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熟知的文學體裁裡,小說、散文和詩歌是最常見的三種了,但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隱藏著一種特別的文學樣式,那就是「對聯」了。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這個句子幾乎個個中國人都能說得出來,可見「對聯」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我們的生命中,甚至在火葬場裡也貼了對聯,上聯還是「早來晚來早晚得來」,乍一聽還真有些道理。
由此可見對聯成為了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了。對聯也稱「對偶」、「對子」,因為常常在春節時貼在家中正門兩側,故而也被稱為「春聯」、「楹聯」等。至於對聯的發源,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國時代時就已經出現了。
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9年),出土過一架巨型的鐵十字架,經考證,應當是孫權時期(238~250年)所澆鑄而出的。在這個鐵十字架上,就有一副十分工整的對聯。上聯是「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而下聯是「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倒是頗有一股海納百川的豪氣。
此後,對聯的發展也越來越快,能夠應用的場景也越來越多,在不同的場景下對聯的名字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同時也伴隨著風格的轉變。比如在春節時張貼的就叫春聯,通常都是用各種祝詞來討個喜慶。比如春節時常常能看到的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樓」,就用「增壽」「福滿樓」來恭祝新年好運。
又或者用在新人結婚時,就叫作「慶聯」。用在悼念死者時的對聯則叫作「輓聯」,通常用來總結、讚頌、哀悼已故之人,比如金嶽霖給林徽因的輓聯就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將林徽因一身的才氣都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可是你能想到在火葬場也會貼對子麼?在我們的印象中,對聯最多還是用在春節、嫁娶的多,大多數時候聽到的對聯也都會以祝福、讚頌為主,即使是喪葬時用對子,到底還是個人家事。但公共設施火葬場,每天來來往往這麼多傷心的人,還要貼個對聯,難免不讓人感覺怪怪的。
而這個火葬場的上聯還是這麼一句話——「早來晚來早晚得來」,雖然的確是有些道理,但畢竟人生之痛莫過於生離死別,尤其在中華傳統文化裡,通常都會用「節哀順變」之類的詞語來安慰家屬。可這麼一句話,雖然說的確實是事實,人人最終都要走到這一步,可在此送別親朋好友的人們看到這句話,也難免會更添些悲傷吧。
而這個下聯更是直接——「先到後到先後全到」,這個下聯一出來,從對聯來看,跟上聯「早來晚來早晚得來」對得的確工整。從道理上而言,也的確是如此。但這兩幅對聯張貼在火葬場,令人感覺仿佛有一些詛咒的意思。
一個剛剛送別了家人朋友的人,一回頭看到這麼一副對聯,就難免會想到身邊重要的人也總會有來這裡的一天,而且「早晚」跟「先後」都是一個不確定的時間名詞,更是加深來人的憂慮和悲傷。再加上一個「全」字,更是把離人留給生人的傷口撕開,叫人更加悲傷。
但說到底,逝者已逝,生者應當帶著故人的祝福與期望繼續好好生活下去。生命中還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就像對聯除了輓聯之外,更多的其實還是用在春節團圓時和新婚洞房夜,這些不都是一樁樁美事麼?
而在《實用對聯大全》中就整合記錄了各種對聯,並且進行了科學分類以方便檢索查閱,不僅是一本非常好的工具書本,更是能夠讓我們從對聯中學習中華文化。原價圖書88元,現價僅需48元,一次購書,終生享用,欲購從速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