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寶壇經》第91講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
我們修學佛法千萬不要執著。六祖慧能大師曰: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可見法本無過,錯在迷人啊!
本來我們如來正教是沒有頓漸之別的。記住!這是六祖慧能大師在《法寶壇經》裡親口宣說的: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頓。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我們如來正教無量佛法均是一心妙法,無量法門均是不二法門。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頓漸之分。但我們人確有利頓之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什麼是假名呢?世出世間一切虛妄相想之名皆是假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相之名皆是假名。當我們也能夠自識本心,自見本性之後,那麼自然也就沒有了這種頓漸等假名的差別了!
所謂的假名是對凡夫所講,於究竟的聖者則無差別。
六祖慧能大師曰: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何為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謂之無念。以無念為念即是禪宗頓教法門的宗旨;何為無相?離一切相謂之無相。以無相為相即是禪宗頓教法門的體相;何為無住?住無所住謂之無住。以無住為住即是禪宗頓教的根本所在。
六祖慧能大師曰: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我們世間的善惡、好醜、乃至冤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這裡六祖慧能大師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是讓我們是非不明,恩怨不分嗎?當然不是!
此處的「不思酬害」四字是斬斷世間一切妄想思量的法寶秘訣!
我們凡夫終日裡就是在愛恨情仇,得失勝負之間斤斤計較。意即「貪嗔痴」三毒當中過活!每日裡所謂的好人思考的是如何不虧欠他人,佔了便宜心裡難受的要死;而所謂的壞人每日裡思量的是如何據為己有,吃一點子虧都夜不能寐。
可是我們凡夫不明因果,不可能做任何事都吃虧,亦不可能做任何事都佔便宜。所以無時無刻不在「思量酬害」於他人。
有的人你說他一句,他也不辨別你是好意歹心,反正就是在哪個地方和你計較膩歪。你不理他,他說你詞窮無知,你理他,他譏諷你鼠肚雞腸。一天天和個跳腳圓規似的蹦噠。所以這個時候就不要理他為好!對他對自己都好。不要爭論,避免口舌,任何人都有個疲勞期,你不理他,他折騰一會就主動退下了!中國老百姓有句老話,叫做:一不理三羞!他若知道羞恥自然就不鬧了,他若不知羞恥,我們又何必和一個不知羞恥的人較勁呢?你看,這就是處世邏輯學的好。一任由他鬧去,你該逍遙就逍遙去吧!
我們偉大的老子曰:以德報怨。又曰:人善吾善之,人不善,吾亦善之,吾恆善;人信吾信之,人不信,吾亦信之,吾恆信。
你看,我們的這個老子就很了不起。他倡導以德報怨,並不是沒有是非觀念,而是把「德」和自我身心融為一處,我即是德,德即是我,不拘他人如何對我,我皆以德抱德,亦以德報怨。因為我之德與我已然是一非二,不可分離。德已經周備我的身心。我身即是德之身,我心即是德之心。人家老子這得是多麼高的修為呀?!所以中國人特別喜歡給人當「老子」,經常以「老子」自居。但實際的德行就差個意思!因為總把別人當做「踏馬的」!
我們的孔夫子也不差,提出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這個也很了不起!是非觀彰顯無疑。對有德與我者報之以德,對有怨與我者報之以直。
你我千萬不要小看孔夫子提出的這個「直」字。我們實際生活中多半做不到!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甚至加倍報復對方。以暴制暴,司空慣例罷了!很少有人在遇到冤家對頭還能夠正直公平的對待對方!因為以直報怨是君子之德行,而我們絕大多數屬於小人!
來,小人過來報個到先,我們一起啊!?
六祖慧能大師是佛教禪宗的第六代祖師,他在此處提出的「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於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其實也是佛教面對世間事物的一種更為超然的是非觀念和處世之道。意即忍辱和隨緣!
我們修行人如何能夠在這個五濁惡世安住修行呢?其一妙法就是忍辱。萬般冤賊敵不過忍辱二字。其二則是隨緣。他人對我善惡好壞皆是因緣,我皆隨緣而布施十方,隨緣而忍辱十方。
世間萬事善惡,並皆為空。世間萬物欺爭,不思酬害。一切隨緣,自來自去。忍辱處世,方是智慧。我佛大哉!我佛妙哉!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原創 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 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