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裴劍飛)今天(9月16日)上午,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獲悉,北京市已有14家單位拿到了自動駕駛測試牌照,測試道路主要分布在五環外。目前,北京市自動駕駛公開測試道路已經達到200條699.58公裡,尤其是亦莊核心區40平方公裡區域,基本全部開放測試。截至11月底,自動駕駛公開道路測試裡程已經超過213萬公裡,未發生安全事故。
目前北京市的測試道路主要分布在哪些區域?
共有200條近700公裡公開測試道路,亦莊核心區道路基本全部開放測試
今天上午,北京市交通委相關部門負責人、北京自動駕駛汽車測試第三方機構相關負責人做客交通廣播治堵大家談節目。據介紹,目前北京市拿到測試牌照的單位已經有14家,自動駕駛車輛87臺。其中有45輛車已經獲得開展載人測試的測試許可。
「從測試政策、測試環境建設、服務的測試主體、測試裡程、測試場景覆蓋度方面,北京市均居全國領先地位。」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科技處二級調研員鄒迎表示,北京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發布了首套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管理辦法,促使國內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破冰,並結合企業需求不斷完善政策體系,迭代政策內容。
根據相關要求,北京市測試道路目前主要分布在五環外人流密度和交通密度相對較小的區域。北京市公開測試道路已經達到200條699.58公裡;尤其是亦莊核心區40平方公裡區域,基本全部開放測試。截至11月底,北京市自動駕駛公開道路測試裡程已經超過213萬公裡。
目前開放的測試道路主要以城市場景為主,包括常見的各類城市交通場景,如直道、單雙向車道、公交港灣、林蔭道、人車混行道等,此外,還含有中國典型的交通環境像潮汐車道、公交專用道、主輔路、非機動車道、人行專用道、雙車道環島等場景。
在開放道路上如何確保測試的安全性?
上路前要進行評估,避免車輛能力與道路複雜性不匹配
「成熟的自動駕駛產品最終是要在道路上運行的,目前道路測試就是測試車輛的自動駕駛能力,將車輛放在真實的交通場景中進行測試和訓練,以提升自動駕駛系統性能,為未來的商業化落地做鋪墊。」北京智能車聯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吳瓊表示,為保障開放道路測試安全性,已經圍繞車輛上路前、中、後制定了完備的評價和監管體系。道路測試監管方面,北京還有國內首個自動駕駛車輛測試第三方監管平臺,監督公開道路車輛測試的運行情況。
上路前,需要對車輛進行能力評估,確定車輛自動駕駛能力;路上測試中,需要根據車輛的自動駕駛能力匹配其可行駛的自動駕駛道路等級,最大限度避免車輛遇到其無法處理的交通場景,也就是說避免出現「自動駕駛汽車的能力與測試道路的複雜情況不匹配」的問題。
測試後,進行相應的數據回傳和分析,提取測試中出現問題的典型場景,將這些場景反饋回測試場,用這些問題場景來訓練車輛和自動駕駛測試駕駛員,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提升車輛技術能力。此外,在自動駕駛測試道路上也設立有標識牌,提醒交通參與者此路段為自動駕駛測試路段。
發生交通事故責任如何認定?
公開路測裡程已超213萬公裡,測試企業將承擔事故賠償責任
對於不少市民關注的「正在測試中的自動駕駛車輛如果與社會車輛發生碰撞,如何定責」問題,在節目中,第三方機構的負責人也進行了回應。
「目前獲得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臨時車號牌的車輛,在公開道路測試過程中沒有發生過交通事故。」北京智能車聯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吳瓊認為,現階段,測試中的「自動駕駛車輛」與「安全員」的關係就相當於駕校中學員和教練員的關係,事故責任認定將按照現行交通法律規定判定責任。申請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的企業將承擔事故賠償責任,坐在測試車輛主駕座位的安全員承擔相關責任。
具體來看,北京市自動駕駛公開道路測試累計裡程已經超過213萬公裡,整個測試過程安全無事故,未對自動駕駛車輛和其他交通參與者產生不良影響。
據北京智能車聯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北京開始自動駕駛汽車測試以來,車輛的性能、安全性都有了明顯的進步。2018年,僅有13%的入場測試企業能夠規範使用轉向燈,2020年已有90%以上的入場企業能夠正確使用轉向燈;2018年約30%的車輛在車頭過停止線後就不再觀察信號燈從而產生與其他路口車輛在路口中央產生碰撞的風險,經過測試場評估訓練後這些車輛都已改良路口通行策略而做出符合交規的安全行駛動作。
未來北京將如何發展自動駕駛?
「聰明的車也需要智慧的路」,將探索「車聯網」建設工作
「聰明的車也需要智慧的路」,對於未來北京市自動駕駛的發展規劃,北京市交通委員會科技處二級調研員鄒迎表示, 一方面,持續推動自動駕駛的發展,以「安全第一 鼓勵創新」的原則,為技術創新做好服務工作。另一方面,考慮將道路的數位化與車輛的智能化進行協同融合的問題,也就是車聯網的建設工作。
「這是因為自動駕駛車輛的環境感知能力受車載傳感器感知範圍、感知能力的限制。當然也受成本、計算速度等的限制,因此單純的單車智能走到一定地步,必然需要與道路的智能設施結合,才能走得更遠更穩。」鄒迎表示,車聯網是智慧交通的有機組成部分,車聯網建設一方面能加速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另一方面也能加強智慧交通感知和管控能力的智能化,服務於城市管理和交通治理。這部分工作還是在技術探索階段,我們也會持續關注研究,希望早日能落地到交通場景應用中。
連結:「自動駕駛計程車」是科學試驗 不得收取費用
記者注意到,今年10月,一批「自動駕駛計程車」登陸北京,市民可線上預約體驗,對於這一情況市交通委相關部門負責人也進行了回應。
「這些『自動駕駛計程車』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計程車,實際上仍然是在進行『自動駕駛車輛載人測試』。」北京市交通委員會科技處二級調研員鄒迎解釋道,這只不過是從企業內部的載人測試升級成為面向社會公開招募體驗者的載人測試。車輛測試性質為以科學試驗為目的的道路測試,按規定不得從事運輸經營活動,即不得收取費用。
根據北京市2019年12月修訂發布的《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試行)》規定,北京市允許開展自動駕駛載人測試,並將測試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載人測試志願者招募範圍僅限於招募與測試主體籤訂勞動或者勞務合同的人員,第二階段可向社會招募。
這些車輛於2019年12月底,經北京市自動駕駛測試管理聯席工作小組審議,允許在京開展第一階段載人測試。經過8個多月的測試,累計裡程超過50萬公裡,安全無事故。達到了第二階段的要求,因此,2020年8月,經北京市自動駕駛測試管理聯席工作小組審議,允許開展第二階段載人測試,即可面向社會招募志願者乘坐自動駕駛車輛。
現階段,北京市的自動駕駛載人測試站點主要分布在亦莊核心區和海澱區部分路段,有45個虛擬上下車站點,市民可以通過百度地圖查看到,車輛在各站點間進行載人測試。「目前,可以面向公眾開放免費試乘的廠家是百度,乘客可使用百度地圖進行試乘預約。未來,參與到這個測試的廠商越多,會有更多的預約方式。」鄒迎說。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