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 的長亭外古道邊的《送別》詞為何讓人淚下

2020-12-04 泥巴黑土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就是我們熟知的《送別》的歌詞,有李叔同大師作詞,在中國傳唱了好幾代人,可謂是婦孺皆知,也是中國最早的校園歌曲,是中國普及德智體美音教育的最早的最經典的歌曲。

中國文人自古就傷離別,離情別恨也是中國詩詞表現最多的主題之一,此詞飽含離情別意。

長亭,讓人想起相互擁抱,依依不捨的一對別人。古道,悠遠而荒涼,友人此去該是何等的孤單寂寥。芳草碧連天,是那麼的路漫長而空曠。拂柳,殘笛,是多麼的想挽留住離人。

天之涯,海之角,何等的遙不可及,一定是此去難返,永難再見,從此知交兩分離,只好就在今宵就在這長亭,敬你最後一壺酒,從此天涯海角各在一方,我的朋友,我的至友,今天晚上我還能睡得著嗎?如果睡著了,一定有一個讓我痛哭的離別之夢,難捨之夢。

此詞景色悲涼,讓人不得不為之動容,情感愁苦,真正是怎一個愁字了得。

相關焦點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的送別如何感動無數人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而這首令無數人感動的歌曲,其實歌詞是一首詩,名叫《送別》,詩人是近代的李叔同。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天什麼意思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天暗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天什麼意思其實就是罵人的一句話,罵別人不要臉的。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如果寫的是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天 就是比原歌詞少了兩個字 碧連(逼臉) (不要碧蓮)所以就是不要逼臉了芳草天網絡熱詞,起因韓寒寫了一張書法作品,後因有人以侮辱話語說廣大網友盲目追捧,稱看不懂寫的是什麼,韓寒在微博回復長亭外,古道邊,芳草天。被機智網友領會其意,隨後被炒成網絡熱詞。
  • 原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出自高僧李叔同之手
    提起送別詩我們便會油然而生一股惆悵的依依惜別之情,不由地想起出王維的那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用他真情實意將離別的悲傷渲染得淋漓盡致,而今天所要介紹的這首獨具魅力的詩——《送別》是由著名的佛教高僧李叔同寫的。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李叔同在寫《送別》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因《送別》而淚流滿面的人,必然是它的知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當這首歌曲在耳邊響起,很多人不禁停下手中的工作,靜靜地品味著它的每一個詞,每一段音符。此刻,我正在將「送別」單曲循環。聽懂這一句的人,必然是了解整首詞的內容,僅僅是開頭的一句,描繪了一幅空曠、唯美、悽涼的畫面。而「長亭」、「古道」二字作為古代離別場所的常見物品,在這裡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景點,從它之上已滲漏出綿綿的離別之情。古道邊生長著滿地碧綠的青草,而青草的碧綠中也透漏著綿綿的悲傷,像李後主的「離恨恰如芳草,更行更遠還生」,傷感油然而生!
  • 長亭外,古道邊,一曲送別不相見
    他其實應該明白,無論是家產,道德,還是情感,道義,所有這些東西,一旦跟政治相撞,都會死無葬身之地。不知道誰發明了政治這個東西,它的本質冰冷冷,血淋淋,充滿了虛偽和假道義。真正懷有大悲憫的人,註定走不到政治權利的巔峰。此時,許幻園和李叔同都存了天真的幻想,將政治家的謊話當了真,以為他們是真的為了百姓而戰,所以,他決定去試試運氣。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為什麼這麼美的句子,一讀就淚流滿面。只因這短短的一句話,每一個字都代表著離愁別恨。歌詞的出處這句歌詞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古道,送別故人,萋萋芳草仿佛延伸到了天邊。
  • 長亭外,古道邊的《送別》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大家知道這首詞,大概都是通過那首歌《送別》,那麼今天我們來品味一下這首詞作者的故事。1、作者簡介李叔同,清末民國初期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 淺談《送別》——長亭外古道邊
    《送別》 弘一法師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曾經,《送別》只是小學時的一首兒歌(難以想像),覺得朗朗上口。後來,《送別》是一首歌詞,描述了那種長亭外古道邊的畫面,也說出天涯地角,知己零落的悲哀。
  • 長亭外,古道邊,一曲《送別》,道盡李叔同的離別之愁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從從唐詩宋詞到明清的詩文,離情別怨,悲歡離合,是一個寫作的熱點,而無數的文人也留下了很多與離別有關的作品,這其中有一首表現離愁別緒的經典作品,就是《送別》。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的作者李叔同和他的作品。李叔同父親與李鴻章同年進士及第,曾官吏部主事,興辦鹽業開辦銀行為天津富豪。李叔同為五姨太所生。
  • 【吉他譜】《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 芳草、長亭、楊柳、天涯地角,讀晏殊和李叔同寫下的送別的詞
    他有一首寫離別的詞——《玉樓春》,寫女子與戀人離別後的思念之情。玉樓春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情三月雨。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古人寫離別,都會寫到長亭、芳草、楊柳等這些象徵性的景物。
  • 趙孟頫行書集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李叔同從天津來到上海時,正是風華正茂,年少才盛,很快加入了以切磋詩詞文章為目地的文藝團體「城南文社」。許幻園和李叔同、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意氣相投,並稱為"天涯五好友"。而城南文社的活動地點在就在許幻園的豪舍城南草堂。許幻園家中富有、為人也慷慨,他十分傾慕李叔同的才華,邀其入住城南草堂,兩家相處和睦。然而,天有不測風雲。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為什麼一讀就會淚流滿面?同感!
    年歲漸長後才知這是一首弘一大師在未出家前填詞的一首送別歌。一 李叔同寫下巜送別》詞送別摯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 《送別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它感動你了嗎?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古樸的道路邊上,有一角亭落,碧色的芳草連片,似乎要開到天邊去,悠悠的晚風拂動著柳樹的枝葉,那讓人聽著不真切的笛聲擾動我的心情,看著夕陽,緩慢地在一座又一座山外落下,我發出不舍的嘆息。《離別歌》的作者李叔同是清朝光緒六年生人,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人物,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人。
  • 長亭外,古道邊,指的是哪的景物?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首《送別》是由李叔同(弘一法師)作詞的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也是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那麼,歌詞中的長亭,到底指的是哪裡的景物呢?
  • 長亭外,古道邊,能讓樸樹唱哭的這首詞,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長亭外,古道旁,民國才子李叔同與弘一法師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瘋狂的賽車》、《廚子戲子痞子》等影視作品都使用過這首歌。可能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首當代就行音樂,事實上這首歌已經傳唱了100年,而這首歌的作者弘一法師李叔同也於1942年作古。李叔同,字息霜,出家後法號弘一,所以後世也經常稱之為弘一法師,精通繪畫、音樂、書法、篆刻及詩詞,培養出了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批文化名人,出家後中興了佛教南山律宗,被尊為律宗第十一代祖。
  • 長亭外、古道邊...參觀「弘一法師」李叔同舊居,感受不平凡的一生
    長亭外、古道邊...參觀「弘一法師」李叔同舊居,感受不平凡的一生 2020-09-04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亭外古道邊」,你知道老重慶人送別的長亭在哪裡嗎?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一首《送別》,曾唱得多少人淚如雨下。 都說送君千裡終有一別,古時候,城外都有一個大家公認的用來送別的地方,也就是《送別》中的長亭,親友一路將客人送到此處,雙方互道珍重,就此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