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武術界常說的「法無定法」

2020-12-15 我的武林

法無定法有定法

(全亮)

武術界常說的「法無定法」,其含意可做多方面理解。

其一,練功者經過多年武術或氣功、功法的學習修煉,已在內功和外功上達到一定程度,可以根據自己在練功中的體會,收穫、興趣,自由選擇一種功法,進行長久不懈的練習。

其二,也可以根據自己在長期練功中形成的悟性或靈感,創編或自然形成一種新的功法。

其三,也可以把練功生活化,一舉一動都循法。

其四,也可以是練功者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以後,在表演或技擊時,隨心所欲,神到形到,心到氣到,意到力到,隨機就勢,見招生法,心想法生。不再循規蹈矩,但處處都守規矩等等。

綜上可知,「法無定法」並不是沒有法,而是先有定法,久練自化處處法,後天的一切功法都是法。

由有法到無法,就是哲學上的「必然」和「自由」的關係,共性和個性的關係。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這也是法。是處處無法,處處法,法無定法不離法。法既是法又不是法。法中有種種功法之共性規律,共性規律又是通過種種具體功法之個性體現出來。是曰:共性寄於個性之中,個性是共性的具體表現。共性和個性的關糸實際上也是「法」和「無定法」的關糸。任何一種功法,無論是傳統功法,還是後人創編的功法,只要符合武術或氣功的基本規律,對調身治病、挖潛、抗暴有一定之功效,都可以練習、推廣在這方面沒有什麼絕對的權威和一成不變的功法。

所謂名家功法,也多是隨著實踐的經驗體會,不斷地修改、完善、數年定型,晚年還有變化,後人還要發展。故曰:法無定法實乃「自由」之法,開放之法,辨證之法,發展之法。

「法無定法」在今天還應該有喚起同道破除保守,解放思想的更深更大的意義。改革開放的政策打開了富國強民的大門,同樣也是我們發展武術事業,打開人體潛能密碼的金鑰匙。人體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巨糸統,所謂的「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人和宇宙萬物都是相親相通的。

後天的「實神」即知識、規範實踐經驗等等,對人腦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但也自覺不自覺地封閉了「天」「人」之間的一些通道。所以人體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一樣,也有由「計劃」走向「市場」的問題。人們必須在充分地肯定、尊重、繼承前人經驗和自己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敢於衝破「閉關鎖國」的桎梏,不斷學習新知識,研究新情況,認清新形勢,解決新問題。使我國武術、氣功這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在世界民族文化的百花園中常開不敗。

相關焦點

  • 法無定法,無法可傳
    法無定法,無法可傳道至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陰陽,陰陽重合生三體,三體再生萬物昌,天下眾生本心相同,皆有自性,但是每個眾生因緣各有不同,無法規類統一標準,因此法無法定,所以才叫法無定法,只有隨緣渡化,凡夫俗子一心求法,不能修心修德成為道,成為聖
  • 2019福建教師資格結構化面試:如何理解「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
    2019福建教師資格結構化面試:如何理解「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題目:對於「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句話,你怎麼理解?【參考答案】「教學有法」,指的是教學有一定的方法、原理、規律。「教無定法」說的是教學沒有固定的、死板的方法;「貴在得法」指的是貴在有恰當而合適的方法。其實這三個短句都在強調一個「法」字,即教學方法。
  • 萬事由法,法無定法
    佛家常說,萬事由法,但法無定法。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都有其發生的原因,但其原因卻各不相同。一個人想要將各種事情都做好,那麼就要有變通的本事了。遇到不一樣的事情,要不一樣地去對待。甚至同樣的事物,在不同時期,不同人去做的時候,也要不同對待。 這其中的不同對待,不是厚此薄彼,而是用最合適的方法解決最合適的問題。這其中是有變也有不變的。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自己堅決做事的心。
  • 法無定法,因緣說法——《愛的呢喃》之三十三
    法無定法,因緣說法——《愛的呢喃》之三十三2019年6月21日法無定法,因緣說法。前些日子文正說了很多心得,馬兄勸他趨向本來無一物。但我寧願支持文正努力排比,眾裡尋他千百度。為何?心傳之後再進入涅槃禪,就要經過生死大關,才能懸崖撒手,其中困厄非局外人所知。文正想突破,因為素來的習性搞了太多的學問,必須層層突破,才能驀然回首。馬兄理勝於事,反而執理而傷般若的生長,戒在理未徹。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佛祖在《金剛經》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中有一句話叫做「一切法都是佛法」,有許多的人都只能有一個大概的理解,而難以體會到隱藏在其中的大智慧,從而白白讓自己錯過了悟入甚深佛法的機會,難以登堂入室而得見般若花開。
  • 法無定法是什麼含義?作為川劇藝術思維方式的個性,它如何表現?
    本文乃「李洋說科技」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法無定法,是川劇藝術思維方式的又一種突出個性或致思路徑。法,在這裡可以做比較寬泛的解釋,它指的藝術思想上的模式、定則,也可以指藝術本身的一般規範、制限。
  • 法無定法——在觀象賞「對石」亂彈
    我說,觀摩之前腦海裡始終揮之不去的一個觀點是,破損的石頭不可玩,哪怕是破損了一點石皮或有一點裂隙的石頭都不完整,更談不上完美而棄之不取的,何況像這些斷裂成兩截或多截的破石頭。石友看我說話直率便又問我,看了今天這個展覽後有何感想?能給出什麼樣的評價?我說,此一時彼一時也。
  • 蘇東坡說執筆無定法,他說的是反話,三指執筆是定法,不服來辯
    蘇東坡說執筆無定法,他說的是反話,三指執筆是定法,不服來辯。不論做什麼事情,要想做到比較標準的狀態,需要一定的程式,或者說是範式,這就是平常所說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書法也不例外,要想把書法寫到比較好的境界,許多千古流傳下來的操作範式,是需要遵守的。比如執筆的問題。
  • 佛教:什麼是法無定法?為什麼要活在當下?
    學佛的人大多都聽過這個詞——法無定法。這是佛教詞彙,什麼意思呢?通俗的解釋就是無常。人們常說世事無常,就是任何事都沒有絕對的定論,一切事物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計劃總沒有變化快。就像人的快樂與痛苦一樣,總是交替進行、輪迴上演。
  • 陸生作:是文無定法,還是文有定法?
    說這話的,感覺像個大師,飄飄欲仙,不食人間煙火。像個上帝,凡人一講文有定法,他就要發笑。面目、語調,有一點點噁心。文無定法,這當然是對的。你本來打算清蒸的,你兒子說他喜歡紅燒,你就聽他的了。一條魚,只是一個食材,怎麼做都可以。好吃難吃另說。
  • 書法執筆真的無「定法」嗎?你怎麼看?
    有朋友問我學習書法,執筆真的無「定法」嗎?你怎麼看?這句話是宋代書法大家黃庭堅說的,還有後半句,「執筆無定法,但使虛而寬」。黃庭堅說執筆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執筆寬鬆、放鬆就可以了,其實執筆還是有「定法」的,那就是「虛」和「寬」。
  • 我們該怎樣理解,說法者無法可說?那麼學法者還有法可學嗎?
    禪宗神秀大師派門下弟子去志誠去漕溪六祖座下學法,他對志誠說:你聰明多智,可為我到漕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回來後告訴我。志誠參拜六祖,六祖問:你的老師是怎樣教你們的?志誠回答說:師父常指教大家住心觀淨,長座不臥。
  • 「應然」神法與「實然」人定法的悲劇衝突和價值抉擇
    恰如威廉 布萊克斯通在《英國法釋義》中說:「上帝所設定的義務,高於一切其他法,人類法如果與上帝法背道而馳,則人類法沒有任何法律效力。而且,所有有效的法,其強制力都來自神法淵源。」但是安提戈涅,恰恰將這一觀點在另一個層面上――實證的、實踐的層面上――不恰當的誤解了,即認為:和神法相衝突的人類法沒有強制力,沒有約束力――更抽象的說,就是與神法相衝突的人定法不是「法」!這就是這一觀點不妥之處:它混淆了兩個層面――「應然」層面和「實然」層面――的區別。
  • 無有少法,如來可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導讀之67無有定法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我們看看玄奘大師和義淨法師的翻譯:按照我所理解您教誨的法義,成佛也沒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什麼都沒說。」須菩提為什麼會這樣回答?大家不要忘了「二諦」。「成佛」有沒有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世俗諦」意義上講,「成佛」就是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從「勝義諦」一切法空上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依然是空。因此,成了佛的人,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還要覺得沒證,那才是真正的證。如來是否說法了?
  • 雲山畫論 | 畫無定法,中國繪畫的初心
    畫無定法,物有常理在國畫中有畫法、畫理、畫趣的三味之說,有畫法而無畫理不行,有畫理而無畫趣亦不行。三者融合,方得始終,但又有所謂畫無定法之說:&34;。這是站在更高的層面來看待繪畫的&34;,中國的繪畫同書法一源,都來自對&34;的感悟和對應,通過筆墨來表達這種&34;。
  • 怎樣正確理解無我,無相和無生法忍的修行
    修行人的修學次第應是,先修「無欲」,再修「無我」,後修「無相」。 「無欲」是指舍離對世間諸欲的染著。「無我」是指破除我執,證人無我,五蘊皆空之理。「無相」是指證法無我,萬法皆空,諸相非相,般若無相的實相智。從結果來說,修「無欲」得生天果,修「無我」得二乘果。修「無相」得菩薩果。
  • 五指握毛筆並非源自王羲之 「執筆無定法」
    也許,你會說,小學的時候,老師不就說了嗎:握毛筆一定要五個指頭齊上陣,抬起手腕練把式。相傳,這種握筆姿勢源於「書聖」王羲之,甚至成為標準姿勢。其實,我們現在的握毛筆姿勢,並不一定正確。昨天,「執筆的流變——歷代執筆圖像匯展」在南京博物院正式開展。展廳中的200多幅圖,都和「握筆姿勢」有關。南博旨在通過歷代圖片告訴大家,執筆無定法。
  • 佛教:金剛經說「是法平等」怎樣理解,但確實存在難行法和易行法
    佛教:金剛經說「是法平等」怎樣理解,但確實存在難行法和易行法。釋迦牟尼佛成佛後講經說法49年,說法之多浩如煙海。粗略地說就有八萬四千法門,分別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在如此多的法門中,沒有善知識的指導。要想找到適合自己修行的法門,確實不容易。而且我們要知道這部經的當機者是須菩提,在佛的弟子中稱為「解空第一」。
  • 從「常回家看看」入法看權利來源
    原標題:從「常回家看看」入法看權利來源   「常回家看看」入法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它是一種道德權利轉化為法律權利的典型立法表現。在當代社會,除了存在著法律權利外,還存在著自然權利、習慣權利、道德權利、推定權利等多種多樣的權利類型。
  • 本來無一物,何來一切法
    《華嚴經》曰:一切法無自性。《大般若經》曰:自性本無。《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曰:諸法自性本無。《大方等大集經》曰:一切法無自性,無生無起無出。自性有本性等別名,顯示了一切法自性,是自有、自成的,永恆存在的。若說真如有本性,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性質,那麼就落入了分別,是以經文常說:」真如無自性。「自性就是佛性對眾生講,自性不是佛性對大聖菩薩講,《金剛經》裡講,「如來無定法可說」,又說,「說法者無法可說」。實相是正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講的那樣:「本來無一物」,哪裡來的「一切法」?連「一法」都沒有,連「半法」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