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孩子都有恐懼打針的經歷,一說要打針,立馬就想落荒而逃,是聽不得也看不得,針頭還沒插進去呢,就開始嚎啕大哭,看見別的孩子哭,自己也會做個陪襯,嚎幾嗓子。
孩子打針現場,嚎哭聲此起彼伏
前幾天貴陽一幼兒園採血現場,萌娃們哭成一片,第一個孩子針扎進去了,哭得梨花帶淚,第二個孩子站在後面看了後後,就直接嚇哭了,第三個孩子乾脆把眼睛捂上,壓根就不敢看,嚎哭聲可算是此起彼伏。
只要帶孩子到打針現場,就能切身感受到孩子們對打針的恐懼。但是孩子打針是不可避免的,為了讓孩子們乖乖配合,父母們也算是絞盡腦汁,要麼摁住孩子,要麼哄騙利誘,所秉持的觀念就是只要能打完針就萬事大吉了,至於孩子的感受大多處於自動屏蔽的狀態。
孩子為什麼會那麼害怕打針呢
每個孩子幾乎都有恐懼打針的經歷,孩子們害怕打針與這些情況有關:
1、對未知的恐懼
克拉夫特說: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最古老而強烈的恐懼,則源自未知。
人最害怕的不是當下的痛苦,而是對未來痛苦的恐懼。就像打針,對於孩子來說,最可怕的地方在於排隊,在於藥水味,在於長長的針頭和叮叮噹噹的針管,還有胳膊上的涼意。而真正的肉體疼痛與此相比微不足道。
正是由於孩子對打針的疼痛感完全不知,所以當孩子看完前面的所有流程後,心理只剩下對打針的恐懼。
2、受到情緒的感染
就像貴陽幼兒園採血現場一樣,不管是打針的,孩子沒有打的,所有孩子們都哭成一團。孩子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環境的影響和情緒的渲染,只要有一個孩子哭,後面的都會跟著哭起來。
給孩子心理建設,讓他們勇敢面對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裡說: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著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
這裡合適的心理預期,就是給孩子一定的心理建設,提前預防孩子的恐懼心理。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1、告知孩子真實感受
孩子之所以產生恐懼,就是因為他們對未來一無所知,給孩子心理建設,預防孩子恐懼心理,就是如實相告真實感受。
有一次,我帶彤寶打預防針,在這之前,我就提前告訴彤寶,打預防針會有一點點小痛,但是很快就沒事了。到現場的後,哭聲真可謂是此起彼伏,彤寶看著別的孩子打完針都哇哇大哭,她也很是擔心,緊張地問我:媽媽,打針是很疼很疼嗎?
我說:打針是有一些疼的,但這疼的程度就像你的膝蓋在地上摔跤了一樣,疼的時間也很短,一打完就不疼了了。
彤寶聽我這麼說完,緊張情緒頓時消退了不少。輪到我們時,孩子看著長長的針頭,小心翼翼地問著護士:阿姨,我不怕疼,但是你能輕點嗎?
護士阿姨笑了笑,說沒問題。整個過程下來,彤寶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我為小傢伙的勇敢表示敬佩。而孩子也很大方地和護士阿姨打招呼,說再見。
長長的針頭扎進胳膊,能不疼嗎?孩子之所以那麼鎮定,是因為我提前就給孩子做好了心理建設,告訴她打針的真實感受。膝蓋摔疼的痛苦她可以承受得了,那麼打針的疼痛她自然也能夠承受,當孩子一旦在心理有了一個預期,她就不再只有恐懼和害怕了。
有很多父母擔心如實告訴孩子打針疼後,孩子會更加害怕,為了消除孩子的緊張,就會故意說:「打針一點都不疼」,但是孩子上一次當後,就不會再上第二次當了,對父母的信任感也會減少,同時也會讓孩子失去一次挑戰困難的勇氣。
2、激發孩子的勇氣
孩子的忍耐力雖然很驚人,但是他們也常常會表現得沒有那麼堅強。
當我們已經把預期的疼痛告訴孩子後,面對真實感受,有的孩子會故作堅強,有的孩子還是沒能忍受痛苦,這個時候,我們要給孩子退路。告訴孩子:你已經做得非常好了,雖然還是哭了,但是你比我想像的要堅強得多。
孩子最喜歡聽的就是鼓勵和讚美,孩子對父母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這種情感,讓孩子更願意從父母口中聽到對自己的肯定評價。所以這個時候,激發孩子的勇氣,就需要給孩子一定的肯定和鼓勵,這樣他們才會變得更加堅強和勇敢。
3、不要為了打針而打針
不少父母,是只要孩子能配合打針,什麼方法都願意嘗試,哄騙、利誘、威逼,並且這些方法是屢試不爽,而每次孩子打完針,小臉是哭得通紅,頭髮都能哭出汗來。
這些方法,基本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並不能真正緩解孩子的緊張,孩子對於打針的恐懼感是依然存在,下一次他又會害怕起來。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用理性的方式去面對一些困難和痛苦。
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很多讓他們害怕和困難的事情,家長的職責就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讓孩子以積極平和的心態面對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我們不能去幫孩子承擔痛苦,但是我們可以給他們一定的心理建設,讓他們有敢於挑戰困難的勇氣。
給大家推薦這本《我可不怕打針!》,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穗高順也、當紅繪本作家長谷川義史聯袂創作的精彩作品,惹人爆笑的故事,令人驚豔的想像!讓孩子在輕鬆幽默的故事中,悄然解開害怕打針的恐懼心結!非常適合2歲以上的寶貝閱讀,讓孩子對打針不再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