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重大舉措表明了,蒙古國或者說其代表的那部分蒙古民族的人民,希望其民族文化回歸傳統的迫切心情。

回鶻式蒙古文是蒙古民族最初掌握的文字,已有800年左右的歷史。蒙古族(包括蒙古國和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等)的祖先,遊牧於大漠。長期以來,相較於漢民族,他們的文化發展緩慢。這個逐水草而居的馬上民族,原本沒有文字。
從地理上就可以看出,與南下北上相比,從蒙古草原一路向西,是較為容易的。只要策馬奔馳,就可以與古西域和中亞諸國連接上了。所以,古老的蒙古族人民與中亞的文化交流一直是比較頻密的。

在文字上,回鶻式蒙古文的形成,是借鑑長期活躍在吐魯番周邊地區的古代回鶻部族文字的結果。而回鶻文字採用的是粟特字母,粟特字母是古代波斯人長期使用的,而粟特字母受小亞細亞地區的敘利亞等文明古國的影響很深。
總之,從早期到後期,從西傳播到東,由粟特字母,到回鶻文字,到古蒙古文,一直到學習借鑑古蒙古文字而發明的滿族文字,這條文化傳播的路徑是清晰可辨的。

近100年來,由於種種原因,蒙古國的俄羅斯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不但從飲食習慣方面逐漸俄化,而且,從文字方面也採用了西格爾字母拼寫的蒙古文。如此種種,當然有利有弊。
利的一面,是能夠得到強大的俄羅斯的更加多的全方位的支持。不過,其最大的弊端在於,有逐步丟失其古老傳統文化的風險。比如,部分割裂了與我國內蒙古地區的文化聯繫,部分割裂了與曾經的兄弟民族滿族的文化聯繫等等。

今年3月18日,蒙古國政府正式通過了最新版的《蒙古文字國家大綱》,決定從2025年起全面恢復使用回鶻式蒙古文,即俗稱的傳統蒙古文。這一決定,無疑令我們中國人感到振奮。因為,只有提高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的便利性,才能進一步增強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包容。
文字所起到的文化紐帶的作用不容小覷。其實,除了蒙古文字意欲回歸本源之外,也有堅決反其道而行之的例子。比如,同處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就漸行漸遠了。
巴基斯坦使用的烏爾都語與印度使用的印地語是同源的,兩者之間的差異很小。可是,由於宗教紛爭等因素,烏爾都語採用阿拉伯文字母書寫,而印地語採用梵文字母書寫。不得不承認,這是由於文化割裂而造成的悲劇。
古人云,幡然醒悟,善莫大焉。衷心祝願中蒙兩國加強文化交流和合作,心相通,人相聯,世世代代友好相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