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北園(紐約公園)(水彩) 李鐵夫
明末清初,歐洲藝術傳入中國,水彩畫種所使用的媒材和表現力與中國水墨藝術的表現手法相近,故水彩畫成為中國藝術家極易接受的外來藝術畫種。清末,我國引進並接受西方教育模式,水彩畫課程出現教科書,水彩畫種在我國逐步奠定基礎。
在民國時期,徐詠青以風景水彩畫和鄭曼陀的水彩仕女畫相合作,創作出許多備受歡迎的擦筆水彩畫——月份牌。特別是20世紀初,水彩畫會成立,興辦展覽、促交流,在不斷地繼承、演變、變革中,水彩畫種逐漸本土化。20世紀50年代之後,中國水彩畫家在畫面中融入中國水墨元素,雖然兩個畫種的使用媒材和表現手法不同,但原理相通,作品都表現中國文化本體觀念的審美意象。中國本土化的水彩畫家們深入生活、紮根群眾,不斷運用水彩畫媒材創作出展示新時代中國風貌的水彩作品。
西學中用
早期水彩畫在中國的傳播,必提土山灣畫館。這個由外國傳教士傳播辦學、專門培養藝術人才的場所是我國最早開始傳播西畫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培養出西洋畫人才的地方。土山灣畫館的教學涉及水彩、油畫等,其內容均與宗教相關。
從土山灣畫館走出的徐詠青成為我國最早研究水彩畫藝術的先驅。他吸收西洋水彩風景畫中的經驗,再緊密融合中國水墨畫,成為我國早年間頗有成就的水彩畫家。而鄭曼陀畫月份牌,在使用的媒材上基本都敷以水彩,層層皴染,使得畫面顯得豐富和飽滿,人們將這種新的樣式稱之為「擦筆水彩」 。畫家運用水彩媒介,以書入畫,所以,水彩在皴染的方法上自然與中國繪畫的方法相通。
西學東漸
明清時期西學東漸,由於西方水彩與中國水墨最為相近,均基於對「水」的運用,因而進入中國的水彩畫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具中國傳統民族精神意趣的水彩作品。早期留學生文獻記載,系統學習西方繪畫特別是水彩畫的年輕人有李鐵夫、馮鋼百、李毅士和李叔同等。
李鐵夫是最早留學西方的中國藝術家之一,他是中國水彩繪畫史上的第一位優秀水彩畫家,他把中國畫的筆墨意趣與水彩繪畫相融合,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水彩畫。留日的李叔同曾撰我國最早的水彩繪畫著作《水彩畫法說略》 ,其水彩畫代表作《山茶花》呈現中國傳統樂理和繪畫中的豐富文化意蘊。王濟遠在1927年創辦藝苑繪畫研究所,他在上世紀30年代出版的《水彩畫臨本》推動了水彩畫在中國的普及。
1923年,倪貽德出版《水彩畫概論》 , 1935年俞寄凡出版《水彩畫綱要》 ;在此時期,伴隨教育改制,水彩畫得到廣泛普及。致力於早期水彩畫傳播的藝術家不勝枚舉:周湘以中國水墨技法入畫,使中西媒材結合,並出版《水彩畫二十四孝》圖冊。徐悲鴻在其《新藝術的回顧與瞻望》中稱土山灣畫館「對中西文化溝通……曾有極珍貴的貢獻」 。水彩畫在中國藝術領域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礎,使水彩畫不斷本土化地向前發展。同時,中國藝術中的色彩意識逐步覺醒,在中國水彩畫家的本土化、民族化歷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土化水彩畫中的書寫性
「骨法用筆」在歷代都有不同的理解與解釋,表現出的美學意義是不可低估的,而從水彩畫的層面觀察「骨法用筆」 ,也能從各個方面體現出其邁向本土化的美學特點。
很多時候,對「筆」的解釋是多義的,不分畫種,水彩畫中的以書入畫,都源自中國水墨畫對用墨的分寸——濃淡、輕重。如果用色過重,畫面會產生沉重感,失去傳統水彩畫中特有的明快,色澤疊加的透明感則無處可尋,失去了水彩畫的魅力。如果用色過淡,畫面會產生蒼白感,失去氣息。所以,對「水」的把控全在運筆之間。而對於黑的把控,無論是在畫水彩畫還是在畫水墨畫的過程中,要想恰到好處,都需要在畫面中引入書寫性。
追溯中國古代畫論,曾有「書畫同源」「書畫異名而同體也」等各種說法;唐代張彥遠在其著作《歷代名畫記》中云:「夫物像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 」又云:「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 」於是,對「水」所產生的通透感、韻律感,皆在筆墨之間。
從吳冠中的作品《水鄉》中可以看出,他創作的作品,是在尊重水彩特性和固有色的前提條件下,以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理念、筆意、意趣的美感創作本土化的作品。畫中洗鍊的線條融入了中國書法的書寫性,呈現在生動流暢的畫面之中。色彩表現點、留白表現面,處處蘊含入中國水墨意韻,更加巧妙地表現出現實生活中水鄉生活的質樸氣韻。
中國水彩畫家在繼承了中國水墨元素的基礎上,在表現水彩畫面的虛實和光影時,產生了微妙變化,詮釋出生命意境。如伍建平的水彩作品《老街印象》 ,在水色的衝撞中凝結著中國水墨的意韻。水彩畫在不斷用水、固有色、筆觸和形之間媒介和材質的碰撞,在材質上流露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在筆先」 ,賦予畫面歷史和人文主義的關懷。當我們看到畫中牆面由表及裡的痕跡,承載著歷史的變遷,當看到陽光下用點線面描繪出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僅觸及心靈,同時也能感受到人生奔波的酸甜苦辣。創作者對線色的把控就如同寫書法一樣,不停地融入書寫性的思想表達,同時希望將中國畫中的筆墨融入到水彩畫中,在筆觸的流動中傳達其內在藝術理念和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蘊。
中國水彩畫在用筆方面,多講求洗鍊,強調用筆律動、形式變化、輕重回旋,崇尚中國畫中的筆意。通過運筆的書寫性,產生筆鋒的骨氣,能使畫面栩栩如生。當然,這源自中國水墨畫中的意趣情緒,水彩畫在本土化延綿的過程中,深入骨髓地融入了傳統中國畫追求的藝術精神;而西方水彩畫則不講究書寫性。隨著中國水彩畫本土化的不斷演進,中國水彩畫本身具有藝術觀念和時代特性,能夠對媒材使用、對形象表現產生直接影響,與西方水彩畫面貌迥然不同,使中國水彩畫更具有中國特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