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晚年被貶,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卻一語成讖,預言了自己的死亡

2020-12-14 解憂文史

秦觀,字少遊,又字太虛,都是偏朦朧的風格,和他的詞風一樣幻緲,因而被尊為婉約派的一代詞宗。秦觀的詞有一種久別重逢的味道,「漠漠輕寒上小樓」的風味,「寶簾閒掛小銀鉤」的情致,「金風玉露一相逢」的歡喜,「又豈在朝朝暮暮」的寬徹,仿佛都一一跑進了我們的內心,淡淡的,暖暖的。

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深受蘇軾的賞識,並通過蘇軾的引薦而一步步走向政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說,秦觀與蘇軾的仕途命運是連在一起的。秦觀卒於1100年,可在1095年的晚年仍因新舊派爭而與蘇軾一同被貶黜。流放途中,少遊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卻一語成讖預言到了自己的死亡。

《好事近·夢中作》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

飛雲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好事近」是詞牌名,與其美好的寓意相反,不少詞人以此為題,恰恰寫的是悲傷的故事。比如晚年孤苦的李清照就曾寫下一首《好事近·風定落花深》,悲色不減《聲聲慢》。同樣地,秦觀的「好事」亦令人感慨萬千。

秦觀當時被貶監處州酒稅,恍惚間於睡夢中來了一次詩意的旅遊,人生低谷卻臆做美妙之夢,懷想起往日種種,難免心生感傷,遂記夢而作,寫下了這首浪漫奇詭、意境深微的詞。

秦觀的這場夢果真愜意灑脫:春天裡百花齊放,絢爛奪目,雨水將它們打落,為春路增添花朵,這些花掠動了滿山的春色,溪水深處,有聲聲黃鸝叫。這幅春景圖夠美夠浪漫,秦觀一反雨打落花的尋常思路,偏偏說雨水催花,構思精巧,頗有風趣。一個「動」字精絕不已,它將春色由靜態化為動態,使畫面變得更加活潑、生動。

下片裡,秦觀的筆端開始向魔幻主義靠攏,他看到飄動的雲彩毫不避人,竟當著少遊的面兒變幻體態,時而如龍飛蛇舞,時而倏忽消失不見,只留下一片蔚藍澄碧。顯然,這是秦觀的主觀幻想,唯夢中才可隨心。

「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大醉後便隨意躺臥在古藤綠陰之下,全然不顧南北。表面上,秦觀這是在抒發忘我的閒適情懷,舉杯豪飲,醉臥樹下,不知南北,物我兩忘,豈不快哉?然而,秦觀最擅長的一件事就是寫自我痛苦,而不管詞的風格是憂是喜。

黃庭堅同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亦是秦觀的好友,他就曾以詩的形式評價過最後一句:「少遊醉臥古藤下,誰與愁眉喝一杯?」或許尋常人不會發覺異常,而身為知己的黃庭堅卻早已察覺,看似豪放灑脫的醉漢的雙眉,卻是緊緊鎖閉的。

巧合的是,這一句意外地預言了秦觀的死亡。從監處州離開後,秦觀又歷經郴州、橫州、雷州等地都相安無事,偏偏到了滕州,秦觀才駕鶴仙去,因而詞中的「醉臥古藤」便成了詞讖,而「了不知南北」則隱喻的是死亡。據說,秦觀去世前曾口渴索水喝,但水拿來後,人們就看到他面帶微笑而去,這與他臥古藤而去的意境可有一比。

秦觀,素有古之傷心人之稱,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經常在詞作中寄予身世感慨,雖然一語成讖是巧合,但也算是一個比較符合他風格的巧合了。拋去這一傷心情節,單就此詞的藝術性而言,意興飛揚,縝思奇絕,亦值得一讀。

相關焦點

  • 柳宗元很冷門的一首詩,卻一語成讖,預言了自己的死亡
    漢語詞語中有一個詞詩讖,是指作詩無意中預言、預兆了後來發生的事,一般都是一些「兇」事,不吉利的預言。它與成語一語成讖的意思相近,又略微有些不同。一語成讖所涉及的人群範圍更廣,詩讖則一般特指詩人寫詩,預言了對自己不利的事件。
  • 詩人「一語成讖」,仿佛預告自己的死亡,驚到難以置信
    杜牧這次是從湖州回京,拜為中書舍人,結果回京後果真病逝,真是一語成讖,讓人幾乎不能相信。他曾經做了一個夢,醒來之後就手填了一首詞:「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飛雲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公元1100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繼位,大赦天下。秦觀在奉詔北返途中,經過藤州,竟就死在了這裡的光華亭,果然是長臥「古藤陰下」了。
  • 秦觀被貶後寫下一首千秋歲,十年後黃庭堅寫下同名詞作,高下立見
    而至於秦觀,更多的成就則是在詞的創作方面,被後世尊為婉約詞派的一代宗師。 同為蘇軾門人,兩人的交情可想而知。 1093年,支持舊黨的高太后去世,哲宗繼位,重新啟用新黨人士。 第二年,包括蘇軾、秦觀在內的一眾元祐黨人紛紛被貶。
  • 李清照受丈夫冷落,寫了一首詩抱怨,沒想到一語成讖
    李清照作詞獨闢蹊徑,以俚俗之語成清麗之句,典雅婉約,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成就了兩宋詞壇婉約派的巔峰。其傳世的詞雖只有四十多首,但每一首都是傳唱千古的精品。《聲聲慢》、《醉花陰》、《一剪梅》、《如夢令》等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千古名作。正是這些詞作讓李清照成為名副其實的婉約派一代詞宗,博得「千古第一才女」的稱號。
  • 秦觀寫下一首詞,最後兩句流傳千古,蘇軾愛不釋手
    「三絕碑」所謂「三絕」即秦觀的作詞、蘇東坡的跋、米芾的書法。眾所周知,秦觀,字少遊 ,他是蘇軾的門生,相當於蘇軾的學生。秦觀寫了一首詞,老師蘇軾非常喜歡,在秦觀去世後,蘇軾將其中的句子寫在扇子上,以示不忘。是什麼樣的作品,能得到蘇軾的青睞呢?
  • 【妙語聯珠】一語成讖
    妙語聯珠  一語成讖  文|嘉南  讖,這個字許多人不識,念作「趁」。讖語,就是不好的預言。多是無意間說出,沒想到日後竟成了暗合人生命運的「結論」,頗具神秘色彩。  歷代都不乏這樣的故事。最早在秦代就有人傳出「亡秦者胡也」的謠言,秦始皇以為是胡人,就連年與匈奴交戰,沒想到自己的「萬世江山」竟然丟在兒子胡亥的手中,這才恍然大悟;而據傳說,葉赫那拉的酋長臨死前也曾高呼:「我們就算只剩一個女人,也要滅掉愛新覺羅」,誰也沒當回事,可最後到了慈禧,人們都驚嚇於這句讖語。  五代時某年除夕,蜀後主孟昶在宮外貼下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 秦觀的一首千古傷心詞,字字句句浸透憂傷,蘇軾讀後也悲痛不已!
    今天,「文化點心鋪」要與大家分享一首秦觀的千古傷心詞,字字句句浸透憂傷,蘇軾讀後也悲痛不已。全詞如下:踏莎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 一語成讖的來歷
    讖就是預言的意思,預言真的這麼準嗎?俗話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人類的預言文化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全面演繹著中華文明的進步,唐代從大唐十二帝的預言開始到「唐三世後,則女武王代有天下」等等,這些預言或真或假,都體現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之久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
  • 七夕夜,秦觀思念愛人,寫下一首名作,詞絕美卻讓人想哭
    我想,一代詞宗秦觀,或許最懂其中滋味。古代當官的男性,46歲算是正壯年的時候。而在志得意滿時突然被削職,一貶再貶,這應該是妥妥的中年危機了吧?事業上遇到中年危機有多可怕?這一年的七夕,夜涼如水,48歲的秦觀一個人抬頭望月,內心孤獨,一時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詞。詞句是真美啊,但旁人看了卻忍不住想哭。
  • 秦觀在旅館隨手寫下一首詞,不想師傅蘇軾愛不釋手,還寫在扇子上
    但是有一個人,他是蘇軾的徒弟,秦觀。雖說對他的名字我們可能不感冒,但是他的詩詞我想應該都不陌生吧,不論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還是"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這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作品。蘇軾對秦觀都是非常喜歡的,秦觀的一首詞,蘇軾曾將它寫在扇子上。
  • 歷史上十大「一語成讖」的預言
    這些讖語有些事人為杜撰,完全為了政治服務;有些則是無稽之談,恰好被後來的歷史印證了,就成了「一語成讖」。我們來看看歷史上十大「一語成讖」的預言。一、帝傳三世,武代李興。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初,長安城中出現了「太白屢晝見」的天象。太史據此佔卜得出了一個「帝傳三世,武代李興,女主昌」的卜象。
  • 李白從長安被貶長沙,途經黃鶴樓聞笛賞花,感慨之餘寫下千古名作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而且還因此留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當年他從長安被貶長沙,途經黃鶴樓上,和朋友一起聞笛賞花,感慨之餘寫下千古名作。不過從他的字裡行間,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有一絲淡淡的哀愁,貫穿在整首古詩當中。就好比一個強顏歡笑的人,始終無法掩蓋他內心裡深藏的失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唐代:李白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蘇軾「不知羞」的一首詩作,醉酒失態做了一個動作,卻成千古名作
    年屆不惑,他被貶黃州,卻自力更生,開闢出一片山地,不僅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還成就了許多偉大詩篇;黃州豬肉賤,滿大街跑的都是沒人要的流浪豬,蘇軾腦袋一拍,發明出了一道東坡肉,流傳至今。臨近晚年,他又被貶到遙遠的「嶺南」,似乎要葬身此地。
  • 李白遙知好友被貶官,深情寫下一詩,短短28字成千古名作!
    然而王昌齡的仕途之路並不是一馬平川,而是幾經浮沉,或許正是因為相同的人生際遇,讓他與小自己11歲的李白成為至交好友。就在唐玄宗十二年,當王昌齡又一次由江寧丞貶為龍標縣尉這個消息傳來時,遙在揚州城的摯友李白悲傷不已,遂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 蘇軾最心疼的詞人,做了個美夢寫下首絕美之作,5年後竟一語成讖
    可嘆進士及第後的他仕途卻滿是波折,但是秦觀不是蘇軾,沒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他的快樂在貶謫流放中慢慢消磨。秦觀一生多悲苦,對於現實的無奈和失望,讓他的詞作別具一格,也讓他成為宋代詞壇真正的高手。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秦觀的一首對於夢境留戀之詞,卻怎料這首詞結尾一句卻一語成讖,似乎早已註定了他的結局。
  • 最文藝的皇帝之宋徽宗:一語成讖,藝術預言了歷史
    在歷史上,一語成讖的事情不少。比如漢獻帝元年,長安城傳出童謠:「千裡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預言了董卓亂政,及迅速敗亡的結局。 似乎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但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其實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統一。
  • 秦觀被貶郴州,無奈寫下一首詞,引起了不少失意之士的共鳴
    於是,這些貶謫文人便將自己仕途的不幸,轉化為詩歌創作的動力,把詩歌創作看成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而由於文人自身性格上的差異,他們被貶後精神世界的構造也不盡相同。簡單的可以概括為消極避世、積極用世兩種。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點絳唇·桃源》,便屬於其中消極避世的一種。它出自於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的北宋著名詞人秦觀之手。
  • 李白登黃鶴樓,聽見有人在吹笛子,有感而發寫下一首千古名作
    而今天介紹的這首《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便是李白遭到貶謫後,於黃鶴樓上聽到別人吹笛子所寫下的千古名作。《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唐肅宗乾元元年,五十多歲的李白因為永王的事件受到了連累,無緣無故被扣上一個「附逆」的罪名而不得已被流放在夜郎,而這首詩是一首很典型的借景抒發愁苦的作品。首句「一為遷客去長沙」是說,一旦遭到了朝廷的貶謫,那便好似賈誼被貶到了長沙一樣。
  • 白居易離別京城玩夠了還想回去做官,一首詩14字卻一語成讖
    但這樣的人生經歷,白居易也並非一路順風順水,在他晚年的時候也曾經經歷過被貶。雖然經歷被貶,但是那顆炙熱的的愛國忠君之心,促使他渴望他能夠再一次的成長起來,能夠渴望再一次的回到京城。再一次的渴望能夠在仕途中都做出一些事情,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一首唐詩寫於他老年被貶之時,其中表達了一種恬淡的生活態度。
  • 蘇軾半夜醉後回家,被關在門外,寫下一首詞卻成千古名作
    他將別人眼中的苟且,活出了自己的瀟灑。這份豁達和超然,令人不服都不行。他曾在半夜醉酒回家,被書童關在門外,卻寫下了一首千古名作,讀後發人深省。這首詞名為《臨江仙》。「烏臺詩案」是蘇軾一生的分水嶺,他因此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剛到黃州的時候,他住在了定慧院。不久後,他的家人也來到了黃州,在太守徐君猷的幫助下,一家人遷到了臨皋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