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為什麼呢?一切的賢人、聖人,都是以無為法般若智慧修證之有無、深淺而有差別。」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
眾生有無量的因緣差別,有賢人、聖人;「賢聖」,可分為世間賢聖、出世間賢聖。依字面而言,聖高賢低,然賢聖都是世間令人敬重者。
世間法上的賢聖似乎沒有一定之標準,就像世間所稱的「偉人」,也沒有一定標準一樣。
賢聖在世間法上,意指有道德之人,可是世間之道德標準,是不能和佛法的道德標準相比。
佛法所說的出世間聖人,分為解脫道和佛菩提道兩方面。
解脫道的聲聞四果人應算是聖人,然這是指解脫道而言;若就佛菩提道而言,則不是如此。
聲聞的果位分為四種,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初果又名須陀洹果、二果又名斯陀含、三果又名阿那含、四果則名阿羅漢;
這四種果都是聲聞、緣覺二乘之聖人,也就是解脫道上之聖人。
二乘聲聞、緣覺之四種聖人,在大乘佛菩提道而言,並不是聖人,反而是愚人;
因為即使聲聞阿羅漢都不曾證得大乘菩薩第一義諦之法界實相心,愚而不知此實相之境界,所以不名為聖人。
這是佛在經典所說,聲聞阿羅漢都不知菩薩智慧之境界,何況初、二、三果人又怎麼可能了知呢?
由此可知,聲聞阿羅漢並不了知《金剛經》之境界,於《金剛經》之法義及智慧之境界全然不知;
因此《金剛經》之境界對聲聞阿羅漢而言,是不可思議之深妙境界。
又大乘菩薩之般若智慧,並不是聲聞阿羅漢智慧所及,是故說聲聞阿羅漢是愚人。
雖然如此,佛弟子千萬不可起輕慢心,因為聲聞阿羅漢,或即使只是初果人,對凡夫眾生而言,都已經是聖人,是故不應心生輕慢。
就多數眾生而言,要證得聲聞初果已非易事,更何況阿羅漢之解脫果位?
若就大乘別教而言,有三賢位之賢人,也有初地以上之聖人。
三賢位之菩薩是指已證得法界實相如來藏心而明心者,能於親證後安住不退轉,如此名為第七住,是七住位菩薩;
若明心又見性者,則為十住菩薩。
從七住位開始至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都是屬於三賢位菩薩;
若是進入初地,便是別教之聖人。
從初地以上,乃至佛地果位,都是佛法別教中之聖人。
自古以來,地上菩薩來人間度眾生者似乎不多,即使有地上菩薩在人間弘法,眾生也多是難以相信。
可是有善根福德的人還是會相信,只是為數極少而已。
由此可知眾生真的福薄、難度,這大概就是地上菩薩多不願來人間說法度眾的原因吧!
大乘菩薩第一義諦智慧的修證極為困難,必須無量劫中在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才有可能;
又不只是如此,還要福德因緣具足,並且要遇善知識,親近修學,最後才能在因緣成熟之後由善知識相助,始有機緣悟入。
悟入法界實相如來藏心之後,就初步具有般若總相智,但這仍是要能夠安住不退轉,才算是真正具有此總相智,這就是大乘菩薩極重要的修證。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無為法的智慧修證,只有大乘別教的菩薩才有。
在菩薩證得法界實相如來藏心不退轉後,便能獲得般若總相智;
以此總相智為基礎而繼續進修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增上慧學。
如此從七住位菩薩開始,向上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乃至無上正等正覺之佛地果位,都是無為法之智慧修證,而其中卻有種種差別。
自明心不退轉後七住位開始,向上的每一修證都是極為不容易,每一個階位之修證都可能要百千萬劫之勤苦修學,每一位佛弟子對此都要有深刻地認識。
悟有深淺,並不是每一個明心的人智慧都是一樣,其中的深淺差別極大。
除了見性的境界外,每一個證悟者之智慧都是圍繞在真如上而有不同智慧之修證,譬如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深淺差別極大。
無論是般若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都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若有人於善知識所親近修學,於善知識多年點點滴滴辛勤攝受之下,因緣日漸成熟,得蒙善知識以機鋒不斷引導始得悟入者,萬萬不可生起大慢心而自以為證量、智慧等同於善知識。
若是如此,即是不能了知《金剛經》中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之深意;如是之人名為「增上慢者」,殊不可取。
如是之人尚不得名為世間聖人,焉得名為大乘別教之賢人呢?
無為法智慧之修證,是千千萬萬佛弟子夢寐以求之事,自古以來一直都是如此,佛經上說:
「必須累劫一心恭敬求」。
可是每一位佛弟子對於此事,應該要小心謹慎,證悟之歧路很多,不是那麼容易。
若是那麼容易的話,世間聰明伶俐的人何其之多,皆當個個輕易悟入;
然事實並不是如此,自古以來,窮盡一生,努力參究而不得入者,為數的確不少。佛弟子還是要小心,要作長期之努力、準備才好。
覺知心不是如來藏,入定不動時之覺知心不是如來藏,又在定中或定外能反觀反照之覺知心也不是如來藏;這幾種境界之覺知心都是有生有滅之心,是六識中之意識,是意識之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佛弟子在參究、尋覓如來藏時,切莫錯認此意識心為真心如來藏;有太多人錯會此心,執取此意識心以為是真心,令人擔憂。
因為如來藏真心是離見聞覺知,而意識是能覺能知之心,兩個差別極大。
所以不可執以意識心為離見聞覺知的真心如來藏,應該繼續參究,始為上策;如此才是有智之人,才是有善根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