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蔚為大觀,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

2020-12-17 阿龍新天地

摘要: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

中國佛教頻道正在建設當中,其下設佛教文化館、淨土宗館、律宗館、天台宗館、三論宗館、禪宗館、華嚴宗館、法相宗館、密宗館、成實宗館、俱舍宗館共十一個數字館,該頻道系統地對中國佛教進行了形象化展示。

白馬寺

其中,佛教文化館從佛教世界觀、佛教源流發展、佛教建築、佛教生活、佛教經典等方面對佛教狀況進行了呈現。佛教世界觀包括十方三世、三千大千世界、剎那彈指、阿僧祇劫等時空概念,也包含了佛、菩薩、羅漢、天龍八部等佛家形象,還有六道輪迴等理論基礎,無不引人進入一個氣象萬千的佛教世界。佛教源流發展從印度佛教談起,到佛教傳入中國,生根發芽、蓬勃發展,為我們展現了佛教波瀾壯闊發展歷程。佛教建築由寺廟、佛踏、石窟石刻等建築物中側面反映了佛教的人文精神。佛教生活更是從僧眾的食宿威儀、佛教法器、佛教儀式等方面切實地反映了佛教徒的生活狀態。佛教經典博大精深,真切體現了「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贊語。

淨土宗館、律宗館、天台宗館、三論宗館、禪宗館、華嚴宗館、法相宗館、密宗館、成實宗館、俱舍宗館十個數字館,皆從祖庭道場、經論叢書、歷代祖師、修持法門等方面對這些大小乘宗派做了展示。

乘宗派

淨土宗祖庭為西安市長安區香積寺,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淨土宗創始人之一善導大師圓寂,弟子懷惲為紀念善導功德,修建了香積寺和善導大師供養塔,使香積寺成為中國佛教「淨土宗」正式創立後的第一個道場。其後高僧輩出,道場也分布眾多。經論叢書中,三經一論及後來選定的五經一論是淨土宗的修學與弘傳的明確依歸;其他叢書也為徒眾修行提供了指引和幫助。歷代祖師即淨宗十三祖,均為後人修習佛法的指路明燈。修持法門讓徒眾能夠把佛法踐行於具體的生產生活之中。

律宗第一山

律宗祖庭為陝西西安淨業寺。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復因道宣住終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稱。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也稱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該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戒體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

隨代古剎

天台宗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台州的天台山而得名。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是中國漢地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

天台山

三論宗祖庭為西安草堂寺、南京棲霞寺。因據印度龍樹 《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 《百論》三部論典創宗而得名。鳩摩羅什來到中國後,盡譯三論,弟子事之者稱三千人。以道融、僧睿、僧肇、道生,為尤著,並稱為「關中四傑」,為創立三論宗奠定了理論基礎。

禪宗祖庭

禪宗祖庭為河南嵩山少林寺。中國禪宗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要流派。禪宗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核心思想十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的禪法至晚唐五代出現五家宗派,即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臨濟宗分出的黃龍派和楊岐派,合稱為七宗,進入了興盛時期。各家宗派的門風各有特色,接引學人的手法各自不同,傳承自成完備的體系。其中溈仰、法眼二宗在宋元時代相繼斷絕衰微,臨濟、曹洞與雲門三宗則延續至今。尤以臨濟宗的楊歧派門庭繁茂,於宋代五祖法演以後幾乎囊括了臨濟宗之全部道場,至今後嗣仍燦若繁星,成為中國漢地佛教的主流。

華嚴宗祖

華嚴宗祖庭為陝西省西安市華嚴寺。該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妙旨,以隋代杜順和尚為初祖。雲華智嚴法師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為五祖。其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

法相宗祖庭為為陝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玄奘當年本是想到印度去搞清楚在當時糾結不清的唯識理論,結果卻是利用身在印度這個難得的機會,實地考察了釋迦如來的事跡及留存下來的遺蹟,全面學習和了解了印度佛教修行的理論及實踐方法。這就像一個人去尋找銀子,結果卻發現了金子一樣,玄奘由追究唯識論的真諦而涉足到佛法,並在理論和實踐上形成了「法相」這個極具核心作用的辯證觀念,其影響和意義極其深遠,特別是在修證佛法的實踐問題上具有風向標的指導作用。

密宗館祖庭

密宗館祖庭為陝西西安的大興善寺和青龍寺。該宗開始與中唐玄宗時代來華的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和尚(「開元三大士」),中國唐代時期的密宗稱為唐密,與現代藏傳佛教的密宗有所差異。

成實宗

成實宗以何黎跋摩法師的《成實論》為依據,發揮人法二空之理。姚秦時,鳩摩羅什大師譯此,論遂傳入中國,此宗以宇宙萬有,分為世界門及第一義門。此宗於鳩摩羅什大師之後,僧顯,僧導,法雲等代相遞傳,至唐漸衰。

俱舍宗

俱舍宗以《俱舍論》為主要經典,其學者稱俱舍師。弘傳分新、舊兩個階段。原來在南朝的宋、齊、梁三代,研究說一切有部的毗曇學相當隆盛,陳真諦譯出《俱舍釋論》,弟子慧愷等加以弘傳,特別是慧愷的私淑弟子道嶽,初習《雜阿毗曇心論》,後弘俱舍,遂由毗曇學轉入俱舍學,此為弘傳的第一階段。唐玄奘重譯《俱舍論》,其弟子多半從事研習,於是俱舍學又從舊論轉到新論。這是弘傳的第二階段

相關焦點

  • 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那麼《金剛經》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
    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那麼《金剛經》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佛家的思想不僅是教導大眾從善的做法,更是引導眾生走向幸福與快樂的道路。《法華經》說得更明白:「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古人云:「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我們說,佛是人間良醫,可降伏四萬八千煩惱的良醫。心與法緊緊相聯,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經書裡明確告訴了我們的答案。佛法是佛教導眾生如何做人做事的方法,也是給我們治療萬般痛苦的良醫。
  • 南懷瑾:佛法在哪裡?不一定在佛經上啊!世間法皆是佛法
    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有定法你們注意啊!「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認為念佛才是佛法,你錯了;認為參禪才是佛法,你又錯了;認為念咒子才是佛法,你更錯了;認為拜佛才是佛法,你更加錯了。
  • 佛教三法印:是鑑別真假佛法的標準
    佛教三法印:即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以及涅盤寂靜。 三法印出 於《大智度論》內 容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作 用識別真佛法與假佛法的標準地位三法印也是佛教的核心價值。 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有,在其它宗教是絕對沒有的,這是佛教的特色,是與其它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三法印是闡釋人生宇宙的三個真理,它可協助我們判斷佛教所講的道理是否符合佛法,凡是符合三法印的佛法就是符合真理,不管它是誰說的。因為此三法印是由佛陀講演出來,所以它是印證真理(佛法)的一種方法。
  • 佛教 世間萬事並皆為空,世間萬物不思酬害!一切隨緣,忍辱自在!
    世出世間一切虛妄相想之名皆是假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相之名皆是假名。當我們也能夠自識本心,自見本性之後,那麼自然也就沒有了這種頓漸等假名的差別了!所謂的假名是對凡夫所講,於究竟的聖者則無差別。六祖慧能大師曰: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所以在佛祖心中,一切法就是一切事物,只要體性空寂,那麼法法都是實相。這個一切法,頗有點像過去武俠小說中那些以劍入道的高手一樣,只要到了一定的境界與修為,那麼萬物皆劍,手中有沒有鋒利無比的寶劍根本就不重要,任何一件事物到了手中都能夠成為克敵制勝的武器,落葉飛花,皆可制敵。
  • 《金剛經》:既然「一切法皆是佛法」,為何還要學佛?
    其一、「一切法皆是佛法」為何要學佛?經中原文「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既然一切法都是佛法,那國內儒道乃至諸子百家,國外的宗教,甚至附佛外道,不都成了佛法,為何還要學佛?如果這樣理解,就大錯特錯了。
  • 佛陀為什麼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陀在《金剛經》第十七品裡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陀為什麼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呢?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叫佛法?所謂的佛法就是可以使人開悟之法,也就是說,所有可以使人開悟的方法都叫佛法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虛雲老和尚因一杯茶落地摔碎而開悟,佛陀拈一朵花,迦什尊者看到後微笑開悟。一個拈花的動作,一個掉地下的茶杯,一句經典等,都可以使人開悟,請問還有什麼東西和方法不能使人開悟的呢?
  • 明賢法師:佛教的「法」與世間「法律」不同的價值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李保華)編者按:2015年12月12日,由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宗教與法律研究中心、重慶市華巖文教基金會、鳳凰佛教主辦的中國的「第三屆『宗教·法律·社會』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華巖寺拉開帷幕。
  • 印祖:今外道遍世間皆是,佛法深妙人莫能知,竊佛法之名不知其義
    印光大師:今之外道,遍世間皆是。以佛法深妙,人莫能知。彼遂竊取佛法之名,而不知其義《楞嚴經》云: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特別是在當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在網絡時代,在智慧型手機時代,各種歪理邪說遍布世間,魚目混珠,混淆是非,如印光大師所說:「今之外道,遍世間皆是。以佛法深妙,人莫能知。彼遂竊取佛法之名,而不知其義。遂以煉丹運氣保身之法,認做了生脫死之法。且彼等既不知生死因何而有,故瞎造謠言,謂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複合一處,為得道。實則完全是識神用事,心性真如實際之理體,絕未夢見。
  • 念佛的真意——世間一切皆是佛
    蘇小妹對他說道:哥哥你輸了,萬物心現,人家佛印心裡裝的都是佛,一切皆佛,而你心裡裝的都是「狗屎」啊!且不說這個故事的真假,裡面有一個佛理在裡面,「世間一切皆佛,才能成佛」。世間一切皆是佛世間萬物都是佛學佛、念佛,達到世間萬物都是佛的境界,你就在佛的境界了。
  • 金剛經:「所謂佛法,即非佛法」與「一切法皆是佛法」前後矛盾嗎
    因為眾生與佛皆自具足真如妙性,是謂「如來」。何謂為「如來」: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來的佛。完整的「如來」妙義,包括從覺悟的角度度脫眾生,從眾生的角度促進覺悟。金剛經也是從這兩個角度來闡述般若經義的,在經文中須菩提前後兩次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須菩提為什麼要有兩次相同的發問呢?
  • 佛教:什麼是佛法?來源於自己合靈的超脫,心靜如水、圓融澄明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幹年前,出現在北印度。258年前的農曆十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得佛果的成道日。根據我國歷史所記載,佛教自從西漢末年傳入中國漢地,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了,佛教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一個密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
  • 為什麼說,佛為一切智人,一切真實善語、微妙法語,皆從佛法出
    ▲成就無上正覺的佛陀,是一切智慧圓滿的至尊聖者佛法之中,有這樣一種觀念,即佛是一切智人,自然無師;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法語,皆從佛法出。為什麼會有這種理念,這裡要為大家解說一下。緣起性空是世間一切有為法的真實相,諸法無我的性空善教,只有佛才能證悟宣說,因此佛所說法,是世間最為真實的善語,能令眾生斷無明執,出泥犁苦海。佛法甚深微妙,無遮無漏,眾生如能信受奉行,必當證獲法喜,得大自在。而世間的有漏善法,雖然能使眾生感獲一定的福報,但這樣的世間善法,原本從佛法的根本智慧流溢而出,佛法深廣,如同無邊的大海,世法輕善,如同有限的水滴。
  • 法是什麼?釋迦牟尼佛有說過法嗎?一切諸佛皆從《金剛經》出
    慧能大師聞《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得法脈於五祖,並留下中國僧人所著唯一一部佛經《六祖壇經》。《金剛經》成於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和釋迦牟尼佛的對話,所以《金剛經》是一部著重解空的經典。首先,《金剛經》在佛教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從經文中就可以一窺全貌,我們看《金剛經》中的原句。
  • 人本的佛法與人本為中心的佛教——楊鬱文
    一般的發展傾向,近於印度晚期佛教的「天佛一如」,中國晚期佛教「三教同源」的現代化。為達成個己的意願,或許是可能成功的,但對佛法的純正化、現代化,不一定有前途,反而有引起印度佛教末後一著(為神教侵蝕而消滅)的隱憂。真正的人菩薩行,要認清佛法不共世間的特性,而「適應今時今地今人的實際需要」。[6]   有鑑於此,筆者將以〈人本的佛法與人本為中心的佛教 [7]〉為題目,作以下的論述。
  • 趙樸初:佛教是文化,佛教也是佛法
    佛教是文化。這個觀點最初是由趙樸初先生提出來的。在當時的佛教界其實大家還是有爭論的。「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怎麼佛教就成了文化了呢?現在回頭看來,趙樸初先生不愧是智慧深遠,洞達世情。直到此時此刻我們才能明白菩薩的一片良苦而慈悲的用心!對於佛教而言,是存續於世間對眾生有利,還是毀滅於世間對眾生有利呢?
  • 學習佛法必須知道的「三印法」,是識別真假佛法的唯一標準
    簡而言之,符合三印法的便是真佛法,那三印法又是什麼呢?佛法需要宣揚佛教教義的真理性,也就是要使佛法符合:必然如此、本來如此、普遍如此、永恆如此的道理,而三法印即是: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可化為:無常、無我、無生的三種原則。
  • 佛教常識: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教,什麼是佛法
    縱觀歷史,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至今,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諸多帝王卿相、飽學鴻儒的推動,已經深入到中國社會各個階層。中國自古就有「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的諺語,但是,如果具體問佛是什麼?什麼是佛教?什麼是佛法?估計就沒有幾個人能說得清楚了。
  • 佛教:韋馱菩薩,護持佛法,降伏內心魔外天魔及一切邪術邪法
    然而這一切皆是傳說,今天便為大家分享佛教之中的韋馱菩薩: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於南印度,五世紀後傳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為伽藍之守護神,為南方增長天八大將軍之一,乃四天王下三十二將軍之首。韋馱菩薩生而聰慧,早離塵欲,修清淨梵行童真之業。受佛陀付囑而鎮護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
  • 法藏法師:略談佛法修行與佛教學術的分野
    國內一些強調所謂佛教學術的出家眾或文教單位,常常模模糊糊地在暗示著:佛法的價值是在這些不知修行為何物的許多世智辯聰者身上,佛教界出錢出力,而卻讓這些輕法慢僧的俗漢,在會議上謬論連篇地誤人誤己,這是出家人自己的愚痴與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