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小記者: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020-12-21 瀟湘晨報

「一粥一飯,但思處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是幾百年前朱子用來警戒家中子弟要懂得節約的家訓,知道每一粒糧食,每一根絲線的來之不易。

節約自古以來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理學大家程頤「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如談笑三國的臥龍先生諸葛亮也告誡自己的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還有如華夏幾乎人人會背的李紳《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短短二十字卻道盡了生活之艱與糧食不易。在古時有人餓死是常有的事,即便是現代社會高度發達的經濟下也依舊存在著許多吃不飽飯的人。

據統計一個人一日三餐少浪費一粒米,全國一年就可以節省3240萬斤糧食,這些糧食可供9萬人吃一年!而根據央視報導中國每年浪費糧食800萬噸,夠2億人吃一年。這是一個多麼龐大多數子啊!糧食浪費已然成為一個在社會長期存在的通病,就拿學校來說,光是每頓飯所浪費的糧食就不計其數,用我在學校的親身感受來說吧,首先是高中部的學生可能是因為經歷的多了,基本上都有節約的意識。所以一天下來剩飯剩菜也不會太多,可初中部的同學卻不相同。有一天我去初中部食堂吃飯徹底刷新了我的認知觀,那天,我打好飯坐下後,在我旁邊有一個看上去像初二的男同學也是剛打好飯坐下沒多久,吃了幾口後竟起身把飯倒了。這般姿態讓我瞠目結舌,我不禁反思到底是我變了還是這時代變了。因為地處山區農村地域,所以國家每年都對初中生有補助,所以初中的學生基本上吃的都很不錯,可浪費現象總是屢見不鮮。我曾問過我所認識的幾個初中學弟,他們告訴我說食堂打的飯很多都吃不完,有人則是不夠吃又抹不開面找多的同學扒一點。就再次添飯又吃不了,只能倒掉。我當時在心中默默地說了一句,「面子那麼重要嗎?」回想我初中和高中的同學們只要不是身體生病的,吃不完和不夠吃的飯菜基本都是相互扒的,這樣既不浪費糧食也不費錢。但面對這種問題我也只能感到深深的無奈,我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也改變不了什麼。我最多保證自己和身邊之人不浪費,這已經是我能力範圍之內最大的努力了。

回想新中國建國初期中國人民還處於勉強有口吃的,絕大多數人還在有上頓沒下頓的狀態。可這一切都在28年前成功解決,解決問題的便是被萬千網友譽為當代「神農」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爺爺以耄耋之齡尚且親自下田,為了更加高產和更適應環境的水稻所研究,就是為了人們能不在挨餓。每當這時我不禁憤懣的想到,人們對於餐桌上的浪費難道就不會心懷愧疚嗎?想我泱泱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中,一直以禮儀之邦著稱,在古代每一粒糧食都是那麼珍貴,可到了現代社會人們卻如此浪費糧食。由點入面,長此以往消耗的不僅是糧食,浪費的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真正長存的底蘊。

但,有些事往往就是那麼不盡人意,這世間沒有絕對的事物,沒有絕對的黑,也沒有絕對的白。人無完人,絕對的不浪費是不可能存在的。用我自己來說偶爾沒有辦法或者特殊情況也下是會倒的,但我們要做的便是儘可能的縮小這個範圍和頻率。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減少到飯的量和次數的話那麼節約下來的糧食是非常可觀的。

在文章的最後便以諸葛先生的話與諸君共勉「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趙亞璣

作者系雲南省保山第九中學高二年級73班學生

指導教師:趙興傑

【來源:保山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古人的修身之道,即使在今天,對於我們也是有著巨大的啟發的。只是如今的我們,太過忙碌浮躁,急功近利,對於古人的教誨,認為已經過時了,難以與當今的時代所契合。
  • 做明志以致遠的自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就是如此。 漢語成語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於諸葛亮《戒子書》。原文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此文的本意是: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只有如此,方能明志以致遠。實則,這一成語本自早期道家、儒家的思想學說。
  • 做明志以致遠的自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就是如此。漢語成語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於諸葛亮《戒子書》。原文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此文的本意是: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只有如此,方能明志以致遠。實則,這一成語本自早期道家、儒家的思想學說。
  • 被誤讀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自諸葛亮(181-234)名篇《誡子書》,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也談對「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理解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自其寄給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書信《誡子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其一生為國,鞠躬盡瘁,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諸葛瞻,才有了寫下這篇傳頌千古的名文。字字句句 飽蘸著一個父親對孩子無災無難到公卿的強烈願望。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說說家風家訓事
    主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誡子書 [ 漢 ]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 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 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2020年11月18日,由湖北恩施鹹豐縣政協辦公室、縣委組織部、縣統戰部及編辦主辦、高樂山鎮民族中學承辦的道德講堂如期舉行,全校師生及家長代表共有近2400人參與活動,本次道德講堂的主題是「儉以養德」。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寧靜才能致遠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是諸葛亮《誡子書》中的一段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意就是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儉,是如何與養德掛鈎的?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古人的修身之道,即使在今天,對於我們也是有著巨大的啟發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靜,為何可以修身呢修身,首先是一個「靜」字。如果內心被各種雜念打擾,那麼,就無法去思考是與非。只有心無旁騖,才能深入去思考事物的本質。
  • 經典家風家訓 · 雲誦讀 | 楊麗萍:《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小編說:今日主播:楊麗萍《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好家風篇目是《靜以修身三國·諸葛亮《誡子書》中有這樣一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意思是說「君子的品行,用恬靜思索來完善自己 ,用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安守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
  • 經典誦讀:副院長薛剛雲誦讀《誡子書》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今天西安市第四醫院·西安市人民醫院副院長薛剛與大家分享: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
  • 【清風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交不遺舊言不崇華
    【清風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交不遺舊言不崇華 2020-07-13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君子行不言之教: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作者:劉瑞中國古人提倡「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君子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所做所為是否符合天理。如果不修德,就會放縱個人的欲望,就會因迷失自己而墮落。商湯說過:「人照一照水,就能看清自己的容貌;看一看民眾,就可以知道國家治理的如何。」
  • 每日格言學習,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每日格言學習,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格言欣賞:善有善報。Do well and have well.懷疑是知識的鑰匙。
  •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自諸葛亮《誡子書》,強調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這既是諸葛亮一生清廉自守的深刻總結,更是他對後代的諄諄教誨,成為千古名句而為後世所稱道。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身就是自律,就是克制自己的物慾,人的物質欲望太強了,就會使人有貪慾,節儉才是美德,身體就是做好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才是人生真諦,也是人生的辯證法,更是一個人的處世之道。可見,要做到寧靜,就要修身,要從養德做起。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慎言處世,方為君子
    在這一時期,最富傳奇色彩的就是諸葛亮,諸葛亮也的確足夠傳奇,《三國演義》當中的對其刻畫十分突出,諸葛亮不僅有著很強的謀略能力,軍事才能卓越,而且教子有方,諸葛亮的《誡子書》值得每一個父母進行學習,《誡子書》的開篇一句便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經典家風家訓 · 雲誦讀(13)】吳安苗: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小編說:今日主播:吳安苗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王丹丹) 【家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當今社會處於物質高度發達的狀態,大部分人都享受著安居樂業的太平生活;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沉迷物慾,迷失自我,以驕奢炫富為榮,甚至一切向「錢」看。這個時候,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家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就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教育價值。何謂靜?每天花些時間靜下心來,或三省吾身思考做人做事的不足之處並加以修正;或未雨綢繆做好規劃,做到凡事謀定而後動。
  • 家風美文:夫君子之行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家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在孔子看來,君子就是仁義禮智的擔當者,若人人都能做到行君子之風,則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良方雖不曾從父母口中說出,但他們的言行舉止處處都告訴我們,在這個浮躁而又喧囂的時代,如何鬧中取靜,如何嚴於律己,寬厚待人。靜以修身。遇事多靜思反省自己,謹言慎行、自覺自律、寬以待人、嚴以律己,這樣的人就是君子。
  • 正確理解「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對提高個人修養及智慧大有益處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自諸葛亮(181-234)名篇《誡子書》,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