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但思處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是幾百年前朱子用來警戒家中子弟要懂得節約的家訓,知道每一粒糧食,每一根絲線的來之不易。
節約自古以來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理學大家程頤「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如談笑三國的臥龍先生諸葛亮也告誡自己的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還有如華夏幾乎人人會背的李紳《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短短二十字卻道盡了生活之艱與糧食不易。在古時有人餓死是常有的事,即便是現代社會高度發達的經濟下也依舊存在著許多吃不飽飯的人。
據統計一個人一日三餐少浪費一粒米,全國一年就可以節省3240萬斤糧食,這些糧食可供9萬人吃一年!而根據央視報導中國每年浪費糧食800萬噸,夠2億人吃一年。這是一個多麼龐大多數子啊!糧食浪費已然成為一個在社會長期存在的通病,就拿學校來說,光是每頓飯所浪費的糧食就不計其數,用我在學校的親身感受來說吧,首先是高中部的學生可能是因為經歷的多了,基本上都有節約的意識。所以一天下來剩飯剩菜也不會太多,可初中部的同學卻不相同。有一天我去初中部食堂吃飯徹底刷新了我的認知觀,那天,我打好飯坐下後,在我旁邊有一個看上去像初二的男同學也是剛打好飯坐下沒多久,吃了幾口後竟起身把飯倒了。這般姿態讓我瞠目結舌,我不禁反思到底是我變了還是這時代變了。因為地處山區農村地域,所以國家每年都對初中生有補助,所以初中的學生基本上吃的都很不錯,可浪費現象總是屢見不鮮。我曾問過我所認識的幾個初中學弟,他們告訴我說食堂打的飯很多都吃不完,有人則是不夠吃又抹不開面找多的同學扒一點。就再次添飯又吃不了,只能倒掉。我當時在心中默默地說了一句,「面子那麼重要嗎?」回想我初中和高中的同學們只要不是身體生病的,吃不完和不夠吃的飯菜基本都是相互扒的,這樣既不浪費糧食也不費錢。但面對這種問題我也只能感到深深的無奈,我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也改變不了什麼。我最多保證自己和身邊之人不浪費,這已經是我能力範圍之內最大的努力了。
回想新中國建國初期中國人民還處於勉強有口吃的,絕大多數人還在有上頓沒下頓的狀態。可這一切都在28年前成功解決,解決問題的便是被萬千網友譽為當代「神農」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爺爺以耄耋之齡尚且親自下田,為了更加高產和更適應環境的水稻所研究,就是為了人們能不在挨餓。每當這時我不禁憤懣的想到,人們對於餐桌上的浪費難道就不會心懷愧疚嗎?想我泱泱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中,一直以禮儀之邦著稱,在古代每一粒糧食都是那麼珍貴,可到了現代社會人們卻如此浪費糧食。由點入面,長此以往消耗的不僅是糧食,浪費的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真正長存的底蘊。
但,有些事往往就是那麼不盡人意,這世間沒有絕對的事物,沒有絕對的黑,也沒有絕對的白。人無完人,絕對的不浪費是不可能存在的。用我自己來說偶爾沒有辦法或者特殊情況也下是會倒的,但我們要做的便是儘可能的縮小這個範圍和頻率。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減少到飯的量和次數的話那麼節約下來的糧食是非常可觀的。
在文章的最後便以諸葛先生的話與諸君共勉「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趙亞璣
作者系雲南省保山第九中學高二年級73班學生
指導教師:趙興傑
【來源:保山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