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文化這個詞,太熟悉太常用了。
但若是問你:什麼是文化?
估計,絕大多數人都答不上來。
你可以舉出諸多文化的例子,但一定無法涵蓋文化基本的內涵。
為什麼?
因為文化的內涵太豐富了。
我們儘管非常熟悉文化這件事,卻根本無法使用一個概念或者一個例子來講清楚。
這就是文化的奇妙之處。
《文明密碼:地道美物》這本書,也在講文化。
不過,是從一個非常直觀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文化?
書中不但有細膩平緩的文字,還有精美雅致的圖片。
帶著我們去體驗,去感受文化的氣息和精神。
不但有精神上的滋養,還有強烈的視覺震撼。
就像一扇窗,透出明亮的光線,引領我們去品味華夏文明的味道。
書評:文明密碼地道美物
《文明密碼地道美物》全書一共分為兩個部分。
上篇講述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名為雅集,選取了16種文玩雅物,來探尋讀書人的內在世界。
這個部分透著淡雅從容,還有一種含而不露的清高。
下篇展示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名為匠心,同樣選取了16種代表物品,品味的是民間工藝和風俗人情。
這個部分散發著濃烈的煙火氣,一種生命的淳樸和本真。
二者相映成趣,又截然不同。
雅集:紫檀車珠
這些物件的背後,是兩種不同的群體,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
是一種精神與另外一種精神的隔空對話,也是對文化生動的演繹。
看的是物件,品的卻是內涵。
中華文明的DNA,就隱藏在這些物品當中。
雅集:美的驚心動魄的雞血石
《文明密碼:地道美物》一書當中的亮點,在於把文化符號與精神內涵同時呈現在讀者眼前。
人類學家格爾茨說,文化是一種符號,一種用來表達自我解釋自我的符號。
看,文化這個東西,物質形態是外在的符號,而精髓還在於文化持有者對這種符號的詮釋。
這個詮釋,才是文化的核心與本質。
這兩層加起來,構成了文化的外在和內涵。
舉個例子吧。
咱們有句話說:寶劍贈英雄,紅粉配佳人。
就是說有些東西具有象徵意義,是某種符號。
看到寶劍,自然想起武士英雄,看到脂粉自然聯想到二八佳人。
生活當中,這樣的符號還有很多。
比如,銅錢象徵財富,梅花象徵高潔的品質。
那麼,讀書人,文人雅士這個群體拿什麼來象徵自己呢?
文房四寶自不必說,還有很多更加細緻,更加獨特的東西。
比如,雞血石,樹根,紫檀,盆景等等。
這些東西,以一種非常含蓄,非常曲折的方式在表達文人的訴求。
天然奇石,草原瑰寶:巴林石
而普通老百姓卻不會如此曲折委婉。
他們的表達,很簡單,很直接,都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
過年時製作年畫,農閒時舞龍,扎風箏,看皮影戲等等。
與文人的溫和雅致不同,民間工藝更貼近真實的生活,煙火氣息更加濃烈。
你看,筆墨紙硯,因為承載了讀書人這個群體的內心訴求,因此變成了讀書人的象徵。
而風箏舞龍因為承載了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變成了民俗風情。
如此看來,文化至少包含兩個內容:外在的物質符號,內在的精神內涵。
《文明密碼地道美物》用圖片展現符號的部分,用文字透視內涵 的部分。
於是,什麼是文化這個問題,在書中就自然呈現。
在《文明密碼地道美物》一書中,文化可不是什麼大道理,而是文人的優雅與普通人的生活。
唐河彩石
不過,有一點值得我們反思,就是書中的正統文化視角。
書中呈現了兩種文化視角,一種來自文人雅士,一種來自風俗民情。
文人雅士在建造文化,普通百姓同樣也在建造文化。
只不過,在這本書中,將兩種文化做了清晰的區分,而且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正統文化與民間風俗,相映成趣。但是,也彰顯了彼此之間的鴻溝。
實際上,這兩種都是文化,在功能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就好比文人雅士打發閒暇,就去搜集紫檀車珠,而凡夫俗子在農閒之餘去看看皮影戲一樣,都是打發空閒時間而已。
康寶肉石
但書中的視角,更加偏向正統文化。
試想,原始社會,所有人都忙著吃飽肚子,誰會去注意一塊石頭呢?
就算是昂貴 的雞血石,巴林石,也不過就是一塊石頭。
這些石頭之所以變得不俗,甚至被人珍藏,無非是因為文人雅士選擇這些東西,作為這個群體或者這個階層的象徵罷了。
簡而言之,文人雅士斷然不會說:我有文化,我很風雅。
於是,他們把玩核桃,修剪精緻的盆景,珍藏奇特的石頭。
凡夫俗子也不會去解釋:我就是這樣過日子的,我的生命狀態就是這樣的。
他們扎鳥籠,打銀器,燒琉璃。
物件本身,不會說話,正因為如此,這些物件才能承載人們的訴求。
因此,這些物件也就成了文化的象徵。
但是,文人雅士的閒趣何以就是雅集?而凡夫俗子的娛樂為何就是匠心呢?
也許,正統文化是雅致的,深邃的,但,同樣也是昂貴和高高在上的。
這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讀書人階層,獨特的文人群體所彰顯的一種優越。
他們對文化的解讀,就是文玩核桃,精美的雞血石,飄著書香的文房四寶。
雅則雅矣,但缺乏鮮活的生命氣息。
匠心:蛋殼陶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什麼是文化?
文人雅士自有解讀,凡夫俗子也有解釋。
這兩種理解,都是文化。
那麼,什麼是中華文化?
我的理解,最少包括了兩個方面:文人雅士的引領和建構,以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實踐。
就像老子的太極圖,相輔相成,源源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