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2020-12-04 梅山易學

佛祖在《金剛經》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中有一句話叫做「一切法都是佛法」,有許多的人都只能有一個大概的理解,而難以體會到隱藏在其中的大智慧,從而白白讓自己錯過了悟入甚深佛法的機會,難以登堂入室而得見般若花開。

網圖

「一切法都是佛法」,什麼是一切法,佛祖為眾生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是也,八萬四千法門,是因應眾生的八萬四千塵勞所立,所以在佛祖心中,一切法就是一切事物,只要體性空寂,那麼法法都是實相。

在這八萬四千法門之中,包含著我們大眾所熟知的苦集滅道等四諦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緣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乃至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所說的一切佛法。

網圖

更有甚者,只要能徹底悟入佛祖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涅槃境界,那麼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等六根六塵六識都可以成為成道之階梯,成佛之慈航。

這個一切法,頗有點像過去武俠小說中那些以劍入道的高手一樣,只要到了一定的境界與修為,那麼萬物皆劍,手中有沒有鋒利無比的寶劍根本就不重要,任何一件事物到了手中都能夠成為克敵制勝的武器,落葉飛花,皆可制敵。

網圖

只不過劍客的萬物皆劍是為了勝敵,而佛法的修行是為了克己,內外有別而已。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我們修行佛法,最主要的是要克服自己心中的虛妄雜念,而讓自己的本來清淨之心顯露出來,從而達到自見本性、自識本心的目的,見性成佛。

佛祖為什麼要為我們眾生說八萬四千之多的佛法,是因為因為累劫所積的業障障蔽了我們的真心,使我們容易對外物產生攀緣、妄想、執著等一系列的束縛與逼迫,從而難以獲得解脫,難離苦海。

網圖

所以佛祖才以慈悲為懷之心,廣為眾生宣示八萬四千佛法,對症下藥,根治眾生的八萬四千之煩惱,從而使我們能夠從一切事物中所解脫,從此降伏各種妄想執著,不再為境所牽而生起攀緣分別之心。

比如說,眾生於這個世間,難免會對所謂的善惡、好醜、貴賤、淨穢等一切事物都產生喜愛憎厭之情,而使虛妄之心在言語欺爭之時,於起心動念之間隨境起伏,一念未斷,一念繼之而起,念念不離妄心,難得清靜本心的顯現,於是罪業又成而解脫無望。

網圖

可是,如果明了一切法皆是佛法之時,我們便可以借假修真,於此煩惱生起之時,以智慧觀照,「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從此智慧常現而不離自性,使念念生起之妄想執著,於一念之間轉化為成道之菩提。

從前念之煩惱,轉化成後念悟道之佛,心不住著,一切法都是佛法,「無心於伏物,而物不伏」,煩惱從此不再是煩惱,煩惱亦可以成為成就佛道的佛法,法無定法,萬法皆法,法法皆如,從此之後我們就可以不會再被任何事物所束縛障礙住著,無所住而生其心,白雲飄蕩,自在逍遙。

網圖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從眾生迷失到佛之覺悟,需要以一切可能的手段方法去對治眾生的煩惱塵勞,才能拔眾生於苦海。

但是在開悟之後,又切不可執著於曾經的一切佛法,因為「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佛法猶如渡河之舟,過河即當捨棄而不可執為己有,生執著之心者,不離四相,不能通達無我法,亦難見道。

網圖

「一切法都是佛法」,是告訴眾生,佛祖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是佛法又不是佛法,門門都可以通達最終的涅槃終點而獲得解脫。

是法平等,沒有高下之分,只有眾生悟入之先後,只要不生執著,能讓自己的清淨之心生起,到得此時,萬法放下,自然諸妄俱息而見得般若花開,生佛平等而坐了。

相關焦點

  • 《金剛經》:既然「一切法皆是佛法」,為何還要學佛?
    其一、「一切法皆是佛法」為何要學佛?經中原文「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既然一切法都是佛法,那國內儒道乃至諸子百家,國外的宗教,甚至附佛外道,不都成了佛法,為何還要學佛?如果這樣理解,就大錯特錯了。
  • 《金剛經》佛雲法無定法,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又該如何領悟?
    無論是道法還是佛法,說到最終都是法無定法,歸空於無為法。那什麼又是無為法?道祖雲損之又損,菩薩雲心無掛礙,禪宗六祖雲本來無一物,說到底,應也就是清淨心三個字。所以真箇得法作麼生?不如日日清淨心!若不求之於法取之於法,又不知該如何前行?
  • 南懷瑾:佛法在哪裡?不一定在佛經上啊!世間法皆是佛法
    精彩摘錄《金剛經》原文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
  • 法是什麼?釋迦牟尼佛有說過法嗎?一切諸佛皆從《金剛經》出
    首先,《金剛經》在佛教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從經文中就可以一窺全貌,我們看《金剛經》中的原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靜,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 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那麼《金剛經》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
    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那麼《金剛經》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佛家的思想不僅是教導大眾從善的做法,更是引導眾生走向幸福與快樂的道路。《法華經》說得更明白:「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古人云:「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我們說,佛是人間良醫,可降伏四萬八千煩惱的良醫。心與法緊緊相聯,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經書裡明確告訴了我們的答案。佛法是佛教導眾生如何做人做事的方法,也是給我們治療萬般痛苦的良醫。
  • 法無定法,無法可傳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所以至古求法求道之人多如牛毛,真正得道之人鳳毛麟角。紅塵一切皆是求不得,求不得,大道至簡,妙不可說,不可說,人不自悟自覺一但說破,有心而為而難為,無為而為方可無不為。只有自己修身正心天人合一了,才可以萬法由心生,道法本自然,本來心中有,萬法隨心生,心想事即成。
  • 金剛經第九:佛道儒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須菩提回答道:按照之前我了解的您的教導,並沒有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您也沒有什麼定法可說。大家注意啊,重點來了,這也是許多師兄經常犯的錯誤,那就是經常抓住某本佛經中的一句或者幾句不放,然後就認為是佛陀的「金口玉言」,認為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可以指導萬事萬物。
  • 《金剛經》解讀,如何理解須菩提的: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聖賢」這一概念,出自於儒家,如孔子、子夏、顏回、孟子等,都是儒家的「聖賢」人物。但我們研讀佛經時,發現佛經裡也用有這兩個字,如《金剛經》須菩提的這句話:「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當然也有些譯本曾把「聖賢」譯為「聖人」。
  • 金剛經:「所謂佛法,即非佛法」與「一切法皆是佛法」前後矛盾嗎
    金剛經也是從這兩個角度來闡述般若經義的,在經文中須菩提前後兩次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須菩提為什麼要有兩次相同的發問呢?這是為了配合佛陀,讓佛陀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層面來分析「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因為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層面所作的分析,所以呢,就會有些讓人看似前後矛盾的經句。比如說「所謂佛法,即非佛法」與「一切法皆是佛法」。
  • 《金剛經》什麼是無為法,什麼是有為法?佛說:皆是佛法!
    《金剛經》上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最後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看來這個「無為法」和「有為法」的問題,應該非常重要!為什麼重要?佛不是說了「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關係到能否成賢成聖,當然重要了,既然這麼重要就一定要搞清楚!
  • 萬事由法,法無定法
    佛家常說,萬事由法,但法無定法。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都有其發生的原因,但其原因卻各不相同。一個人想要將各種事情都做好,那麼就要有變通的本事了。遇到不一樣的事情,要不一樣地去對待。甚至同樣的事物,在不同時期,不同人去做的時候,也要不同對待。 這其中的不同對待,不是厚此薄彼,而是用最合適的方法解決最合適的問題。這其中是有變也有不變的。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自己堅決做事的心。
  • 佛陀為什麼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陀在《金剛經》第十七品裡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陀為什麼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呢?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叫佛法?所謂的佛法就是可以使人開悟之法,也就是說,所有可以使人開悟的方法都叫佛法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虛雲老和尚因一杯茶落地摔碎而開悟,佛陀拈一朵花,迦什尊者看到後微笑開悟。一個拈花的動作,一個掉地下的茶杯,一句經典等,都可以使人開悟,請問還有什麼東西和方法不能使人開悟的呢?
  • 《金剛經》要點提煉:破除執著,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金剛經》作為大乘佛學般若部的重要經典,能斷世間一切法,破除一切執著的情事。儒、釋、道三家恰好印證了《金剛經》的一句話,「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為了更好的學習和了解這部佛家經典,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下一位學者是如何看待《金剛經》的。以下是他的個體體會。
  • 佛法的核心是般若,修學「般若」一法,通達「一切法」
    自性以無相為實相,以般若智慧去布施這才與道相合,舉一翻三,其它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同樣的道理,不住於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是菩提心,是般若智慧,是真如自性。此般若一法,不取一法,不舍一法,故通一切法。再看《心經》,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觀自在就是內觀本具的真如自性,行深般若蜜多時就是禪宗的悟後起修,就是保任,至照見五蘊皆空。
  • 讀《金剛經》第五悟,釋迦牟尼佛說了什麼法
    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譯文:「假如有人能夠信守奉持此經,哪怕是其中四句偈,並向他人宣說,那麼這個人的福報,就比用無數珍寶布施獲得的還要多得多。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所有的佛以及他們所具有的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都來源於這本經的大智慧。
  •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既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古德言:「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門,法法皆能令眾生通達究竟涅槃。既然如此,為什麼需要這麼多法門呢?這是因為眾生有利、鈍等不同根機,福德因緣也各不相同,所以每個人得度的方式自然不可同一而論。
  • 無有少法,如來可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金剛經》第7段經文以釋迦牟尼反問須菩提開始,老師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我們看看玄奘大師和義淨法師的翻譯:
  • 中國佛教,蔚為大觀,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
    摘要: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尤以臨濟宗的楊歧派門庭繁茂,於宋代五祖法演以後幾乎囊括了臨濟宗之全部道場,至今後嗣仍燦若繁星,成為中國漢地佛教的主流。雲華智嚴法師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為五祖。其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法相宗祖庭為為陝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
  • 《金剛經》: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為什麼呢?一切的賢人、聖人,都是以無為法般若智慧修證之有無、深淺而有差別。」「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眾生有無量的因緣差別,有賢人、聖人;「賢聖」,可分為世間賢聖、出世間賢聖。
  • 說佛法什麼都不是、又什麼都是,是謗法外道之邪說嗎
    於是小編便答到:佛法什麼都不是,又什麼都是。今天一早醒來便看到了網友的答覆:我看了你的文章,本以為你是見性之人而欲結交,不曾想你卻是一個謗法、已入邪魔之道的人,居然說出這樣的四非句,無緣就此別過!那麼,小編說佛法什麼都不是,又什麼都是,真的是謗法外道邪魔之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