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流傳下來的民族文明、風俗,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一代人。中華文明所創造演變出來的成果多種多樣且寓意豐富,主要的形式有古文,詩、詞、歌、賦戲劇,曲藝,國畫等等,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樣我們也不容忽視,那就是對聯。對聯是一種對偶句,常常是在紙、布或者木頭、柱子上能夠看見,它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瑰寶。對聯講究的是對仗,工整,也就是說,平仄協調,是中國語言的特殊表現形式。
對聯最早是出現在三國時代,後來又分為春聯,輓聯,以及慶聯,這三種對聯可是大有考究。春聯顧名思義就是在春節的時候掛的對聯,古人在立春時貼「宜春」二字,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就形成了春聯,表達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願景,還可以避災除難。輓聯一般是辦喪事的時候貼的對聯,而慶聯一般是在辦喜事的時候貼的對聯,這三種對聯都講究押韻,在2005年的時候,中國還將貼對聯這種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說到對聯,不得不提一下曾經被譽為「最牛」的對聯,這幅對聯貼在火葬場的門前,它的上聯是「早來晚來早晚得來」,乍一看這一句沒什麼特殊的地方,但是一讀到下聯,就讓人很不舒服,那麼下聯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每個人最終都會死去,但雖說這是個事實,但是中國人對於「死」這個話題是非常的忌諱的,認為這很不吉利,中國人最講究的就是長命百歲,這也表現了對對方的一種美好祝願,但是在火葬場貼出來的那幅對聯,上聯為「早來晚來早晚都來」而下聯為「先到後到先後都到」,這麼兩句話看似普普通通,可是偏偏這幅對聯貼的地方為火葬場,這兩句話的意思相信大家都能夠了解,可以說是一目了然,給人一種很不屑的感覺,仔細一想還很不舒服。
這兩句話的意思都非常簡單,也將人的生死看得非常透徹,而這句話也直戳心臟,因為這本來就是事實,但是讓人不舒服的恰好是這兩句話的真實性。在平常生活中,中國人沒有說得這麼直白,而是追求努力生活,熱愛生活,活在當下最為貴重,「死」這個話題可以說是閉口不談,而且火葬場是人們最不願去的地方,這樣的下聯就給人感覺是在招攬生意,也難怪有的人會對此表示不支持的態度,還曾一度要求更換對聯。
當然寫這幅對聯的作者,估計也不是這層意思,只不過說得直白了一點,人們一時間難以接受,畢竟火葬場是人類生命終止的地方,確實在這種情況下,都不希望提起這種忌諱性的話題。當這幅對聯發到網上的時候,也迎來了不同的語氣,有的人覺得沒有問題,有的人覺得寫的太刻意。但是不管怎麼說,人生就是要直面恐懼,積極地面對生活,中國文字也是寓意深刻,短短的幾行字就能概括生活,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大家對其也是驚嘆不已,當然也更應該將其保護起來,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