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歌詞完整版由李叔同創作 樸樹唱到泣不成聲

2020-11-24 閩南網

  這兩天,有一段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主角是歌手樸樹。很多人好奇樸樹哭泣的原因是什麼。

  李叔同在杭州創作的《春遊》曲譜圖,這是中國第一首合唱曲《春遊》,開創了中國多聲部歌曲寫作先河。杭州高級中學供圖

  在杭州任教時的李叔同杭州高級中學供圖

  唱到動情處樸樹泣不成聲 圖片為網絡視頻截圖

  視頻背景是在一個錄音棚裡,樂隊與和聲團隊都已就位,像是錄音或排練場景。音樂緩緩響起,穿格子襯衫的樸樹身形瘦削,閉眼動情地唱了一段歌曲《送別》,中間突然哽咽,轉過身抹把眼淚勉強唱了幾句後,抱住話筒泣不成聲,示意他的和聲團隊繼續唱下去,他自己在幾度調整後,才得以將歌唱完。

  整個場景真實、自然。樸樹這位被稱為「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歌手,再一次擊中了網友的心。

  網友們紛紛留言,有人盤點了樸樹過往曾經「送別」的友情、愛情甚至相伴幾十年的金毛犬,他曾經經歷的各種離別。網友們在全球各個角落,陪著樸樹一起流淚。記者 張娜

 《送別》在杭州寫下李叔同含淚而作

  樸樹喜歡《送別》不是秘密。他曾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說過:一生能寫出這樣的歌詞,死而無憾。

  《送別》這首歌,是很多人兒時就會吟唱的小曲。旋律婉轉清新,歌詞簡潔典雅,卻又蘊含了無盡的離愁別緒。

  很多朋友也知道,這首歌是李叔同在浙江省立一師(今杭州高級中學)任教期間創作的。

  李叔同出生於1880年,天津人,是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1912年,李叔同來到杭州,在省立第一師範任教。晚年剃度為僧,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為什麼來杭州?對杭州高校史有著多年研究的語文老師高利說,這裡有番故事值得一說。

  當時,李叔同日本留學歸來,音樂、繪畫,樣樣精通,在上海頗有名氣。時任省立第一師範校長的經亨頤,慕名去上海,想請他當老師。但李叔同開出的執教條件很高:只要學校配齊200架鋼琴或手風琴,他就來。

  這樣的條件放到現在,也很少有學校能具備。在當時的環境下,更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一心想敦聘名師辦好

  教育的經校長不認輸,他動用了各路關係,最終收集了全省100多架鋼琴或手風琴。雖沒達到要求,但李叔同看到經校長的認真,決定來任教。學校裡專門給了李叔同一幢獨立的小樓做音樂教室。

  高老師說,據說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就是李叔同在杭州任教的這幾年。

  當時,李叔同的「天涯五好友」中,有位相識十幾年的許幻園。兩人宣揚民權思想,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但時局動蕩,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後,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

  一年冬天大雪紛飛,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邁進。

  李叔同看著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裡矗立良久,任別人怎麼叫他都聽不見。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含淚寫下這首《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曲調來自西方,卻唱盡中國情韻

  還有一種說法,李叔同當時填的詞,除了現在流傳的版本,還有另一半。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視頻中,樸樹正是從「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後哽咽的,並以「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作結,可見他演唱的應是《送別》的「全本」。

  《送別》出世後廣為傳唱。1970年左右,還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為膾炙人口。

  「長亭、芳草、古道、晚風、夕陽,這些都是從古到今的離別經典意象。」高利老師說,李叔同同時教音樂和美術,學貫古今中西,精通文學與藝術,所以歌詞寫得有意境,畫面感十足。他在校期間還寫了很多歌,開創了中國近現代教育史的很多第一。比如中國最早的合唱曲《春遊》,就是李叔同當時創作的。

  不過,這首充滿中國古韻的《送別》,曲調卻來源於西方。1851年,美國人約翰·龐德·奧德威寫出這首《夢見家和母親》,表達渴望回家與母親相聚的感情。到了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這首思鄉歌曲大受歡迎,之後又被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改編成歌曲《旅愁》,李叔同的《送別》就是沿用了這首歌的曲調。因此關於《送別》的創作時間,也有一種說法是在1905年,正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期間。

被好歌好電影催淚後怎樣更從容地面對離別?

  送別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在陸續上演。送別摯愛,送別不舍,或者也像樸樹一樣,送別之前的自己。因為經典歌曲《送別》引發的人生感悟,這兩天正在網上蔓延。有人表示非常能理解《送別》為何如此能觸動人心,他們紛紛追憶自己離去的親人好友及各種變故和經歷,樸樹像是開啟了人們深藏在內心不敢輕易觸碰的記憶。

  網友「大seven」: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孩子,保留一份本真給自己。哭著,笑著,苦著,甜著,便是人生。

  網友「樂活女王」:看了N遍(視頻),聽著他的聲音在顫抖,忍不住淚流。活得像個少年是多麼不容易,也是多麼幸運。好好活著,最是難得。

  網友「Ser蜜瓜與花」:我好想去留住一些東西,好比小時候的那一座橋,好比外婆頭上的那一縷白髮,好比外公的叮嚀,好比過去的玩笑,好比你的手掌……

  網友「。」: 我們這一生,都是在不斷地重複送別的過程。我們不斷地成長,不斷遇到新的人,新朋友慢慢變成老朋友,老朋友慢慢變成陌生人。一直都在一路遇見,一路失散,一路送別。

  很多網友還因為樸樹的這首《送別》,聯想到了最近仍在影院熱映的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這部電影在朋友圈不斷被刷屏,在網絡拿到9.4的超高評分,說的也是有關離別的故事——小男孩米格,在追尋音樂夢想受阻的過程中,不經意踏上了另一片神奇的天地,在那裡和逝去的母親、祖輩們重逢,並得到他們的熱情相助。整部電影奇幻又溫情,表明人生中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被遺忘。

  據調查,看過該片的家長,被感動哭的概率很高。網友們的評價也非常催淚,一位網友覺得影片情節無一不讓自己想起親人:「坐在影院裡哭到淚崩……《Remember Me》(《記得我》,電影主題曲)音樂響起的時候,我懷念起了遠去的外公,也想起了患帕金森的外婆,她就和電影裡的coco曾奶奶一樣和藹,溫和地坐在椅子上……」

  另一位網友則總結,「如果你失去過親人,那麼看整部電影的過程,都會是泡在淚水裡的。」

  聚散有時,悲喜有時。優秀的音樂和影片總會提醒我們,只有好好珍惜當下,才能更從容地面對離別,讓自己的記憶更溫暖綿長。

原標題:這首歌李叔同寫就、樸樹唱到泣不成聲 竟與杭州有關

責任編輯:曹瑞

相關焦點

  • 樸樹唱送別泣不成聲 網友:人到中年卻還活得像個少年 ……
    樸樹唱送別泣不成聲 網友:人到中年卻還活得像個少年 …… 2017-12-16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樸樹唱《送別》為什麼哭了 《送別》歌詞及故事來源
    最近,樸樹在錄音棚開唱《送別》,當音樂緩緩響起,樸樹唱著唱著突然失控大哭,一度哽咽失聲。  樸樹那麼灑脫,那麼酷,仿佛早已看透一切。他平和,也炙熱。他是不曾改變的少年,永遠不會打敗。樸樹,你怎麼了?  樸樹說:一生能寫出這樣的歌詞,死而無憾。  《送別》是一首怎樣的歌呢?
  • 樸樹唱得泣不成聲的《送別》 背後有這位平湖人的故事
    》,這不是一個完整的表演,因為歌未畢,曲未盡,他已泣不成聲。或許是歌曲背後的故事,讓樸樹感動到無法忘懷,將自我代入到李叔同的體驗之中,被好友遠去而天地茫茫的意境所打動。在一次媒體採訪中,樸樹提起《送別》時說:這樣一首歌,哪怕一首,如果是他寫的,他死了也甘願。  《送別》是首怎樣的歌?
  • 李叔同——一生都在送別
    《送別》曲調原是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這首歌在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音樂的特有格調創作。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取調《夢見家和母親》作了《旅愁》。
  • 送別——李叔同
    鑑賞】 會唱歌的中國人,多數都會唱李叔同這首《送別》。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
  • 「來時莫徘徊」 樸樹為何唱弘一大師的《送別》時泣不成聲
    有一個畫面在我記憶裡定格了多年,錄製現象一貫沉默寡言的樸樹唱,一開始他還笑問大家:「《送別》會唱嗎」?所有人都笑了。隨後樸樹像自言自語般感嘆了一句:有時覺得生活就像是煉獄一般。現場安靜下來,人們似乎都被這句話給戳了一下,接下來樸樹開口起了那首送別。
  • 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
    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時間:2015-05-25 21:51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 李叔同《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弘一法師李叔同與《送別》歌
    李叔同一生創作了許多非常優秀的音樂作品,比如他早在1905年就出版了《國學唱歌集》,但綜合來看,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時是其一生音樂創作的黃金期,這一時期的歌曲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堪稱其音樂作品的精品。在創作手法上,他喜歡借景抒情;在配曲方面,他喜歡選擇西方流行曲調。喜歡音樂的朋友,都知道李叔同創作的一首《送別》歌,歌詞是:「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樸樹唱哭的歌,是今宵最美的詞
    這段歌詞來自《送別》,我想,這是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一首歌,最近樸樹在《大事發聲》上翻唱這首經典的《送別》。當時的樸樹將這首歌唱到一半便泣不成聲,那不是一個完整的表演,他說,此生能寫出這首歌那便死而無憾。而樸樹口中的這個人就是——李叔同。
  • 44歲的樸樹唱《送別》崩潰大哭,讓人心碎!
    -----《送別》相信這首歌,每個人都再熟悉不過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次樸樹上熱門,都讓人覺得傷感。這次,在《大事發聲》的錄製現場,他把自己唱哭了。《送別》被放在最後,唱之前他說,「有的時候覺得生活就像煉獄一樣,特別難熬,但在音樂裡面的時候,即使唱最悲傷的歌也是享受。」
  • 李叔同《送別》一曲背後的故事
    但是他創作的一首名叫《夢見家和母親》的曲子,被李叔同填詞後取名為《送別》,名傳大江南北。同樣日本的歌詞作家犬童球溪依曲填詞的《旅愁》也風靡島國。  說到李叔同的《送別》一曲,還是有些來歷的。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期間熱衷音樂,他對《旅愁》有較深的印象。《送別》是李叔同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創作的,此時他已開始接觸佛教,並對佛學有很深的研究。
  • 李叔同《送別》,樸樹說:如果歌詞是我寫的,當場我死那兒都可以
    《送別》這首歌的歌詞是李叔同1914年(甲寅民國三年)在上海,送別摯友許幻園所作。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赴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此歌送別許幻園。
  • 賞析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
    我們現在的「驪歌」多指一首在我國流行於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的學堂歌曲,由李叔同作詞,英國人奧德維作曲的《送別》。《送別》是李叔同濃縮了《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而寫就的詞!這首歌詞共三段,一、三兩段文字相同。
  • 李叔同的《送別》詩,原來是為了他而寫,一生的摯友
    原創拍攝圖李叔同清朝末年考中進士、讀《左傳》《孝經》、攻歷朝書法、熟讀古典詩詞,單從讀書人方面可以說是博覽群書了;後又研習了佛學、著詩詞、譜曲、演戲劇,不僅創作傳唱百年的《送別》,還對中國戲劇的實踐有深遠的影響。1912年趕赴上海任教文學和音樂,又被邀請到杭州兩級師範學院任教音樂和圖畫。
  • 送別【歌曲歌詞】
    送別詞:李叔同 曲:約翰·P·奧德威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歌曲背景:《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
  • 送別(歌詞版)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John Pond Ordway(1824-1880)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 樸樹演繹李叔同《送別》,送走2019時光
    在這個日子裡,特別送上一首李叔同的《送別》。李叔同經典作品《送別》改編自美國麻薩諸塞州醫生兼作曲家John P.Ordway(約翰 P.奧德威)於1851年創作的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夢見家和母親)。這首關於內戰時期的感傷歌曲旋律優美,但在美國一直籍籍無名。
  • 《送別》我們的弘一法師——李叔同
    送別——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聽到好聽的歌,我們便會第一時間記住它的旋律,自己學著哼唱,然後到處借別人的歌詞本搜集歌詞。以至於早些年我一直誤以為《送別》也是革命歌曲,甚至還寫過一篇作文用《送別》來表達革命戰友分別時的情感。作文還被當作範文在各個班級傳閱,現在想來感覺甚是有趣。
  • 李叔同填詞的《送別》已傳唱百年,竇唯唐朝樂隊改編,樸樹唱哭了
    片中他扮演了弘一大師,而這位在俗時叫李叔同的先生就是《送別》的詞作者。這首百年前弘一大師為《送別》填詞的歌曲,如今也傳唱了百年。這首從小學就會唱的歌曲,多年來魅力依然。上世紀初,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十九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的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已經在日本被音樂家犬童球溪改編成了《旅愁》流傳。後來的李叔同也正是在那段時間聽到該歌曲的美妙旋律,激發靈感後才有了後來的《送別》。
  • 李叔同的《送別》:美國生,日本長,卻在中國成為永遠的經典
    傅宗洪說,李叔同的《送別》「在形式體制上卻是典型的現代歌詞結構」;而且「它嚴格遵循現代歌曲通行的三段式的音樂『技術』模式,因此其結構所體現的是一種現代詩歌的形式美感。按傅宗洪的說法,這首歌應該是我國最早的通俗歌曲,可是中國音樂史卻說黎錦暉的《毛毛雨》才是我國最早的通俗歌曲,原因是李叔同的《送別》不是原創,而是根據已有的曲子填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