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國民經濟和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關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礎,關乎社會的輿論環境,關乎人們的精神動力和道德風尚,關乎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可以不斷催生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
達成共識,認識提高了,就可以從文化迷失到文化自醒;從文化自醒到文化自信;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從而實現認識到精神境界的飛躍和提升。這就是現在很多地區、部門提出要增強軟實力的本質內涵,文化就是軟實力的核心部分。
文化有什麼作用?我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看不見的文化,看得見的力量》,文化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的力量我們時刻可以感受得到,這個力量是存在的並時刻發生作用的,我的這篇文章的核心講了一個故事:
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的男女比例為118:100,男女比例失衡,同時衛計委做了中國人生男生女意向的專項調查活動,調查結果顯示受調查人群中,67%選擇生男孩,剩下的33%不僅僅包括選擇生女孩的人群,還包括不想生的,沒想好的人群,也就是中國人嚴重重男輕女,其實不用調查,大家從世俗的感覺中也能得知中國人重男輕女,這是事實,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有的人說中國人封建,我討厭這種論調,這是典型的扣帽子打棍子,有的人說中國人勞動力崇拜,這個觀點有些站不住腳,歐洲、日本也勞動力崇拜,但是他們沒有像中國這樣重男輕女。
我們祖先有一個重大的文化發明:姓氏,子隨父姓,但是女生外姓,我並沒有重男輕女、性別歧視的觀點。早在幾千年前就有姓氏,所以通過幾千年的文化制約不斷強化對外的認可,中國人骨子喜歡生男孩,這是幾千年文化浸淫帶來的結果,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歐洲一千年才有姓,日本1875年才正式有姓氏,他們受文化的浸淫時間短,所以他們沒有我們這樣重男輕女,這就是看不見的文化,看得見的力量。
知道文化的機理以後,我們就可以利用它做事情,第六次人口普查,安徽合肥下轄的長豐縣,當時男女性別比是130:100,男女比例嚴重失衡,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長豐縣政府從2011年開始實施「姓氏改革」,倡導新生兒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或者把父母的姓氏融合一塊,加到名字裡面,當地的派出所、公安局給孩子上戶口,在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龔存兵看來,對於隨母姓的家庭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可以慢慢淡化傳統文化中對男孩的偏愛。到2016年7月,長豐縣男女比例從130:100下降到114:100,效果非常明顯,而且我們也相信這個力量會持續下去,這個方法比我們曾經簡單粗暴的方法效果更好,也更人性化以及持久,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適應了文化的規律。
2013年4月份,國務院國資委在深圳召開一次央企文化建設工作會,在會議上我分享了仁達方略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現在企業文化建設與文化管理的熱點與難點包含文化落地、文化管理、文化重構、集團文化、集團品牌、文化的整合與融合、跨文化的溝通與管理、文化的診斷評估與考核評價。
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認為一個進步的企業要有良好的戰略、良好的組織結構、良好的流程;作為管理者要有良好的風格;作為員工要有一流的高素質、高境界、有良好的技能。而這些的支撐核心,就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不解決賺錢的問題,「有」文化的企業賺錢,「沒」文化的企業也賺錢,有的時候,「沒」文化企業可能賺錢更多,因為它造假、炒作、包裝。但是企業文化解決百年老店、長壽公司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可以看出企業文化對企業生存發展,起到一個戰略作用,具有戰略地位。所以我們一直認為企業最徹底最本質的改變必須從思維層面開始,所謂思維創新就是用新的思維邏輯重構企業的思維體系,企業的思維創新可以讓企業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新的角度、重新確定企業的業務發展方向,資源整合方式,從而指引企業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