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念佛之人,常誦這首詩,修行越來越有把握!

2020-12-17 慧光雲聚

昔年容易別瓊樓,本也無心作遠遊。豈意而今發垂雪,片懷常掛月西鉤。枕中忽聽思歸鳥,檻外頻驚落葉秋。一柱檀煙一聲磬,等閒遙望淚橫流。

淨土宗祖師蕅益大師曾說:「一讀二讀塵念消,三讀四讀染情薄。讀至十百千萬遍,此身已向蓮華託。亦願後來讀誦者,同予畢竟生極樂。」淨土修厭離心與欣求心的竅決,就是常讀淨土詩。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宋代樝庵大師的一首淨土詩,這首詩名為《懷安養故鄉詩》。

宋代樝庵大師

樝庵大師是宋朝時浙江台州赤城崇善寺的一位法師,名「有嚴」,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天台宗的大德。他修行的草屋旁邊有一棵樝木,所以就自號「樝庵」。據《人天寶鑑》記載,樝庵大師最初依止東山神照法師,神照法師很器重他,甚至說「吾宗(天台宗)得人益不墜矣」,並且把他提拔為上首。

後來法真法師移居到了東掖山能仁寺,這是很大的一個叢林。法真法師去世之後,就想讓樝庵大師做方丈,但是想不到樝庵大師說:「當年智者大師年未滿五十歲的時候就已經遣散了徒眾,要以自己修行為主;而四明尊者年至四十的時候就長坐不臥,夜不倒單,也是專門自己修行。我現在已經老了(那時樝庵大師應該已經六十歲了),還有多少時間可以住山?」樝庵大師沒有接受做方丈,之後就自己去住山了,隱居在靈鷲山的東峰。

樝庵大師獨居了二十年,跟什麼人都不往來,戒律非常精嚴。他自己一個人打水,一個人做飯,專門念佛修淨土法門,以安養為期。有一天晚上,樝庵大師夢到池中生出了一朵大蓮花,天樂四列,這時候他就說:「這是我往生的淨土相。」七日之後,樝庵大師果然就自在往生了。雖然現在很多人不知道樝庵大師的名字,但是在佛門中,特別是在天台宗裡面,樝庵大師是一位修行極好的大師。可以說樝庵大師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給我們做了一個極好的修習淨業的榜樣。

《懷安養故鄉詩》

《懷安養故鄉詩》全文如下:昔年容易別瓊樓,本也無心作遠遊。豈意而今發垂雪,片懷常掛月西鉤。枕中忽聽思歸鳥,檻外頻驚落葉秋。一柱檀煙一聲磬,等閒遙望淚橫流。

這首淨土詩非常感人,可以說是樝庵大師自己真正念佛相應的時候,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一種心意。

「昔年容易別瓊樓」,「昔年」就是早年,「容易」實際上是指不容易,「瓊樓」是華美的建築,指原來在家時衣食無憂的生活。早年的時候能夠出家,離別家鄉。「本也無心作遠遊。」這裡的「遠遊」應該別有所指。本來出家修行應該要發菩提心,在娑婆世界度眾生,但是現在要「遠遊」,要遠遊西方淨土。「豈意而今發垂雪」,「豈意」也就是意想不到,想不到現在頭髮已經雪白了。到了暮年,剩下的時光已經寥寥無幾,無常隨時都有可能到來,這時就要「片懷常掛月西鉤」。

「片懷常掛月西鉤。」「片懷」是指自己的心念。「月西鉤」,月亮在西方就像一個鉤子,比喻西方極樂世界。自己的心經常掛在西方,心中經常掛念著淨土,掛念著阿彌陀佛。「枕中忽聽思歸鳥」,「枕中」指正在躺著休息的時候,這時樝庵大師肯定也在念佛。古人一般休息得早,起得也早。「忽聽思歸鳥」,到了晚上的時候,鳥都在叫,都要飛回自己所宿的鳥巢中了。「枕中忽聽思歸鳥」就比喻我們念佛的心,我們要像思歸鳥一樣,要回歸西方淨土這個故鄉。「檻外頻驚落葉秋。」這裡的「檻」是門檻的意思,「檻外」也就是門外。「頻驚落葉秋」,秋天的時候,葉子沙沙地落下來了。這時樝庵大師躺在床上,因為正在念佛,心非常靜,所以聽得非常清晰。

我們看到外境的春夏秋冬變易,枯黃落葉的時候,就要警覺,就要憶念無常。每一片落葉都在提醒我們,無常迅速,現在就要趕快念佛。我們每一聲念佛,都要當作現在就要往生,要做這樣的觀想,而不是有念沒念地念一念,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往生,這樣念佛就很難相應。那怎樣才能做到念念都作往生想呢?就是要觀無常。「枕中忽聽思歸鳥,檻外頻驚落葉秋」,這些都是觀修無常的方法。

「一柱檀煙一聲磬」,因為憶念無常的緣故,所以這時樝庵大師就不敢懈怠了,於是趕快起來,在佛前點上一柱檀煙供佛,重新再做功課。我們要經常供養阿彌陀佛。如果你想往生,想要阿彌陀佛來接引,但是卻連一點供養也不肯做,那就說不過去了。「一柱檀煙一聲磬」,這個時候樝庵大師敲著磬,又開始念經念佛了。「等閒遙望淚橫流。」因為憶念無常,憶念阿彌陀佛大慈悲父的緣故,樝庵大師念著念著,不知不覺就「等閒遙望淚橫流」了。遙望著西方,想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雙淚橫流。以這樣的心情去念佛,怎麼可能不相應,怎麼可能不往生呢?

這是宋朝樝庵大師的一首極為殊勝的淨土詩,極為感人,是古代高僧大德在念佛修行當中,或者在不可思議的境界當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確實非常殊勝,極具加持力,與我們念佛極容易相應。這些淨土詩實際上就是觀修厭離心乃至淨土欣求心最好的儀軌,相當於是一個最簡短的觀修欣厭二心的儀軌,非常非常殊勝。

我們如果能經常這樣讀誦淨土詩詞,你的欣厭心,真信切願,自然而然就能生起來。

相關焦點

  • 真念佛人是真行六波羅蜜,現在未離娑婆, 常預淨土,臨終必生極樂
    波羅蜜譯為度,為到彼岸之意。即為達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薩欲成佛道所實踐之六種德目。即:(一)布施波羅蜜,有財施、法施(教以真理)、無畏施(除去眾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種,能對治慳貪,消除貧窮。(二)持戒波羅蜜,持守戒律,並常自省,能對治惡業,使身心清涼。
  • 淨土宗修行法門,其中有十六種觀想和念佛的五個步驟
    讀過淨土三經的人都會發現,極樂世界是如此美好,比我們所描繪的科幻世界還要完美,可如何前往極樂世界自然成了大眾關心的問題。早期的淨土修行方法屬觀想念佛,其根據主要來自《觀無量壽經》。淨土宗正式形成後,觀想念佛改為稱名念佛,只要口誦佛號即可,依據在於《阿彌陀經》中的說法。《阿彌陀經》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 佛教:念佛之人,常誦普賢行願品,花開見佛,修行越來越有把握!
    這是「淨土願」,共四個偈頌十六句頌詞,是《普賢行願品》中與淨土法門教理息息相關的一段話。「淨土願」對我們學淨土的人來說也是最重要的內容,所以我們不僅要念,還要對這四個偈頌進行詳細、廣泛、深入地學習。普賢行願有非常善巧、殊勝的地方,如果這一生你能修成,能轉凡成聖,當然是最好的;萬一沒有修成,那麼你按《行願品》回向發願,往生淨土,也可以帶業往生。
  • 淨土宗:修福是我們念佛行人重要的修行科目
    「三福」屬於念佛行人修行的助行。第一福是人天福,又叫世間福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福是小乘福 :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福是大乘福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 修行淨土宗的要點是什麼,念佛之人要清楚!
    淨空法師開示學習淨土要點阿彌陀佛:各位同修大家好!幸福美滿的教育——佛陀教育。學佛——人生最高享受!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修行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 佛教的修行綱領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知覺名佛菩薩,不覺名凡夫!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事修六度,遵普賢願,歸心淨土!但是末學認為學佛需要知道幾點:1.心態:真誠心和恭敬心。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 香山居士白居易念佛求生淨土
    辭章諷詠成千首 心行皈依向一乘坐倚繩床閒自念 前生應是一詩僧     知道這首詩的人大概並不多,可是提起這首詩的作者,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就是唐代最負盛名的詩人之一——白居易。  眾所周知,白居易的詩以通俗性、寫實性見長,相傳每當他寫出詩作,常請教不認得字的老婆婆,如他吟出的詩,老婆婆都能了解,他才滿意,所以他的詩非常接近世間百姓、底層人民的心,也深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可以說白居易的文學是庶民的文學,不是那種供在高高的文學殿堂之上,只供少數人玩味的文學。
  • 佛教:一心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這樣念佛,往生越來越有把握!
    在念佛過程中,我們的心怎麼才能跟佛心感通,怎麼才能被佛力攝持而實現往生?其中一大關鍵就是,我們要對彌陀名號如意寶性生起信心和依靠心。這個信心一旦真的有了,就會主動地一心執持萬德洪名;由此就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也就會得到阿彌陀佛威神力的加被;由此就能真正得到彌陀願海充分的攝受,而順利往生淨土,得到解脫、成佛的利益等。
  • 劉遺民居士:心中有佛,老實念佛,曾得見阿彌陀佛,往生淨土
    在念佛三昧中,有緣得見佛光、阿彌陀佛法相,最後功德圓滿,往生淨土,為後世留下了傳奇的一生。雖然他們都發下宏願,目標一致,但是每個人的德行、善根功德不同,最後劉遺民便來到西林山澗的北邊,自己搭建簡易的房舍,開始潛心修行、一心念佛,並恪守佛教的清規戒律,專修淨土法門。
  • 修行之人念佛時應該出聲念還是默念?兩種念法哪種效果更好?
    念佛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佛教有很多修行法門,念佛也叫念佛法門。有稱名念佛、觀想念佛與實相念佛三種方式。通常情況下,人們說到念佛,一般指的是稱名念佛,也就是口誦「阿彌陀佛」或「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過去修行的時候曾發下四十八大願,念佛的意義就在於憑藉著阿彌陀佛誓願之力,往生極樂淨土。
  • 淨土宗修念佛法門進入禪定境界,才有把握解脫
    這三細相就是業相、轉相、現相。心念一動無明起就是業相,即造業之相。我們本來沒有相,因為法身無相,一點東西都沒有。在《四書》中也講:「混沌初開。」混沌的時候本來是沒有相,就是由於我們大家不安分,妄念亂動。這就叫真如不守,自心亂動。認為有覺性就應當有所見到,怎麼沒有見到東西呢?怎麼是空呢?因為追求有相,動的就更厲害了,動上加動,所以業相就是動出來的。
  • 淨土妙偈:譬如貧家女,腹孕轉輪王,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
    今天送給大家一段美妙的淨土偈語。示念佛人發願偈:萬法從心生,萬法從心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持戒無信願,不得生淨土,唯得人天福,福盡受輪迴。譬如貧家女,腹孕轉輪王,諸天常愛護,貧女自不知,腹中有貴子,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憶佛常念佛,不久當成佛,諸佛善護持。其人自不知,我當生淨土,卻要來後世,再得生人中。
  • 只要有禪心,人人可成佛 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說:10種人正好念佛
    只要有禪心,人人可成佛 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說:10種人正好念佛 | 文 三隻眼讀史人是未來佛,佛是過來人,佛的本意是講「放下」,佛在我心中,我即是佛。不要把佛與神通混為一談,佛其實就是「覺悟」了的人,所以我們常說,佛門本無門,門在人心中。
  • 願生西方淨土中!念佛人最重要的考試,你能通過嗎?
    淨業行人必須把一切功德都回嚮往生西方,平時凡是禮拜、讀誦大乘經典,以及做任何有利世間、有利眾生的事,所作的功德都要用來回向西方。不能只以念佛的功德求生西方,其它功德又回向世間,希求升官、發財等等。這樣就成了兩條心,一條心求生西方,另一條心求世間圓滿,心沒有專一趣向,就難以往生了。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修正與理論
    包括眾所周知的:持佛名號,持咒,禮佛,供養,止觀,持戒,課誦,抄經,閱讀,解說,憶念,思惟,參究等等,其目的皆在學佛之行,入佛知見,證佛解脫,得佛功德乃至成佛成就四種淨土,是為廣義的念佛。禪與淨土,其實密不可分,欲得成佛,非僅持念佛名可辦。必賴禪定悟明心性,見道之後,速得晉入修道之位,佛果可期。
  • 淨土修行人到底應該以念佛為主還是以閱經為主?聽印光大師如是說
    淨土修行人,到底應該以念佛為主還是以閱經為主?聽印光大師如是說我們修行淨土宗的人到底是以念佛為主還是以讀經為主,這是需要明確的問題。印光大師在他的《印光法師文鈔》中多次提到應該以念佛為主,閱經為次,如印光大師說:「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
  • 十惡不赦之人至心念佛也可以往生淨土嗎?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人都會死,但死後往那裡去呢?若不解脫生死,便是輪迴生死。生死中又有兩條路:一是上生天、人、神的三善道;一是下墮地獄、餓鬼、畜生的三種惡趣。 人在世間,如自己平時尚未修行到生死自主的程度,或根本不曾修行也不知道要修行,到臨命終時都需要他人幫忙助念,那是依靠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加持以及助念者的功德力量相扶助所共同產生的功效。
  • 印光大師:淨土宗念佛法門適合上中下根之人,禪宗只適合上根之人
    印光大師:淨土宗念佛法門適合聰明及愚鈍之人,禪宗只適合上根之人【印光大師開示】教,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猶如聖帝明詔,萬國欽崇。智愚賢否,皆令曉了,皆須遵行。有一不遵者,則處以極刑。佛教有一不遵者,則墮於惡道。宗,則獨被上根,不攝中下。猶如將軍密令,營內方知,營外之人,任憑智同生知,亦莫能曉。以此之故,方能全軍滅賊,天下太平。軍令一洩,三軍傾覆。祖印一洩,五宗喪亡。未悟以前,只許參究話頭,不準翻閱禪書。誠恐錯會祖意,則以迷為悟,以假亂真,即名為洩,其害甚大。
  • 上人法語:專修淨土法門,誦經就誦淨土三部經
    (誦讀:佛明) (主播:佛明) 一、總顯其義 1.各宗各派都必須有其經典依據,否則即使講得再高深、玄妙,再有感應、動人,能夠吸引廣大的人眾聚集,但如果沒有依據經典,不合乎佛說,那這一個法就是外道
  • 念佛人怎麼判斷有沒有把握往生西方
    念佛人往生西方)有沒有把握,其實是有辦法測驗的,就是兩頭取證:一個是順境得意頭,一切都順當符合自己心意的時候;另一個是逆境煩惱頭,任何事情都不遂心,處處倒黴、失敗。順境時,心能不動,不喜而忘形,還是佛念當前;逆境煩惱時,也不憂忿難當,仍是佛念當前。
  • 淨土的念佛,究竟是怎麼回事?境界在哪裡?
    一個無我的人,求什麼福德?奧!原來求福德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淨土宗作為佛家的易行門,表面上看,修行的確最簡單:只要一心念佛,就能帶業往生。可實際上,區區「念佛」二字,談何容易?首先就是念佛過程中要伴隨發心,核心就是回向眾生:不願求自己好,不願求別人壞。而念佛本事這件事,也分三個階段:1)口念佛;2)意念佛;3)身念佛。念佛要身口意三個維度來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