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
中國佛教頻道正在建設當中,其下設佛教文化館、淨土宗館、律宗館、天台宗館、三論宗館、禪宗館、華嚴宗館、法相宗館、密宗館、成實宗館、俱舍宗館共十一個數字館,該頻道系統地對中國佛教進行了形象化展示。
其中,佛教文化館從佛教世界觀、佛教源流發展、佛教建築、佛教生活、佛教經典等方面對佛教狀況進行了呈現。佛教世界觀包括十方三世、三千大千世界、剎那彈指、阿僧祇劫等時空概念,也包含了佛、菩薩、羅漢、天龍八部等佛家形象,還有六道輪迴等理論基礎,無不引人進入一個氣象萬千的佛教世界。佛教源流發展從印度佛教談起,到佛教傳入中國,生根發芽、蓬勃發展,為我們展現了佛教波瀾壯闊發展歷程。佛教建築由寺廟、佛踏、石窟石刻等建築物中側面反映了佛教的人文精神。佛教生活更是從僧眾的食宿威儀、佛教法器、佛教儀式等方面切實地反映了佛教徒的生活狀態。佛教經典博大精深,真切體現了「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贊語。
淨土宗館、律宗館、天台宗館、三論宗館、禪宗館、華嚴宗館、法相宗館、密宗館、成實宗館、俱舍宗館十個數字館,皆從祖庭道場、經論叢書、歷代祖師、修持法門等方面對這些大小乘宗派做了展示。
淨土宗祖庭為西安市長安區香積寺,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淨土宗創始人之一善導大師圓寂,弟子懷惲為紀念善導功德,修建了香積寺和善導大師供養塔,使香積寺成為中國佛教「淨土宗」正式創立後的第一個道場。其後高僧輩出,道場也分布眾多。經論叢書中,三經一論及後來選定的五經一論是淨土宗的修學與弘傳的明確依歸;其他叢書也為徒眾修行提供了指引和幫助。歷代祖師即淨宗十三祖,均為後人修習佛法的指路明燈。修持法門讓徒眾能夠把佛法踐行於具體的生產生活之中。
律宗祖庭為陝西西安淨業寺。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復因道宣住終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稱。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也稱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該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戒體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
天台宗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台州的天台山而得名。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是中國漢地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
三論宗祖庭為西安草堂寺、南京棲霞寺。因據印度龍樹 《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 《百論》三部論典創宗而得名。鳩摩羅什來到中國後,盡譯三論,弟子事之者稱三千人。以道融、僧睿、僧肇、道生,為尤著,並稱為「關中四傑」,為創立三論宗奠定了理論基礎。
禪宗祖庭為河南嵩山少林寺。中國禪宗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要流派。禪宗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核心思想十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的禪法至晚唐五代出現五家宗派,即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臨濟宗分出的黃龍派和楊岐派,合稱為七宗,進入了興盛時期。各家宗派的門風各有特色,接引學人的手法各自不同,傳承自成完備的體系。其中溈仰、法眼二宗在宋元時代相繼斷絕衰微,臨濟、曹洞與雲門三宗則延續至今。尤以臨濟宗的楊歧派門庭繁茂,於宋代五祖法演以後幾乎囊括了臨濟宗之全部道場,至今後嗣仍燦若繁星,成為中國漢地佛教的主流。
華嚴宗祖庭為陝西省西安市華嚴寺。該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妙旨,以隋代杜順和尚為初祖。雲華智嚴法師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為五祖。其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
法相宗祖庭為為陝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玄奘當年本是想到印度去搞清楚在當時糾結不清的唯識理論,結果卻是利用身在印度這個難得的機會,實地考察了釋迦如來的事跡及留存下來的遺蹟,全面學習和了解了印度佛教修行的理論及實踐方法。這就像一個人去尋找銀子,結果卻發現了金子一樣,玄奘由追究唯識論的真諦而涉足到佛法,並在理論和實踐上形成了「法相」這個極具核心作用的辯證觀念,其影響和意義極其深遠,特別是在修證佛法的實踐問題上具有風向標的指導作用。
密宗館祖庭為陝西西安的大興善寺和青龍寺。該宗開始與中唐玄宗時代來華的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和尚(「開元三大士」),中國唐代時期的密宗稱為唐密,與現代藏傳佛教的密宗有所差異。
成實宗以何黎跋摩法師的《成實論》為依據,發揮人法二空之理。姚秦時,鳩摩羅什大師譯此,論遂傳入中國,此宗以宇宙萬有,分為世界門及第一義門。此宗於鳩摩羅什大師之後,僧顯,僧導,法雲等代相遞傳,至唐漸衰。
俱舍宗以《俱舍論》為主要經典,其學者稱俱舍師。弘傳分新、舊兩個階段。原來在南朝的宋、齊、梁三代,研究說一切有部的毗曇學相當隆盛,陳真諦譯出《俱舍釋論》,弟子慧愷等加以弘傳,特別是慧愷的私淑弟子道嶽,初習《雜阿毗曇心論》,後弘俱舍,遂由毗曇學轉入俱舍學,此為弘傳的第一階段。唐玄奘重譯《俱舍論》,其弟子多半從事研習,於是俱舍學又從舊論轉到新論。這是弘傳的第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