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做的糯米粿
作者/林秀藝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閩南農村還不太富裕,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才會做些糕點,成了我們這些饞嘴孩子最稀罕的東西。阿嬤很會做糯米粿,我至今依然深深地懷念糯米粿的軟糯香甜。
那時候,我們一大家子七口人住在土樓裡,兩間房僅有幾十平方米。家裡的灶間小小的,一米多寬的灶臺由磚土砌成,已經年邁的阿嬤,逢年過節就會在灶臺前忙碌,給我們做糯米粿。
記得一年中阿嬤要做兩次糯米粿。阿嬤做糯米粿的糯米、花生和芝麻都是自家種的,糖也是村裡的糖廠生產的。做糯米粿得在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浸泡糯米,第二天到村口用石磨推出米漿,潔白的米漿一點一點地流進鋪好白布的桶裡,再用白布將磨好的米漿包紮起來,吊在桶裡濾出多餘水分。下午時分,米漿的水分已過濾得差不多,阿嬤會拿出來放在大木盆裡不停地揉,直到米漿黏柔適度,再搓成十釐米左右的條狀,擺放在圓形的大簸箕裡。
這時候,灶臺大鐵鍋裡加入糖的開水已經沸騰,阿嬤將一條條粿條放入滾水中,囑咐我們把火燒得旺旺的,她則用一把大鐵勺不時地攪動,防止粿條粘鍋。約半小時後,在大鐵鍋裡不停翻滾的粿條已經膨脹,漂浮在熱氣騰騰的糖水裡。這時候糯米粿還沒做成,可阿嬤心疼我們這些圍在灶臺旁饞得直流口水的孩子們,會撈出兩三條來,讓我們先嘗嘗。那熱乎乎、香噴噴的粿條,我們吃在嘴裡,捨不得吞下肚裡。
等到粿條煮透,阿嬤把灶膛裡的柴火熄滅,然後用大鐵勺將粿條推成一團。這個過程一般得半小時,待粿條推成一團,柔韌得既能拉成長條又不粘手時,便可趁熱捏成一個個糯米糰。這時候,我們就成了阿嬤的小幫手,我們學著阿嬤的樣子,把糯米糰子揉開攤在手掌上,放入早就炒好的花生芝麻餡,再包起來拍打到沒有褶皺痕跡。最後一道工序,是阿嬤將包好的糯米粿放入木頭模中,印上圖案。這樣的糯米粿才算做好了。
記得小時候阿嬤每年都要做糯米粿,直到她年事已高,沒有力氣再做。儘管現在市場上也能買到各種餡料的糯米粿,可在我的心裡,它們的味道都不盡如人意,想來,阿嬤做的糯米粿,不僅純手工、食材地道,更飽含著阿嬤對我們濃濃的愛意。
作者
林秀藝,1974年生,福建平和人,平和作家協會會員,供職於交通執法部門,業餘時間喜歡寫作。
朗讀者
張洵,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主持人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張洵 黃曉青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海鷹 羅小州 審核:蔡文演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