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一首鬼節詩,非常冷門,卻很值得一讀

2020-11-24 讀書狗子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

今日農曆七月十五,正是傳統節日中元節,也俗稱鬼節、七月半。中元節自古就是大節,相傳這一天鬼門大開,亡魂歸來,所以民間多以放河燈焚紙錢等習俗祭祀先祖。

中元節是從唐代開始盛行的,因而中晚唐的唐詩中也不乏有一些中元節詩作。有些描繪民間中元節的習俗狀況、有些則以中元節開鬼門的傳說來寄託自己對已故親朋的哀思。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這首《中元作》就兼而有之,此詩雖然冷門,卻敘說了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很值得一讀:

中元作

唐·李商隱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曾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這首詩是李商隱於中元節夢見古人鬼魂,想來後難掩哀思而作。詩中回憶了自己少年時期在玉陽山學道時發生的一段愛情故事。

首聯「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所寫的是詩人夢回玉陽山道宮,山上儀仗符節、旗幡飄飄,剛剛朝拜完上清。這一聯的場景描寫也是唐代中元習俗的展現。

頷聯「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兩句各用神話傳說和世說新語中的典故,大意是讚揚一位修道宮女的美貌,並且詩人與她相慕相戀,私相約定終身。學道時期的李商隱年方十六,所以這段戀情很可能是李商隱及冠後的初戀。

頸聯「曾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便是夢醒後的惆悵相思,夢中見到了當年愛慕的女子,驚醒來唯有微雨灑過,再想夢中相見卻是無能為力了。

尾聯「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連用兩個《離騷》中的典故,表達見之而不復得、聞音信卻是噩耗的傷心惆悵。

想來那位與李商隱一同修道的初戀女子早已身殞,此時的李商隱唯有鬼節之夜與亡魂夢中相見,寄託哀思了!

「曾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這首詩雖然多用典故,晦澀難懂,但其中所蘊含懷念、追憶的深情殊不在「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之下。確實值得一讀,尤其適合在中元節讀此詩!

相關焦點

  • 李商隱很冷門的一首詩,卻道出了愛情的真諦,值得一讀再讀
    在我國文學史上,愛情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而表現這個主題最為精煉的文學形式便是愛情詩。古往今來,膾炙人口的愛情詩可以說是不勝枚舉。無論是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還是元稹《離思》中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千百年後的今天讀來依然動人心弦。
  • 李商隱中元節夢見鬼,醒來寫下一首詩,敘說了一段悽美的愛情往事
    的這首《中元作》就兼而有之,此詩雖然冷門,卻敘說了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很值得一讀:中元作唐·李商隱這首詩是李商隱於中元節夢見古人鬼魂,想來後難掩哀思而作。詩中回憶了自己少年時期在玉陽山學道時發生的一段愛情故事。
  • 李商隱的一首諷刺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值得一讀
    李商隱,字義山,晚唐時期非常重要的一位詩人,相信大部分的人,只要一提起李商隱,那麼一定是會想到他那些纏綿悱惻的愛情詩作;在他的筆下,那令人嚮往的愛情,變得非常的憂傷,也非常的感人,也正是這個原因,才使得他的那些愛情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為了唐詩裡愛情詩篇中的經典。
  • 李商隱很冷門的一首詩,僅僅二十個字,卻美得讓人心醉!
    李商隱,字義山,唐代著名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李商隱的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其中我們最熟悉的便是他的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讀起來纏綿悱惻,優美動人。除此之外,李商隱也有一些冷門但很美的詩,例如《細雨》。
  • 李商隱很有禪理的一首詩,蘊含人生大智慧,值得一讀再讀!
    縱觀我國古典詩歌史,你會發現不少詩歌創作,都與佛教生活關係非常密切,且受禪宗思想影響很深。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禪宗思想,對他的詩歌創作和詩風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也是後來人們稱王維為「詩佛」的主要原因。
  • 李商隱詩中,很冷門的一首詩,僅僅二十個字,卻美得讓人心醉!
    李商隱詩中,很冷門的一首詩,僅僅二十個字,卻美得讓人心醉!文|民國紀實古往今來,關於雨的詩篇太多,雨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像我們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今天我來帶大家了解一下在詩人李商隱筆下的雨是怎樣的迷人,怎樣讓人為之感嘆!李商隱,相信大家一點都不陌生,他的詩篇琅琅上口,張嘴即來。李商隱的詩篇太多。回想李商隱的一生,他的兩段愛情故事讓人嘆為觀止。自小生活貧困,三歲是跟隨李嗣遠赴浙江,但總是天不遂人願,李嗣撒手人寰,李商隱只得隨母親返鄉過著清苦貧苦的日子,家中重擔自然而然落在長子身上。
  • 李商隱寫給妻子的一首「冷門」情詩,看似寫花實則人,句句是深情
    前不久有一個關於「冷門詩人李商隱」的熱搜,看了後實在讓人大跌眼鏡。原來,有一個霹靂布袋戲的愛好者,在微博上發帖大罵李商隱,說他抄襲了霹靂布袋戲的《夜雨寄北》。李商隱是誰?估計這是一個連小學生都能回答的問題,誰在上學的時候沒有背誦並默寫過李商隱的古詩呢?
  • 唐詩中很冷門的一首詩,卻蘊含人生哲理,值得一讀再讀
    所以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詠螢》,便是唐詩中很冷門的詩作之一。顧名思義,這首詩所歌詠的就是「螢」,也就是螢火蟲。身為一首詠物詩,它的水平高超之處,便在於全詩詠「螢」,卻無一個「螢「字」。所以它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 唐詩中很冷門的一首詩,卻蘊含人生哲理,值得一讀再讀
    所以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詠螢》,便是唐詩中很冷門的詩作之一。不過它的作者虞世南,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顧名思義,這首詩所歌詠的就是「螢」,也就是螢火蟲。身為一首詠物詩,它的水平高超之處,便在於全詩詠「螢」,卻無一個「螢「字」。
  • 李商隱的這首詩構思巧妙,也是詠史詩中,非常難得的一首佳作!
    所以李商隱還是比較適合寫愛情詩,其它的題材,他確實是不如別的詩人,但他的一些詠史詩,卻又是寫得極為深刻,同樣的也不失為傑作,例如他的這首《楚吟》,這是一首很典型的懷古詩,而且這首詩藝術構思巧妙,那在眾多的詠史詩中,也是一首非常難得的佳作。
  • 李商隱的一首冷門秋詩,紀曉嵐讀罷,指著題目大呼「絕妙」
    今天向大家推薦的便是一首冷門的悲秋唐詩——晚唐李商隱的此詩雖然稍有些冷門,卻實屬悲秋佳作,通篇無一「愁」字,但讀罷便知愁思至深。就連清代的紀曉嵐讀罷此詩都指著題目大呼「絕妙」。此詩詩題「到秋」,直譯便是到了秋季,似乎很是尋常。然而就是這尋常的題目,卻讓紀曉嵐大呼:「到字好,絕妙」!這尋常中的不凡之處就需一句句賞析了。
  • 李商隱極冷門的一首詩作,含蓄唯美到極致,香豔往事,纏綿悱惻
    因此,金人元好問發出了「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地感嘆。在詩歌創作中,為了達到「朦朧含蓄」的效果,很多詩人都會在詩作中大量引入歷史典故。然而,典故如果用地不恰當,就會讓詩作變得極其晦澀難懂,失去美感。可是,李商隱的「用典」卻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僅看不出一絲用典的痕跡,還讓詩作唯美無比。
  • 李商隱最具有諷刺意味的一首詩,很是值得我們一讀,通篇寫得生動有趣!
    李商隱,字義山,晚唐時期著名的詩人,而且他的詩作深受文藝青年的追捧,特別是他晚年創作的那一系列的愛情詩,每一首都纏綿悱惻,寫得極為深情,讀來也是令人讚嘆不已。
  • 文天祥很冷門的一首詩,卻極富愛國主義精神,值得一讀再讀
    一路上,文天祥寫下了許多詩。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揚子江》就是其中的一首,是文天祥歷北海經長江口南下之時所寫。雖然《揚子江》相比較《過零丁洋》來說,要冷門的多。但是它同樣極富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一讀再讀。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鬥。文天祥這首詩,字裡行間表現出的,正是堅定不移的愛國主義精神。
  • 李商隱一首非常經典的友情詩,只是開頭兩句,便是令人嘆為觀止!
    他的很多詩作對於後世,也是起到了非常深遠的影響邊,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的詩作,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所銘記,相信只要一說起他的詩歌,那麼大部分喜愛詩歌的朋友,那都是能夠隨口吟誦那麼一兩首,譬如他的那些《無題》,可以說是唐朝最為重要的愛情詩,每一首都寫得纏綿悱惻,讀起來令人感動不已。
  • 李商隱寫過初戀的一首詩,讀一次感動一次,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而且他們的作品也都膾炙人口,尤其是李商隱的愛情詩,更是無人能及,作為一位深情的男子,李商隱的每一首愛情詩都充滿了濃濃的愛意,然而他為了紀念初戀而寫的這首《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更是愛情詩裡的經典名篇,整首詩營造出了一種悽美的意境,讀來也是朗朗上口,字裡行間更是流露出了無限的感傷之懷,可謂滿滿的都是愛,更是寫出了愛情最大的遺憾。
  • 李商隱歷經千辛萬苦,寫下平生境界最高一首詩,靜不下來時讀一讀
    作為晚唐詩壇的扛把子,李商隱寫詩一直是很任性的,這種任性體現在他在美的追求上。為了追求詩歌的語言之美、韻律之美、對仗之美,他甚至不惜將詩寫得令世人難以捉摸。有人甚至用「晦澀」來形容他的詩。但他卻用平生600首詩,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哪怕看不懂卻一樣能流傳千年。
  • 蘇軾很冷門的一首詩,卻寫出了除夕最重要的習俗,值得一讀
    南宋詩人陸遊在《除夜雪》一詩中,就以「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喜迎新春佳節的除夕。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守歲》,更是一首關於除夕且蘊含積極奮發意味的經典詩作。《守歲》是北宋詩人蘇軾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顧名思義,這首詩不僅與除夕有關,還寫出了除夕最重要的習俗「守歲」。
  • 劉禹錫的這首詩很冷門,卻是一首高亢的秋歌,值得你我一讀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以來,古代文人便有了悲秋一說。他們把秋景秋物、秋聲秋色,與自己的悲慘命運結合起來,表現了一種抑鬱哀怨、感傷憂憤的美學趣味。譬如,唐代大詩人杜甫《登高》中的「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既感嘆了歲月不饒人,也傷懷了自己的一事無成。
  • 李商隱很有代表性的一首詩,短短20字悽美絕豔,當代人值得一讀!
    他讓我想到屈原,屈原非常注重自己,「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不是認不清這個時代,只是放不下自己的驕傲。昔日讀《離騷》,看著屈原一遍又一遍地強調自己身上的種種美好,強調自己與世界的違和,強調小人的迫害,君王的不識,不止一次的掩卷長嘆。所謂悲劇,即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