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商務部在安徽省蚌埠市召開農村電子商務工作推進會。會議指出,發展農村電商要「重上行,增強農村電商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在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的推動下,安徽省各示範縣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採取多種舉措力推農產品上行。2015年,安徽省15個示範縣農產品網上銷售22.5億元,增長117%,有力地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民增收。
打造線上平臺為農產品找「出口」
2015年,阿里巴巴在全國推出了一項「團年豬」的銷售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安徽省舒城縣出盡了風頭:作為活動的主推縣,舒城縣在活動期間售出「舒城黑毛豬」5000多份,帶來經濟效益近百萬元。在2016年春節前夕,舒城縣又組織各電商企業積極參加蘇寧易購、京東、天貓、郵樂等平臺的「年貨節」促銷活動,僅安徽華銀「野嶺」牌茶油就實現線上銷售586萬元,安徽過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過灣」富硒米、雜糧實現線上銷售646萬元。
要把農產品通過網際網路賣出去,就要廣泛搭建網絡銷售平臺。就拿舒城縣來說,以本地特色農產品和優勢工業品為依託,該縣先後建成了建成了郵樂農品舒城館、京東舒城館、淘寶舒城館,上線產品不斷豐富,銷量穩步提升,成為農產品和工業品走向市場的重要渠道。
目前,安徽省各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均積極在淘寶、京東、蘇寧、1號店等全國性電商平臺及郵樂農品網等地方性平臺建立了縣域特色館,據統計,安徽省已建成線上「特色館」39個,有效拓寬了特色農產品的網絡銷售渠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霍山縣。為加快百合產業轉型升級,霍山縣成功引進了全國百合現貨交易中心,以「產業電商+金融」模式運行,將銷售、採購、定價、結算、融資等供應鏈上各環節由「線下」搬到「線上」,重新塑造了百合行業的流通體系,成功打造了從產地直達終端經銷商和消費者的貿易生態。自2015年3月上市至2015年底,該中心電子盤上交易額超700億元。更為重要的是,該平臺帶動霍山百合畝均增產350公斤,優質高產百合銷售價格每公斤較原來提高近4元,標準品百合幹價格也上漲了30%,為百合種植戶、合作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搞農產品集約化品牌化
農產品與工業生產線上的工業品不同,往往不具備標準化特徵,要讓農產品「觸網」更具競爭力,就必須用集約化的方式,提升生產、包裝、配送、品牌形象等諸多環節的水平。
為提升農產品集約化水平,金寨縣開始嘗試創建電商專業村,按照網際網路+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思路,選擇了10個特色產業優勢明顯、特色產品豐富、具備一定電子商務基礎的村為重點開展基地建設,在此過程中探索「電商+貧困戶+合作社」模式,建立貧困戶、電商企業和合作社的微信群,開發傻瓜式APP應用軟體,將貧困戶的生產信息和市場信息無縫對接,減少農產品銷售中間環節,增加貧困戶收入。
與此同時,該縣還開通了「金寨旅遊」、「紅色金寨」、「長壽之鄉」等微信公眾號,將旅遊景點、住宿、特產搬上網際網路,打包抱團推介,有力地推動了農產品、休閒旅遊業的網上品牌塑造和營銷。
在發展農村電商的過程中,「公司+合作社+農戶+電商」的模式在安徽得到了廣泛推廣。
以廣德縣為例,該縣的徽風農業公司聯合了50多家農特產品專業合作社,利用郵樂農品廣德館、天貓等平臺銷售農特產品,年銷售額達1200餘萬元。在2016年春節前夕,僅「廣德冬筍」這麼一個小小的單品,銷售額即達8000餘斤,交易額7萬餘元。
此外,安徽各地在農產品品牌建設方面也作了大量嘗試。有「世界梨都」、「水果之鄉」美譽的碭山縣,水果品牌建設等一直是困擾當地的難題,自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開展以來,碭山縣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和一批電商先鋒軍,確定了安徽億度商業管理集團為開展農村電子商務試範縣承辦企業。2015年6月,該集團在蘇寧易購平臺策劃了帶有「私人訂製」性質的碭山酥梨眾籌活動,打出健康、新鮮、原產地理念,共銷售酥梨5000公斤,最終完成比率達到193%,為碭山酥梨邁向高端作出了一次有益嘗試。帶澳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則大膽創新,打造「桃氣的梨」品牌,每箱產品搭配均等數量的梨罐頭和黃桃罐頭,滿足了顧客多樣化需求,每天銷量達2000多件。
O2O不稀奇融合發展走出新路
近年來,O2O成為了電商行業努力探索的熱點領域,但從全國範圍來看,成功的案例並不多見。在安徽發展農村電商的過程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卻成為了一種常見的形式,對農產品上行起到了良好的宣傳與推動作用。
不久前,桐城縣舉辦了「首屆鄉村採茶節」大型鄉村旅遊活動,這次活動採取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政府、企業、知名電商平臺均共同參與其中。活動基於桐城特色茶葉品牌——桐城小花,在京東、淘寶線上開展眾籌,通過線上海選投票玩法吸引流量與關注度,帶動線下包括「健身長跑、茶藝師比拼、手工制茶大賽、攝影展、景區精華遊」等內容豐富的鄉村旅遊活動開展。這次活動充分利用桐城豐富的茶園資源和美好鄉村資源,不僅有利於把桐城小花打造為知名公共地域品牌,更能進一步促進鄉村旅遊業發展。
安徽許多企業也積極探索線上加線下融合發展模式。
在金寨縣商務局的引導下,該縣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項目承辦企業——金寨縣三個農民電子商務公司積極開展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各類活動,在大別山自建和合作種植、養殖生產基地76家,同2700家農戶籤約,先後在北京、上海、常州、廈門、合肥等地建立「三個農民」大別山名優特產線下倉儲、直銷、體驗店和配給處,給予消費者更加直觀、透明的展示,形成一站式的服務,給全國消費者帶去原始、生態、綠色、安全的大別山優質特色農產品。據了解,該公司還採取了與農戶、客商連接成「三點一線」的互動營銷模式,走「親商暖商」之路。針對會員,公司經常邀請其前往金寨觀光旅遊,到原產地品鑑吃、喝、玩、樂、購的田園風光,體驗原生態「一條龍」全程服務,以線下體驗帶動線上銷售。
目前,安徽農村電商廣泛呈現出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態勢:績溪縣「上街去」在上海、杭州、合肥、淮南、六安、滁州探索「一城一店」模式,把安徽農產品推廣到了外市乃至外省;淮商集團、石臺縣天方茶業公司等也紛紛依託各自資源,探索各具特色的「O2O」模式,為安徽農產品上行探索出了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