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李叔同

2021-01-18 行走的詩詞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鑑賞】

會唱歌的中國人,多數都會唱李叔同這首《送別》。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4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師範任教的李叔同,寫了這首著名的《送別》。它屬於李叔同早年創作的「學堂樂歌」。所謂「學堂樂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負的知識分子,鼓吹音樂對思想啟蒙的重大作用,積極提倡在學校中開設音樂課。同時,一些在日本留學的青年學子,借當時流行於日本和歐美的曲調,填上新詞,編成新的歌曲。此外,「學堂樂歌」還常常採用中國古典詩詞來填寫新的歌詞。李叔同的《送別》,就具有這些鮮明的「學堂樂歌」特點:一是用古典詩詞體填寫歌詞,二是選用美國流行曲調作譜。不了解這些背景,難免會對《送別》不同於現代歌曲的某些特點,感到困惑和不解。

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基本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都是送別詩中千古流傳的名句。至於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與李叔同的《送別》,有許多的相通之處。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的離別「集體無意識」。所以,《送別》也就成為中國人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實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目前的材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在我看來,《送別》並不是為具體的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寫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出世頓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別》實際上是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李叔同送別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簡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桐。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歌就是由他譜曲的。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曆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於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儘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

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為一種發洩,是入世的,並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逃禪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佛教大家。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

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

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相關焦點

  • 李叔同《送別》
    ——張愛玲         《送別》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 李叔同——一生都在送別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李叔同揮淚送別摯友,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隨後就誕生了傳唱百年,經久不衰的經典歌曲《送別》。《送別》曲調原是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這首歌在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音樂的特有格調創作。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取調《夢見家和母親》作了《旅愁》。
  • 李叔同的《送別》,送的是誰?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首《送別那麼,李叔同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與內心情境下,創作出這部作品的呢?他送別的對象又是誰呢?李叔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任教達七年之久,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文學家曹聚仁、蔡丏因等一些文化名人。
  • 弘一法師李叔同與《送別》歌
    這首歌可以說是李叔同的代表作,其影響力是非常大的。長期以來,《送別》幾乎就是李叔同音樂的代名詞,而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等選擇《送別》作為主題曲或是插曲後,更是讓這首歌變得家喻戶曉,直至今日仍在傳唱,成為中國音樂的經典。 然而,對於這首歌,人們卻有一個誤解,認為這首歌的詞曲都是李叔同所作或者認為是李叔同採用了日本流行曲調譜的詞。
  • 《送別》——弘一法師(李叔同)
    《送別》詞: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想起《送別》,就會想起李叔同,想起這位弘一大師。李叔同在出家前創作了許多音樂作品,在他創作的歌曲中,影響最為廣泛的就是《送別》,同時他也是一名著名書法家,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
  • 賞析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送別》是弘一法師出家前所作送別歌,也是送給摯友許幻園的歌曲;曲調極為優美、非常好聽!
  • 《送別》我們的弘一法師——李叔同
    送別——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記得在上小學時候的就學會了《送別》這首歌,當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的時候
  • 李叔同:一場「送別」勘紅塵,一曲《送別》芳古今
    在中國,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弘一法師為何許人也,但是,卻無人不曉李叔同的《送別》一曲。李叔同的《送別》一曲,就和駱賓王的《詠鵝》一樣,是兒童蒙學的典範。今天能夠看到我這段文字的朋友,恐怕都從小就會吟唱李叔同的《送別》。
  • 李叔同《送別》,到底經典在哪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親臨李叔同故居,感悟樂曲《送別》
    2007年末,天津市政府做了一件文化功德的大好事,在老糧店后街的原址上開工重建李叔同故居,而後建立了「李叔同故居紀念館」。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佛學家。
  • 弘一法師李叔同與送別
    李叔同在上海的時候,住在許幻園的城南草堂,和許幻園一家住在一起。許幻園是天涯五友的老大,家大業大,生活無憂,他只想守護著一方家業平淡渡過亂世,沒想到連這份家業都守丟了。李叔同和許幻園對坐,無語。濃濃的愁緒籠罩在屋子裡。福基彈琴,李叔同唱歌,一曲《送別》送給即將遠去的朋友,祝福吉兇難料的許幻園能得償所願,早日回到上海,繼續過詩酒清茶的平靜日子。可,事實永遠是殘忍的,許幻園自然沒討到什麼說法,他後半生一直潦倒不堪,再也沒有重現昔日的家業。
  • 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
    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時間:2015-05-25 21:51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李叔同、樸樹《送別》的歌詞分別是什麼?- 李叔同《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誰的?
    李叔同自然是不願意,母親就騙他說,先娶俞家姑娘,然後再把楊翠喜接進李家。李叔同還是不願意,拖著結婚的日子,索性去參加科考,文章一篇一篇寫完,完了,還是沒能逃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李叔同加入文社後,就立即顯示出過人的才華,第一次參加,就獲得了一等獎。
  • 李叔同《送別》,經典懷舊歌曲
    《送別》 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樸樹演繹李叔同《送別》,送走2019時光
    在這個日子裡,特別送上一首李叔同的《送別》。李叔同經典作品《送別》改編自美國麻薩諸塞州醫生兼作曲家John P.Ordway(約翰 P.奧德威)於1851年創作的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夢見家和母親)。這首關於內戰時期的感傷歌曲旋律優美,但在美國一直籍籍無名。
  • 李叔同的《送別》詩,原來是為了他而寫,一生的摯友
    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原創拍攝圖片相信大多數人和我一樣,聽了《送別》歌或者詩,才認識李叔同的吧。創作了詩詞《早秋》、《悲秋》、《送別》。而後入杭州虎跑剃度為僧,參悟佛學和人生。從一位進士到遁入空門,李叔同的一生也可謂傳奇了。《送別》詩的創作背景李叔同取得多方面的成就,但是音樂的成就傳至今日。優美的曲調,優美的詞句,即使在交通、通訊發達的今天,再去讀它,仍能被其濃濃的離別情感所感動。
  • 一生能承重幾次李叔同式的送別
    李叔同李叔同「天涯五好友」中的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進去。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他便含淚寫下,這篇傳世佳作《送別》。
  • 讀李叔同《送別》有感
    李叔同,才學卓越,書畫音樂詩詞篆刻樣樣精通。惜才助學,風骨清峻,超然卓拔,為後生之楷模。盛年出家,拋妻別子,剃度為僧,號弘一,尊弘一法師,惋惜之餘,亦多有費解。一曲《送別》意蘊風雅,幽怨纏綿,曲盡人間蒼涼。
  • 《送別》歌詞完整版由李叔同創作 樸樹唱到泣不成聲
    網友們紛紛留言,有人盤點了樸樹過往曾經「送別」的友情、愛情甚至相伴幾十年的金毛犬,他曾經經歷的各種離別。網友們在全球各個角落,陪著樸樹一起流淚。記者 張娜 《送別》在杭州寫下李叔同含淚而作  樸樹喜歡《送別》不是秘密。他曾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說過:一生能寫出這樣的歌詞,死而無憾。
  • 李叔同經典的《送別》背後的感人故事,你了解多少?
    在如此眾多的詩詞中,有一首詩顯得如此唯美且意境悠長,這便是李叔同的經典之作《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