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巫白慧先生近影(成建華圖)
巫白慧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梵文學家和佛教因明學家。他出生於香港,留學印度,畢業於印度國際大學,榮獲「印度總統獎」。他先後任職於北京大學、商務印書館,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巫先生學貫中西、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學界泰鬥。他以自身的著作成就,為中印學術文化交流樹立了一座高山仰止的豐碑。他的學術特點不單僅限於精通印度古典語言文字上,更體現在他以梵文為武器對印度哲學和佛教文化作科學的研究。《〈梨俱吠陀〉神曲選》(二○一○年,商務印書館)是他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學術著作,榮獲第五屆(二○一三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人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王偉光院長親自為其頒發榮譽證書。該著作從探究吠陀經創世神話入手,通過對梵文神曲的譯解和重要概念的分析與研究,清晰梳理出吠陀經哲學的思想內涵和發展脈絡,在方法論上可謂獨樹一幟,別開生面。
深入經藏 開拓創新
巫白慧秉持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治學作風。他根據恩格斯關於印歐宗教神話研究應追溯其源於吠陀經的論述,將自己的研究重點聚焦於四個方面:一、吠陀經(《梨俱吠陀》)哲學;二、印度古代辯證思維學;三、奧義書哲學;四、因明正理邏輯。其中吠陀經與奧義書是他哲學研究的重點之一。他在該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十分突出。他所發表的學術專著及一系列學術論文,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空前的影響。已過耄耋之年的巫先生筆耕不輟,在短短的十多年時間裡,又相繼出版了《聖教論》、《印度哲學》、《印度哲學與佛學》(英文)、《〈梨俱吠陀〉神曲選》以及《巫白慧集》等重要學術著作。
巫白慧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勤奮治學,沉浸於天竺梵學的研究之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對印度哲學、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百年中國因明研究」課題獲國家重大立項以來,巫先生潛心躬耕,不斷鑽研,不僅擔任該項目的特別顧問,還獨立承擔了梵本《因明入正理論疏》的翻譯與研究工作。因明學在我國屬於瀕危學科,研究力量相當薄弱,從事因明學研究者屈指可數。
二○○八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把因明學列為絕學,使之成為重點扶持的學科之一。為了做好百年中國因明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劉培育研究員的主持下,組織和調動全國因明研究的精兵強將,搶救和挖掘漢藏因明學資源,並通過這一重大科研項目,帶動和培養一批因明研究的後生力量,以推動我國因明學研究的發展,使這門古老的學科重放光彩,活力再現。
因明學,即是從婆羅門傳統的正理論衍化或派生出來的佛家邏輯,以世親、陳那和法稱的因明學為代表。傳統因明有新舊之分,傳播到我國的因明學屬於新因明。因三相是新因明的理論核心,古今因明學界都曾對此做過精闢獨到的分析和梳理。然而就玄奘的因三相漢譯的準確性問題,學術界長期以來疑雲重重。本?正本清源、去偽存真的精神,巫白慧從正理因明的沿革出發,認真探究了新因明的核心理論因三相。通過對《因明入正理論》梵本與漢譯的對比研究,巫先生明確指出,玄奘所翻譯的因三相,完全符合原著意旨,契合因明原理,既準確又具有科學的創造性,從而澄清了學術界長期以來在因明理論上和文義上對玄奘譯文的懷疑和誤解。
睿智博學 虛懷若谷
巫白慧還榮獲了二○一三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健康老人獎。即將步入九十五歲高齡的他,步態健朗,思維敏捷,一雙睿智的眼睛透?和善智慧的光芒。他生活非常有規律,每天六點準時起床,午間小憩,晚上九點就寢;此外,看書、寫作、鍛鍊身體,也是嚴格按作息時間表來進行的;在飲食方面,以清淡為主,葷素搭配,定時定量,從不吸菸飲酒;他生活非常簡樸,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是他長壽的秘訣。他雖年事已高,但仍老驥伏櫪,堅持自己所鍾愛的學術研究事業,焚膏繼晷,兀兀窮年。他是國內外為數有限的,能真正利用梵文原典進行研究的學者。滿懷「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情懷,巫先生荷擔?延續學術慧命,使我國因明學研究得以薪火相傳的歷史重任。他不遺餘力,對梵文《因明入正理論疏》所作的開創性的翻譯與研究,無疑將進一步填補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為我國的因明學研究注入新的血液和思想活力。
巫先生在印度哲學、佛學和因明學研究上的造詣精湛而深邃。作為當代最著名的梵文學者,他利用梵文從事哲學研究,開啟了一把通向印度哲學智慧寶庫的金鑰匙,為傳承中印文化交流,構築溝通的橋樑,做出了傑出貢獻。學問必須摒棄功名利祿,潛下身心才能踏實學問。巫先生之所以能在學術上有如此輝煌的成就,這與他做人的態度密不可分。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是對他高貴品格最準確的概括;謙虛而不虛偽,客觀絕不誇張,滿腹經綸而又平易近人,是對他學問人生的生動寫照。巫先生為人低調,對於自己的學識,一向謙虛謹慎。在他身上不只是博學,而且是睿智;不僅是睿智,而且還有謙恭和禮節。
他是一位具高尚情操的知識分子,一生不為名利所動。他的成功並不是簡單的歲月積澱的結果,而是他一生勤奮好學和愛國主義情懷激發的結果。巫白慧先生的學問人生,濃縮的是百年歷史,再現的是大家風範。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