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 絕句 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2020-12-04 享晨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裡船。

譯文及注釋

譯文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裡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注釋(1)西嶺:西嶺雪山。(2)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3)泊:停泊。(4)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江蘇省一帶。(5)萬裡船:不遠萬裡開來的船隻。(6)「絕句」是詩的名稱,並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於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託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窗含西嶺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溼潤的感受。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創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賞析二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溼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 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溼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著溼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後終於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並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繫。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於希望與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而「萬裡」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萬裡」、「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 成行。晴空萬裡,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 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空氣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見。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 在江岸邊的船隻。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裡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為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隻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遊時,就 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隻是不能暢行萬裡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裡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裡,胸次何等開闊!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著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那麼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裡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門泊東吳萬裡船」我的門口停著長萬裡的船隻。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遊去。那麼這個「萬裡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 那麼這麼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後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後面兩句對仗,那麼現在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說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鍊。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相關焦點

  •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託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
  • 詩詞|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杜甫《絕句》這首詩是安史之亂期間,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寫的詩,當時正是初春時節,春光明媚,萬物生機勃勃,詩人看見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直飛上蔚藍的天空。眼前的美景是如此的美麗,生動。
  • 也賞析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雲詩文刊115期
    也賞析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文/雲石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注釋】 兩隻黃鵬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唱, 一行白鴛飛上了高高的藍天。 窗口(鏡頭)對著西嶺(岷山)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鏡頭)攝入來自東吳(江蘇)的萬裡航船。
  •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譯 文兩個黃鸝啼鳴在翠綠柳枝間,一行白鷺飛上了湛藍的青天。窗口遠望見西嶺千年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萬裡赴吳的航船。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人。杜甫生逢開元盛世及安史之亂,一生顛沛流離,歷盡磨難,他的詩廣泛地記載了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被人稱為「詩史」。杜甫擅長各種詩體,詩風沉鬱頓挫,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六場: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四首(其三)(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但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四句詩中四個景並列,相當於把四幅畫拼起來。「兩個黃鸝鳴翠柳」一個景,「一行白鷺上青天」一個景,「窗含西嶺千秋雪」一個景,「門泊東吳萬裡船」一個景。這和一般的絕句不一樣,不是起承轉合,而是接連寫下來。比如,還有另一首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兩句是連著,但「忽見陌頭楊柳色」是一個「轉」,最後一句「悔教夫婿覓封侯」就是「合」,這很容易判斷。
  •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此聯出自唐代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杜甫的詩中少見的輕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首絕句是我們曾經學過的,是杜甫不多見的有著輕快語氣的詩作。當時的詩人,已經到了知天命之年,結束了一段較長時的東川漂流,重返成都草堂。
  •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在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中
    《絕句》:兩個黃鸝在唱翠柳,一條白鷺的線升上天空。窗戶裡有西嶺千秋雪,門上有東吳萬裡船。我們所學的這首四行詩是杜甫中為數不多的輕聲詩之一。當時,詩人已到了認識天命的年紀,結束了漫長的東川漂泊,回到成都茅草屋。
  • 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大我境界
    杜甫的絕句寫得很出色,在他眾多短律之中,如果問我喜歡哪一首,《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最好的。絕句也叫「截句」,是截取律詩八句中四句詩的意思,這首絕句是以律詩頜、頸兩聯的要求寫就。在詩歌中,律詩的格律要求最多,難度最大的寫法是中間兩聯,即要求上句與下句使用對仗手法。
  • 原來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是首情詩
    其實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喜歡國學,以前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直到後來我讀了詩後面的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我才發現我其實不是單純的喜歡一首詩,而是喜歡詩詞背後的故事。而今天我要講的就是每個人都膾炙人口的杜子美的絕句,他的原詩就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八首描寫春景的七言絕句!
    《題邸間壁》鄭谷荼蘼香夢怯春寒,翠掩重門燕子閒。敲斷玉釵紅燭冷,計程應說到常山。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句。清明時節,細雨霏霏,綿綿不絕,行走在路上的旅人神情悽苦,魂不守舍。想要打聽一下哪裡有酒家,牧童把手指向遠方杏花深處的村莊。《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杜甫七言絕句鑑賞:兩個黃鸝鳴翠柳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杜甫《絕句》這首千古名詩,歷來說者芸芸,都想從中讀出點什麼內容來。上興下賦,意本一串,注家以四景釋之,淺矣。」浦起龍認為,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在嚴武的幕中任職,當時嚴武再次鎮蜀,詩中的黃鸝與白鷺,一靜一動,並非閒筆,實有寓意,那時候吐蕃侵擾大唐,蜀中不靖,似乎不能久留了;離開蜀地前往東吳,是杜甫一直想做的事,但安定蜀地則是嚴武的本職,在這一點上,杜甫對嚴武不無責望。
  • 把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裡的「個」字改成「岸」怎麼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詩句是我們都耳聞目詳的名句,出自於杜甫的《絕句》。整首詩如下:《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也未始不可。兩個黃鸝鳴翠柳。這一句是詩人在描寫眼前所見的近景,給人的感覺清新親切。詩人在草堂裡能聽得清清楚楚的,就是兩隻黃鸝在鳴叫,聽覺和視覺都有側重。如果寫成「兩岸黃鸝鳴翠柳」,則所寫的是遠景,著重於聽覺,而在視覺上模糊不清,數量混淆,與下聯「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的「一行」在數量的指示上相同,兩者都是不具體的數量。一行白鷺從天上遠遠飛過去,與面前不遠處柳樹上的兩隻黃鸝啼鳴戲鬧,相映成趣兒。
  • 杜甫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為什麼不能改為兩岸黃鸝鳴翠柳?
    不過,兩岸和兩個在意境上是有很大區別的。先把兩首詩對比一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熊曰:「杜詩云;『兩個黃鸝鳴翠柳』,那得多?」某日,兩個人在棘寺(九卿官署)上班時閒聊。江菉蘿說這裡桂樹真不少,可惜黃鸝鳥太少。熊眉愚告訴他,黃鸝鳥自古以來就少呀。江菉蘿很奇怪:有何根據,您為什麼這樣說呢?熊眉愚說,因為杜甫作詩說過,兩個黃鸝鳴翠柳 ,當然不多嘍。
  • 每天學點國學: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原文】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詩人在開篇就構兩個黃鵬鳴翠造了一幅生動有趣的圖畫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儘是鮮亮明快的顏色,「黃鵬」、「翠柳」、「白壁」、「青天」,更託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作者:劉 以 林校稿:遊金地本文屬於公益用途,意在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 青島候鳥傳③|兩個黃鸝鳴翠柳,杜甫騙了我們千餘年?
    寫黃鸝最著名的詩句,當屬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這首中國娃從小背到大的詩。然而,我們或許被老爺子騙了千餘年。黃鸝性喜高大、闊葉喬木,特別是楊樹、槐樹,記者拍到黃鸝均是在槐樹上(青島市區楊樹很少)。柳樹矮且葉細枝垂,黃鸝若棲於柳樹則無處藏身,於天性不符。莫非黃鸝只一次落在翠柳上,就被詩人看到了?有人說:古人楊柳不分。
  • 關於杜甫《絕句》「一行白鷺上青天」這首詩的三大趣聞
    唐代詩人杜甫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該詩問世以後趣事頗多,廣為流傳的要數詩宴、詩畫菜和詩廚。正當客人有些莫名其妙之時,杜甫拿起筷子,指著第一碗菜說,這叫「兩個黃鸝鳴翠柳」;指著第二碗菜說,這是「一行白鷺上青天」;指著第三碗菜說,這是「窗含西嶺千秋雪」;指最後一大碗湯說,這是「門泊東吳萬裡船」。此時客人才恍然大悟,鼓掌叫絕。詩畫菜 四川民間,有位出奇女子,才貌雙全,烹飪絕倫,聞名蜀地。
  • 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很會配色,很懂取景,他其實是個攝影高手
    絕句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第一句寫「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和「翠柳」,一看就是春光明媚的樣子。注意兩種顏色,一個是「黃」,一個是「翠」,與下句「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的顏色可以做個對比。古人說的「青天」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藍天。藍藍的天上有一道白光,是什麼呢?「一行白鷺上青天」。那上一句呢?「翠」是很明亮的綠色,我們經常說的翡翠,指的就是光澤很好的綠色的玉。明亮的、綠色的柳樹枝條間,有黃色的小鳥,就是黃鸝。
  • 兩個黃鸝鳴翠柳,兩個何不改為兩岸呢?我們不是常說多多益善嗎?
    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聖杜甫所作的《絕句》中的頭一句。這首小詩的創作背景是,杜甫聽聞平定安史之亂的好消息,如釋重負。他信手推開草堂的窗戶,江風拂面,精神不禁為之一振。然後,觸景生情,即興而作。原詩如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