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華:篤學尚行 止於至善︱︱巫白慧學問人生雜談

2020-12-08 大公資訊


  圖:巫白慧先生近影(成建華圖)

  巫白慧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梵文學家和佛教因明學家。他出生於香港,留學印度,畢業於印度國際大學,榮獲「印度總統獎」。他先後任職於北京大學、商務印書館,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巫先生學貫中西、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學界泰鬥。他以自身的著作成就,為中印學術文化交流樹立了一座高山仰止的豐碑。他的學術特點不單僅限於精通印度古典語言文字上,更體現在他以梵文為武器對印度哲學和佛教文化作科學的研究。《〈梨俱吠陀〉神曲選》(二○一○年,商務印書館)是他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學術著作,榮獲第五屆(二○一三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人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王偉光院長親自為其頒發榮譽證書。該著作從探究吠陀經創世神話入手,通過對梵文神曲的譯解和重要概念的分析與研究,清晰梳理出吠陀經哲學的思想內涵和發展脈絡,在方法論上可謂獨樹一幟,別開生面。

  深入經藏 開拓創新

  巫白慧秉持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治學作風。他根據恩格斯關於印歐宗教神話研究應追溯其源於吠陀經的論述,將自己的研究重點聚焦於四個方面:一、吠陀經(《梨俱吠陀》)哲學;二、印度古代辯證思維學;三、奧義書哲學;四、因明正理邏輯。其中吠陀經與奧義書是他哲學研究的重點之一。他在該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十分突出。他所發表的學術專著及一系列學術論文,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空前的影響。已過耄耋之年的巫先生筆耕不輟,在短短的十多年時間裡,又相繼出版了《聖教論》、《印度哲學》、《印度哲學與佛學》(英文)、《〈梨俱吠陀〉神曲選》以及《巫白慧集》等重要學術著作。

  巫白慧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勤奮治學,沉浸於天竺梵學的研究之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對印度哲學、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百年中國因明研究」課題獲國家重大立項以來,巫先生潛心躬耕,不斷鑽研,不僅擔任該項目的特別顧問,還獨立承擔了梵本《因明入正理論疏》的翻譯與研究工作。因明學在我國屬於瀕危學科,研究力量相當薄弱,從事因明學研究者屈指可數。

  二○○八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把因明學列為絕學,使之成為重點扶持的學科之一。為了做好百年中國因明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劉培育研究員的主持下,組織和調動全國因明研究的精兵強將,搶救和挖掘漢藏因明學資源,並通過這一重大科研項目,帶動和培養一批因明研究的後生力量,以推動我國因明學研究的發展,使這門古老的學科重放光彩,活力再現。

  因明學,即是從婆羅門傳統的正理論衍化或派生出來的佛家邏輯,以世親、陳那和法稱的因明學為代表。傳統因明有新舊之分,傳播到我國的因明學屬於新因明。因三相是新因明的理論核心,古今因明學界都曾對此做過精闢獨到的分析和梳理。然而就玄奘的因三相漢譯的準確性問題,學術界長期以來疑雲重重。本?正本清源、去偽存真的精神,巫白慧從正理因明的沿革出發,認真探究了新因明的核心理論因三相。通過對《因明入正理論》梵本與漢譯的對比研究,巫先生明確指出,玄奘所翻譯的因三相,完全符合原著意旨,契合因明原理,既準確又具有科學的創造性,從而澄清了學術界長期以來在因明理論上和文義上對玄奘譯文的懷疑和誤解。

  睿智博學 虛懷若谷

  巫白慧還榮獲了二○一三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健康老人獎。即將步入九十五歲高齡的他,步態健朗,思維敏捷,一雙睿智的眼睛透?和善智慧的光芒。他生活非常有規律,每天六點準時起床,午間小憩,晚上九點就寢;此外,看書、寫作、鍛鍊身體,也是嚴格按作息時間表來進行的;在飲食方面,以清淡為主,葷素搭配,定時定量,從不吸菸飲酒;他生活非常簡樸,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是他長壽的秘訣。他雖年事已高,但仍老驥伏櫪,堅持自己所鍾愛的學術研究事業,焚膏繼晷,兀兀窮年。他是國內外為數有限的,能真正利用梵文原典進行研究的學者。滿懷「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情懷,巫先生荷擔?延續學術慧命,使我國因明學研究得以薪火相傳的歷史重任。他不遺餘力,對梵文《因明入正理論疏》所作的開創性的翻譯與研究,無疑將進一步填補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為我國的因明學研究注入新的血液和思想活力。

  巫先生在印度哲學、佛學和因明學研究上的造詣精湛而深邃。作為當代最著名的梵文學者,他利用梵文從事哲學研究,開啟了一把通向印度哲學智慧寶庫的金鑰匙,為傳承中印文化交流,構築溝通的橋樑,做出了傑出貢獻。學問必須摒棄功名利祿,潛下身心才能踏實學問。巫先生之所以能在學術上有如此輝煌的成就,這與他做人的態度密不可分。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是對他高貴品格最準確的概括;謙虛而不虛偽,客觀絕不誇張,滿腹經綸而又平易近人,是對他學問人生的生動寫照。巫先生為人低調,對於自己的學識,一向謙虛謹慎。在他身上不只是博學,而且是睿智;不僅是睿智,而且還有謙恭和禮節。

  他是一位具高尚情操的知識分子,一生不為名利所動。他的成功並不是簡單的歲月積澱的結果,而是他一生勤奮好學和愛國主義情懷激發的結果。巫白慧先生的學問人生,濃縮的是百年歷史,再現的是大家風範。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篤學尚行 止於至善︱︱巫白慧學問人生雜談/成建華
    圖:巫白慧先生近影(成建華圖)  巫白慧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梵文學家和佛教因明學家。他出生於香港,留學印度,畢業於印度國際大學,榮獲「印度總統獎」。已過耄耋之年的巫先生筆耕不輟,在短短的十多年時間裡,又相繼出版了《聖教論》、《印度哲學》、《印度哲學與佛學》(英文)、《〈梨俱吠陀〉神曲選》以及《巫白慧集》等重要學術著作。  巫白慧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勤奮治學,沉浸於天竺梵學的研究之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對印度哲學、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 社科院哲學所召開紀念巫白慧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座談會
    來源:2019-12-06 11:25:52 大公網2019年12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召開紀念巫白慧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座談會。研討會旨在通過對巫白慧先生及其學術思想的追思與研討,本著緬懷先賢,啟迪後人,共謀學科發展的理念,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東方優秀文化傳統,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學者的學術精神和崇高風尚,不斷推進東方哲學研究與交流的深化發展。巫白慧先生學養深厚,德高望重,是我國著名哲學家、梵文學家和佛教因明學家。
  • 著名佛教因明學家巫白慧先生逝世 享年95歲
    巫白慧先生佛教在線北京訊 著名東方學家、印度哲學家、梵文學家、因明學家、佛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哲學學科重要奠基人,「印度總統獎」獲得者,中國佛教協會前顧問巫白慧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4年10月2日23時
  • 方立天:篤學尚行 止於至善
    篤學尚行,止於至善。這是刻在方家客廳裡一件紀念品上的話,也是方立天的人生寫照。馮先生氣象高大,很有學問,是中國歷史上很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     除了哲學,他還在歷史系聽課,每天泡圖書館。在提倡又紅又專的年代,方立天不白,也不紅,被認為是「粉紅色道路」的典型,受到批判。
  • 學界泰鬥著名佛教因明學家巫白慧先生逝世
    著名佛教因明學家巫白慧先生(圖片來源:資料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巫白慧先生於10月2日23點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巫白慧先生是我國著名哲學家、梵文學家和佛教因明學家。1919年出生於香港,廣東惠州人。1940年,他被太虛大師選派到印度留學,先後就讀於印度國際大學、蒲那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
  • 學界紀念巫白慧先生誕辰100周年 強調將不斷推進東方哲學研究與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5日在北京召開紀念巫白慧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座談會。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5日電 (張蔚然 李京澤)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5日在北京召開紀念巫白慧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座談會。
  • 梁建樓:民國公派出國的傳教師法舫與留學僧白慧
    黃先生告訴我中國社科院哲學所東方哲學研究室退休在家的巫白慧先生就是當年法舫帶著到印度國際大學留學的白慧。這真是個意外收穫,遂通過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海生先生得到巫先生的住址。——挽巫白慧先生太虛大師高足、法舫法師學生、著名哲學家、梵文學家、佛教因明學家巫白慧先生於2014 年10 月2 日在北京示寂,享年95歲。
  • 厚德、篤學、崇實、尚新——合肥工業大學的校訓
    該標誌為圓形,內外雙環結構顯示了學校上下萬眾一心、團結努力的精神;採用紅、白、黑三色,紅色選取的是學校1958年建成的主教學樓的紅磚顏色,與黑、白搭配,鮮明協調的色彩展示出工科院校穩重大方的氣質。標誌主體是該教學樓的正面視圖,莊重典雅的造型,象徵了學校厚重的文化積澱、紮實的人才培養,嚴謹的科研作風以及求實的學術態度。標誌上的中文校名是1979年鄧小平同志為學校題寫,1945為建校年代。
  • 實事求是 篤學誠行——河北大學歷久彌新的精神脊梁
    河北大學校園內「實事求是,篤學誠行」的石刻。河北大學新聞中心供圖    □河北新聞網記者 張娜    翻開《河北大學史》,第一任校長於溥澤的照片空缺。76歲的呂志毅總會嚴肅地說:「咱們搞學問就得實事求是,寧可空缺也不能造假。」呂志毅教授的這番話從一個小的角度印證了河北大學「實事求是,篤學誠行」的校訓精神。    河北大學始建於1921年,初名天津工商大學,選址天津。建校以來歷經六次更名,直到1960年河北省委決定將學校改建為綜合性的河北大學。
  • 行篤學之路 鑄卓越人生——校長金東寒在天津大學2020年新生開學...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與全體2020級新生一起展望未來,行篤學之路,鑄卓越人生。親愛的同學們,尊敬的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們隆重舉行天津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眾多學子齊聚一堂,攜手開啟人生新的篇章。
  • 止於至善,人生自我修養的終極目標
    《大學》解讀 之<三> 「止於至善」前兩篇文章我對《大學》三綱其二進行了解讀。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三綱之三:止於至善。大學,大人之學。是一個人自我修養的學問。「明明德」是功夫和方法,「親民」是階段性成果,而「止於至善」則是終極目標。達到這個目標,人生達到聖人之境,真正的可以如孔子一樣「從心所欲不逾矩"。如何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我們先看一下《大學》本書的"傳"中解釋:《詩》云:「邦畿千裡,維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 止於至善的人生
    在人生的這段旅途中,沒有過迷茫的人只怕是沒有的,我曾想,人生的意義到底在什麼地方?也看了許多書,希望從這些書中找到答案,但答案都不能使自己滿意,直到反覆去讀《大學》,才知道一個道理:人生要止於至善。人生是否只有這一世,姑且不去討論,單純存在的這一世,我們該怎麼活,是否想過?這個問題不是指的物質,而是自己的內心。
  • 明明德 止於至善
    中庸之道的人生實踐,明明德 止於至善「喜怒哀樂之未發 , 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 天下之達道也。」沒有「生二」的時候, 是「道」的本體狀態,如果生了喜怒哀樂,在佛教裡: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你不知「道」的時候,你就會隨著境界起分別,有分別就落入生死。這就是宇宙文明的一個學問。你只要研究,就會進入到一個轉凡成聖的序列中,叫「率性之謂道」。
  • 江西省豐城市洛市中心小學校訓:篤學篤行 立志立信
    「篤學」源自《論語·泰伯》:「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說的是君子立身處世,應該好學不倦,誠信仁道,對於善道要能堅守至死。「篤學」指專心好學,就是志於學,勤於學,厚於學,在知識上實現厚積厚載。「篤行」語出《禮記·儒行》的「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意為君子儒者應博覽群書,知識的積累是無止境的;有了學問還要切實付諸行動,不能懈怠。
  • 重德 篤學 躬行 崇高——西安文理學院校訓
    中國高校之窗重德 篤學 躬行 崇高——西安文理學院校訓。重德  重視品德修養,弘揚優良品德。語出《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東漢文中有「重德輕身」。「重德」與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和「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精神相符合。   篤學  專心好學,刻苦專研,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 智和慧有什麼區別?
    禪宗有個故事,講過人生是什麼?你掉下懸崖突然抓住根藤,底下有個猛虎張著牙等著你。上面有個耗子啃你的滕,這個時候你怎麼辦?你是痛苦還是焦慮?這個時候你看到旁邊有個草莓,其實你應該果斷的摘下來試一下,然後說:哎,真甜,這才是人生。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我們才覺得他是活出來了。
  • 江南大學校長陳堅2016年畢業致辭:篤學尚行,止於至善
    我相信,此情此景,將永遠定格在同學們的記憶中,成為人生最難忘的瞬間。  同學們,此時此刻,你們是最幸福的江南人!在經歷了學海拼搏、生活考驗之後,終於收穫了生命中極為重要的一次成功。這份成功在帶給你們及你們家人無比幸福的同時,也為傾心培育你們的母校帶來了無上榮光!在此,我謹代表全校師生向你們送上最熱烈的祝賀,祝賀你們——圓滿畢業!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向善而行 止於至善
    向善而行 止於至善《中國慈善家》2020年第5期卷首語新媒體平臺上,《中國慈善家》每日更新著微信、微博,和每一份日常工作一樣,我們的採編團隊也常常陷於尋找選題的焦灼和完成稿件的壓力;作為一本雙月刊,我們又必須以60天為尺度,仔細打量公益慈善圈乃至周遭世界的變化
  • 遵義職業技術學院:篤學踐行 崇德尚能
    遵義職業技術學院:篤學踐行 崇德尚能 發布時間:2019-09-29 09:52:49      來源:遵義日報 風雨兼程數十載,勤耕辦學幾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