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為什麼不能改為兩岸黃鸝鳴翠柳?
前幾天看到這個有趣的問題:杜甫詩「兩個黃鸝鳴翠柳」,「兩個」何不改為「兩岸」?兩岸是無窮數,這麼改怎麼樣?前言首先,我們先忘記這首詩是杜甫的作品,只論詩不論人。兩個改為兩岸,平仄沒有問題,對仗也沒有問題(當然,七絕也可以不對仗)。所以,從七絕的格律來說,用兩岸當然可以。不過,兩岸和兩個在意境上是有很大區別的。先把兩首詩對比一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
把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裡的「個」字改成「岸」怎麼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詩句是我們都耳聞目詳的名句,出自於杜甫的《絕句》。整首詩如下:《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友想把詩的這一絕句的上一聯改為「兩岸黃鸝鳴翠柳兩個黃鸝鳴翠柳。這一句是詩人在描寫眼前所見的近景,給人的感覺清新親切。詩人在草堂裡能聽得清清楚楚的,就是兩隻黃鸝在鳴叫,聽覺和視覺都有側重。如果寫成「兩岸黃鸝鳴翠柳」,則所寫的是遠景,著重於聽覺,而在視覺上模糊不清,數量混淆,與下聯「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的「一行」在數量的指示上相同,兩者都是不具體的數量。一行白鷺從天上遠遠飛過去,與面前不遠處柳樹上的兩隻黃鸝啼鳴戲鬧,相映成趣兒。
-
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為何是兩個而不是兩隻?杜甫有何用意?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首從小背到大的詩,可以說是朗朗上口,又十分接地氣,當初安史之亂後,杜甫得知故人的消息,跟隨回到成都草堂,面對生氣勃勃的景象時,情不自禁寫下了一組即景小詩。「兩個黃鸝鳴翠柳」,寫出了鳥兒的成雙成對,但一般來說,鳥不是用「只」的嗎?為什麼杜甫用的是「兩個黃鸝鳴翠柳」,而不是「兩隻黃鸝鳴翠柳」呢?
-
「兩個黃鸝鳴翠柳」還是「兩隻黃鸝鳴翠柳」?網友們吵得不可開交
在今日頭條上,有網友分享了自己輔導孩子作業時的尷尬場景,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老師讓家長幫助孩子預習杜甫所寫的古詩《絕句》,我一看這個作業就覺得極其簡單,為了顯示自己有文化,我豪橫地在女兒面前背誦起來,可背完以後,女兒非說我背錯了。
-
在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中
《絕句》:兩個黃鸝在唱翠柳,一條白鷺的線升上天空。窗戶裡有西嶺千秋雪,門上有東吳萬裡船。我們所學的這首四行詩是杜甫中為數不多的輕聲詩之一。當時,詩人已到了認識天命的年紀,結束了漫長的東川漂泊,回到成都茅草屋。
-
說「兩個黃鸝鳴翠柳」是杜甫對朋友的感謝,你會相信嗎?
說「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是杜甫對朋友最富有詩意的感謝,你可能不信,但是不這麼理解,有些地方還真講不通!杜甫《絕句》杜甫的這首絕句,其文筆之妙和流傳之廣都不用說了。然而,這首詩的精髓到底在哪裡?難道僅止於畫面和意境嗎?
-
杜甫的詩中少見的輕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首絕句是我們曾經學過的,是杜甫不多見的有著輕快語氣的詩作。當時的詩人,已經到了知天命之年,結束了一段較長時的東川漂流,重返成都草堂。
-
也賞析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雲詩文刊115期
也賞析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文/雲石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安史之亂平定後,廣德二年(764年)春,成都一把手嚴武復職,舉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相當現在的工業部工業司助理巡視員),杜甫跟著嚴武回到成都草堂。這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首即興小詩。
-
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大我境界
杜甫的絕句寫得很出色,在他眾多短律之中,如果問我喜歡哪一首,《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最好的。絕句也叫「截句」,是截取律詩八句中四句詩的意思,這首絕句是以律詩頜、頸兩聯的要求寫就。在詩歌中,律詩的格律要求最多,難度最大的寫法是中間兩聯,即要求上句與下句使用對仗手法。
-
杜甫七言絕句鑑賞:兩個黃鸝鳴翠柳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杜甫《絕句》這首千古名詩,歷來說者芸芸,都想從中讀出點什麼內容來。浦起龍認為,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在嚴武的幕中任職,當時嚴武再次鎮蜀,詩中的黃鸝與白鷺,一靜一動,並非閒筆,實有寓意,那時候吐蕃侵擾大唐,蜀中不靖,似乎不能久留了;離開蜀地前往東吳,是杜甫一直想做的事,但安定蜀地則是嚴武的本職,在這一點上,杜甫對嚴武不無責望。詩無達詁,以上的解釋,都無不可。
-
青島候鳥傳③|兩個黃鸝鳴翠柳,杜甫騙了我們千餘年?
寫黃鸝最著名的詩句,當屬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這首中國娃從小背到大的詩。然而,我們或許被老爺子騙了千餘年。黃鸝性喜高大、闊葉喬木,特別是楊樹、槐樹,記者拍到黃鸝均是在槐樹上(青島市區楊樹很少)。柳樹矮且葉細枝垂,黃鸝若棲於柳樹則無處藏身,於天性不符。莫非黃鸝只一次落在翠柳上,就被詩人看到了?有人說:古人楊柳不分。
-
詩詞| 絕句 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唐代: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託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窗含西嶺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溼潤的感受。
-
孩子讀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表示:這是個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但是這兩天,一位家長求助我,原來他家小學二年級孩子的一個觀點,實在是讓他無力反駁。孩子讀的是杜甫《絕句四首.其三》:《絕句》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孩子認為「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個病句,他們認為「個」字是不能用來形容鳥的。從現代漢語的規則來看,孩子說的其實也並沒有錯,如果他們在作文寫「天空有一個鳥」,大概率是會被判斷成病句的,這也正是家長們無力反駁的原因。
-
蘇軾醉酒後挑戰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寫首趣詩,令人不得不服
而本期的這首蘇軾流傳千年的小詩,我們要感謝的是酒和杜甫。一日蘇軾喝多了,睡醒時已是日上三竿,突然覺得世界很是美好,便挑戰起杜甫名篇來。他挑戰的是詩聖的《絕句四首.其三》,詩聖經歷半生漂泊,難得在成都杜甫草堂得了個安穩,心情很是美麗,於是便寫下了這組《絕句四首》,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三首,讓我們先來讀一讀杜甫的原作。
-
「兩個黃鸝鳴翠柳」好在哪裡
「兩個黃鸝鳴翠柳」好在哪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是老杜的一首絕句。小學課本裡就有。關於這首詩的評價,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老杜神作,有的認為是老杜的敗筆,甚至推出老杜不適合寫絕句這樣的說法。
-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託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窗含西嶺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溼潤的感受。
-
兩個黃鸝鳴翠柳,兩個何不改為兩岸呢?我們不是常說多多益善嗎?
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聖杜甫所作的《絕句》中的頭一句。這首小詩的創作背景是,杜甫聽聞平定安史之亂的好消息,如釋重負。他信手推開草堂的窗戶,江風拂面,精神不禁為之一振。然後,觸景生情,即興而作。原詩如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
詩詞|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杜甫《絕句》這首詩是安史之亂期間,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寫的詩,當時正是初春時節,春光明媚,萬物生機勃勃,詩人看見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直飛上蔚藍的天空。眼前的美景是如此的美麗,生動。
-
「兩個黃鸝鳴翠柳」(絕句二)
一、初讀知詩意這首詩《絕句(二)》寫於杜甫在「安史之亂」後,回到成都草堂,他當時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作者偶然所作,因為自己的內心激情,信手所寫,沒有特意想到名字題字,只用格律「絕句」來作題目。
-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譯 文兩個黃鸝啼鳴在翠綠柳枝間,一行白鷺飛上了湛藍的青天。窗口遠望見西嶺千年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萬裡赴吳的航船。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人。杜甫生逢開元盛世及安史之亂,一生顛沛流離,歷盡磨難,他的詩廣泛地記載了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被人稱為「詩史」。杜甫擅長各種詩體,詩風沉鬱頓挫,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