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2020-12-12 超凡博弈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為什麼呢?一切的賢人、聖人,都是以無為法般若智慧修證之有無、深淺而有差別。」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

眾生有無量的因緣差別,有賢人、聖人;「賢聖」,可分為世間賢聖、出世間賢聖。依字面而言,聖高賢低,然賢聖都是世間令人敬重者。

世間法上的賢聖似乎沒有一定之標準,就像世間所稱的「偉人」,也沒有一定標準一樣。

賢聖在世間法上,意指有道德之人,可是世間之道德標準,是不能和佛法的道德標準相比。

佛法所說的出世間聖人,分為解脫道和佛菩提道兩方面。

解脫道的聲聞四果人應算是聖人,然這是指解脫道而言;若就佛菩提道而言,則不是如此。

聲聞的果位分為四種,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初果又名須陀洹果、二果又名斯陀含、三果又名阿那含、四果則名阿羅漢;

這四種果都是聲聞、緣覺二乘之聖人,也就是解脫道上之聖人。

二乘聲聞、緣覺之四種聖人,在大乘佛菩提道而言,並不是聖人,反而是愚人;

因為即使聲聞阿羅漢都不曾證得大乘菩薩第一義諦之法界實相心,愚而不知此實相之境界,所以不名為聖人。

這是佛在經典所說,聲聞阿羅漢都不知菩薩智慧之境界,何況初、二、三果人又怎麼可能了知呢?

由此可知,聲聞阿羅漢並不了知《金剛經》之境界,於《金剛經》之法義及智慧之境界全然不知;

因此《金剛經》之境界對聲聞阿羅漢而言,是不可思議之深妙境界。

又大乘菩薩之般若智慧,並不是聲聞阿羅漢智慧所及,是故說聲聞阿羅漢是愚人。

雖然如此,佛弟子千萬不可起輕慢心,因為聲聞阿羅漢,或即使只是初果人,對凡夫眾生而言,都已經是聖人,是故不應心生輕慢。

就多數眾生而言,要證得聲聞初果已非易事,更何況阿羅漢之解脫果位?

若就大乘別教而言,有三賢位之賢人,也有初地以上之聖人。

三賢位之菩薩是指已證得法界實相如來藏心而明心者,能於親證後安住不退轉,如此名為第七住,是七住位菩薩;

若明心又見性者,則為十住菩薩。

從七住位開始至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都是屬於三賢位菩薩;

若是進入初地,便是別教之聖人。

從初地以上,乃至佛地果位,都是佛法別教中之聖人。

自古以來,地上菩薩來人間度眾生者似乎不多,即使有地上菩薩在人間弘法,眾生也多是難以相信。

可是有善根福德的人還是會相信,只是為數極少而已。

由此可知眾生真的福薄、難度,這大概就是地上菩薩多不願來人間說法度眾的原因吧!

大乘菩薩第一義諦智慧的修證極為困難,必須無量劫中在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才有可能;

又不只是如此,還要福德因緣具足,並且要遇善知識,親近修學,最後才能在因緣成熟之後由善知識相助,始有機緣悟入。

悟入法界實相如來藏心之後,就初步具有般若總相智,但這仍是要能夠安住不退轉,才算是真正具有此總相智,這就是大乘菩薩極重要的修證。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無為法的智慧修證,只有大乘別教的菩薩才有。

在菩薩證得法界實相如來藏心不退轉後,便能獲得般若總相智;

以此總相智為基礎而繼續進修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增上慧學。

如此從七住位菩薩開始,向上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乃至無上正等正覺之佛地果位,都是無為法之智慧修證,而其中卻有種種差別。

自明心不退轉後七住位開始,向上的每一修證都是極為不容易,每一個階位之修證都可能要百千萬劫之勤苦修學,每一位佛弟子對此都要有深刻地認識。

悟有深淺,並不是每一個明心的人智慧都是一樣,其中的深淺差別極大。

除了見性的境界外,每一個證悟者之智慧都是圍繞在真如上而有不同智慧之修證,譬如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深淺差別極大。

無論是般若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都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若有人於善知識所親近修學,於善知識多年點點滴滴辛勤攝受之下,因緣日漸成熟,得蒙善知識以機鋒不斷引導始得悟入者,萬萬不可生起大慢心而自以為證量、智慧等同於善知識。

若是如此,即是不能了知《金剛經》中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之深意;如是之人名為「增上慢者」,殊不可取。

如是之人尚不得名為世間聖人,焉得名為大乘別教之賢人呢?

無為法智慧之修證,是千千萬萬佛弟子夢寐以求之事,自古以來一直都是如此,佛經上說:

「必須累劫一心恭敬求」。

可是每一位佛弟子對於此事,應該要小心謹慎,證悟之歧路很多,不是那麼容易。

若是那麼容易的話,世間聰明伶俐的人何其之多,皆當個個輕易悟入;

然事實並不是如此,自古以來,窮盡一生,努力參究而不得入者,為數的確不少。佛弟子還是要小心,要作長期之努力、準備才好。

覺知心不是如來藏,入定不動時之覺知心不是如來藏,又在定中或定外能反觀反照之覺知心也不是如來藏;這幾種境界之覺知心都是有生有滅之心,是六識中之意識,是意識之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佛弟子在參究、尋覓如來藏時,切莫錯認此意識心為真心如來藏;有太多人錯會此心,執取此意識心以為是真心,令人擔憂。

因為如來藏真心是離見聞覺知,而意識是能覺能知之心,兩個差別極大。

所以不可執以意識心為離見聞覺知的真心如來藏,應該繼續參究,始為上策;如此才是有智之人,才是有善根之人。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到底是什麼意思?
    比如「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等等。這裡的賢聖,指的也是如來。《金剛經》中提到如來的這些狀態,不僅滿足了人們對如來的好奇心,還有讓人照著如來的狀態去學的成分在裡面。在照著學之前,首先要了解如來所說的這句話的涵義。不然最後落得個東施效顰是一方面,只怕耽誤了自己學佛才是緊要的事。
  • 金剛經:理解了「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境界會大不同
    在《金剛經》第七品無得無說分中,有一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句話按現代人的語言來解釋,就是佛祖認為,古往今來,不分中外,一切能夠有所成就的聖賢之人,如果能夠悟道得道的,都是在無為法方面得到了奧旨的人,只是在時間、地點、領悟程度上有些微的差別而已,但是在結果上,卻是殊途同歸的
  •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在《金剛經》裡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轉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金剛經》的這一個重點,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與佛教一部大經──《華嚴經》的宗旨一樣,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並不認為一切宗教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
  • 金剛經中,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中,分別一切法有兩種分類,一種是把一切法分為有為法與無為法,另一種分法將一切法分為有漏法與無漏法。一般剛開始學佛的人,往往對此兩種分類法搞不清楚,產生錯誤的見地,從而影響了往後的親修實證。那麼什麼是有為法與無為法呢?什麼又是有漏法與無漏法?兩種分類之間又有什麼聯繫與區別呢?
  • 金剛經第九:佛道儒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04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明白了這個重要的道理之後,咱們繼續往下看: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須菩提尊者接著上面的話繼續說道,我為什麼說如來沒有定法可說呢?因為如來之前說的法,都是非空非有,可以說是法,又可以說不是,不可執著。
  • 《金剛經》要點提煉:破除執著,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金剛經》作為大乘佛學般若部的重要經典,能斷世間一切法,破除一切執著的情事。儒、釋、道三家恰好印證了《金剛經》的一句話,「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為了更好的學習和了解這部佛家經典,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下一位學者是如何看待《金剛經》的。以下是他的個體體會。
  • 《金剛經》解讀,如何理解須菩提的: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但我們研讀佛經時,發現佛經裡也用有這兩個字,如《金剛經》須菩提的這句話:「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當然也有些譯本曾把「聖賢」譯為「聖人」。一切(所有)聖賢都是因為沒有共行一定之法,所以才各行其法,各行其法才會導致各自成就的不同,用現在的話表達就是自然而然。這也是眾生之所以為眾生,不能有所成就的原因。因為眾生執法相,共同遵循一套固定的法則,所以都會因其固定的法而使他們無所成就、無所差別。所以眾生是無差別的,而聖賢是有差別的。
  • 明證法師開示: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怎麼講
    問: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請舉例說明?師父開示:因為學佛的菩薩有五十二個次第。如果證悟以後,個個都學『無為』。『無為』是什麼意思?『無為』就是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就是第八識、就是如來藏、就是空性。『空性』它能夠生顯一切萬法,但本身它沒有造作,它不去起心動念說我要作什麼?它只是隨緣。那麼菩薩,初地菩薩就證得一分法身,然後地地增上,到成佛的時候圓滿,這都是無為法而有差別,不可能沒有差別。
  • 佛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世界,自我,生活,命運,皆是我們的內心投射而成的境界。我們修行求道,求悟,要知道,「道」只要一個,「悟」亦無兩個,眾生悟道,與佛無異。那麼如何能悟道呢?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何為道?道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非一切法,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 《金剛經》什麼是無為法,什麼是有為法?佛說:皆是佛法!
    《金剛經》上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最後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看來這個「無為法」和「有為法」的問題,應該非常重要!為什麼重要?佛不是說了「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關係到能否成賢成聖,當然重要了,既然這麼重要就一定要搞清楚!
  • 《金剛經》佛雲法無定法,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又該如何領悟?
    所以又說法如舟筏,迷時師渡,悟時自渡,無舟則無所為渡,至岸又無一可渡。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言有不妥,歡迎指正批評。下面我們回到原經文:《金剛經》第七品:無得無說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
  • 修行淺悟:一切有為法,皆向無為去 法無對錯,人有階段
    ,還原了佛經的本然韻味,又不會難以理解,所以《金剛經》翻譯的很有水平!《金剛經》的原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無為」來自老子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歷來人們對無為的解釋不一,與「無為」相對的自然就是有為了,這又涉及到「有無」的爭論,魏晉玄學裡這是個重點。
  • 什麼樣的人 才稱得上是佛法上的賢聖
    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為什麼呢?佛陀你所說的法,都是不可取,不可說的。非法非非法。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切覺悟解脫者,都是以無為法而與眾生有差別。要想明白什麼人才稱得上是佛法上的賢聖,我們必須了解什麼是無為法。因為一切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金剛經:「所謂佛法,即非佛法」與「一切法皆是佛法」前後矛盾嗎
    金剛經也是從這兩個角度來闡述般若經義的,在經文中須菩提前後兩次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須菩提為什麼要有兩次相同的發問呢?這是為了配合佛陀,讓佛陀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層面來分析「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因為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層面所作的分析,所以呢,就會有些讓人看似前後矛盾的經句。比如說「所謂佛法,即非佛法」與「一切法皆是佛法」。
  • 無有少法,如來可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金剛經》第7段經文以釋迦牟尼反問須菩提開始,老師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這句話鳩摩羅什譯得非常好。【如來所說法】,從這幾個字來講,如來當然說了,這是從「世俗諦」意義上講,如來說了法。但是,【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取」就是「執著」、「執取」,我們凡夫不能把佛陀說的法又執為實有。在「勝義諦」上、在「空」上,佛陀無法可說,佛陀說了我們還得當沒說。
  • 《金剛經》:理解了這1句話,就知道了修行的方向
    佛教的大乘經典《金剛經》之中,有如是章句:「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佛說「無為法」及「諸佛」,皆出自於《金剛經》,如何理解?
    佛像其實佛的這一句是對須菩提所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深化, 因此這一句是補語正因為「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所以「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因此一切聖賢皆以此經而有差別,皆是由於對於此經領悟的不同而各得其所、各自成就。所以佛作此補語,是要引領須菩提深化知見,令其由法見此經。一切聖賢皆有所差別,這是聖賢之相。聖賢的差別相令人迷惑,須菩提亦如此。當須菩提領悟無為法後,才悟知其因,所以他才會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讀《金剛經》第五悟,釋迦牟尼佛說了什麼法
    誦讀《金剛經》已經有段時間了,讀到了哪裡,有所感悟的話我都會編輯成文章分享給大家。寫到第四悟的時候,有一些讀者對《金剛經》也有自己的理解,也評價留言了。每個人的理解有所不同,不分好壞,感謝大家的轉發和收藏,感恩。《金剛經》裡有一段對話,我就截取了其中的兩句來寫吧。
  • 金剛經:如何聽聞佛法?這句話已經講透了
    其實在《金剛經》中,須菩提的這句話已經講透了,即:「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何理解這句話呢?我們先看前文,即:須菩提問:「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須菩提言:「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金剛經》精華20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掃一切相
    金剛,是世界上最為堅硬的東西,因為它的堅硬和鋒利,它能夠破一切東西。又因為它最為堅硬,一切東西都不能破壞它。《金剛經》以金剛為喻,說明這部經能夠破一切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破一切虛妄的相,回歸空相和實相。強調「不住相布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行文以如來佛和弟子須菩提兩人對話的形式開展,須菩提被稱為「解空第一」。通行本由姚秦時期的佛學大師鳩摩羅什所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