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中國水彩畫的本土性

2020-11-02 光明網

紐約北園(紐約公園)(水彩) 李鐵夫

明末清初,歐洲藝術傳入中國,水彩畫種所使用的媒材和表現力與中國水墨藝術的表現手法相近,故水彩畫成為中國藝術家極易接受的外來藝術畫種。清末,我國引進並接受西方教育模式,水彩畫課程出現教科書,水彩畫種在我國逐步奠定基礎。

在民國時期,徐詠青以風景水彩畫和鄭曼陀的水彩仕女畫相合作,創作出許多備受歡迎的擦筆水彩畫——月份牌。特別是20世紀初,水彩畫會成立,興辦展覽、促交流,在不斷地繼承、演變、變革中,水彩畫種逐漸本土化。20世紀50年代之後,中國水彩畫家在畫面中融入中國水墨元素,雖然兩個畫種的使用媒材和表現手法不同,但原理相通,作品都表現中國文化本體觀念的審美意象。中國本土化的水彩畫家們深入生活、紮根群眾,不斷運用水彩畫媒材創作出展示新時代中國風貌的水彩作品。

西學中用

早期水彩畫在中國的傳播,必提土山灣畫館。這個由外國傳教士傳播辦學、專門培養藝術人才的場所是我國最早開始傳播西畫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培養出西洋畫人才的地方。土山灣畫館的教學涉及水彩、油畫等,其內容均與宗教相關。

從土山灣畫館走出的徐詠青成為我國最早研究水彩畫藝術的先驅。他吸收西洋水彩風景畫中的經驗,再緊密融合中國水墨畫,成為我國早年間頗有成就的水彩畫家。而鄭曼陀畫月份牌,在使用的媒材上基本都敷以水彩,層層皴染,使得畫面顯得豐富和飽滿,人們將這種新的樣式稱之為「擦筆水彩」 。畫家運用水彩媒介,以書入畫,所以,水彩在皴染的方法上自然與中國繪畫的方法相通。

西學東漸

明清時期西學東漸,由於西方水彩與中國水墨最為相近,均基於對「水」的運用,因而進入中國的水彩畫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具中國傳統民族精神意趣的水彩作品。早期留學生文獻記載,系統學習西方繪畫特別是水彩畫的年輕人有李鐵夫、馮鋼百、李毅士和李叔同等。

李鐵夫是最早留學西方的中國藝術家之一,他是中國水彩繪畫史上的第一位優秀水彩畫家,他把中國畫的筆墨意趣與水彩繪畫相融合,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水彩畫。留日的李叔同曾撰我國最早的水彩繪畫著作《水彩畫法說略》 ,其水彩畫代表作《山茶花》呈現中國傳統樂理和繪畫中的豐富文化意蘊。王濟遠在1927年創辦藝苑繪畫研究所,他在上世紀30年代出版的《水彩畫臨本》推動了水彩畫在中國的普及。

1923年,倪貽德出版《水彩畫概論》 , 1935年俞寄凡出版《水彩畫綱要》 ;在此時期,伴隨教育改制,水彩畫得到廣泛普及。致力於早期水彩畫傳播的藝術家不勝枚舉:周湘以中國水墨技法入畫,使中西媒材結合,並出版《水彩畫二十四孝》圖冊。徐悲鴻在其《新藝術的回顧與瞻望》中稱土山灣畫館「對中西文化溝通……曾有極珍貴的貢獻」 。水彩畫在中國藝術領域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礎,使水彩畫不斷本土化地向前發展。同時,中國藝術中的色彩意識逐步覺醒,在中國水彩畫家的本土化、民族化歷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土化水彩畫中的書寫性

「骨法用筆」在歷代都有不同的理解與解釋,表現出的美學意義是不可低估的,而從水彩畫的層面觀察「骨法用筆」 ,也能從各個方面體現出其邁向本土化的美學特點。

很多時候,對「筆」的解釋是多義的,不分畫種,水彩畫中的以書入畫,都源自中國水墨畫對用墨的分寸——濃淡、輕重。如果用色過重,畫面會產生沉重感,失去傳統水彩畫中特有的明快,色澤疊加的透明感則無處可尋,失去了水彩畫的魅力。如果用色過淡,畫面會產生蒼白感,失去氣息。所以,對「水」的把控全在運筆之間。而對於黑的把控,無論是在畫水彩畫還是在畫水墨畫的過程中,要想恰到好處,都需要在畫面中引入書寫性。

追溯中國古代畫論,曾有「書畫同源」「書畫異名而同體也」等各種說法;唐代張彥遠在其著作《歷代名畫記》中云:「夫物像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 」又云:「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 」於是,對「水」所產生的通透感、韻律感,皆在筆墨之間。

從吳冠中的作品《水鄉》中可以看出,他創作的作品,是在尊重水彩特性和固有色的前提條件下,以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理念、筆意、意趣的美感創作本土化的作品。畫中洗鍊的線條融入了中國書法的書寫性,呈現在生動流暢的畫面之中。色彩表現點、留白表現面,處處蘊含入中國水墨意韻,更加巧妙地表現出現實生活中水鄉生活的質樸氣韻。

中國水彩畫家在繼承了中國水墨元素的基礎上,在表現水彩畫面的虛實和光影時,產生了微妙變化,詮釋出生命意境。如伍建平的水彩作品《老街印象》 ,在水色的衝撞中凝結著中國水墨的意韻。水彩畫在不斷用水、固有色、筆觸和形之間媒介和材質的碰撞,在材質上流露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在筆先」 ,賦予畫面歷史和人文主義的關懷。當我們看到畫中牆面由表及裡的痕跡,承載著歷史的變遷,當看到陽光下用點線面描繪出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僅觸及心靈,同時也能感受到人生奔波的酸甜苦辣。創作者對線色的把控就如同寫書法一樣,不停地融入書寫性的思想表達,同時希望將中國畫中的筆墨融入到水彩畫中,在筆觸的流動中傳達其內在藝術理念和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蘊。

中國水彩畫在用筆方面,多講求洗鍊,強調用筆律動、形式變化、輕重回旋,崇尚中國畫中的筆意。通過運筆的書寫性,產生筆鋒的骨氣,能使畫面栩栩如生。當然,這源自中國水墨畫中的意趣情緒,水彩畫在本土化延綿的過程中,深入骨髓地融入了傳統中國畫追求的藝術精神;而西方水彩畫則不講究書寫性。隨著中國水彩畫本土化的不斷演進,中國水彩畫本身具有藝術觀念和時代特性,能夠對媒材使用、對形象表現產生直接影響,與西方水彩畫面貌迥然不同,使中國水彩畫更具有中國特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國藝術報》

相關焦點

  • 浙江美術館展中國水彩畫百年:從本土化歷程到觀念創新
    澎湃新聞獲悉,「向史而新——浙江百年水彩畫作品展」今天在浙江美術館開幕,展出包括李叔同、林風眠、吳大羽、倪貽德、吳冠中、潘思同等眾多美術先驅創作的水彩畫作品140餘件。展覽同時立足於中國水彩畫學術立場,對水彩畫在中國的發生發展進行回望,以期對未來有所啟示。
  • [1715-2015]圖解中國水彩畫百年歷史
    本次以中國水彩藝術的發展脈絡為展覽敘事線索,以各個時期的水彩代表作品為主要展示內容,通過六個部分:「大家風採」「西學來潮」「本土自覺」「新的氣象」「復興之旅」「多維視界」作為對百年中國水彩藝術歷史的巡禮,從點到面,彰顯「中國水彩」的時代精神、文化內涵與多彩風貌。
  • 限定和超越:談中國水彩畫的問題
    李詠森水彩畫《白玉蘭》中國水彩畫所面對的問題是,從西方引進的水彩畫尚缺乏中國本土文化的根系至少在水彩畫的展覽和批評中,觀念創新一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雖說有其客觀的歷史原因,但從主觀上看,水彩畫家大多過分拘泥於技法的實驗和描述性的繪畫語言,無意中忽視了與時俱進的觀念創新,放棄了對繪畫話語權的觸摸和掌控。
  • 黃鐵山:中國水彩風景畫的來龍去脈
    《當代水彩》叢書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作為指導單位,莞城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水彩畫系、嶺南美術出版社等單位主辦,目的是加強中國當代水彩的研究,推動中國當代水彩的發展,發掘與推廣水彩新人,構建理論研究交流平《當代水彩》叢書第一輯已於2019年12月出版,第二輯計劃在今年10月份出版,黃鐵山老師的撰文《中國水彩風景畫的來龍去脈
  • 上海紀念中國水彩畫百年
    為了重新審視中國水彩畫的現狀,全面探討水彩畫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中國水彩畫重鎮上海,正舉辦水彩畫邀請展,由上海美術館和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水彩畫協會藝術委員會聯合主辦,讓熟悉油畫和水墨的觀眾有一次新的視覺體驗。西洋畫來華上海登陸上海是我國傳播西洋繪畫最早的地區,天主教會在徐家匯土山灣創辦的圖畫館,曾經為我國培養了第一代的水彩畫家。
  • 致力於中國特色的水彩畫-黃鐵山的藝術之路
    黃鐵山現任中國美協水彩畫藝委會名譽主任,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和發展中國的水彩畫。他13歲開始學畫,14歲考入湖南藝術學校,跟隨王正德學習水彩畫,20歲從湖北美術學院畢業。黃鐵山的水彩畫擅長鄉土氣息的風景畫,善用綠色,作品滋潤、抒情,深受國內外的喜愛。
  • 已有100多年歷史的水彩畫,向中國精神回歸
    向中國精神回歸,是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水彩畫發展的必然。中國當代文化語境呈現出一種令人樂觀的民族自信態勢,在繪畫藝術上也迫使國人尋求本土傳統和文化的精神,當代水彩圓藝術思潮重新對中國文化進行審視,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 《藝展中國》劉偉平水彩畫作品展
    在水彩畫舶來中國的百餘年間,很多藝術家們都致力於「水彩藝術的中國化」而努力奮鬥。作為一名水彩畫家,我們要樹立「三個意識」,即謳歌時代的意識、創造精品的意識和彰顯區域的意識。劉偉平先生在水彩畫創作理念中,始終以此為準則,在作品的創造和水彩畫研究歷程中,時刻擔負著起水彩畫家的時代責任和藝術擔當。
  • 潘江龍:水彩重生之詩性表達
    中國繪畫向來講究詩畫共體,也是未來的水彩畫與中國畫在精神上異曲同工之處。水彩畫類同於中國的水墨畫,當畫面具備了「詩性思維」特徵後,「意」顯而「興」起,讓水彩畫的表現具有了文化的特徵、精神的品質。一旦具有「隱喻」的功能,畫面中的水彩畫自然而然地就具有了繪畫的本質意義,無論是具象、表現或抽象水彩都會增加它的表現力。
  • 西風東繪——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中國數字科技館
    在這些藝術品中,有一種畫最為獨特,最富神秘感,也最受西方人所喜愛,它因小巧便攜、物美價廉,成為西方人士造訪中國時必買的禮品之一,它就是通草水彩畫。這種畫作上色後,色彩異常亮麗,凹凸有致,效果幾近刺繡。,捐贈給通草水彩畫的故鄉——廣州。
  • 淺談中國水墨畫與西洋水彩畫的文化異同!
    水墨畫與水彩畫各自紮根於東西方民族文化的根基 ,受其傳統哲學觀念、審美意識的影響很深。它們各具特色 ,彼此又有相通之處。西洋水彩畫屬寫實繪畫範疇 ,強調再現自然與立體造型 ,運用其一切造型手段來塑造對象。中國水墨畫受傳統儒道思想及傳統審美意識影響 ,作畫追求「尚意」與「墨趣」,屬意象化表現性造型範疇。二者有較大的區別。
  • 中國當代著名水彩畫家劉長有水彩畫藝術展在太原開展
    中國當代著名水彩畫家劉長有水彩畫藝術展在太原開展     為慶賀劉長有教授從教五十年,由山西大學美術學院主辦,山西省文聯、山西省美術家協會等協辦的劉長有水彩畫藝術展,28日在山西大學美術館開展。
  • 中西文化交流下,中國當代水彩畫有哪些發展和創新?
    中西文化交流下,中國當代水彩畫有哪些發展和創新?近幾年,中國水彩畫的創作逐漸走出國門,畫家經常參加國際性的水彩畫展,國際水彩展的創辦增進了世界各國畫家的交流,使畫家之間可以取長補短,推動水彩藝術多元化的延續發展。
  • 「大家大作」推選中國水彩畫藝術名家---蔣振立
    構圖的轉換性是一種包容和智慧:世上沒有絕對的東西,問題在於看待的方法,換一個角度就會不同。  作品《潑彩灕江》中的虛實也很講究,如果從整幅畫來看風格是大刀闊斧的大寫意。西畫(包括油畫、水彩等外來畫種)要植入中國本土,往往經歷了一個浩長的民族化過程,但不管如何說,歷經千年的中國文人畫在中國歷史發展文脈中的價值和意義是永遠不可否定的。  二、20世紀的西方繪畫在中國的民族化歷程  我們先以中國油畫為例,作為近代從歐洲傳入的油畫,至19世紀下半葉在中國初現氣候,進入20世紀,才日益拓展其領域。
  • 向史而新:回望浙江水彩畫百年
    水彩畫作為舶來品,從1715年傳教士郎世寧來華教授西畫算起,傳入中國至今已有300年歷史;20世紀初葉至今,現代「中國水彩」也已行過百年長路。作為一個域外畫種,它在我國大地上落地生根、蔚然成林,曲折的本土化歷程不僅見證和映射著現代中國百年美術風雲,也昭示著本體精進當以自我革新為機樞的內在規律。
  • 畫不盡的關東風——王春暉水彩畫賞析
    畫不盡的關東風一一水彩畫家王春暉其畫其風之我評口/張今中筆者昨日評點了關東水彩畫家王春暉的《塞上地攤》,此畫應和了黨和國家之於疫情後的地攤置業,回應了國家商之所急,放寬地攤政策的種種關切,其象徵意義早已超越了畫作本體的應有之義。我建議,春暉應將此畫送交相關的畫展,並加以持續地推介和張揚。
  • 水彩名家 陳海寧水彩畫作品欣賞
    通過觀念的提升,他觸發觀眾去感受古典主義歷史畫所具有崇高感。背景作空茫的處理,將對象從凡俗場所中抽離,使複雜的現實轉換成一種具有超驗意味的圖象。他下意識地把一種詩意放置到作品中,讓物象發出對本土文化深沉內涵的訴求和「潤物細無聲」低吟淺唱,讓人看到平凡事物背後的美。他用藝術的震撼力激起觀眾對「俗物」的刮目相看,使作品充滿了古樸而典雅的氣氛,並賦予作品史詩般的可讀性,悠遠而蒼勁。
  • 五彩繽紛的水彩畫藝術
    以羊皮經石灰處理,剪去羊毛,再用浮石軟化,便成了這種新的書寫材料。把這些羊皮訂成小冊子,稱為手抄本,再合訂成冊,使成為留傳後世的羊皮典籍。此後,手稿一直使用羊皮紙。到公元九世紀,無論在希臘、羅馬、敘利亞還是拜佔庭,大多數細密畫都是用水彩與鉛白混合製成的一種不透明的水彩來畫的。而此時正值查理曼大帝的卡洛林王朝。
  • 東方水彩 中國香港水彩
    他早年學習西洋畫,常畫水彩、油畫、版畫,之後他便偏愛於水彩,也創作一些水墨畫。他是香港本土培養的第一代優秀畫家之一。歐陽乃霑1980年起多次參加由香港主辦的各類畫展和中國大陸舉辦的全國美展等,出版有《歐陽乃霑香港作品選集》、《歐陽乃霑畫集》和《素描香港》等。2008年歐陽乃霑榮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的榮譽勳章,大半個世紀的藝術創作和貢獻受到肯定。
  • 中國水彩畫的價值被嚴重低估
    然而,這一種令普羅大眾感覺無比親切的畫種,卻因「雕蟲小技」而在國內的藝術市場上備受冷落。今夏,上海泓盛拍賣公司推出「中國水彩經典遺珍專場」,將中國第一批水彩畫大師張眉孫、李詠森、潘思同及雷雨等人的共計520件作品打包拍賣。雖然在業內收穫如潮好評,但拍賣師1800萬起拍後便無人回應,單件均價僅為3.46萬人民幣的「博物館級藏品」最終遭遇流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