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葛強
為貫徹蘭州市委、市政府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總體部署,進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整體文明程度,大力倡導市民文明言行,培育文明社會風尚,提高市民群眾對創建工作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滿意度,深入推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我市制定《開展公共場所吸菸、亂扔菸頭、亂潑亂倒、隨地吐痰、亂吐口香糖整治月活動實施方案》並從6月1日至6月30日開始在全市各類公共場所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公共場所吸菸、亂扔菸頭、亂潑亂倒、隨地吐痰、亂吐口香糖"整治月活動。為此本報開展了"公共場所文明行為大家談"話題,將針對這五類不文明行為展開討論,同時希望廣大市民積極參與,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見解,共同推動整治我市公共場所不文明整治方案的貫徹和實施。
記者觀察:
一座城市的品位不是體現在鋼筋水泥堆砌而成的高樓大廈上,而是體現在市民的素質上。在我們周圍,一些人的不文明行為既妨礙了他人,也損害了城市的形象。創建文明城市需要每個市民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摒棄陋習,不隨地吐痰。據了解,隨地吐痰的不文明行文是我市市民最厭惡的不文明現象之一。近日,記者實地走訪發現,雖然市民很厭惡隨地吐痰,但是這種不文明行為仍比較常見。
張掖路步行街是蘭州市一條環境衛生比較好的街道,但記者走訪中發現隨地吐痰的現象在這裡屢見不鮮。記者在張掖路步行街上看到,雖然街道比較乾淨,但隔幾步就能看到有明顯的痰漬。記者在五六分鐘的時間裡,就發現兩位市民隨意吐痰。一位中年男子從記者身邊走過,沒走幾步,只聽咳嗽一聲,"呸 …… "一口痰飛到地上。在蘭大二院門口,記者看到,一位老人走出大門,低頭就是一口痰。對於這樣的行為,來看病的馬女士說,醫院人流量大,病人也多,來醫院的一般都是來看病的,隨地吐痰容易傳播病菌,"這樣的行為很不文明。"
隨地吐痰也給環衛工人帶來了不便。"平常的垃圾容易掃,但是痰很麻煩。"採訪中一位環衛工人告訴記者,特別是紙屑沾到痰上,幹了以後,有時掃不出來。另外,市民經常往綠化帶吐痰,可能他們覺得那邊比較隱蔽,隨意就是一吐。隨後記者在一公交車站看到,一位年輕的小夥子在等車的時候,5分鐘時間內吐了兩口痰,吐完後還用腳在地上搓。環衛工人張女士說,發現一些市民隨地吐痰,她們有時候也上前提醒,遇上講理的還好,遇不上講理的還會造成摩擦。通過調查發現,城市中斑斑痰跡還真不少,隨地吐痰的人大有人在。一些人還認為,自己不吐痰,別人也會吐。區區一口痰,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
"隨地吐痰的討厭 , 吐『飛痰』的更討厭 ! "市民魏女士告訴記者,幾天前 , 她打車去五里舖 , 開著開著 , 司機搖下車窗 , 然後飛快地向外面吐了一口痰 , "當時我正好坐在駕駛座後面 , 而且後車窗也開著,司機吐得太突然 , 我根本來不及反應 , 但真的感覺有唾沫飆到我臉上 , 太噁心了 ! "當時 , 她就與司機吵了起來 , 司機說大家都這麼吐 , 反認為她在多事。採訪中記者發現 , 一些私家車主也有這樣的行為 , 開車中搖下車窗就開吐。對於為何不將痰先吐到紙巾上 , 然後丟垃圾桶的問題,許多司機認為本來開車就要集中精神 , 哪來功夫先吐在紙上。另一私家車主則認為 , 大家都這麼吐痰 , 吐習慣了。
採訪中,許多市民對隨地吐痰的不文明現象深惡痛絕,市民孫先生說,隨地吐痰在城市中很常見,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陋習,這不僅僅不雅觀,也極不文明。其實大家只要隨身攜帶紙巾,喉嚨不舒服有痰是很正常的事,大可以用紙巾包好,丟到垃圾桶中。市民陳先生說,一些人流密集的地方更容易出現隨地吐痰的行為,比如汽車站。每次出差外地,一靠近汽車站就會發現有人隨地吐痰,因為這裡人流量大,素質也參差不齊。雖然到處都有禁止隨地吐痰的標識,但總會有人忽視,隨意吐痰。市民許先生說,他最厭惡隨地吐痰,特別是有些人吐痰前還要"醞釀",咳得很大聲,喉嚨呼嚕幾聲,再吐出來,最後還要用腳碾幾下,這畫面真是想起來都覺得不舒服。確實有些人隨地吐痰成了習慣,每個人應該懂得常識,支配習慣,而不能讓習慣支配人,你這一吐,丟掉的是你的修養。
記者從醫院了解到,隨地吐痰既破壞公共衛生,又影響他人健康。很多人的痰中帶有病菌,痰裡的結核桿菌生命力很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可以存活七八個月之久。此外,還有很多種病也是通過空氣傳染的,如麻疹、流感、流腦等。
本期話題:公共場所隨地吐痰不文明行為應該怎麼辦? 誠邀您對此展開討論並提出解決方法
網友"一路向西"建議,整治隨地吐痰不文明行為應加強公益宣傳,著力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質。比如拍攝了以"愛護環境,關心關愛環衛工人"為主題的公益宣傳廣告,在戶外廣告牌、商圈大型LED顯示屏、樓宇電視、公交移動電視、市政圍擋、市政設施上開展公益宣傳。開展文明勸導活動,在街頭開展不文明行文勸導。
對於隨地吐痰、亂扔菸蒂等現象,蘭州市一社會科學的專家認為,罰款是有必要的,主要起到教育的作用。但是,如果光是處罰,又容易引發市民的反彈心理,也不利於解決問題。可以考慮綜合多種手段來引導市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比如說,中國人都是好面子的,如果有破壞環境的行為,可以考慮在媒體上曝光,或者強制其參加一些環境保護的公益活動,不一定要用罰款。"
網友"風情月淡"認為,首先要臺相關的規定,對隨地吐痰行為有一定的懲罰和監督方法;其次媒體多播放出版相關的小視頻和圖片等,宣傳文明行為;並建立獎勵機制,對堅持做到不隨地吐痰的市民進行獎勵,可以發小紅包,溫馨小禮物等,提高市民文明榮譽感。
措施:"誰吐痰罰誰打掃!"
網友"楓葉紅了"建議,從重處罰,隨地吐痰罰100元。如果隨地吐痰的人不繳罰款的話,就讓吐痰者把地上所有的痰都打掃乾淨,讓其知道打掃起來有多難。對於司機開車往外吐痰行為,應給予扣分或罰款的處罰。
市民馬先生認為,要從根本上減少"源頭"。應從小環境入手,灑水掃地,溼布擦拭,減少灰塵,加強公共場所的清潔;宣傳教育,讓大家遠離菸草,不吸菸,從而不產生痰;加大媒體宣傳,形成一個氛圍,教育大家要餐後漱口、刷牙等,這些都有助於不產生痰、減少痰的產生機會。其次要有吐痰地方,不是"隨地",而是為大家確定地方,提供吐痰的位置。公共場所要多設置痰盂、垃圾桶,從而減少隨地吐痰現象的發生;在人員密集的地方提供紙巾、清潔袋,方便人們。公共衛生產業要加大投入,要科學規劃、合理配置各種必要的設施,並且及時維護衛生硬體設施,為人們提供便利條件。另外要加大處罰和監督的力度,公共場所有禁止隨地吐痰規則、法規,要有人來處理、矯正隨地吐痰行為。另外要利用輿論導向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文明觀念。
提示:下一篇「公共場所文明行為大家談」為公共場所亂吐口香糖不文明行為應該怎麼辦? 市民可以將自己的觀點發送至184423139@QQ.com,也可以將有針對性、有典型性的建議發送到本報微信平臺或者微博,或撥打本報新聞熱線6132888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