系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