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防疫站的時候,遇到一個小女孩,刷新了我見過的哭聲新」境界「。
剛進防疫站,小女孩站在院子裡就泫然欲泣。
奶奶連拖帶拉進了登記處,她已經抱著門把手說什麼都 不進去。
等到排隊打針的時候,一直縮在奶奶懷裡,一動不敢動。
我女兒打針的時候她就坐在旁邊,看見我給女兒擼起袖子,抱住胳膊,她突然「哇」地一聲大哭起來。
女兒本來沒有被打針嚇到,卻被她一聲哭喊嚇愣了。
奶奶哭笑不得,一邊安慰一邊拍她:「不是給你打針,你看你嚇得,膽子這麼小,這個小妹妹(指著我女兒)都沒哭啊。」
但是奶奶的話顯然沒起作用。
女孩還是扯著嗓子哭起來,一邊哭一邊喊:「疼!我不要打針!我不打針!」
奶奶沒辦法,狠狠說了一句:「你再哭,再哭我打你!打個針你看你這些事!」
女孩被奶奶的威脅嚇到了,哭聲戛然而止。但是不停往奶奶懷裡拱的動作,顯然還是在害怕。
其實,今天見到的女孩不是個例。每次帶女兒去打疫苗,都懷疑自己是要去參加「花式哭慘大賽」。
還沒進去注射室的門呢,就聽見裡邊此起彼伏的哭號聲。
有的高亢嘹亮,有的聲音嘶啞,有的剛剛哭完眼睛紅紅眼淚汪汪。
孩子哭得驚天動地,很多家長要麼是手忙腳亂抱著哄:「乖,乖,不疼不疼,不哭了。」
要麼板起臉來試圖以勢壓人:「哭啥啊!都打完多久了還哭!有那麼疼嗎?」
打針到底疼不疼?
對我來說,疼。
小時候打針自己那種如臨大敵的感覺,至今還印象深刻。
因為生了2個孩子經歷了多次抽血驗血,雖然不再害怕打針,但每次扎針的時候我還是會忍不住哆嗦一下。
一個成年人尚且如此,更別說一個孩子呢?
01.打針會怕會哭,才是孩子的正常反應
孩子有多怕打針呢?
曾經在知乎看到一個網友的經歷:
排隊抽血,看到同學們被扎針就渾身打冷戰。
醫生掏出針筒的時候控制不住的眼淚譁譁流下來。
內心對尖銳物和疼痛的恐懼讓我有一種溺水的窒息感。
另一位網友就幽默多了:發燒到38.5℃,從學校回家,我媽又背著我去醫院。結果一聽打針,我媽都沒追上我。
可見,打針不但不是小孩子的通病,大人們也對針頭充滿恐懼。
加拿大約克大學曾經做了一個關於「兒童害怕打針」的研究。
研究發現:大部分孩子都會對打針恐懼,8%左右的孩子甚至因為害怕打針而情緒崩潰。
有的孩子,還沒開始打針,剛進了注射室甚至剛進了醫院大門就開始哭,其實是因為他們對「危險經歷」的條件反射。
白大褂、口罩都是醫生的標配。
而尖尖的針管,給孩子造成刺痛感。
當孩子經歷過幾次被針扎的痛感後,自然就會對醫生和針頭產生恐懼。
心理學專家金尚在她的著作中寫道:三歲前的嬰幼兒不記得發生的所有事情,但是其是快樂還是悲傷,是生氣勃勃還是是死氣沉沉,這些感覺和情緒會深入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打針對孩子來說,哪怕當時的情景已經忘記,但當時的感覺依然會留在身體裡。
所以,對打針的恐懼寫在孩子的基因裡,害怕打針才是常態。
而孩子年幼不會表達,害怕的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大哭。
但很多父母,卻把「哭」看做是軟弱和消極。似乎」哭「就是一個完全負面的情緒。
英國進化心理學家MortenL Kringelbach說:「嬰兒和孩子的哭聲,會給父母的大腦帶來特殊的刺激,讓父母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感覺難受。」
其實,哭,就是對父母的求助,是孩子情緒的一種宣洩方式。
02.孩子流不出的淚,都會讓委屈翻倍
哭和笑一樣,都是孩子正常的生理本能。
美國發展心理學阿爾黛·索爾特博士說:「哭泣是機體在進行重新構建時所做的努力,它是進行自愈的一個程序。」
孩子的每一次哭泣,都是在加固自己的心理堤壩。
每一次的加固,都是一次成長。
孩子是伴隨著哭聲來到世界上的,在之後的幾年裡,哭可能是他們表露最多的情緒之一。
但是,父母如果強硬制止孩子的哭泣,甚至因為孩子大哭不止,反而來一頓「竹筍炒肉」,其實是對孩子的二次傷害。
電影《狗十三》裡,少女李玩的狗被弄丟了。她想盡辦法找狗,卻因此被爸爸打了、
爸爸告訴她:我打你,是因為我愛你。
李玩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去找她的狗,甚至可以面不改色吃下狗肉。
但她雲淡風輕的表情下,其實有風從心裡呼嘯而過。
不被允許哭的孩子,久而久之就開始壓抑自己,不敢流露自己的情緒,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
甚至還會產生自我厭棄。
但是,憋回去的眼淚,只會在心裡淤積、發酵,成為更深刻的酸澀和委屈。
情緒就像一個高壓鍋,不能被釋放,遲早會爆炸。
傷人,更傷己。
03.允許孩子哭,才是正確打開方式
但是,道理我都懂 ,可孩子的哭號還是會讓很多父母手忙腳亂。
年幼的孩子還沒有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當他們又痛又怕的時候,就需要父母出面,幫助他們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1.告訴孩子我們打針的目的
孩子怕打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未知的恐懼。
父母可以用溫和的態度告訴孩子,我們為什麼要打針。
比如:打針可以保護寶寶不生病。或者,打針可以讓寶寶快一點好起來。
2.告訴孩子:打針真的會痛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接受打針,會告訴孩子:一點都不痛。
但是,這種欺騙只能管用一次,當孩子感受到痛的那一刻,父母就成了「失信人」。
所以,在打針之前就告訴孩子:寶寶,打針會有一點痛,但是不會很痛。疼一下就好了。
這樣告訴孩子,相當於提前在孩子心裡打一個「預防針」。
欺騙和緊張,會強化孩子的「痛感」和恐懼。
相反,誠實告訴孩子打針的感受,反而能讓孩子知道,打針沒有那麼可怕。
3.給孩子找一個「榜樣」
每次打針時,我們總會注意到,有一些小孩子不太會哭,或者哭泣以後很快就恢復。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你看,這裡有一個小朋友打針沒有哭哦。
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孩子有了學習的範本,自然會向模範靠近。
4.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防疫站通常空間不大,但人群密集。
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的焦慮會被放大。
父母可以安撫孩子,讓她的注意力從打針這件事上轉移到其他地方。
5.停止用打針嚇唬孩子
曾經在抖音上看到一個短視頻:一名身穿白大褂舉著針管的護士,直勾勾地盯著鏡頭放狠話:是哪個小朋友不聽話?是哪個小朋友不上幼兒園?阿姨專治不聽話的小朋友,不聽話,阿姨就給他們打針!
說到這裡,她還把針頭戳在了屏幕上。
看到這裡,別說是孩子, 我一個大人都嚇得「咯噔」一下。
很多時候,是我們父母的言語強化了孩子對打針的恐懼。
「你不聽話,就帶你去打針!」很多父母用來管教孩子,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只能讓孩子在下次打針的時候恐懼和逃避。
孩子一大針就哭,是很多父母的心病。
但是,我們一定要接受:哭是孩子的正常情緒,害怕是孩子的天性。
不允許孩子哭,只會讓孩子感受到壓抑和控制。
沒有不會哭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父母。
讓孩子痛快哭吧。
哭泣過後,才能更好生活,更好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