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容易別瓊樓,本也無心作遠遊。豈意而今發垂雪,片懷常掛月西鉤。枕中忽聽思歸鳥,檻外頻驚落葉秋。一柱檀煙一聲磬,等閒遙望淚橫流。
淨土宗祖師蕅益大師曾說:「一讀二讀塵念消,三讀四讀染情薄。讀至十百千萬遍,此身已向蓮華託。亦願後來讀誦者,同予畢竟生極樂。」淨土修厭離心與欣求心的竅決,就是常讀淨土詩。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宋代樝庵大師的一首淨土詩,這首詩名為《懷安養故鄉詩》。
宋代樝庵大師
樝庵大師是宋朝時浙江台州赤城崇善寺的一位法師,名「有嚴」,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天台宗的大德。他修行的草屋旁邊有一棵樝木,所以就自號「樝庵」。據《人天寶鑑》記載,樝庵大師最初依止東山神照法師,神照法師很器重他,甚至說「吾宗(天台宗)得人益不墜矣」,並且把他提拔為上首。
後來法真法師移居到了東掖山能仁寺,這是很大的一個叢林。法真法師去世之後,就想讓樝庵大師做方丈,但是想不到樝庵大師說:「當年智者大師年未滿五十歲的時候就已經遣散了徒眾,要以自己修行為主;而四明尊者年至四十的時候就長坐不臥,夜不倒單,也是專門自己修行。我現在已經老了(那時樝庵大師應該已經六十歲了),還有多少時間可以住山?」樝庵大師沒有接受做方丈,之後就自己去住山了,隱居在靈鷲山的東峰。
樝庵大師獨居了二十年,跟什麼人都不往來,戒律非常精嚴。他自己一個人打水,一個人做飯,專門念佛修淨土法門,以安養為期。有一天晚上,樝庵大師夢到池中生出了一朵大蓮花,天樂四列,這時候他就說:「這是我往生的淨土相。」七日之後,樝庵大師果然就自在往生了。雖然現在很多人不知道樝庵大師的名字,但是在佛門中,特別是在天台宗裡面,樝庵大師是一位修行極好的大師。可以說樝庵大師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給我們做了一個極好的修習淨業的榜樣。
《懷安養故鄉詩》
《懷安養故鄉詩》全文如下:昔年容易別瓊樓,本也無心作遠遊。豈意而今發垂雪,片懷常掛月西鉤。枕中忽聽思歸鳥,檻外頻驚落葉秋。一柱檀煙一聲磬,等閒遙望淚橫流。
這首淨土詩非常感人,可以說是樝庵大師自己真正念佛相應的時候,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一種心意。
「昔年容易別瓊樓」,「昔年」就是早年,「容易」實際上是指不容易,「瓊樓」是華美的建築,指原來在家時衣食無憂的生活。早年的時候能夠出家,離別家鄉。「本也無心作遠遊。」這裡的「遠遊」應該別有所指。本來出家修行應該要發菩提心,在娑婆世界度眾生,但是現在要「遠遊」,要遠遊西方淨土。「豈意而今發垂雪」,「豈意」也就是意想不到,想不到現在頭髮已經雪白了。到了暮年,剩下的時光已經寥寥無幾,無常隨時都有可能到來,這時就要「片懷常掛月西鉤」。
「片懷常掛月西鉤。」「片懷」是指自己的心念。「月西鉤」,月亮在西方就像一個鉤子,比喻西方極樂世界。自己的心經常掛在西方,心中經常掛念著淨土,掛念著阿彌陀佛。「枕中忽聽思歸鳥」,「枕中」指正在躺著休息的時候,這時樝庵大師肯定也在念佛。古人一般休息得早,起得也早。「忽聽思歸鳥」,到了晚上的時候,鳥都在叫,都要飛回自己所宿的鳥巢中了。「枕中忽聽思歸鳥」就比喻我們念佛的心,我們要像思歸鳥一樣,要回歸西方淨土這個故鄉。「檻外頻驚落葉秋。」這裡的「檻」是門檻的意思,「檻外」也就是門外。「頻驚落葉秋」,秋天的時候,葉子沙沙地落下來了。這時樝庵大師躺在床上,因為正在念佛,心非常靜,所以聽得非常清晰。
我們看到外境的春夏秋冬變易,枯黃落葉的時候,就要警覺,就要憶念無常。每一片落葉都在提醒我們,無常迅速,現在就要趕快念佛。我們每一聲念佛,都要當作現在就要往生,要做這樣的觀想,而不是有念沒念地念一念,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往生,這樣念佛就很難相應。那怎樣才能做到念念都作往生想呢?就是要觀無常。「枕中忽聽思歸鳥,檻外頻驚落葉秋」,這些都是觀修無常的方法。
「一柱檀煙一聲磬」,因為憶念無常的緣故,所以這時樝庵大師就不敢懈怠了,於是趕快起來,在佛前點上一柱檀煙供佛,重新再做功課。我們要經常供養阿彌陀佛。如果你想往生,想要阿彌陀佛來接引,但是卻連一點供養也不肯做,那就說不過去了。「一柱檀煙一聲磬」,這個時候樝庵大師敲著磬,又開始念經念佛了。「等閒遙望淚橫流。」因為憶念無常,憶念阿彌陀佛大慈悲父的緣故,樝庵大師念著念著,不知不覺就「等閒遙望淚橫流」了。遙望著西方,想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雙淚橫流。以這樣的心情去念佛,怎麼可能不相應,怎麼可能不往生呢?
這是宋朝樝庵大師的一首極為殊勝的淨土詩,極為感人,是古代高僧大德在念佛修行當中,或者在不可思議的境界當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確實非常殊勝,極具加持力,與我們念佛極容易相應。這些淨土詩實際上就是觀修厭離心乃至淨土欣求心最好的儀軌,相當於是一個最簡短的觀修欣厭二心的儀軌,非常非常殊勝。
我們如果能經常這樣讀誦淨土詩詞,你的欣厭心,真信切願,自然而然就能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