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給我們的印象都是柔弱的,而他恰恰相反,被後人稱為文武將領,既能吟詩作對,也是上陣殺敵,他就是辛棄疾。
辛棄疾是我國著名詩人,但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出他有過一段時間的軍旅生活,並且還上過戰場,與敵人展開搏鬥。
公元1181年~公元1192年,辛棄疾被彈劾後,便被免去了官職,隨後一直在帶湖一帶居住。在這期間,辛棄疾看起來已經是閒散之人了,沒有朝堂之事來煩憂,而實際上,他內心卻是猶豫的。他是個極為愛國的人,國家的局勢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卻也遭受免職。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上片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
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那時的辛棄疾,空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卻不知何為「愁 」,為了抒發一段所謂「愁情 」,他是「愛上層樓」。
隨著年歲的增長,經歷了種種事情,處世閱歷漸深,對於「愁」字才有了真切的體驗。
辛棄疾懷著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 。
誰知,皇帝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洩」,心中的愁悶痛楚豈是這一個字能說盡的?
「而今識盡愁滋味」,一個「盡」字,包含著他諸多複雜感受。而兩句「 欲說還休」,更是訴出了想說又不能說的無奈。
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稼軒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無言、無奈。
辛棄疾的這首詞,也算是說出了很多人的經歷吧,但是,言語多多,只有自己經歷了才懂其中的悲涼與無奈。
辛棄疾的詩風我們都知道是非常豪放大氣的,一腔熱血、慷慨激昂,有著強烈的愛國之情。但是就是這樣一位豪放派的詩人,卻能寫出如此細膩感情的家庭溫暖的詞,可見他對這種美好生活也是非常充滿嚮往的。
辛棄疾一生的詞作都記錄在了《辛棄疾詞傳》中,這本書記載了他生平的詩詞和人物傳記。細細翻閱能夠讀懂辛棄疾一生的所有才情壯志,更加了解這位詩人。
這一套書中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和《蘇軾詞傳》,都是我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詩人,一同領略他們那充滿傳奇的一生。特別是蘇軾和辛棄疾兩人合稱為「蘇辛」,譽為「詞中之龍」。
如今教育也側重對古詩詞的考察,可以理解為誰把握的詩詞多,誰就搶佔了先機。多閱讀詩詞也能增長我們的才情。
六本書一共僅需79元,就能夠讀到這6位大詩人的傳世名作,領悟這些名人的人生真理,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