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術館展中國水彩畫百年:從本土化歷程到觀念創新

2020-12-14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獲悉,「向史而新——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今天在浙江美術館開幕,展出包括李叔同、林風眠、吳大羽、倪貽德、吳冠中、潘思同等眾多美術先驅創作的水彩畫作品140餘件。展覽同時立足於中國水彩畫學術立場,對水彩畫在中國的發生發展進行回望,以期對未來有所啟示。

《沈家門漁港》 潘思同 紙本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據悉,此次展覽呈現了1905年至2020年這110餘年間藝術家創作的水彩畫作品,涵蓋了風景、靜物、人物等諸多題材。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據浙江美術館方面介紹,展覽不同於以往按歷史時期編排構成歷史回顧展覽的做法,而是站在中國水彩畫的學術立場上,以中國水彩畫所表現的民族性、時代性、觀念性三個學術概念為起點,回望中國水彩畫的發生和發展,思考中國水彩畫與浙江的緊密聯繫,以期透過歷史對中國水彩畫的未來有所啟示。

《風景》林風眠 1980年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展覽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民族先聲:從西學東漸到浙江風貌」。本單元展出作品以中國早期水彩畫為主,展示了一條中國水彩畫家從學習西方繪畫技法到中西結合改良水彩畫技法,再到技法成熟之後創作帶有浙江風貌的作品。以此脈絡呈現水彩畫傳入中國後在繪畫技法、題材選擇上所發生的變化,從而反映中國水彩畫的本土化歷程。

《曬染布之二》 倪貽德 1943年 紙本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礦山全景》丁正獻 1960年 紙本 浙江美術館藏第二單元「時代轉化:從寫實寫生到託物寓感」。長期以來水彩畫作為色彩教學的基礎訓練手段,寫實和寫生是水彩畫創作的主要模式。因此,在水彩畫作品中出現了大量靜物和風景題材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水彩畫家從早期單純地追求客觀再現轉向了有意識的託物寓感,逐漸擺脫了水彩畫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對自由創作產生的桎梏,以一種更加開放的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在水彩畫創作的前後階段對比中,闡明了水彩畫相較於其他畫種的獨特之處,展示出水彩畫從教學手段向獨立畫種進發的時代轉化。

《葛嶺春色》 洪世清 1980年代 紙 本

《花卉一》 黃裳 年代不詳 紙 本 浙江美術館藏

《靜物》 潘長臻 1983年 紙本 浙江美術館藏

《三魚圖》 張英洪 年代不祥 紙 本

《似水年夢》 應金飛 2014年 紙本 36cm×36cm×20 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銀「獎」第三單元「觀念生長:從個性迴蕩到觀念現場」。更加強調主觀色彩,具有獨特個人風格的作品和帶有多元觀念的作品是這一單元所展示給大家的。這些作品突破了傳統水彩畫對技法的依賴,對物象的真實再現,轉而對媒材邊界和文化語境不斷嘗試與探索。這些作品看似與長期以來大家所熟知的風景水彩畫背道而馳。但正是因為這種「背道而馳的創造力」才促動了水彩畫事業向前發展。在多元化環境中,個性化、觀念化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水彩畫創作的新方向。

《太湖岸》 吳冠中 2005年 紙 本 浙江美術館藏

《紹興柯橋》 吳德隆 2001年 紙 本 浙江美術館藏

《綠樹一一青山》 許江 2020年 紙本展覽由浙江美術館、浙江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共同主辦,展期持續至9月3日。

展覽海報展覽名稱:「向史而新——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展展覽時間:8月5日——9 月 3 日

展覽地點:浙江美術館7、8、9號展廳

(本文圖文資料由浙江美術館提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向史而新:回望浙江水彩畫百年
    水彩畫作為舶來品,從1715年傳教士郎世寧來華教授西畫算起,傳入中國至今已有300年歷史;20世紀初葉至今,現代「中國水彩」也已行過百年長路。作為一個域外畫種,它在我國大地上落地生根、蔚然成林,曲折的本土化歷程不僅見證和映射著現代中國百年美術風雲,也昭示著本體精進當以自我革新為機樞的內在規律。
  • 百年浙江水彩「向史而新」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瓶花與水果(水彩) 張毓怡本報電 (記者賴睿)由浙江美術館、浙江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共同主辦的「向史而新——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日前在浙江美術館舉行。展覽展出創作於1905年至2020年間的水彩畫作品140餘件,其中包括李叔同、林風眠、吳大羽、倪貽德、吳冠中、潘思同等眾多美術先驅創作的水彩畫作品,涵蓋了風景、靜物、人物等諸多題材。
  • 浙江舉辦百年水彩畫作品展
    新華社客戶端浙江頻道8月5日電(記者 馮源)水彩畫是中國觀眾熟悉的一種畫種,100多年來,浙江美術界對於中國水彩畫的發生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向史而新——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5日在浙江美術館開展,向公眾展示了中國水彩畫演進的過程。展覽由浙江美術館、浙江省美協和中國美院美術館主辦,展出創作於1905年至2020年間的140餘件作品。
  • 向史而新 ——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開幕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共同主辦的「向史而新——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展。展覽展出創作於1905年至2020年間的水彩畫作品140餘件,其中包括李叔同、林風眠、吳大羽、倪貽德、吳冠中、潘思同等眾多美術先驅創作的水彩畫作品,涵蓋了風景、靜物、人物等諸多題材,是浙江水彩畫界的一次大展。
  • 向史而新——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開幕
    洪世清 葛嶺春色 上世紀80年代 紙本 56×56cm8月5日,由浙江美術館、浙江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共同主辦的「向史而新——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展。此次展覽不同於以往按歷史時期編排構成歷史回顧展覽的做法,而是站在中國水彩畫的學術立場上,以中國水彩畫所表現的民族性、時代性、觀念性三個學術概念為起點,回望中國水彩畫的發生和發展,思考中國水彩畫與浙江的緊密聯繫,以期透過歷史對中國水彩畫的未來有所啟示。
  • 向史而新——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
    展覽名稱:向史而新——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指導單位: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學院主辦單位:浙江美術館、浙江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支持單位:青島康頌紙製品有限公司展覽日期:2020年8月5日-9月3日開展時間:2020年8月5日展覽地點:浙江美術館7、8、9號展廳
  • 畫壇大師有"小清新" 700件水彩現百年曆程(圖)
    □現場 近700件水彩呈現百年曆程  本次展覽佔據了中國美術館一層的9個大廳,以歷史敘事與個案分析相結合,分為「大家風採」「西學來潮」「本土自覺」「新的氣象」「復興之旅」「多維視界」六個部分,300多位藝術家的近700件作品匯聚一堂,即使在每件作品前停留半分鐘,整個展覽逛下來也得花上近6個小時。
  • 書寫:中國水彩畫的本土性
    在民國時期,徐詠青以風景水彩畫和鄭曼陀的水彩仕女畫相合作,創作出許多備受歡迎的擦筆水彩畫——月份牌。特別是20世紀初,水彩畫會成立,興辦展覽、促交流,在不斷地繼承、演變、變革中,水彩畫種逐漸本土化。20世紀50年代之後,中國水彩畫家在畫面中融入中國水墨元素,雖然兩個畫種的使用媒材和表現手法不同,但原理相通,作品都表現中國文化本體觀念的審美意象。
  • 雲南藝術家陳流水彩畫作品在浙江美術館展出 
    、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主辦,雲南藝術學院、雲南省美術家協會承辦的「浮生若夢—陳流水彩畫作品展」 9月24日至10月24日在浙江美術館展出。陳流,現為雲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二級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委員、雲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雲南省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主任。陳流教授在雲南省美術專業領域成就突出,2006年成為雲南省「西部之光」訪問學者。2006年獲得雲南省文學藝術「四個一批」人才稱號。2015年獲得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
  • 應金飛:以「百年」刻度浙江美術
    A:「百年美術」門類豐富,涵蓋中國畫、水彩、版畫、綜合繪畫、攝影、雕塑、當代藝術、動漫等;線下線上結合的呈現方式將積極發揮雲系統的強大優勢;展陳設計推陳出新,採納多元數字藝術,加大公教及信息傳播力度;主題設置緊扣建黨百年的時代節點,前期著力勾勒「中國畫」「水彩」在浙江本土的百年發展,後期會接連推出以中國革命史為敘事背景的「她世紀」「窗口
  • 應金飛:以「百年」刻度浙江美術
    A:「百年美術」門類豐富,涵蓋中國畫、水彩、版畫、綜合繪畫、攝影、雕塑、當代藝術、動漫等;線下線上結合的呈現方式將積極發揮雲系統的強大優勢;展陳設計推陳出新,採納多元數字藝術,加大公教及信息傳播力度;主題設置緊扣建黨百年的時代節點,前期著力勾勒「中國畫」「水彩」在浙江本土的百年發展,後期會接連推出以中國革命史為敘事背景的「她世紀」「窗口」「燃·1931-2021」。
  • 上海紀念中國水彩畫百年
    >        徐元章《初秋》(瑞金賓館一號樓)截至去年為止,水彩畫在中國已經走過了百年曆程。為了重新審視中國水彩畫的現狀,全面探討水彩畫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中國水彩畫重鎮上海,正舉辦水彩畫邀請展,由上海美術館和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水彩畫協會藝術委員會聯合主辦,讓熟悉油畫和水墨的觀眾有一次新的視覺體驗。西洋畫來華上海登陸上海是我國傳播西洋繪畫最早的地區,天主教會在徐家匯土山灣創辦的圖畫館,曾經為我國培養了第一代的水彩畫家。
  • 李叔同、林風眠、吳冠中,去浙江美術館看浙江百年水彩畫
    水彩畫在中國已經走過了百餘年的歷程,經歷了曲折而複雜的歷史階段,浙江始終在中國水彩藝術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向史而新——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是浙江水彩畫界的一次大展,展出創作於1905年至2020年間的水彩畫作品140餘件,其中包括李叔同、林風眠、吳大羽、倪貽德、吳冠中、潘思同等眾多美術先驅創作的水彩畫作品,涵蓋了風景、靜物、人物等諸多題材。
  • 限定和超越:談中國水彩畫的問題
    水彩畫作為外來畫種,是最早傳播西洋畫的便捷媒介,對西方美術及其觀念傳入我國和推動中國現代美術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水彩既是中國人最早接觸西方繪畫的主要媒介,也是中國人最容易接受的繪畫語言,因為它與傳統中國畫,特別是水墨畫、墨彩畫,有許多相通之處。不過,水彩畫對傳播和普及西方繪畫觀念的貢獻,在中國現代繪畫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還是常常被人們忽視。
  • 現場|第十二屆全國水彩·粉畫作品展在杭開幕
    ■   第十二屆全國水彩·粉畫作品展   為了繁榮中國水彩畫、粉畫藝術,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創新發展,11月10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二屆全國水彩·粉畫作品展在浙江展覽館開幕
  • 第十二屆全國水彩·粉畫作品展在杭落幕
    中國蘭州網11月26日消息 近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二屆全國水彩·粉畫作品展在浙江展覽館落下帷幕。十天的展期,吸引了無數熱愛水彩、粉畫藝術的觀眾慕名前來觀展,其中也有許多學子抱著學習的目的在展館中流連忘返。
  • 從「意彩」到溢彩 水彩畫在一級市場異軍突起
    中國證券網記者 李虎 上個世紀初,水彩畫開始進入中國,由近代我國留學海外習畫者將此畫種帶回國內,水彩畫在中國迄今已有百年歷史。 水彩畫從西方傳入中國的過程,也是中西繪畫、中西美學融合的過程。在中國百年水彩畫的發展歷程之中,作為中國水彩畫發源地的上海,對於水彩畫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 蘇州美術畫賽會百年,回望走進公共空間的中國美術
    1919年,蘇州美術畫賽會誕生。這項持續33年、舉辦25屆的展覽,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美術作品展,奠中國現代美術展覽之基,使藝術品由精英文化圈走向大眾,推動了蘇州美術專科學校的建立和中國第一座美術館的創建。2020年元旦起,蘇州美術館推出「回望江南——蘇州美術畫賽會100周年特展」,結合作品與文獻,呈現中國早期美術展覽的歷程。
  • 黃鐵山:中國水彩風景畫的來龍去脈
    《當代水彩》叢書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作為指導單位,莞城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水彩畫系、嶺南美術出版社等單位主辦,目的是加強中國當代水彩的研究,推動中國當代水彩的發展,發掘與推廣水彩新人,構建理論研究交流平《當代水彩》叢書第一輯已於2019年12月出版,第二輯計劃在今年10月份出版,黃鐵山老師的撰文《中國水彩風景畫的來龍去脈
  • 中西文化交流下,中國當代水彩畫有哪些發展和創新?
    中西文化交流下,中國當代水彩畫有哪些發展和創新?近幾年,中國水彩畫的創作逐漸走出國門,畫家經常參加國際性的水彩畫展,國際水彩展的創辦增進了世界各國畫家的交流,使畫家之間可以取長補短,推動水彩藝術多元化的延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