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頌》是一部成功地表現山東地方特色的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它的問世在山東民族管弦樂發展史上有著特殊意義。《泰山領》從誕生至今有40多個春秋了,但仍然保持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創作這部民族管弦樂組曲的三位著名作曲家,因長期生活、工作在山東,他們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民間音樂素材,對山東民間音樂有著深刻的了解和認識,《泰山頌》的成功,
說明了在音樂創作中作曲者對民間音樂知識積累的重要性。故而,本文試圖對這首作品進行音樂美學鑑賞與探討,使大家能夠更深入地認識到山東民間音樂的豐富內涵和音樂創作中民間音樂知識積累的重要作用。
一、創作始末
《泰山頌》是一部以山東民間音樂為素材、以雄偉壯麗的泰山為背景的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創作於20世紀70年代末,由金西、徐貴巖和李鈺三位作者共同打造。而這三位作曲家雖然都不是土生土長的山東人,但由於他們長期生活、工作在山東,對山東以及山東民間音樂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認識,他們結合時代背景,在這首作品中把山東民間音樂的豐富多彩展現得淋漓盡致。
《泰山頌》這首民族管弦樂組曲和其他的藝術作品同樣,也是在一定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下誕生的。1977 年,山東省藝術館接到省委宣傳部的通知:要在建國30周年之際獻上一部反映山東地方特色的優秀器樂作品。當時,金西是山東省藝術館的副館長(長期從事山東民族民間音樂的搜集與整理工作),徐貴巖是濟南市藝術館的青年作曲家,二人不謀而合,認為:以泰山為背景
來創作一部表現山東人文風情的民族管弦樂作品。於是,金西與徐貴巖就落意接受了這一任務,並且開始醞釀。為了使作品更形象生動地突出每個樂章的主題,他們還共同合作寫了四首五言律詩,以確定每個樂章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創作《泰山頌》的另一位曲作者李鈺,當時是山東藝術學院的教授兼民族樂隊的指揮,在創作過程中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三位作者,為了譜寫這部作品,更好地捕捉到描寫泰山的真實靈感,曾兩度專程前往泰山採風走訪,
在幽靜的泰嶽環抱之中磋商構思和驗證他們的創作成果。經反覆推敲和不斷加工,終於1979年8月完稿。先由山東藝術學院民族樂團試奏,1981年由中央民族樂團演奏、鄭世春指揮,且由中國唱片社錄製成唱片,復經日本JVC製作為立體聲唱片,由香港唱片公司發行。
1982年12月,指揮家秦鵬章應香港中樂界的邀請,在香港術荃灣大會堂隆重舉行首次公演這部作品,獲得好評。之後《泰山頌》便經常在全國各大電臺播放,直到現在,這首組曲仍然經常被搬上舞臺,深受人們的歡迎與喜愛。
二、樂曲影響
民族管弦樂組曲《泰山頌》的創作歷時三年,1979年參加了由山東省文化廳和山東省音樂家協會舉辦的向「建國30周年」獻禮的歌舞會演,榮獲一等獎。後來在北京、香港的公演中都深受歡迎,隨之在中央、省、市電臺,相繼播放介紹,在山東省文代會上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優秀作品,並被編入《中外名曲欣賞》。時至今日,《泰山頌》不僅在山東民族管弦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而且其藝術魅力也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減退,《泰山頌》已成為了山東青年民族管弦樂團的保留曲目,經常對外交流演出。
《泰山頌》的成功,使眾多作曲家深刻地認識到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性,只有具有一定的民間音樂的積累,並將這些積累形成自己的音樂語言不斷地融入到創作中,才能作出真正反映地方特色的經典樂曲,從而促進人們對民間音樂的重視與保護,在如何更好地繼承傳統與民間音樂方面,《泰山頌》這首民族管弦樂組曲,無疑堪稱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