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世間萬事並皆為空,世間萬物不思酬害!一切隨緣,忍辱自在!

2020-12-05 我心無礙即菩提

《法寶壇經》第91講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

我們修學佛法千萬不要執著。六祖慧能大師曰: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可見法本無過,錯在迷人啊!

本來我們如來正教是沒有頓漸之別的。記住!這是六祖慧能大師在《法寶壇經》裡親口宣說的: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頓。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我們如來正教無量佛法均是一心妙法,無量法門均是不二法門。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頓漸之分。但我們人確有利頓之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什麼是假名呢?世出世間一切虛妄相想之名皆是假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相之名皆是假名。當我們也能夠自識本心,自見本性之後,那麼自然也就沒有了這種頓漸等假名的差別了!

所謂的假名是對凡夫所講,於究竟的聖者則無差別。

六祖慧能大師曰: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何為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謂之無念。以無念為念即是禪宗頓教法門的宗旨;何為無相?離一切相謂之無相。以無相為相即是禪宗頓教法門的體相;何為無住?住無所住謂之無住。以無住為住即是禪宗頓教的根本所在。

六祖慧能大師曰: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我們世間的善惡、好醜、乃至冤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這裡六祖慧能大師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是讓我們是非不明,恩怨不分嗎?當然不是!

此處的「不思酬害」四字是斬斷世間一切妄想思量的法寶秘訣!

我們凡夫終日裡就是在愛恨情仇,得失勝負之間斤斤計較。意即「貪嗔痴」三毒當中過活!每日裡所謂的好人思考的是如何不虧欠他人,佔了便宜心裡難受的要死;而所謂的壞人每日裡思量的是如何據為己有,吃一點子虧都夜不能寐。

可是我們凡夫不明因果,不可能做任何事都吃虧,亦不可能做任何事都佔便宜。所以無時無刻不在「思量酬害」於他人。

有的人你說他一句,他也不辨別你是好意歹心,反正就是在哪個地方和你計較膩歪。你不理他,他說你詞窮無知,你理他,他譏諷你鼠肚雞腸。一天天和個跳腳圓規似的蹦噠。所以這個時候就不要理他為好!對他對自己都好。不要爭論,避免口舌,任何人都有個疲勞期,你不理他,他折騰一會就主動退下了!中國老百姓有句老話,叫做:一不理三羞!他若知道羞恥自然就不鬧了,他若不知羞恥,我們又何必和一個不知羞恥的人較勁呢?你看,這就是處世邏輯學的好。一任由他鬧去,你該逍遙就逍遙去吧!

我們偉大的老子曰:以德報怨。又曰:人善吾善之,人不善,吾亦善之,吾恆善;人信吾信之,人不信,吾亦信之,吾恆信。

你看,我們的這個老子就很了不起。他倡導以德報怨,並不是沒有是非觀念,而是把「德」和自我身心融為一處,我即是德,德即是我,不拘他人如何對我,我皆以德抱德,亦以德報怨。因為我之德與我已然是一非二,不可分離。德已經周備我的身心。我身即是德之身,我心即是德之心。人家老子這得是多麼高的修為呀?!所以中國人特別喜歡給人當「老子」,經常以「老子」自居。但實際的德行就差個意思!因為總把別人當做「踏馬的」!

我們的孔夫子也不差,提出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這個也很了不起!是非觀彰顯無疑。對有德與我者報之以德,對有怨與我者報之以直。

你我千萬不要小看孔夫子提出的這個「直」字。我們實際生活中多半做不到!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甚至加倍報復對方。以暴制暴,司空慣例罷了!很少有人在遇到冤家對頭還能夠正直公平的對待對方!因為以直報怨是君子之德行,而我們絕大多數屬於小人!

來,小人過來報個到先,我們一起啊!?

六祖慧能大師是佛教禪宗的第六代祖師,他在此處提出的「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於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其實也是佛教面對世間事物的一種更為超然的是非觀念和處世之道。意即忍辱和隨緣!

我們修行人如何能夠在這個五濁惡世安住修行呢?其一妙法就是忍辱。萬般冤賊敵不過忍辱二字。其二則是隨緣。他人對我善惡好壞皆是因緣,我皆隨緣而布施十方,隨緣而忍辱十方。

世間萬事善惡,並皆為空。世間萬物欺爭,不思酬害。一切隨緣,自來自去。忍辱處世,方是智慧。我佛大哉!我佛妙哉!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原創 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 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世間萬物,皆有定數
    佛曰: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緣法和定數,不可過多幹預,不可固執強求!人世間,萬事萬物,冥冥之中早有定數,不必貪戀,更不必執念,不要試圖控制什麼,也不要刻意改變什麼,命中所有的一切,老天早就安排好了,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 佛說:萬事皆有定數,一切隨緣
    那個時候的他們,在去聽從自己的本心時,自己的內心已經蒙上了一層薄霧,已看不清楚了。所以到最後,他們始終處於迷茫,飄忽不定之中,迷失了自我。他們不懂得一個道理,一個簡單的出奇,卻難以做到的道理:萬事皆有定數,一切隨緣。佛說:萬事皆有定數。
  • 禪意連綿,一切皆為空——興福寺
    看遠,看透,看淡,皆不如「看空」;進入寺廟,體驗一把禪思,其意義不在燒香拜佛,行善許願之下也。----------------------------------讀初中時,學唐朝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印象殊深。
  • 世間萬事,難逃因果,因果有輪迴,凡事皆有回報
    01 世間萬事,難逃因果佛曰,你身上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應該發生的,都是有因緣的,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該來的,該去的,都是前世註定的;得到的,擁有的,都是前世積累的;該沒的,該丟的,都是前世沒捨得;罵你的,打你的,都是前世你害的;幫你的,助你的,都是前世你救得,欺你的,騙你的,都是前世你坑的;疼你的,愛你的,都是前世你付出的;吃虧的,上當的,今生也是還債的;惦念的,牽掛的,今生障礙修道的;看破的,放下的,都可以出離六道的。
  • 佛教:緣起性空,何為空,不要被眼前虛幻的一切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佛教裡有句話叫緣起性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緣起就是說世上的所有事物或者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都是因果導致的。世間萬物沒有一件事情或者一件東西是獨立存在的都是有聯繫的,性空就是說所有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事物,其根本性都是虛無的,是空的。佛教《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念佛的真意——世間一切皆是佛
    蘇小妹對他說道:哥哥你輸了,萬物心現,人家佛印心裡裝的都是佛,一切皆佛,而你心裡裝的都是「狗屎」啊!且不說這個故事的真假,裡面有一個佛理在裡面,「世間一切皆佛,才能成佛」。世間一切皆是佛世間萬物都是佛學佛、念佛,達到世間萬物都是佛的境界,你就在佛的境界了。
  • 世間萬象,隨緣自在
    佛教經典《心經》有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裡的「色」並非只是說「美色」,而是世間一切功名利祿、林林總總的繁瑣之事,世間萬象皆如夢幻泡影,當隨緣放下,萬般自在。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就要得過且過,而是說當我們為之付出努力之後就不要執著於得到了,三分天定,七分人為,凡事順其自然,莫要強求。
  • 佛說,世間萬事,皆繫於心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世間萬物是什麼樣的,全看我們怎麼看它們,你覺得它們在動,它們就在動,你覺得它們靜止,它們就是靜止的;你說它們是吉兆,它們就是,你說它們是兇兆,它們就是兇兆。
  • 應該怎樣正確理解佛教的精進和隨緣?
    應該怎樣正確理解佛教的精進和隨緣?佛教是本著教人勇猛精進的,卻又倡導隨緣,這應該怎麼把控勇猛精進和隨緣的關係呢?佛陀的教育不是教導眾生迷戀世間萬物,執著世間萬物。佛陀的教育是為了讓人覺醒,是為了讓人見性,是為了讓人放棄對萬事萬物的執著,那麼放棄對萬事萬物的執著處理方法就是隨緣。佛陀是在引導修道者在性上要保持真如,在相上和事上要隨緣。
  • 佛說:世間萬物,皆有因果!
    佛說:世間萬物,皆有因果!「懂得了因果,也就掌握了改變命運方法」;修行不是為了得到,而是為了放下。放下的越多,擁有的更多;群處中守住你的嘴,獨處時守住你的心;幸福不是得到你想要的一切,而是享受你所擁有的一切;因果是同時存在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為有了因果,才有了願意放下塵世所有功名潛心修佛的人,他們今生做一切善事,以求能修得來世之福,或為家人求得健康富貴。人們都相信付出就會有回報,所以這個世界上多了行善之人。
  • 佛說:世間無常,眾生皆迷,生壞變化才是一切苦的根源
    佛陀認為大千世界的種種事物都是不斷變化著的,如果不變化那便是不正常、不現實、錯誤的認知。人生無常,人生苦短,一切皆是過眼雲煙,佛所說的」無常「究竟是怎樣的,既然世間這般無常,世人又該如何應對呢?這個世界一直變化著,無常便指變化,這就好比夢境漂動諸眾生,聚際必散之性沒有實質;好比過客同路之人為友伴,願證無常變化之本性;也好比士夫壽命消逝如秋雲,無常不穩變化之本性。
  • 佛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無緣不聚,無債不來,人與人的相遇,並不是初見,你愛的人,你恨的人,你怨的人,你念的人,其實都是你的曾經的故人。佛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遇見是一種美好,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
  • 老天是公平的,世間萬物皆有輪迴
    一念一世界,一念一菩提,世間萬物皆有因果輪迴。緣分皆註定,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愛恨情痴,如果不是緣分有安排,又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愛而不得,緣分清淺的人。世間沒有無緣的愛,也沒有無故的愛;世間沒有無緣的恨,也不會有無故的恨,愛情有註定,愛情有因果,愛情有輪迴。
  • 萬物皆有輪迴,一切皆有變數
    總以為生活的苦,是來自於自己的貪念,只要做到清心簡單,就有能力駕馭世間的一切苦難與誘惑。世間萬物皆有它的位置,人有人的位置,物有物的位置,人可以在世間走動,有思想,能溝通。飛禽走獸可以自由的活著,天地有道,萬物有靈,世間萬物一切,都在變化中。
  • 世間萬物,皆是過客
    人生這一輩子,都想活出個人樣來,都想讓自己活的精彩,活的風光,試問天下人,每天忙忙碌碌,誰的內心不想讓自己過的更好呢,只是有的人想多賺錢,有的人想美容顏,有的人追求轟轟烈烈,有的人追求平平淡淡,但是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不都是想讓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渴望的模樣,如此而已。
  • 人無常師,世間萬物皆為吾師!
    人無常師,世間萬物皆為吾師人無常師,世間萬物皆為吾師!在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魯即將去世,一弟子向他求教:「先生,您的老師是誰?」乞丐的生活漂泊不定,常常食不果腹、居無定所,可他總是非常快樂,從未有過失望。每天晚上睡覺前,他總是對我說,『感謝上天的眷顧,相信明天會更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都在堅持冥思苦修。我的生活就像那位乞丐一樣,時常陷入困頓之中。於是,我開始感到絕望,失去信心,甚至要放棄自己的功課。
  • 慧海慈航:妙察因果 正信佛教 世間萬物皆因緣和合而成
    虔誠合十 正信佛教(圖片來源:資料圖)佛因一大事因緣現身於世,為的是自利利他,拔擢有情出離生死苦海。這種出離不似外道邪說違反人性,以超人間的力量來獲得,而是通過提升自身素質,以理性、清淨的佛觀深妙觀察世相諦理、蕩滌內心的汙穢,以一種 入世的態度而實現的。
  • 佛教:世間萬物皆有佛性,皆有佛緣,只要有心修佛,佛自在心中
    01開篇語佛法眼中的有緣人,指的就是聞、思、修佛法機緣已經成熟的人世間萬物,皆有佛性,皆有佛緣,不管我們的過往如何、也不管我們是何等身份,只要有心修佛,佛自在我們心中。這種平等,才是佛家所講的平等之至境。
  • 王維:世間與我,皆如浮雲
    一直以來,豪放豁達,雄渾剛勁,壯志難酬,悲憤滿懷的詩詞得到我的近乎偏執的喜愛。因為我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是一個性情中人,無法超脫大大智慧,只有悵然唏噓。李白,杜甫,辛棄疾,蘇軾,李清照,他們的詩詞在我心中深深的共鳴。
  • 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
    《楞嚴經》說:「佛告阿儺,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由此可見,前塵也就是塵世生活。禪世間的一切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世界,有可以無,詩人從日常生活瑣事參悟禪理,一切不必刻意苦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