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自諸葛亮(181-234)名篇《誡子書》,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告誡兒子如何做學問。
在我的文章裡,曾經提到過,古人所謂的「學問」跟我們今人所指不一樣,除了「知識、學識的含義外,更包括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和個人修養」,此處再次強調,便於讀者在讀古文時能更準確的理解古人所表達的意思。
01
古有名言「但在流傳不在多」。
諸葛亮一生戎馬倥傯,不以文名(當然是因為他的功業蓋過了文章),所書多為「半公半文」之「表」「書」類。但是,《出師表》兩篇及這篇《誡子書》,可謂「不為文學而文學」的寫作,卻成為千古名篇,不但前無古人,也可以說後無來者,勢必將永遠流傳下去。
《誡子書》當中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以及「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更是常見於當今社會的辦公室和居家書房。
但是,恐怕我們不少人都只理解到了諸葛亮這句話(古文)的表層意思,沒能理解到其真意。在此,筆者不揣冒昧,行文見笑於方家。
正確理解「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關鍵在於「靜」字和「儉」字。
02
我們多數人把這個「靜」字理解為「安靜」,更進一層的呢理解為「內心的寧靜」,前者是謬誤,後者還不夠、稍顯膚淺。
「靜」是儒釋道三家均倡導的自我修行方法——這實在是非常的難得,從不苛責的角度來看,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做真理來看待。
不論儒釋道,在修養層面,這個「靜」字古人要表達的意思是一種理想的形而上的觀念和狀態,就是一個人的心底已經沒有了一絲一毫的慾念,有那麼一丁點佛家「入定」的意思,至少是「入定」必須經歷的過程和狀態。
我們先來簡單說說這個「欲」字。
「欲」的意思毫無疑問指的是「欲望」。道家和佛家關於「欲」的論述汗牛充棟、俯拾皆是,我們撇開這兩家,從離我們常人更近的儒家來簡單談一談。
大家或許都知道,「存天理,滅人慾」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他認為「聖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慾」,「學者須是革盡人慾,復盡天理,方始為學」(這個「學」就是「學問」,就是筆者前面解釋過的意思,再次提請大家注意)。
朱熹的意思其實完全承續了諸葛亮的意涵,但是在諸葛亮「學須靜也」的層面做了過度拔高,因此在筆者看來「失了火候」「走火入魔」,反而謬以千裡。
筆者就非常贊同明代中期出現的「心學」對此的理論論述,心學肯定情慾、追求個性解放,因此心學認為:情與性不可分割,眾人皆有的情感就是與生俱來的人性;欲與理並不對立,眾人共有的欲望就是倫理的範圍。
筆者認為,從根本上滅情絕欲,是違背人性、違反天理的,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既不現實,也不合理。我們修身養性,應以公允無私、淡泊寡慾為目標,不能拋棄一切情感意趣,變得枯燥乏味、不近人情。
我們由「靜」說到了「欲」進而又說到「性」和「情」,這幾方面實在是古人(不論儒釋道)時常探討、爭論的極大的哲學命題。在此不做過多探究。
回到我們的主題「靜以修身」,「靜」肯定指的是摒棄欲望,至少我們可以在「修身」「做人做學問」的過程中將「摒棄欲望」作為一種方法。
佛家有一則著名的公案:
慧能去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盤經》,有幡被風吹動,因有二僧辯論風幡,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爭論不已。慧能便插口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動!大家聽了很為詫異。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個公案深刻地刻劃出萬物皆空無、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義。
近代文化名人、傳奇人物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動」就是指心動,心動就是產生了欲望。
03
我們再來說說「儉以養德」。
關鍵在這個「儉」字。
古文裡面「儉」與「簡」互為通假,兩個字的意思在古文裡基本是一樣的,都含有「簡單、節儉」之意。且這個「節儉」不僅僅是指物質上的節儉,包括了精神等非物質形態的節儉,比如節約「力氣」、節約「精神」、節約「話語」等等。這一點讀者朋友在閱讀古人典籍時務必留意。
孔子經常提到的「簡」與老子時常提到的「儉」就完全是一個意思。我們現在書寫的「大道至簡」,按照老子的用詞習慣,就更應該寫作「大道至儉」,但表達的意思別無二致。
因此,「儉以養德」其實更多的並非指物質上的「節儉」,更多的是指精神層面等非物質形態的「節儉」。
「儉」字在道家用得是最多的,諸葛亮無疑是道家中的傑出人物。對於「儉以養德」,我們切不可粗淺的理解為「物質上的節約就可以提高道德修養」,如此,差距就太大了,於我們自身修養的提升也毫無益處。
道家非常注重非物質形態上的節儉,比如「養氣」「養神」「養心」,就是「增加氣」「增加神」,那麼減少消耗(節儉)自然也是「增加」的一種方式。諸葛亮的「儉以養德」,更多強調的其實就是「養氣」「養神」「養心」。
在「養氣」「養神」的方法上,道家非常強調一點,也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那就是少說話、更不要去說些廢話。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易經》)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
「開其兌,濟其事,終生不救。」(《道德經》)
這句話與我們密切相關,筆者解釋一下:「兌」是指八卦當中的「兌卦」,在我們人體部位就是指「口」。整句話的意思就是:整天話不停、忙忙碌碌事不停(濟其事),那麼這一輩子就無可救藥了(指生命層面)。因此,道家堅信一個觀點:話太多的人不能長壽。故而也有「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這麼一句名言。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孔子)也是孔子極其主張的一種行為方式。
只要不是刻意為之,經歷風霜後的「沉默寡言」實在是一種極高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