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歌、好詞、好畫,從三個維度看李叔同的經典名作《送別》

2020-12-10 冬月的書影小屋

我一直覺得,一首好詩詞是可以唱得出來,畫得出來的,就像李叔同的這首《送別》一樣,悠揚的旋律中藏著一首優美的詞,詞中又藏著一幅意境悠遠的國風畫。

想要理解李叔同的《送別》,我們可以從創作背景、詩詞解析以及社會影響三個方面來看。

1、《送別》的創作背景

李叔同有很多別名,比如:李息霜、李岸、李良等,當他從日本留學回國以後,選擇遁入空門、剃度為僧,法名演音,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弘一法師」。

這裡還要提到李叔同的一個好朋友許幻園,他們倆想法一致,一起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特別支持戀愛和婚姻自由。

這可能也與李叔同家裡的老思想相關,因為他就是迫於母親的壓力,依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俞氏,這讓他心裡一直不大痛快。

所以當民主思潮傳入中國的時候,李叔同立馬衝到前線,甚至為了支持學潮運動主動退學,並創立了新學組織「滬學會」,與畫家任伯年等人設立了「上海書畫工會」。

然而隨著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和二次革命的相繼失敗,好友許幻園的家業徹底敗落了,家裡幾乎到了破產的地步。

在1914年的那個冬天,整個舊上海都顯得格外悽涼,許幻園也決定帶上妻子和孩子去北京謀求政務。在兩人臨別之際,李叔同,寫下這首《送別》來表達自己的依依不捨

2、《送別》的詩詞解析

《送別》的全文是這樣的: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送別》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寫景」,寫的是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具象情景;第二段是抒情,抒發的是知交離別的悲慨;而第三段如果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但如果從意向上看,是對主題的升華:

在經歷好友離別之後,感悟到人生短暫,渲染出悽涼的氛圍,充滿著徹骨的寒意。

而它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以視角為線索,由近及遠。從長亭古道、晚風拂柳、芳草連天到夕陽落山、山外有山,直至視角的盡頭,再也看不見。

《送別》這首詞不僅傳遞出與好友惜別之意,還有李叔同自身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

3、《送別》的社會影響

最初《送別》作為學堂樂歌在新式學堂中被教授和傳唱,後來還衍生出很多版本,比如:

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是歌手樸樹翻唱的版本《送別》。

而在這些被翻唱或改編的版本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豐子愷的一稿。

據說,豐子愷的七個孩子個個都會能唱《送別》。當他偶然間聽到小女兒豐一吟教鄰居家的芳芳、萍萍唱《送別》這首歌的時候,發覺原曲不太適合孩子傳唱,就重新填了詞,命名為《芳芳萍萍去春遊》,後來又改為《遊春》。

豐子愷的《遊春》全詞是這樣的:

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遊春。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唱歌聲裡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這是在時局動蕩、離別好友之後,希望重見美好河山,然後去拍手、去遊春的美好願望。既符合兒童的趣味性,又表達了豐子愷的美好期待。

總的來說,李叔同的《送別》算得上是經典中的經典之作了,很妙地實現了音樂與文學的完美結合,給後世帶來了深遠影響。

相關焦點

  • 送別——李叔同
    《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4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 李叔同——一生都在送別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李叔同揮淚送別摯友,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隨後就誕生了傳唱百年,經久不衰的經典歌曲《送別》。在父母的培養下,李叔同在很小的時候就對國學頗有造詣,15歲那年就作下詩句:人生尤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母親去世對叔同的影響特別大,同年他決定留學日本,學習西洋美術和音樂。李叔同是個全才,學啥啥精。
  • 李叔同:身影已隨菩提逝,人間尤唱「送別」詞
    今天給大家說一位傳奇人物,就是寫下那首傳唱度經久不衰的《送別》的作者,他就是弘一法師:李叔同。熟稔的讀者大概都聽過李叔同的故事,而不了解的讀者也不要著急,且看筆者細細道來,一起走進李叔同的傳奇一生。李叔同出生在一個豪富之家,他的父親李筱樓曾考中進士,因仕途不順,後棄官從商。又因做鹽業風生水起,漸漸成為天津有名的富商。
  • 《送別》歌詞完整版由李叔同創作 樸樹唱到泣不成聲
    但李叔同開出的執教條件很高:只要學校配齊200架鋼琴或手風琴,他就來。  這樣的條件放到現在,也很少有學校能具備。在當時的環境下,更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一心想敦聘名師辦好  教育的經校長不認輸,他動用了各路關係,最終收集了全省100多架鋼琴或手風琴。雖沒達到要求,但李叔同看到經校長的認真,決定來任教。學校裡專門給了李叔同一幢獨立的小樓做音樂教室。
  • 芳草、長亭、楊柳、天涯地角,讀晏殊和李叔同寫下的送別的詞
    (晏殊,字:同叔)也寫下了一首詞,就是那首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送別》,是他在跟友人分別之後所作。和晏殊的詞一樣,也有長亭、芳草、楊柳、夢和天涯地角,李叔同小時候也被稱為「小神童」。一個「叔同」,一個「同叔」,兩人仿佛前世今生的感覺。
  • 天涯地角,好友飄零,李叔同寫下《送別》,成為傳唱不衰的經典
    長亭外,古道邊……」,一百年前,李叔同(出家後號弘一法師)寫下了一首詞,就是那首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送別》,是他在跟友人分別之後所作。李叔同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一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等諸多文化領域中,都有很高的建樹,被稱為「民國第一才子」。他曾先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名畫家豐子愷、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門下。他曾留學日本,在日本學習西洋畫和音樂。他除了學習作曲理論之外,還主攻鋼琴。
  • 李叔同《送別》,經典懷舊歌曲
    《送別》 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賞析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送別》是弘一法師出家前所作送別歌,也是送給摯友許幻園的歌曲;曲調極為優美、非常好聽!
  • 好歌好詩好人生—一代才子李叔同
    八指頭陀專精於詩;曼殊上人能詩、能畫、能文、能翻譯;弘一法師則更是多才多藝,精於詩、詞、書、畫之外,還能演話劇,書法和金石也能得心應手;這就讓我好生納悶,是什麼讓他如此聰明?,卻偏偏是個最嚴肅、最認真、最恪守信約的人;想不到,他在盛年三十九歲,日子過得天好地好,卻是決意去杭州虎跑寺削髮為僧......
  • 李叔同《送別》,到底經典在哪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送別》我們的弘一法師——李叔同
    送別——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以至於早些年我一直誤以為《送別》也是革命歌曲,甚至還寫過一篇作文用《送別》來表達革命戰友分別時的情感。作文還被當作範文在各個班級傳閱,現在想來感覺甚是有趣。
  • 李叔同的《送別》,非一般送別唱酬之作,是其向佛問禪心路的印證
    這是膾炙人口、大家耳熟能詳的李叔同的《送別》詞。中國古代送別類詩詞,多若繁星,或豪放,或悲壯,或婉約,或幽怨,多姿多彩,精彩紛呈,是中國古詩詞寶庫中一道獨特瑰麗奇絕的風情畫。李叔同的這首《送別》詞,繼往開來,別具一格,為中國歷代送別詩詞畫卷,添加了流光溢彩的一頁。
  • 李叔同的《送別》:美國生,日本長,卻在中國成為永遠的經典
    下班經過校園的草地時,看到一群學生在排練中文歌曲,仔細聽了幾句,原來是李叔同的《送別》,一句發音標準的「長亭外、古道邊」讓我在驚訝這首歌流傳之廣的同時,也勾起了我無盡的鄉愁。一般認為,這首歌曲是1915年李叔同送別許幻園時寫的。李叔同是 「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國學大師,也是著名的藝術家,與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和張小樓等四人交好,被時人稱作「天涯五友」。
  • 《送別》——弘一法師(李叔同)
    《送別》詞: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想起《送別》,就會想起李叔同,想起這位弘一大師。李叔同在出家前創作了許多音樂作品,在他創作的歌曲中,影響最為廣泛的就是《送別》,同時他也是一名著名書法家,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
  • 弘一法師李叔同與《送別》歌
    這首歌可以說是李叔同的代表作,其影響力是非常大的。長期以來,《送別》幾乎就是李叔同音樂的代名詞,而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等選擇《送別》作為主題曲或是插曲後,更是讓這首歌變得家喻戶曉,直至今日仍在傳唱,成為中國音樂的經典。 然而,對於這首歌,人們卻有一個誤解,認為這首歌的詞曲都是李叔同所作或者認為是李叔同採用了日本流行曲調譜的詞。
  • 弘一大師填詞的《送別》,廣為傳唱100年,天津李叔同故居的傳奇
    話說此次遠行,不經意間,旅途中曾去過泉州的清源山和承天寺,承天寺設有弘一大師化身處碑,泉州清源山彌陀巖建有弘一大師舍利塔,返程時轉機天津,在天津還有幸去了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天津是個很有意思的城市,跟北京相比,房價令人陡生好感。今天要參觀的李叔同故居紀念館,是在天津市河北區海河東路與濱海道交口處李叔同故居原址上重建的。
  • 李叔同《送別》
    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張愛玲         《送別》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       最近,單曲循環著一首歌,送別,後來想想,查一查這首歌的背景,沒想到,卻看到了民國一位大才子李叔同跌宕起伏的傳奇的一生。
  • 李叔同的《送別》,送的是誰?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首《送別那麼,李叔同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與內心情境下,創作出這部作品的呢?他送別的對象又是誰呢?李叔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任教達七年之久,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文學家曹聚仁、蔡丏因等一些文化名人。
  • 樸樹演繹李叔同《送別》,送走2019時光
    在這個日子裡,特別送上一首李叔同的《送別》。李叔同經典作品《送別》改編自美國麻薩諸塞州醫生兼作曲家John P.Ordway(約翰 P.奧德威)於1851年創作的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夢見家和母親)。這首關於內戰時期的感傷歌曲旋律優美,但在美國一直籍籍無名。
  • 弘一法師李叔同與送別
    李叔同和許幻園對坐,無語。濃濃的愁緒籠罩在屋子裡。福基彈琴,李叔同唱歌,一曲《送別》送給即將遠去的朋友,祝福吉兇難料的許幻園能得償所願,早日回到上海,繼續過詩酒清茶的平靜日子。可,事實永遠是殘忍的,許幻園自然沒討到什麼說法,他後半生一直潦倒不堪,再也沒有重現昔日的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