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裡的「個」字改成「岸」怎麼樣

2020-10-24 白馬侃詩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詩句是我們都耳聞目詳的名句,出自於杜甫的《絕句》。整首詩如下: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裡船。

這首詩是杜甫於安史之亂後在得到好朋友嚴武重回成都的消息後,而自己也從梓州返回成都草堂,心情特別高興時寫下的一首即景絕句。詩聖把這一首和其他時間寫的三首絕句編成一組,合成了《絕句四首》。

詩聖的絕句從來都是別具一格的,迥然乎區別於其他的詩家。 一是他的詩歌在語言上比較精煉;二是他的詩在格律上比較嚴謹;三是他的詩歌風格多樣,時而古樸,時而清麗,時而雄渾,時而沉鬱頓挫……而在本詩中詩句呈現出清麗雄渾的風格,氣象清新遼闊。詩人身居草堂堂屋之內,通過門窗之間,欣然遠眺,感受到自然界生機勃勃的早春氣息,和濃厚的歷史滄桑之感。

詩友想把詩的這一絕句的上一聯改為「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也未始不可。詩友將之改動之後,平仄也符合,但是詩歌的整體意境與韻味被打破了。

首先,原句中的「個」字與下聯中的「行」字,不僅在平仄上相對,在數量上也因為以少對多,從而形成疏密相對的一種對仗布局之美。而一旦換成「岸」字,則在鳥兒的數與量的表達上不夠嚴謹了。一行事物是由一個一個的事物組成的,因此「行」這是表示群體的量詞。一個事物是組成某群體的事物的單位,所以「個」屬於單位量詞。

「岸」指的是對河,海,湖,塘等等的邊沿的統稱,與原來對聯中形容鳥兒的量詞不能兼容。你比如說李白在《早發白帝城》裡面有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一過萬重山」,李白還有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是長江兩岸,指代比較明確。

其次,詩友如果把「個」字改為「岸」之後,詩的韻味兒改變了。兩個黃鸝鳴翠柳。這一句是詩人在描寫眼前所見的近景,給人的感覺清新親切。詩人在草堂裡能聽得清清楚楚的,就是兩隻黃鸝在鳴叫,聽覺和視覺都有側重。

如果寫成「兩岸黃鸝鳴翠柳」,則所寫的是遠景,著重於聽覺,而在視覺上模糊不清,數量混淆,與下聯「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的「一行」在數量的指示上相同,兩者都是不具體的數量。一行白鷺從天上遠遠飛過去,與面前不遠處柳樹上的兩隻黃鸝啼鳴戲鬧,相映成趣兒。這樣上下聯兒在景物的安排穿插上做到了很好的統籌與布局,好像畫家繪畫時對景物層次上的遠近高低,顏色上的濃淡相宜,光線的強弱,留白,都做了恰到好處的安排。

最後補充一下。通過聯繫這首絕句的下聯「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我們可以得知:詩人在寫這首詩時的觀察視角是通過在草堂內的門窗向外眺望的視角。因此詩人的視線與視角是有限的,聽覺也是有限的,不太可能聽到並看到兩岸的黃鸝和它們的鳴叫聲,因為空間距離遠。再說了,即使能夠看到,黃鸝這種鳥兒一般都是成雙成對的,最多也就三五隻成一群,不大可能像白鷺那樣幾十隻成一群的水鳥。

詩友很可能受了上文所講的李白詩句的影響,才突發奇想提出這個問題。但終究不宜把杜甫這首《絕句》的第一聯改動,這樣一改就沒那麼生動,欣然有趣兒了,更不能體會出詩人在興奮中對春天的期盼。

相關焦點

  • 杜甫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為什麼不能改為兩岸黃鸝鳴翠柳?
    前幾天看到這個有趣的問題:杜甫詩「兩個黃鸝鳴翠柳」,「兩個」何不改為「兩岸」?兩岸是無窮數,這麼改怎麼樣?前言首先,我們先忘記這首詩是杜甫的作品,只論詩不論人。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一、黃鸝自古少題主也說了,兩岸是無窮數,可見兩岸多,兩個少。我們先看看」少「的故事。
  • 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為何是兩個而不是兩隻?杜甫有何用意?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首從小背到大的詩,可以說是朗朗上口,又十分接地氣,當初安史之亂後,杜甫得知故人的消息,跟隨回到成都草堂,面對生氣勃勃的景象時,情不自禁寫下了一組即景小詩。「兩個黃鸝鳴翠柳」,寫出了鳥兒的成雙成對,但一般來說,鳥不是用「只」的嗎?為什麼杜甫用的是「兩個黃鸝鳴翠柳」,而不是「兩隻黃鸝鳴翠柳」呢?
  • 原來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是首情詩
    我們都知道唐朝最著名的兩個詩人李太白和杜子美。當時我們很多人只會背他們的幾首詩,但是他們寫詩背後的故事又有幾人知道呢!其實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喜歡國學,以前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直到後來我讀了詩後面的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我才發現我其實不是單純的喜歡一首詩,而是喜歡詩詞背後的故事。
  • 「兩個黃鸝鳴翠柳」還是「兩隻黃鸝鳴翠柳」?網友們吵得不可開交
    我有些不滿的說女兒,你都不知道幾首唐詩,還指手畫腳說我錯了,結果女兒說是』兩個』,不是』兩隻』。我極其納悶,誰說的是兩個?鳥不是都說幾隻嗎?結果翻開女兒的教材一看,還果真是』兩個』,可在我的記憶裡一直是』兩隻』啊,難道自己一直記錯了?」
  • 在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中
    《絕句》:兩個黃鸝在唱翠柳,一條白鷺的線升上天空。窗戶裡有西嶺千秋雪,門上有東吳萬裡船。我們所學的這首四行詩是杜甫中為數不多的輕聲詩之一。當時,詩人已到了認識天命的年紀,結束了漫長的東川漂泊,回到成都茅草屋。
  • 詩詞| 絕句 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唐代: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託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窗含西嶺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溼潤的感受。
  • 杜甫七言絕句鑑賞:兩個黃鸝鳴翠柳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杜甫《絕句》這首千古名詩,歷來說者芸芸,都想從中讀出點什麼內容來。浦起龍認為,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在嚴武的幕中任職,當時嚴武再次鎮蜀,詩中的黃鸝與白鷺,一靜一動,並非閒筆,實有寓意,那時候吐蕃侵擾大唐,蜀中不靖,似乎不能久留了;離開蜀地前往東吳,是杜甫一直想做的事,但安定蜀地則是嚴武的本職,在這一點上,杜甫對嚴武不無責望。詩無達詁,以上的解釋,都無不可。
  • 杜甫的詩中少見的輕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首絕句是我們曾經學過的,是杜甫不多見的有著輕快語氣的詩作。當時的詩人,已經到了知天命之年,結束了一段較長時的東川漂流,重返成都草堂。
  • 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大我境界
    杜甫的絕句寫得很出色,在他眾多短律之中,如果問我喜歡哪一首,《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最好的。絕句也叫「截句」,是截取律詩八句中四句詩的意思,這首絕句是以律詩頜、頸兩聯的要求寫就。在詩歌中,律詩的格律要求最多,難度最大的寫法是中間兩聯,即要求上句與下句使用對仗手法。
  • 說「兩個黃鸝鳴翠柳」是杜甫對朋友的感謝,你會相信嗎?
    說「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是杜甫對朋友最富有詩意的感謝,你可能不信,但是不這麼理解,有些地方還真講不通!「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兩句是院內所見:「兩個黃鸝鳴翠柳」是表達的原點,也是敘述的起點;「一行白鷺上青天」已經是放眼遠望,將文意宕開。這兩句寫小院清幽,卻視野開闊。「窗含西嶺千秋雪」的意思是打開窗戶,西嶺之雪似乎就是鑲嵌在窗框之中的一幅畫。這可以理解為小院與環境的和諧共生。
  • 孩子讀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表示:這是個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孩子讀的是杜甫《絕句四首.其三》:《絕句》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孩子認為「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個病句,他們認為「個」字是不能用來形容鳥的。事實上,這首詩咱們讀了這麼多牛,很多人還是不懂杜甫為何不用「兩隻」,是因為唐代還沒有「只」這個字,所以用「個」替代嗎?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就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而且杜甫自己也曾寫過「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 青島候鳥傳③|兩個黃鸝鳴翠柳,杜甫騙了我們千餘年?
    寫黃鸝最著名的詩句,當屬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這首中國娃從小背到大的詩。然而,我們或許被老爺子騙了千餘年。黃鸝性喜高大、闊葉喬木,特別是楊樹、槐樹,記者拍到黃鸝均是在槐樹上(青島市區楊樹很少)。柳樹矮且葉細枝垂,黃鸝若棲於柳樹則無處藏身,於天性不符。莫非黃鸝只一次落在翠柳上,就被詩人看到了?有人說:古人楊柳不分。
  • 古詩詞裡的數學題(一):「兩個黃鸝鳴翠柳」與勾股定理
    唐朝詩人杜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相信我們都很熟悉,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秀美春天的無限美色,詩中是這麼說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可以想像到這樣的畫面:黃鸝居柳而鳴,白鷺晴空翱翔,讓人感受到無窮的、明媚清新的早春的勃勃生機。不過這是我們語文課上所要領悟的場景;在數學上,我們似乎可以轉化成一個數學故事:公元760年的春天,依然戰亂動蕩,飄零到四川的杜甫隱身在成都城西,站在「浣花溪草堂」外的浣花溪畔,思慮萬千。
  • 兩個黃鸝鳴翠柳,兩個何不改為兩岸呢?我們不是常說多多益善嗎?
    如果從寥寥一兩隻,改成了飛鳥遍布大江兩岸的話,原詩的意境就變得惡俗啦。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聖杜甫所作的《絕句》中的頭一句。這首小詩的創作背景是,杜甫聽聞平定安史之亂的好消息,如釋重負。他信手推開草堂的窗戶,江風拂面,精神不禁為之一振。
  • 「兩個黃鸝鳴翠柳」好在哪裡
    「兩個黃鸝鳴翠柳」好在哪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是老杜的一首絕句。小學課本裡就有。關於這首詩的評價,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老杜神作,有的認為是老杜的敗筆,甚至推出老杜不適合寫絕句這樣的說法。
  • 蘇軾醉酒後挑戰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寫首趣詩,令人不得不服
    而本期的這首蘇軾流傳千年的小詩,我們要感謝的是酒和杜甫。一日蘇軾喝多了,睡醒時已是日上三竿,突然覺得世界很是美好,便挑戰起杜甫名篇來。他挑戰的是詩聖的《絕句四首.其三》,詩聖經歷半生漂泊,難得在成都杜甫草堂得了個安穩,心情很是美麗,於是便寫下了這組《絕句四首》,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三首,讓我們先來讀一讀杜甫的原作。
  • 詩詞|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杜甫《絕句》這首詩是安史之亂期間,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寫的詩,當時正是初春時節,春光明媚,萬物生機勃勃,詩人看見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直飛上蔚藍的天空。眼前的美景是如此的美麗,生動。
  •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譯 文兩個黃鸝啼鳴在翠綠柳枝間,一行白鷺飛上了湛藍的青天。窗口遠望見西嶺千年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萬裡赴吳的航船。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人。杜甫生逢開元盛世及安史之亂,一生顛沛流離,歷盡磨難,他的詩廣泛地記載了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被人稱為「詩史」。杜甫擅長各種詩體,詩風沉鬱頓挫,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 「兩個黃鸝鳴翠柳」竟是個病句?8歲小孩的質疑讓老師都無法反駁
    我這個朋友在某省會城市的小學裡任教,他帶的班級裡有個年僅8歲的小朋友思維非常活躍,這個小孩經常提出一些別出心裁的問題,這次的問題就把我這個朋友給難住了。小孩提出的質疑是關於杜甫的《絕句》這首詩的,沒想到一個8歲小孩竟然會質疑「詩聖」杜甫的千古名作。
  • 輔導娃寫作業,再被問「兩個黃鸝鳴翠柳」是病句,這樣回答就行了
    這是個病句嗎?當孩子拿起書,轉著小腦袋,朗讀起《絕句四首.其三》時:兩個黃鸝鳴翠柳,話音剛落,就卡頓住了,沒有接著讀下文。孩子拿著書,跑著找媽媽,小眼睛睜得大大的,摸著小腦袋,指著課本,擲地有聲地說:"媽媽,這句古詩是個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