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長亭、楊柳、天涯地角,讀晏殊和李叔同寫下的送別的詞

2020-08-24 雲夢歸處

晏殊,字同叔,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著名詞人,詩人。他從小聰明好學,5歲就能創作,有「神童」之稱。江南按撫張知白聽說晏殊的名聲後,於景德元年將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薦。次年,14歲的晏殊參與殿試,神色不懼,用筆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宋真宗嘉賞,賜同進士出身。

他的詞風格含蓄婉麗。他有一首寫離別的詞——《玉樓春》,寫女子與戀人離別後的思念之情。

玉樓春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情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古人寫離別,都會寫到長亭、芳草、楊柳等這些象徵性的景物。

春天楊柳依依、芳草萋萋。長亭邊,年輕的戀人輕易地告別我就上路了。夜裡輾轉反側,因思念他而遲遲睡去,但很快又被五更的鐘聲驚破了殘夢。下著雨的三月天,花瓣帶著離愁紛紛飄落。落花沒有感情,不像人有情感,會有離別的苦惱,一寸芳心化成了千絲萬縷的離愁。天地盡頭也有到達的時候,只有相思無窮無盡。

這首詞清新婉轉,寫出了閨閣思婦的纏綿深情。

一百年前的李叔同(晏殊,字:同叔)也寫下了一首詞,就是那首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送別》,是他在跟友人分別之後所作。和晏殊的詞一樣,也有長亭、芳草、楊柳、夢天涯地角,李叔同小時候也被稱為「小神童」。一個「叔同」,一個「同叔」,兩人仿佛前世今生的感覺。

李樹同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一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等諸多文化領域中,都有很高的建樹,被稱為「民國第一才子」。他曾先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名畫家豐子愷、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門下。他曾留學日本,在日本學習西洋畫和音樂。他除了學習作曲理論之外,還主攻鋼琴。1913年回國後任浙江第一師範音樂美術教員,培養了大批品學兼優的學生。

李叔同出生在天津的一個富庶的鹽商家庭,家裡人篤信佛教,從小他就跟著大人一起念誦佛經,沾染佛法。他6歲啟蒙;8歲讀四書五經;13歲習訓詁、攻歷朝書法;15歲時出口便是「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這樣的絕句,是當時有名的「小神童」。

李叔同有一位摯友許幻園。 「戊戌政變」後,受牽連的李叔同從天津來到上海避難,同年十月,加入城南文社。城南文社活動每次都是在許幻園的城南草堂舉行。 許幻園是滬上有名的小說家和詩人,家中富有,為人也十分慷慨,一度是上海新學界的領袖人物。許幻園欣賞李叔同的才情,請李叔同一家搬來同住,兩人也結下深厚的友誼。李叔同在城南草堂掛起來「李廬」牌匾。也是在這裡,李叔同與江灣蔡小香、江陰張小樓、寶山袁希濂,華亭許幻園五人結拜金蘭, 號稱「天涯五友」。

清政府倒臺後,全國上下政治運動風起雲湧,許家受到時局牽連破產。一年冬天,大雪紛飛,上海一片悽涼,許幻園決定離開上海北上,兩個人最後一次見面是在李叔同的家門口,許幻園留下一句話:「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便揮淚而別,連好友家門都沒進。李叔同百感交集又自知無法挽留,只能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然後回到房間裡,讓夫人彈琴,自己含淚寫下《送別》這首傳世佳作。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的古道邊,芳草碧綠,綿延至天邊。晚風吹拂著楊柳,遠處傳來稀稀落落的笛聲。夕陽在層層疊疊的山峰外緩緩落下。想到有一半的知心朋友各自零落在天涯海角,不能相見。只有再盡餘歡喝一杯濁酒,今宵離別的夢會更添寒意。

這首詞情感真摯,悽美柔婉,表達了和友人離別的傷感。

和晏殊的《玉樓春》相比,雖然都是表達離愁別緒,但前一首是寫閨怨,這首《送別》卻是意境深遠。我們再深入品讀,會感受到這首詞在向我們傳達一種人生的感悟。這世間分分合合,生離死別皆是常態,就如花開花落一般。人生短短幾十載,就如彈指一瞬間。紅塵中本就有苦有樂,有喜有悲,你我不過是天地間的過客。人生就是這樣無常,緣來相聚,緣盡而散,又何必執著與掛懷。一世繁華又如何,富貴榮華終是夢。這首詞表面是送別友人,實際是李叔同告別俗世、剪斷塵緣的內心表露。


在寫下這首送別的歌曲之後沒幾年,1918年陰曆7月,李叔同結束教學生涯,離開妻子和兒子,留下一句:「愛,就是慈悲」,送別了作為李叔同的人生。他在杭州虎跑寺依了悟老和尚披剃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弘一法師持戒極其嚴格,成為了民國一代律宗祖師,如一輪明月,照天下芸芸眾生。

相關焦點

  • 天涯地角,好友飄零,李叔同寫下《送別》,成為傳唱不衰的經典
    長亭外,古道邊……」,一百年前,李叔同(出家後號弘一法師)寫下了一首詞,就是那首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送別》,是他在跟友人分別之後所作。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弘一大師李叔同的一曲《送別》令人驚豔,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這是一首詞作,據說是弘一法師未出家時,好友許幻園在當時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等社會變幻中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欲赴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畫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此歌送別許幻園。曲子開篇「長亭外古道邊」,化用古詩詞的常見意象長亭、古道,點出地點,渲染出離別的氛圍,古時送別十裡一長亭,五裡一短亭,長亭古道無不透露著離別的主題。芳草也是詩詞離別常用的意象,比如《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此後,草又成為寄託離情別緒的物象。江淹《別賦》寫到:「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 驪歌、長亭、楊柳,送別詩中的詩意與思念
    南朝就出現了「驪歌」一詞,也就是送別之歌。送別朋友,一杯好酒,一曲驪歌,或灑脫或憂傷,都是滿滿的情誼。在這首詞中,長亭、蘭舟、暮靄、楊柳、殘月,風景清幽朦朧,一如詞人內心的冷落纏綿,確實是一首美麗而憂傷的詞。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的送別如何感動無數人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而這首令無數人感動的歌曲,其實歌詞是一首詩,名叫《送別》,詩人是近代的李叔同。
  • 弘一法師曾寫下「悲欣交集」,他的《送別》也含此意
    許幻園想去北平找那個袁大頭討說法,臨行之際與五位摯友告別,李叔同便寫下了這首傳世經典歌詞,以慰金蘭。《送別》近代 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為了反覆詠唱,一般每段裡有和其它片段相同或不同的句子。歌曲通過反覆詠唱,最終把藏於肺腑之間的深度情感給表達出來,弘一法師填的這首歌詞也正是這樣。這首驪歌版本眾多,白馬比較喜歡弘一法師的高徒、著名畫家豐子愷先生的手抄版本的詞,原詞同上文所帶。今天白馬就挑第一段歌詞來和詩友們一起讀讀吧。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為什麼這麼美的句子,一讀就淚流滿面。只因這短短的一句話,每一個字都代表著離愁別恨。歌詞的出處這句歌詞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古道,送別故人,萋萋芳草仿佛延伸到了天邊。
  • 宋詞三百首丨19晏殊《木蘭花·綠楊芳草長亭路》
    《木蘭花·綠楊芳草長亭路》,又名《玉樓春·綠楊芳草長亭路》,由晏殊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此詞寫相思別怨。詞中句句是對情人的柔婉哀怨,飽含著無限的愛意和思念。「綠楊」、「芳草」、「長亭」皆為離別景象。年少的情侶輕易地拋下情人遠去。樓頭五更鐘聲驚破殘夢,花底三月霪雨引發離愁。無情人自然不像多情人那樣多愁善感,用襯託對比的手法強調「多情」者的痛苦。「一寸」相思,繾綣起千萬縷愁緒。結尾再用一對比:天涯地角有窮盡而相思永無止期,以空間之有限來比相思之無垠,於白描中抒情。
  • 長亭更短亭——長亭,送別
    長大了,會在車站和家人說再見,在機場對遠行的朋友道珍重。古人極重離別。因為水陸交通皆不發達,人們守著自己的祖產和土地,和家族一起生活,出了大事才會出遠門:趕考、求職、升遷、貶謫、婚嫁、因變故投奔親友。從前人送別有三怕,一怕路遠路途險,二怕此生難再見,三怕日久人心變。
  • 讀弘一法師的《送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許幻園想去北平找那個袁大頭討說法,臨行之際與五位摯友告別,李叔同便寫下了這首傳世經典歌詞,以慰金蘭。 《送別》近代 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為了反覆詠唱,一般每段裡有和其它片段相同或不同的句子。歌曲通過反覆詠唱,最終把藏於肺腑之間的深度情感給表達出來,弘一法師填的這首歌詞也正是這樣。這首驪歌版本眾多,白馬比較喜歡弘一法師的高徒、著名畫家豐子愷先生的手抄版本的詞,原詞同上文所帶。今天白馬就挑第一段歌詞來和詩友們一起讀讀吧。
  • 好歌、好詞、好畫,從三個維度看李叔同的經典名作《送別》
    我一直覺得,一首好詩詞是可以唱得出來,畫得出來的,就像李叔同的這首《送別》一樣,悠揚的旋律中藏著一首優美的詞,詞中又藏著一幅意境悠遠的國風畫。想要理解李叔同的《送別》,我們可以從創作背景、詩詞解析以及社會影響三個方面來看。
  • 原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出自高僧李叔同之手
    提起送別詩我們便會油然而生一股惆悵的依依惜別之情,不由地想起出王維的那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用他真情實意將離別的悲傷渲染得淋漓盡致,而今天所要介紹的這首獨具魅力的詩——《送別》是由著名的佛教高僧李叔同寫的。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為什麼一讀就會淚流滿面?同感!
    年歲漸長後才知這是一首弘一大師在未出家前填詞的一首送別歌。一 李叔同寫下巜送別》詞送別摯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 李叔同《送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離別意象下的濃愁
    李叔同最為世人熟知的是《送別》,1915年的一個夜晚,李叔同與摯友許幻園在大雪中告別,李叔同看著好友遠去的背影,佇立良久,回到家中含淚寫下這首詞。《送別》蒼涼渾厚,悠揚傷感,但又意蘊深長,直到今天,它仍能激起我們心中的淡淡離愁。本文主要從欣賞詩歌的意境入手,談談《送別》蘊含的豐富情感以及引人涕下的原因。
  • 晏殊最不理智的一首詞,最後7個字令人肝腸寸斷
    關於多情的詩很多,佳作也不少,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宋代詞人晏殊的最出名的一首詞,這首詞道盡了多情的苦,最後7個字更是令人肝腸寸斷。晏殊向來擅長寫小令,他這一生中創造了一萬多首作品,他筆下的字詞大多數都清明秀麗,讀起來或者是編成曲唱出來都讓人覺得清新脫俗。
  • 《玉樓春·綠楊芳草長亭路》,愛情,是人類永遠的夢想
    《玉樓春·綠楊芳草長亭路》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情三月雨。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這首詞,其實是一首懷人的詞。和那種無法言說、無法傾訴的思念有關。「玉樓春」,這個詞牌,總是給人一種很華麗的感覺。裝飾異常華麗的宮殿當中,住著一個少女。當我們這樣一路行來,就可以從這些當中,讀出一種孤獨、寂寞和閨怨的氣息。「綠楊芳草長亭路。」這是填詞的基本套路,先寫景物,後抒情。
  •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這詞這麼美,為何會被笑話
    成為朝中肱骨後,晏殊也並不是一個只會掉書袋的文人。李元昊初建立西夏時,宋將節節敗退,是晏殊找出了原因,撤內臣監軍,召弓箭手,清理宮內財物,暫時制住了西夏。了解了這些,就不難發現晏殊在朝堂上確實是一件挺能扛得住事,挺有膽識的文人,這才是他能官拜宰相的原因。很多人之所以會認為晏殊是一個懦弱文人,其實和他的詞作有關。
  • 李叔同 的長亭外古道邊的《送別》詞為何讓人淚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這就是我們熟知的《送別》的歌詞,有李叔同大師作詞,在中國傳唱了好幾代人,可謂是婦孺皆知,也是中國最早的校園歌曲,是中國普及德智體美音教育的最早的最經典的歌曲。中國文人自古就傷離別,離情別恨也是中國詩詞表現最多的主題之一,此詞飽含離情別意。
  • 晏殊相思詞: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晏殊詩文不佳,但寫詞蘊藉多情,他能在文學史上留下聲名,全憑一百多首《珠玉詞》。今天我們來品讀晏殊兩首寫相思的經典詞作。 一、玉樓春·春恨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 晏殊相思詞: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晏殊詩文不佳,但寫詞蘊藉多情,他能在文學史上留下聲名,全憑一百多首《珠玉詞》。今天我們來品讀晏殊兩首寫相思的經典詞作。一、玉樓春·春恨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 晏殊一首經典詞,道盡人間相思苦,無情之人不會懂
    從這些詞句裡,我們能讀到詞人的哀婉與惆悵,同樣也能看到他的含蓄蘊藉。與許多詩人詞人身世崎嶇、仕途坎坷不同,晏殊少年便以「神童」召試,後來平步青雲,仕途順利,並且官至宰相,過著顯貴生活。因此,有人稱晏殊詞為「富貴閒愁」。但其實讀晏殊這些詞作,我們可以發現他並非是「為賦新詞強說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