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針別哄騙孩子說不疼,學會心理建設,孩子才會勇敢面對

2020-12-17 彤媽育兒路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恐懼打針的經歷,一說要打針,立馬就想落荒而逃,是聽不得也看不得,針頭還沒插進去呢,就開始嚎啕大哭,看見別的孩子哭,自己也會做個陪襯,嚎幾嗓子。

孩子打針現場,嚎哭聲此起彼伏

前幾天貴陽一幼兒園採血現場,萌娃們哭成一片,第一個孩子針扎進去了,哭得梨花帶淚,第二個孩子站在後面看了後後,就直接嚇哭了,第三個孩子乾脆把眼睛捂上,壓根就不敢看,嚎哭聲可算是此起彼伏。

只要帶孩子到打針現場,就能切身感受到孩子們對打針的恐懼。但是孩子打針是不可避免的,為了讓孩子們乖乖配合,父母們也算是絞盡腦汁,要麼摁住孩子,要麼哄騙利誘,所秉持的觀念就是只要能打完針就萬事大吉了,至於孩子的感受大多處於自動屏蔽的狀態。

孩子為什麼會那麼害怕打針呢

每個孩子幾乎都有恐懼打針的經歷,孩子們害怕打針與這些情況有關:

1、對未知的恐懼

克拉夫特說: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最古老而強烈的恐懼,則源自未知。

人最害怕的不是當下的痛苦,而是對未來痛苦的恐懼。就像打針,對於孩子來說,最可怕的地方在於排隊,在於藥水味,在於長長的針頭和叮叮噹噹的針管,還有胳膊上的涼意。而真正的肉體疼痛與此相比微不足道。

正是由於孩子對打針的疼痛感完全不知,所以當孩子看完前面的所有流程後,心理只剩下對打針的恐懼。

2、受到情緒的感染

就像貴陽幼兒園採血現場一樣,不管是打針的,孩子沒有打的,所有孩子們都哭成一團。孩子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環境的影響和情緒的渲染,只要有一個孩子哭,後面的都會跟著哭起來。

給孩子心理建設,讓他們勇敢面對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裡說: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著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

這裡合適的心理預期,就是給孩子一定的心理建設,提前預防孩子的恐懼心理。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1、告知孩子真實感受

孩子之所以產生恐懼,就是因為他們對未來一無所知,給孩子心理建設,預防孩子恐懼心理,就是如實相告真實感受。

有一次,我帶彤寶打預防針,在這之前,我就提前告訴彤寶,打預防針會有一點點小痛,但是很快就沒事了。到現場的後,哭聲真可謂是此起彼伏,彤寶看著別的孩子打完針都哇哇大哭,她也很是擔心,緊張地問我:媽媽,打針是很疼很疼嗎?

我說:打針是有一些疼的,但這疼的程度就像你的膝蓋在地上摔跤了一樣,疼的時間也很短,一打完就不疼了了。

彤寶聽我這麼說完,緊張情緒頓時消退了不少。輪到我們時,孩子看著長長的針頭,小心翼翼地問著護士:阿姨,我不怕疼,但是你能輕點嗎?

護士阿姨笑了笑,說沒問題。整個過程下來,彤寶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我為小傢伙的勇敢表示敬佩。而孩子也很大方地和護士阿姨打招呼,說再見。

長長的針頭扎進胳膊,能不疼嗎?孩子之所以那麼鎮定,是因為我提前就給孩子做好了心理建設,告訴她打針的真實感受。膝蓋摔疼的痛苦她可以承受得了,那麼打針的疼痛她自然也能夠承受,當孩子一旦在心理有了一個預期,她就不再只有恐懼和害怕了。

有很多父母擔心如實告訴孩子打針疼後,孩子會更加害怕,為了消除孩子的緊張,就會故意說:「打針一點都不疼」,但是孩子上一次當後,就不會再上第二次當了,對父母的信任感也會減少,同時也會讓孩子失去一次挑戰困難的勇氣。

2、激發孩子的勇氣

孩子的忍耐力雖然很驚人,但是他們也常常會表現得沒有那麼堅強。

當我們已經把預期的疼痛告訴孩子後,面對真實感受,有的孩子會故作堅強,有的孩子還是沒能忍受痛苦,這個時候,我們要給孩子退路。告訴孩子:你已經做得非常好了,雖然還是哭了,但是你比我想像的要堅強得多。

孩子最喜歡聽的就是鼓勵和讚美,孩子對父母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這種情感,讓孩子更願意從父母口中聽到對自己的肯定評價。所以這個時候,激發孩子的勇氣,就需要給孩子一定的肯定和鼓勵,這樣他們才會變得更加堅強和勇敢。

3、不要為了打針而打針

不少父母,是只要孩子能配合打針,什麼方法都願意嘗試,哄騙、利誘、威逼,並且這些方法是屢試不爽,而每次孩子打完針,小臉是哭得通紅,頭髮都能哭出汗來。

這些方法,基本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並不能真正緩解孩子的緊張,孩子對於打針的恐懼感是依然存在,下一次他又會害怕起來。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用理性的方式去面對一些困難和痛苦。

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很多讓他們害怕和困難的事情,家長的職責就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讓孩子以積極平和的心態面對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我們不能去幫孩子承擔痛苦,但是我們可以給他們一定的心理建設,讓他們有敢於挑戰困難的勇氣。

給大家推薦這本《我可不怕打針!》,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穗高順也、當紅繪本作家長谷川義史聯袂創作的精彩作品,惹人爆笑的故事,令人驚豔的想像!讓孩子在輕鬆幽默的故事中,悄然解開害怕打針的恐懼心結!非常適合2歲以上的寶貝閱讀,讓孩子對打針不再恐懼。

相關焦點

  • 誰說孩子打針不哭就是勇敢的?
    不讓孩子哭,怎麼辦呢?我和很多媽媽一樣對他們說,「打針不疼的,小螞蟻叮一下而已。」打針本來就疼啊打針疼嗎?妞們可能會告訴孩子,「不疼不疼」。結果,等到針紮下去那一刻,孩子發現,明明很疼的!這時,孩子對超出自己心理預期的疼痛就會反應很大,「媽媽騙人,哇...」 2不哭=勇敢?
  • 「打針一點都不疼,真的!」你還在用這句話騙孩子嗎?該改改了
    我不打針!」奶奶沒辦法,狠狠說了一句:「你再哭,再哭我打你!打個針你看你這些事!」女孩被奶奶的威脅嚇到了,哭聲戛然而止。但是不停往奶奶懷裡拱的動作,顯然還是在害怕。其實,今天見到的女孩不是個例。每次帶女兒去打疫苗,都懷疑自己是要去參加「花式哭慘大賽」。
  • 如何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媽媽,螞蟻為什麼不唱歌?」「媽媽,為什麼要上幼兒園?」「媽媽,為什麼要讓我聽話?」……相信每位家長都曾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起初家長很開心,因為這代表孩子會思考了。可是時間一久,家長每天被各種稀奇古怪問題不斷轟炸,不能對答如流的尷尬分分鐘從內心到表情。教育專家提醒,家長應當明確的是,孩子不斷提出的「為什麼」是好事。孩子的每一個「為什麼」都是一次絕佳的家庭教育好機會。
  • 闢謠:被打疼的孩子才會乖乖的?孩子被打後的負面影響父母該了解
    面對下狠手的熊孩子,有些媽媽反手就是一巴掌打回去,有些媽媽選擇生氣的大吼孩子,溫柔的媽媽不願意打孩子,於是委屈的哭著跟孩子說疼,希望孩子能夠改變…可大多數時候,不管媽媽們怎麼說,孩子最後還是會反反覆覆的打人,除了被打回去的孩子,似乎在眾多熊孩子裡,只有被打疼了的孩子,才會乖乖的不敢打媽媽。
  • 繪本書單|6本打針看病繪本推薦,讓寶寶不害怕打針,不害怕打疫苗
    在醫院裡,檢驗科,注射室這二個地方經常能聽到孩子們哇哇大哭的聲音,「媽媽,我不要打針……」,各種哭嚎,還有趴地上不肯動的,一個個都是臉上掛著淚水。打針前,「好怕怕,別忽悠我去打針」。打針後,「果然疼,寶寶心裡苦,寶寶要大哭」。
  • 幼兒園採血「扎手指」走紅,孩子排隊哭成一片,萌娃捂眼睛不敢看
    幼兒園採血扎手指,孩子哭成一片最近,一段視頻火遍全網,內容是幼兒園在進行採血體檢,幼兒園的小孩子們排隊等著扎手指採血,原本是很尋常的事情,可點開一看,事情不那麼簡單。只聽到裡面的小孩子們哭成一片,排在隊伍最前面的被疼哭了,第二個被嚇哭了,第三個捂住眼睛不敢看,周圍充滿小孩子的哭聲。網友們邊看邊笑,有人說:像我小時候!還有的乾脆在評論區「吟詩作對」、講解自己當年的「光輝歷史」。
  • 寶寶怕打針,一打針就哭鬧,4招讓寶寶勇敢起來
    帶著孩子打疫苗,每一次都能聽到整個醫院都是孩子的哭聲。一聽到要去打針,就嚷嚷著:我不打針,我不打針。那麼如何緩解孩子如此畏懼打針的心理呢?寶寶為什麼這麼怕打針呢?為了孩子健康,接種疫苗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小寶貝一打針就開始哭鬧,醫生根本沒有辦法進行。其實寶寶哭鬧的原因主要有三。1、條件反射別說孩子,我這麼大了還害怕呢。害怕是正常的。當寶寶看到一根長長的針頭扎進自己皮膚,先不說疼不疼,就這視覺衝擊就夠刺激的。
  • 寶寶打針怕疼怎麼辦?直接告訴寶寶打針疼就好了
    最近流感猖獗,去疾控中心給寶寶打疫苗的家長特別多,前兩天帶孩子們去打疫苗,見識了一個七八歲男孩打針時驚天動魄的場景,男孩是被父母一個拉一個拽的託進來的,男孩拼命地喊:「我不打針!不打……」「打針又不疼,你怕什麼?」男孩的爸爸狠狠地兇了孩子兩句。「我好好學習,別打針了行不?期末考試我考第一名!」
  • 孩子遲疑不前時,父母運用心理臨界點,可幫助孩子打破恐懼變勇敢
    站在這個心理地點上,前方是危險,後方是安全。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培養出兼具勇敢自信品格的孩子。當一些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畏畏縮縮、舉步不前時,會感到十分失望。但實際上,我們應該知道,孩子是否勇敢是被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同時影響的。我朋友的孩子鋼琴彈得很好,但他性格太內向,平時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說話。以前,學校裡有一些比賽和表演,他的朋友總是建議他參加。
  • 男人也怕打針,這段視頻很多人說看一次笑一次
    無意間在朋友圈發現了一段視頻,視頻中男子異常恐懼打針,最終不論是醫生的開解,還是身邊親友的安慰最終還是沒有打針成功。很多朋友都在高呼這段視頻可謂是看一次笑一次,很多人不解,打個針而已,至於的嗎!尤其在中國男人似乎早已經成為了勇敢的堅強的代名詞,其實是人就會有恐懼心理,而且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恐懼點也會不盡相同。首先這要追溯到童年時期,孩子在會對陌生人本就存在在一定的警惕心理,而當看著白大褂醫生拿著在他眼中看似利器的針時就會有種懷疑和恐懼感,因為自身能量太小又無力抵抗,在父母和醫生必須要打的氛圍下,從而會加劇孩子的恐懼。
  • 孩子聽說要去打針就大哭?你需要這套關於醫生的繪本
    繪作者西村敏雄用呆萌的動物們的表現,直接明了地告訴看繪本的孩子們:你看,有病了就要看醫生,吃藥打針能夠讓病治好。父母們總覺得孩子總是胡攪蠻纏、無理取鬧,其實這是因為孩子沒有明白其中的因果關係。他們只覺得打針疼、吃藥苦,為了避免疼和苦,所以他們拼命抗拒。
  • 寶寶打針:前一秒笑成花,後一秒疼出表情包,醫生你為什麼要害我
    1歲時要打針的我:看我萌萌噠的小眼神,醫生你可不可以不給我打針?3歲時要打針的我:你別碰我,我知道就是你要害我!3號寶寶:這位男寶寶打針前還笑得很開心呢,估計是醫生逗了逗他,結果打完針,眉頭一皺,發現事情不太對,哭得不能自已。寶寶:前一秒還在說愛我,後一秒就害我,果然你們都是大騙子!
  • 孩子膽小怯懦,這是蛋殼心理惹的禍,學會這三招輕鬆應對
    很多家長也發現孩子和人交往總是很膽怯,和人說話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特別容易害羞,沒有了家長的陪伴,不敢和陌生人說話,面對孩子的這些種種膽小怯懦的表現,讓家長非常擔心孩子未來的社交問題。但是大家知道嗎?孩子會出現這些膽小怯懦的表現,都是孩子的蛋殼心理在作祟。
  • 「不哭才抱」的孩子怎麼樣了?看看過來人的案例,別毀了孩子
    「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關於「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的話題,在育兒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眾人各說風云: 有人說不能抱,時間長了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感
  • 妹妹打針要換衣服哥哥被迫穿裙子:太懂事的孩子沒糖吃
    面對路人異樣的目光,他撓著頭更顯得非常難為情。媽媽卻牽著妹妹的手不管不顧的走在前面。小男孩的心理一定是一百個不願意,但他沒有說出來,他極力隱忍的樣子真讓人心疼!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小大人症候群。愛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沒人疼一點沒錯。他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了,讓人們知道他想要幹什麼,大人就會為了不讓他哭而滿足他。而懂事的孩子,忍住欲望,不哭不鬧,讓人心疼。就像《以家人之名》中的賀子秋。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媽媽對小女孩說:"我們下次再買好不好,媽媽沒有帶那麼多錢,而且家裡也有很多這種娃娃,你也沒怎麼玩。"小女孩聽到媽媽的話,臉色黯淡了下去,說:"可是,媽媽,你上次也說過下次買給我的,為什麼這次不買給我呀。而且你還說我乖乖聽話在家,你就給我獎勵,我都照著媽媽的話做了。"
  • 幫孩子學會管理焦慮
    如果你是一位家長或監護人,那麼在幫助孩子學會「管理焦慮」的技能上,你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我想要強調的是,兒童在發展過程中會經歷許多典型的恐懼期,比如:大約在12—18個月時出現分離焦慮,2—4歲時會怕黑或害怕特定的某種動物,青春期會對社交感到焦慮。
  • 孩子總愛 「唱反調」?家長掌握這3招,改變孩子「作對」心理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到了一個階段,就會出現叛逆心理,總愛和家長「唱反調」,家長越不讓幹什麼,孩子就偏偏幹什麼,父母軟硬兼施,磨皮嘴皮子,也沒有什麼明顯效果。其實我們應該先要明白孩子為什麼總愛唱反調,了解原因後,再來解決問題。
  • 父母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一生,學會「寬容」,給孩子成長的底氣
    切勿抓著孩子的一些小缺點不放,要學會"寬容",允許孩子有一些小毛病也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父母贏得孩子真心相待的方法,永遠不會是責罵與怪罪,而是寬容、等待、關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摸爬滾打,不斷完善自己,這才是讓孩子真正的長大。
  • 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自主,這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把養育孩子視為投資的父母,控制孩子的程度自然很高,即便是不把養育孩子視為投資的父母,大事小事都不讓孩子自己做主,不自覺、無意識地控制孩子的情況,也相當普遍,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一位媽媽說,孩子三歲,特別有主意、老想自己做主,這位媽媽就很憂慮:「這麼小就難控制了,長大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