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藝術中國 2007-12-13 15:55 編輯:宋犇
徐元章《初秋》(瑞金賓館一號樓)
截至去年為止,水彩畫在中國已經走過了百年曆程。為了重新審視中國水彩畫的現狀,全面探討水彩畫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中國水彩畫重鎮上海,正舉辦水彩畫邀請展,由上海美術館和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水彩畫協會藝術委員會聯合主辦,讓熟悉油畫和水墨的觀眾有一次新的視覺體驗。
西洋畫來華上海登陸
上海是我國傳播西洋繪畫最早的地區,天主教會在徐家匯土山灣創辦的圖畫館,曾經為我國培養了第一代的水彩畫家。水彩畫在技法上和工具材料的使用上貼近於中國傳統繪畫,又有西洋畫的理論和技法,傳入後不久就被廣泛接受和學習借鑑。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水彩畫是最早嘗試將中國傳統繪畫和西洋繪畫的技法融匯在一起的,而從外國畫家對任伯年作品的評價來看,那些水色淋漓、渾然天成的沒骨畫,也無異於地道的水彩畫。
上海美術館館長方增先介紹,作為我國水彩畫發源地的上海,對於水彩畫的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不可忽視的特殊地位,上海各個時期的水彩畫家更為中國水彩畫的啟蒙、發展、成熟,作出了貢獻。現在上海有一批成績卓越的的水彩畫家,與其它地域的畫家群體迥然不同,他們風格各異,面貌多樣,在全國的水彩畫創作中有獨特的影響力。這次展覽邀請了十五位畫家參展,展出他們各個時期的作品共七十五件,作品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邀請十五位畫家參展
上海美術家協會水彩畫粉畫藝術委員會主任劉亞平向記者詳細介紹了此次參展畫家和他們的作品特點。參展者除了他本人外,還有瞿順發、蔡江白、王克良、聶崇良、徐元章、朱大白、王北珍、毛樹衛、李錫華、柳毅、梁鋼、鄭志明、侯偉、平龍。
藝術中國 http://www.artx.cn/
其中,瞿順發、蔡江白一直保持著創作的強勁勢頭和旺盛精力,一個持續多產,一個求高、大、全,對後輩畫家有著無形的激勵;王克良作品充滿了與其身份和年齡不符的霸氣,和很多小情調的水彩畫形成對比;聶崇良、徐元章的都市題材作品,表達了城市內在節奏的律動下,內心深處的隔膜,畫面空間裡滲透了揮之不去的人文情緒;王北珍花卉系列的唯美寫照和李錫華逆光系列的光影意象遊走在主客觀物象和創作意念的融和之中;毛樹衛、朱大白作品近年的變化顯示了他們在題材的「位移」中尋尋覓覓的印記;而柳毅的芭蕾舞系列、梁鋼的奏鳴樂章、鄭志明的西藏人物都堅持了自己在本體語言上完美極致的探索,從不同角度拓展了水彩語言表現的力度;侯偉作品的深度描寫,為輕快飛揚的上海水彩旋律注入了沉穩的低音符號;平龍作品追求在現代構成的視覺形態表現中融入傳統繪畫筆墨的意韻。
寄望新世紀有新拓展
劉亞平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水彩畫曾經歷了繁榮局面,李劍晨、潘思同、張眉蓀、李詠森、蕭淑芳、雷雨、樊明體、朱膺、哈定等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代的水彩畫家,而上海水彩畫家則是中堅。到八十年代,沈紹倫、金立德、廖炯模、鮑夫華、嚴德泰等又成了這一時期上海水彩在創作上突破的代表人物,張英洪、陳培榮等將平面構成等設計元素移入水彩畫,改變了水彩畫以往習作化的狀態,將創作的主體性提升到顯要的位置,王雲鶴、李沙等在都市題材上的探索,也拓展了水彩畫的創作視野。九十年代以來,上海的水彩畫逐漸形成了一個創作的群體,中年畫家的成熟、青年畫家的嶄露頭角,以及他們群體性的努力和從語言形態到創作方法各呈其是的獨立面貌,使得上海水彩畫顯示了振興和重鑄輝煌的創新勢頭,而歷年不斷吸納的外省市畫家又為上海本土水彩畫的流變、互動、激蕩、碰撞催生了盎然的生機。
藝術中國 http://www.artx.cn/
談到水彩畫未來的發展,劉亞平說,就水彩畫整體的生存狀態及其影響力而言,從某種角度來看,還有相當的保守性,遠未達到理想的境地,而是次的展覽作品表明了當代的水彩畫家在新世紀站在水彩本體屬性之上,介入多元並存的當代語境之中努力的意願。
~ http://www.artx.cn/
而上海美術館館長方增先則表示,在東西方的藝術現狀都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每個畫家都應該對現實社會和文化環境變化和由此產生的反映作出思考,上海的水彩畫應該能夠重新找到新的臨界位置。... ...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