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和秦觀應該算是蘇軾門下最出名的兩個學生。
眾所周知,蘇軾是全才,詩、詞、書法、繪畫、散文,無所不精。
作為他的弟子,黃庭堅在書法和詩歌創作方面的成就絕不亞於其師,兩宋影響力最大的詩歌流派,便是以黃庭堅為開山祖師。
而至於秦觀,更多的成就則是在詞的創作方面,被後世尊為婉約詞派的一代宗師。
同為蘇軾門人,兩人的交情可想而知。
1093年,支持舊黨的高太后去世,哲宗繼位,重新啟用新黨人士。
第二年,包括蘇軾、秦觀在內的一眾元祐黨人紛紛被貶。
貶謫途中,秦觀寫下一首《千秋歲》,道盡了一生的愁苦。
十年後,黃庭堅在友人處讀到了秦觀的這首《千秋歲》,有感而發,便依著他的韻也填了一首《千秋歲》。
後人常將這兩首詞放在一起比較,高下立見。
先來說說秦觀的《千秋歲》。
上半闋描寫的是眼前的春景,一個「亂」字,一個「碎」字,表面看來寫出了春的熱鬧,實際卻是樂景襯哀情。
緊接著幾句,詞人通過「借酒消愁」的場景,淋漓盡致地表達天涯漂泊,知交零落的悲痛之情。
下半闋,詞人先是回憶了往昔的歡樂時光,然而一句「今誰在?日邊清夢斷」瞬間將他拉回了現實。
今昔對比,往日有多美好,如今回想起來便有多痛苦。
春光流逝,前途茫茫,最後詞人忍不住發出了「飛紅萬點愁如海」的感慨。
最後一句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李煜的絕筆之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可見詞人的愁苦是有多深。
這首詞,就藝術手法而言,一唱三嘆,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最後又以景結情,創造了餘味無窮的境界,是抒情詞中的千古名作。
再來看看黃庭堅的這首和詞。
黃庭堅寫這首詞時,秦觀已去世整整四年。
1104年,黃庭堅被貶宜州,途經衡陽,當時好友孔毅甫任衡州知州,他在孔毅甫處看到了秦觀10年前所寫的《千秋歲》,想到昔人已逝,感慨萬千,便寫下了這首和詞,既抒發了貶謫的悲憤之情,更表達了他對好友的深切悼念之情。
詞的上半闋主要追憶兩人當年同朝為官,同進同出,對酒當歌的快意人生。可是後來,他們先後被貶,流落天涯,如今又陰陽相隔,詞人心中的悲痛,不言而喻。
接著下半闋通過描寫友人的離世,表達了無限的哀悼、痛惜和懷念之情,最後的「波濤萬頃珠沉海」與秦觀的結句有異曲同工之妙,意在突出其情感的無窮無盡,深不可測。
後人對這兩首詞一直爭議不休,最典型的是陸遊和辛棄疾。
根據明朝沈際飛的《草堂詩餘新集》記載:「公與稼軒論少遊、魯直《千秋歲》,公推少遊,軒推魯直,數年無辯。」
而根據歷代文人的點評來看,顯然是秦觀的這首《千秋歲》更勝一籌,在王兆鵬所編的《宋詞排行榜》,秦觀的這首詞位列第四十二位,而黃庭堅卻是榜上無名。
很多人都說這兩首詞高下立見,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第一,黃庭堅更擅長寫詩,而他寫詩提倡的是「點鐵成金、奪胎換骨」,注重文字的推敲,而詞更講究的是意境。
從這方面來說,黃庭堅這首詞所營造的意境,是遠不如秦觀這個婉約派宗師。
第二,很多人都難免會先入為主,所以和詞(詩),除非有特別的亮點,否則是很難超越前一首。
例如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為何能超越章質夫的原詞?除了名人效應外,更多的是因為這首詞讓人眼前一亮,「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將無情之花化為有情之人,是詠物詞中的千古絕唱。
而再看黃庭堅這首和詞,雖也情真意切,卻並沒有超越秦觀詞的亮點。
故而後人都更推崇秦觀的《千秋歲》。
不知對於這兩首《千秋歲》,你更喜歡哪一首呢?
-END-
作者:解憂詩詞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