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玻璃天花板》:衝擊白宮的女性與女權主義

2020-12-09 騰訊網

[摘要]政治是一切訴求的終極戰場,這對於女權主義而言,只有真正在政治上實現突破,才可能帶來決定性的改變。

在人類文明史上,或許再也沒有什麼比女性權利的爭取更一波三折和充滿悖論了。人們用最美好的事物比喻女人,將最崇高的讚美留給母親,然而現實卻實在有些虛偽和荒謬——直到19世紀後半葉男女平等、女性解放這些女權主義思想才真正綻放。要知道,那個時候人類社會已經邁進工業化時代,歐美都在歡呼「文明之光的降臨」。在一個極度標榜「文明」與「紳士」的時代,關於女權的問題仍在被抵制。這種頑固的觀念和體制伴隨著歷史的慣性,走過了整個20世紀,一直延續到今天。

[美]艾倫·菲茨派屈克 著,傅寧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年4月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最高的玻璃天花板》不僅僅是在介紹那四位的「距離美國總統最近的女人」,更重要的是從這樣一個側面展示了女權主義的發展和流變。作者艾倫·菲茨派屈克沒有直接梳理女權運動的歷史,而是非常細緻地講述了在總統競選中遭遇阻力、陰謀與折磨的四位美國女性的人生故事——1872年首位競逐白宮的女性維多利亞·伍德哈爾,1964年第一位被一個重要黨派提名的女性候選人瑪格麗特·蔡斯·史密斯,1972年成為獲得提名的首位非洲裔女性候選人雪莉·奇澤姆,以及在2008年和2016年兩次向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發起衝鋒的希拉蕊·柯林頓。

王冠悖論

這一百年多年的時間跨度恰好是女權運動發展的百年。過去,女權運動史的講述大多習慣「自下而上」,即更多地關注普通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和各種群眾性運動,艾倫·菲茨派屈克則反其道而行之,她講述的是傑出女性的代表,是耀眼的明星,是白宮和政治,頗有點兒「宏大敘事」的味道。然而即便是在衝擊白宮的層面上,我們仍然很遺憾地看到了鎂光燈背後的「黑幕」;即便已是主流社會的成功典範,書中的四位女主人公仍然備受性別歧視和壓迫的煎熬,這種巨大的反差感讓人唏噓不已,遑論絕大多數普通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待遇和無數艱辛。

政治是一切訴求的終極戰場,這對於女權主義而言,只有真正在政治上實現突破,才可能帶來決定性的改變。菲茨派屈克將《最高的玻璃天花板》作為書名,就是在強調女性對處於權利體系最高端的美國總統之位的衝擊。幾乎所有的女權主義學者也堅信,儘管女性總統的出現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改變女性權利的現狀,但其象徵意義是極為強大的,將開啟女權主義運動的另一個全新時代。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人們總是以此來敷衍般地解釋女性在通向白宮道路上遭遇的種種磨難,但事實上,正是無數性別偏見紐結交織成的「重量」,讓這些女性無法最終戴上王冠。問題在於,為什么女性在獲取王冠的時候要比男性付出更多?

面對女權主義者邏輯反詰,男權主義主導的國家、社會會採取一種虛偽而粗暴的低劣手段予以打擊:一方面在桌面上大談民主和人權,對女性表示所謂尊重,另一方面卻不惜用盡各種偏見肆無忌憚地攻擊女性,《最高的玻璃天花板》對此進行了忠實的記錄:

維多利亞·伍德哈爾

當美國第一個競選總統的女性維多利亞·伍德哈爾在1872年踏上那條通向白宮的道路時,報紙歪曲其言論,將「自由性愛」的紅燈強行與其捆綁,對手近乎謾罵地諷刺道:「一個怎樣無恥的淫婦才會參加總統競選?」

瑪格麗特·蔡斯·史密斯

參加1964年總統選舉的瑪格麗特·蔡斯·史密斯即使有著非常優秀的從政品格和從政經歷,《華盛頓郵報》的政治記者依然稱她為「三個不認真的候選人中的一個。」

而即使到了21世紀,維多利亞·伍德哈爾等人的遭遇仍然兩次發生在了希拉蕊的身上:2008年希拉蕊在黨內競選演講時,一個砸場子的站起來,舉著牌子,接連不斷地喊著牌子上面的口號——「給我熨衣服」;2016年第三次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中,希拉蕊正講著話,川普非常粗野地插嘴:「臭女人」,卻瞬間網紅,人氣爆棚……

這正是《最高的玻璃天花板》所要表達的核心觀點: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表象文明程度不斷提升,赤裸裸的女性歧視市場不斷萎縮,但對女性的偏見和不公正卻以一種新的形式籠罩四野——「玻璃天花板效應」。「玻璃天花板」一詞最初被用於分析企業中女性面臨的晉升問題,最早在1986年3月《華爾街日報》「企業女性」專欄被提出,後來因為安·莫裡森於1987年出版的著作《打破玻璃天花板:婦女可以達到美國最大公司的頂層嗎?》而廣為人知。這個形容女性所遭遇的不公待遇的詞彙最精妙的地方即在「玻璃」二字上,貌似沒有阻擋的陽光房,抬頭望去藍天白雲,就像女性平時在開門、讓座、言談等細節處往往被所謂「紳士風度」迷惑,很多職場女性甚至相信了男女平權的神話。但只有當這些自強並不斷上升的女性嘗試去擁抱那更高的天空時,她們才會發現留給自己的永遠是無法打破的玻璃天花板,也才會發現男權社會在玻璃天花板後的偽善和殘酷。

女權主義百年史

雪莉·奇澤姆

按照一般通行的觀點,女權主義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這是女權主義的啟蒙階段,與社會學的自由解放等概念伴生並結合,這正與書中第一位女性維多利亞·伍德哈爾的故事時間相吻合;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的美國,民權運動、學生運動和反戰運動聲勢浩大,女權運動迎來發展的高峰,在這樣的背景下,書中第二位女性瑪格麗特·蔡斯·史密斯在1964年成為第一位被一個重要黨派提名為總統候選人的女性、第三位女性雪莉·奇澤姆在1972年成為獲得提名的首位非洲裔女性候選人也就不足為奇了。至於希拉蕊在新世紀的崛起,這完全可以看作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後現代女權主義勃興的成果。

這種歷史的律動,也將女權主義經歷百年蓬勃發展後遇到的困境充分地暴露了出來。伏波娃的《第二性》之所以成為全世界女性解放的女權主義「聖經」,正是因為其深刻地看到了這種困境,伏波娃用貌似冷靜的語調卻不無痛心地說道:

「定義和區分女人的參照物是男人,而定義和區分男人的參照物卻不是女人。她是附屬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對立的次要者。他是主體、是絕對,而她則是他者……女人並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父權制社會的性別統治、性別壓抑和它的一整套意識形態鑄造了歷史性的女人。」

如果一定要將女權主義的這種困境用最簡單詞彙概況,也許應該就是慣習和偏見兩個方面。女權主義可以為男女平等爭取到足夠的戰略優勢,但卻會面對性別差異的慣習,多年的父權制社會已經沉澱了足夠厚重的「生理機制」決定「社會性別」的傳統本質主義思想——既然上帝造人要分為男女兩性,那么女人就不能拋開自身「相夫教子」的天職。這貌似完美而神聖的慣習讓那些衝向白宮王冠的女性狼狽不堪且深深憤怒,書中的雪莉·奇澤姆在競選中遇到的同為黑人的男性對手竟如此號召黑人社區:

「要跟著強有力的黑人,跟著戰鬥的象徵,雄性的領導人……這是我們虧欠我們的孩子的,我們要給孩子一個黑人男性的榜樣,而這恰恰是法默(雪莉的競選對手)才能提供的。」

這種慣習必然連帶產生更多的偏見,這些偏見將對女權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極大的禁錮。縱然瑪格麗特·雪莉·史密斯在二戰中對於戰爭、海軍、軍費等各類問題表現得極為陽剛和強硬,但這樣一位在國會山有口皆碑的女性卻仍然無法逃脫偏見的魔咒。黨內初選的對手馬歇爾非常能利用這種偏見的優勢,他警告國民把國家安全的賭注押在緬因州一個女代表身上,風險很大,「這不是耍耍小手腕或者綻出一個微笑可以解決的。」

這種偏見正是男權制社會維護「最高玻璃天花板」屢試不爽的利器:無限誇大男人和女人固有的性別差異,強調前者的力量、進取、勇敢和冷靜,男人是天生的戰士和軍事指揮家,加劇人們對女性擔任三軍總司令(或者其他各類大型企業、社會組織等)能力的質疑。也正是在這樣的惡意中,在希拉蕊等人試圖衝破「最高玻璃天花板」時,其競爭對手會極盡誅心之能事,充分利用人們對於女性溫柔、善良、隱忍、與世無爭等固有印象,將那些挑戰男權制社會最後陣地的女人描述為虛偽、虛榮、狡詐、野心勃勃的心機婊,而這樣的招數偏偏非常有效。

甚至對於女權主義本身,男權制社會也能輕鬆進行釜底抽薪式的抹黑。甚至很多女性都不願意說女權主義這個詞,雖然她們明白女權主義的「權」指的不是「權力」,而是「權利」,但她們仍然會選擇更加低調的「女性主義」來代替。這種觀念和心理上的怯場,實際上正是女權主義發展困境最突出的表現,男權制社會千百年來積累的慣習和偏見,不但造就了大量得意洋洋、自以為是的大男子主義者,更造就了無數即使在事業上充滿幹勁兒但在內心深處仍然謹小慎微的女性,這也是女權主義要面對的另一重「玻璃天花板」。

玻璃天花板上的裂縫

希拉蕊·柯林頓

菲茨派屈克的《最高的玻璃天花板》成書時,希拉蕊和川普之間的選戰還未結束,她在書中這樣留白:「這次希拉蕊會不會刷新總統選舉的結果?時間會告訴我們一切。」遺憾的是,這一次女性衝擊「最高玻璃天花板」的嘗試還是失敗了,性格、內涵與傳統總統形象相去甚遠川普贏了。誠然,希拉蕊身上也有著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她並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女性,但王冠悖論再次在女性身上應驗,雙重標準依然橫亙在女性衝擊「最高玻璃天花板」的必經之路上。

值得欣慰的是,女權主義在新的世紀給所有女性創造了足夠的可能性。超過百年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終於讓很多女性認識到男權制社會給女性設置的種種「玻璃天花板」,女權主義正在一條更加理性和科學的道路上發展,劍鋒直指男權制社會最引以為豪的「兩性差異」這一理論和邏輯前提。

2008年當歐巴馬最終得到民主黨的正式提名時,希拉蕊在敗選演講中的話讓世人印象深刻:「雖然我們這次無法打破那最高、最硬的玻璃天花板,感謝你們,這個天花板上已經有了1800萬道裂縫(希拉蕊當年獲得的選票數量)。」

而時隔八年後的2016年,還在兩黨預選階段,《US》雜誌專訪希拉蕊,其中一個問題是:「成為第一位女總統對你將意味著什麼?你為什麼相信這會給女性帶來改變?」希拉蕊回答說她願意一生都為女性問題而奮鬥,並且為此自豪,但是:「我不想要人們因為我是女人而投票給我——我想要他們基於我的價值而投票給我,而我相信我的價值之一,就是我是一個女人。」

希拉蕊在2016年的敗選演講中堅信,總會有一天,有人可以打破她沒能打破的玻璃天花板,並專門對「小女孩們」說:「永遠都不要質疑你自己的價值和能力,你配得上每一個幫助你追逐和實現夢想的機會。」

在2002年,書中第三位主人公雪莉·奇澤姆在離自己去世不到三年的時候表達了同樣的信念,在被問起她想要以何種姿態被記入歷史時,雪莉說:「不要作為第一個競選美國總統的黑人女性」,而是作為「一位生活在20世紀、勇敢地要做自己的女性」。(文/寶木笑)

本文轉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最高的玻璃天花板》:四位衝擊白宮的女性與女權主義百年史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最高的玻璃天花板》不僅僅是在介紹那四位的「距離美國總統最近的女人」,更重要的是從這樣一個側面展示了女權主義的發展和流變。菲茨派屈克將《最高的玻璃天花板》作為書名,就是在強調女性對處於權利體系最高端的美國總統之位的衝擊。幾乎所有的女權主義學者也堅信,儘管女性總統的出現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改變女性權利的現狀,但其象徵意義是極為強大的,將開啟女權主義運動的另一個全新時代。
  • 三八婦女節|屬於99%人群的女權主義
    三位作者認為,自由主義女權主義並未能夠解決根深蒂固的不平等體制,而這正是性別壓迫的根源所在。隨著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對於女權主義的不斷侵蝕,身份政治和階級政治之間的分歧逐漸加劇,只靠1%的女性去打破所謂「玻璃天花板」,看起來已經讓當今的女權主義理論變得越發空洞,並忽視了絕大多數工薪階層婦女的真實處境。
  • 女權主義:女權主義真的只關注女性嗎?真的想讓女性優於男性嗎?
    生活特別閱讀:女權主義真的只關注女性嗎?真的想讓女性優於男性嗎?大家好,這裡是「青柳悅生活」!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用社會學的角度解讀女權主義理論!從而導致了許多女權主義理論都側重於她們在社會中的相互作用和經歷,以確保世界上一半的人口不會被排除在我們如何看待和理解社會力量、關係和問題之外。縱觀歷史,大多數女權主義理論家都是女性,但今天,我們發現已經有很多不同性別的人都參與到了這個領域。
  • 當女權主義變成女性生意
    雖然來路不一,但它們都具有一個相同共性:趁著節日的名號,以物化女性、侮辱女性為樂。從十二個月前的這段海報風波當中,你不得不承認一點,那就是:即使在現實生活和網際網路的世界中,女權主義運動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這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卻始終保留著不太尊重女性的那一面。
  • 西方女權主義理論和女性文學中的雙重書寫
    西方女權主義理論和女性文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權利和經濟獨立的訴求,形成了一部女性運動發展史和女性文學史。但是男性權威又導致了女權主義理論和女性文學中的雙重書寫,這種雙重書寫最終卻印證了女性自身權威的虛構。
  • 今日話題:對待女權主義,請不要太苛刻
    導語:春晚小品引發的關於女權主義的討論餘波未平。在不少人看來,中國女權主義者對春晚的攻擊是玻璃心,「停播春晚」更是小題大作。一些人因此而反感部分中國女權主義者的好鬥姿態。毋容置疑,女權主義在中國已經是一場越來越受關注的運動,不過,關於女性地位高低這一核心問題,不同人的看法差別很大。
  • 女權主義抬頭是否說明女性真正開始獨立?
    近幾年女權主義者的呼聲越來越高,呼籲全社會關注女性生存狀態,以使喚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獲得與男性相同的機會。女權主義到底是什麼?拋開理論層面的解釋,女權主義是指婦女和男人徹底平等的思想和社會活z動,而女權主義也叫女性主義,即女性解放,性別平等主義。
  • 點燃當代女權運動的女性主義作家
    貝蒂·弗裡丹作為20世紀美國女性主義代表人物之一,推動了美國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的發展,她的思想為廣大美國女性走入公共空間提供了理論基礎,為實現兩性權利平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調查中貝蒂·弗裡丹發現了高學歷家庭主婦的不幸和沮喪,並命名為「無名的難題」,隨後成為女權主義運動的標誌性名詞之一。後來,貝蒂將其調查和研究寫成文章,她的這些觀點無疑與當時主流媒體對婦女的定位是相左的。而後貝蒂欲將其出版時,卻遭遇多家出版社拒絕。弗裡丹在《女性迷思》中寫道:「作為妻子和3個孩子的母親,一想到從家中走出,把能力和學識投入到工作中,就不由自主地感到內疚,也因此動力不足」。
  • 女權主義的流行,已更像一場關於身份的營銷?
    作為世界上擁有最高權力的女性,默克爾自然被看作女權主義的代言人之一。她從公開言論到執政期間的政策都積極推進性別平等。然而,在2017年的一個活動中,當主持人問到「你是不是女權主義者?」時,默克爾猶豫過後表示,她並不想這樣標識自己,儘管她並不害怕這個標籤。隨後引起的討論圍繞著默克爾是否女權主義者而熱烈展開,其中大多都認為,默克爾就是女權主義者,她就該稱呼自己為「女權主義者」。
  • 男權社會,為女性代言,如何對待女權主義
    曾有女權主義學者問我:「我們怎麼做才能成為你?」這更加深了我對這個觀點的自豪感。每次演講之後,我都會收到新的意約。這讓我在經濟上也有了些保障。很多年過去了。很多我的忠實女粉絲離婚了,我只能猜想問題應該出在她們丈夫身上。她們都表示贊同。但是我注意到這些持女權主義觀點的女性朋友們有一個共同點:對男人的怒氣越來越多,而且在她們眼裡事情永遠都有更深層的含義。
  • 十種對女權主義的誤解
    不管社交媒體過去怎麼告訴你的,有很多的女權主義者,與其說他們的社會觀點接近伊莉莎白沃倫還不如說接近羅納德裡根。比如說,德克薩斯州新浪潮女權主義堅定地反對墮胎。還有「權利女性團體」,一個龐大的商業網,核心理念是自由意志主義的政治哲學和公開市場價值觀。兩者都是不小的團體,代表了右傾女權主義的一部分。女權主義本質上僅僅意味著相信女性的平等權利。
  • 川普一邊赦免已故女權運動領袖,一邊猛批當今女權主義代表
    據《每日郵報》8月18日報導,川普當日發文稱:「請讓人跟米歇爾·歐巴馬解釋一下,如果不是你丈夫巴拉克·歐巴馬所做的工作,唐納德·J·川普就不會在這兒,在美麗的白宮裡。」他還自誇創造了美國歷史上最棒的經濟。川普對米歇爾的攻擊還沒有就此打住。當日在白宮出席活動時,他又猛批米歇爾的演講是在製造分裂。川普說,米歇爾應該發表現場演說,而不是提前錄好再播出。
  • 何謂女權主義?不要讓狹隘的女權主義害了你一生
    [摘要]在一家動漫公司裡,一個自稱女權主義的女設計師說,如果有一天,她開公司了,一定會把遊戲中所有女性角色都設計成醜八怪,因為把女人設計得很漂亮,是物化女性,是主動把女性當成男人的玩物。我還聽說過一個故事:在一家動漫公司裡,一個自稱「女權主義」的女設計師說,如果有一天,她開公司了,一定會把遊戲中所有女性角色都設計成醜八怪,因為「把女人設計得很漂亮,是物化女性」,是「主動把女性當成男人的玩物」。2何為女權主義?我不想掉書袋、裝文化,去百度裡複製一堆的名詞解釋、外國人的名字給大家看。
  • 那個寫出爆款女性主義著作的女權先驅去世了
    作為女權主義活動家,凱特會覺得這話很女權,鼓勵女性獨立,早早擺脫男人束縛,但是出名後的體會,凱特這輩子都不想再經歷第二遍了。讓她出名的書——《性政治》,寫時的動機一半是為賺點生計錢,卻因機緣巧合而成了爆款:1970年,美國學潮的餘波未消,而六十年代的反越戰和民權運動暫告段落,於是,意猶未盡的年輕人把多餘的能量撒向了下一個充滿不平等的社會區域——性別。
  • 李銀河:被妖魔化的女權主義
    因此,有些贊成女權主義的人把女權主義改為女性主義,使它聽上去不那麼敏感,不那麼咄咄逼人,帶上點溫和的色彩。其實這是自欺欺人,因為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在它的發祥地西方的話語中是同一個字:feminism。其實,女權主義中有不同的流派,有激進派,也有溫和派;有自由主義女權主義,也有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前者更強調起點的公平,機會的公平;後者更強調實質的平等,配額的保障。但是,在觀點不同、主張不同的各種女權主義流派當中,卻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主張男女平等。
  • 女權主義先鋒「伍爾芙」,留給女性3句忠告,觸動多少女人的心弦
    可以說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裡,女性一直都在不斷為自己的權利而抗爭,這其中最突出的人物就是維吉尼亞·伍爾芙。 作為二十世紀女性主義的先鋒,文學批評家、作家、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女性主義批評啟蒙者之一,維吉尼亞·伍爾芙早在上世紀初,就意識到了主流話語中缺乏女性聲音,並且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女性的思想和語言、行為,都受男作家們的人為控制。
  • 數字文化中的女性表達——讀《女權主義後的數字文化:女性氣質...
    道步森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數字親密關係,尤其是數字文化對性別的影響和女性與媒介關係方面的研究。本書共分為兩個大章節,並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從女性暗示性的自我表達和女性主義革新這兩個層面去論述西方國家中女權主義數字文化,作者在聚焦社交媒體時代女性自我表達出現的「爭議」的同時,也提出了在網際網路世界,女性在關注自己容貌的同時更需要關注自尊和自我保護。
  • 我國的女權主義是否已經變味?讓我們捋一捋女權主義的發展歷史……
    最近幾年,我們能發現,網絡上關於「女權」的話題越來越多,然而在這些話題下面,往往是吵得不可開交的男女群體。女權主義主張男女地位平等,消除對女性的壓迫,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合理的訴求卻在我國逐漸變味,逐漸引爆男女群體之間的戾氣呢?我們先來捋一捋世界上女權主義的歷史。
  • 女性執政的理想國——女權主義烏託邦小說一瞥
    雖然早在1692年就出現了女性所寫的烏託邦小說,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前期又有至少六部女性烏託邦小說問世,但這些作品只是倡導女性參與教育、商業、婚姻制度改革等,並沒表現出對政治權力的興趣,也沒對男權社會造成任何挑戰或威脅。十九世紀末在英美興起的女權主義運動,激起了一些女作家的政治意識,才開始有了描寫女性執政的烏託邦小說。這些小說倡導以女性執政代替男性專權來改進或重建人類社會。
  • 為餘秀華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是對女權主義的褻瀆
    總體而言,我並不認為中國有所謂的女權主義者,頂多就是鼓吹女權主義的人。男權主義是顯而易見的存在。正因為此,作為挑戰男權主義的女權主義者才讓人心生敬佩。不知什麼時候起,詩人餘秀華被一些女權主義鼓吹者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