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第二步完成 闊步邁進空間站時代

2020-12-12 環球軍事

強國雄心 逐夢天宮

——記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砥礪奮進的五年

◆楊欣、鄧孟、軍報記者鄒維榮

9月22日18時左右,天舟一號在完成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及後續拓展試驗後受控離軌再入大氣層。至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全部完成,中國載人航天闊步邁進「空間站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之下,中國載人航天踏上新徵程、再創新輝煌,相繼取得了神舟十號應用性首飛、長徵七號新型火箭首飛圓滿成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穩定運行、神舟十一號航天員中期駐留、天舟一號推進劑順利補加的巨大成就,走過了不平凡的輝煌五年。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習總書記站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新起點上,向全世界宣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雄心和中國航天的騰飛信心。

夢想召喚再出徵,五戰五捷續寫新輝煌

時間轉回到2012年金秋,民族復興的時代號角響徹中華大地,萬象更新的中國處處湧動著追夢圓夢的磅礴力量。

此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迎來立項實施第二十年。1992年以來,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短短二十年,在西方國家技術封鎖和質疑冷嘲下,我國先後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間出艙、交會對接等核心技術,一舉跨越發達國家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

千年夢想一朝圓,從零開始再出發。志存高遠的中國航天人沒有躺在「功勞簿」上酣睡,揚起民族復興的風帆向著太空進軍。

心中有夢,航天人時刻準備出徵。

「在你們即將出徵之際,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代表全國各族人民,來為你們壯行。」現場聆聽習總書記的希望重託,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倍感振奮。

此時,作為神舟十號任務的乘組指令長,聶海勝曾執行過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擁有「英雄航天員」稱號和少將軍銜,面對再次飛天,他堅定地說,「只要我還能飛,就要做好一切準備;只要任務需要,就當義無反顧」。為祖國出徵,這是航天人的至高榮耀。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他們駕乘神舟十號一飛沖天,在太空完成1次自動、1次手控交會對接,開展太空授課,以及大量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15天後,飛船安全返回。張曉光出艙後第一句話是「我們是追夢的人,也是圓夢的人。」作為中國首批航天員,為這15天,他整整準備了15年。他深深明白,飛天不僅是他個人的夢,而是數以萬計航天人乃至全體中國人共同的夢。

這次任務,是我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飛行,圓滿完成標誌著工程「第二步」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

接續築夢,航天人不懼任何挑戰。

2016年,中國航天事業創建六十周年之際,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拉開了大幕。

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搭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遙11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王泗江 攝

此時,載人航天工程迎來前所未有的高密度任務周期,過去幾年一次任務,如今不到一年內要連續執行四次任務;航天人還將面對「四新疊加」的重大挑戰,考核新研火箭、發射新型飛船、啟用新建發射場、適應新的體制……

為此,改變過去一次任務成立一個總指揮部的慣例,而是統籌組織空間實驗室階段四次任務,實現任務總指揮部「一次成立、連續運行」,並明確提出「成功首飛、穩定運行、健康駐留、安全返回、順利補加、成果豐碩」的總體目標;按照「扁平高效」原則壓減層級、理順關係,設立任務指揮所、技術組、新聞宣傳領導小組等機構,任務期間成立聯合工作組,進一步加強歸口管理,確保協同動作;建立健全各項工作方案預案,加強與中央、國家和軍委機關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密切聯動防控技術風險、管理風險、輿論風險……

6月22日上午,長徵七號垂直轉運至發射區,消息一經公布,遊客紛紛湧向海南,淡季的文昌機票一時間「洛陽紙貴」。

航天人的清醒與民眾的熱情形成鮮明對比。發射場首次採用「新三垂一遠」測發模式,攻克了「高溫高溼高鹽霧、強降雨強颱風強雷暴」帶來的一系列難關,5大分系統進行百餘項測試檢查;長徵七號首次使用全液氧煤油「綠色」推進劑,僅初樣研製便完成32項關鍵技術攻關和289項大型地面試驗;飛船、測控通信、著陸場等系統和配套單位都進行了大量創新和改造……

從總指揮部到一線班組,從生產車間到發射陣地,從各大系統到配套單位,從參研參試人員到應急搜救部隊,大家心懷一個信念:成功壓倒一切、團結重於一切、質量關乎一切!

6月25日20時,萬眾矚目之下,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七號在烈焰中騰空而起,歷時9年建設的文昌航天發射場向全世界揭開神秘面紗,航天人用首戰首勝為黨的95歲生日獻上厚禮。

勇於追夢,航天人成功彰顯自信。

「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定於9月15日22時04分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新聞發言人一言甫出,很快引發熱議,「宣布發射時間精確到分,充分彰顯中國自信。」

中秋月夜,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託舉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中國人望著月亮、品著月餅深情注視中,於22時04分精準發射、成功入軌!

9月,世界航天密布陰霾,美國獵鷹9號火箭在發射臺爆炸、國內某型火箭發射遭遇挫折。此刻,神舟十一號發射已進入臨戰階段。

載人航天、人命關天,「不帶任何隱患上天」是航天人的底線。總指揮部迅速作出部署,在工程全線開展「抓質量、保成功」專項行動,嚴格對照「雙想複查」「技術和管理雙歸零」「三精心、兩確保」「防麻痺、防鬆懈、防浮躁、防『三誤』」等,深入舉一反三、嚴細排查隱患。經過「三堂會審」、反覆論證,總指揮部果斷決策,如期發射!

10月16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再次宣布精確到分的發射時間!

10月17日7時30分,華夏兒女吃著早點、看著電視,親眼見證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中國載人航天用連戰連捷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自信和中國力量。

欣聞發射成功,習總書記在印度果阿專程發來賀電,勉勵大家,「不斷開創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新局面,使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大更遠,為建設航天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10月19日3時31分,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交會對接。

10月19日6時32分,景海鵬、陳冬順利進駐天宮二號。

11月9日16時25分,習總書記親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指揮中心,與正在天宮二號執行任務的景海鵬、陳冬親切通話。

11月17日12時41分,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成功分離,景海鵬、陳冬踏上返回之旅。

11月18日13時59分,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景海鵬、陳冬安全出艙,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在軌飛行期間,景海鵬和陳冬完成多個「首次」:首次機械臂人機協同在軌維修技術試驗,首次航天飛行中的醫學超聲檢查,首次在軌收看新聞聯播,首次以新華社特約記者名義播發「太空日記」,首次天地互動打桌球,等等。正如,阿姆斯特朗登月後說的,「個人一小步,卻是人類一大步」,在太空,航天員的每個「首次」,都意味國家在某個或者多個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33天!景海鵬、陳冬刷新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至此,中國先後把11名航天員14人次送入太空,成功率100%。景海鵬更是成為我國首位三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幾組簡單數字背後凝聚的是無數追夢人的心血和汗水,彰顯的是這一國家工程的神聖和榮光。

收官圓夢,航天人再踏新的徵程。

2017年4月20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在文昌發射成功;22日,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迎來太空「快遞小哥」的訪問;27日,我國航天史上首次「太空加油」圓滿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的國家;6月15日「太空加油」再次獲得成功;隨後,天舟一號撤離天宮二號,開啟為期3個月的獨立飛行;不久前,又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和第三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

天舟一號飛行任務作為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收官之戰,取得圓滿成功標誌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勝利完成。

短短一年,密集執行長徵七號、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四次重大任務,考核綠色、無毒、低汙染的新型火箭,啟用生態、環保、開放的新發射場,建造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實現我國航天員首次太空中期駐留,發射我國首艘貨運飛船,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關鍵技術,開展大量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發射密度之高、試驗任務之重、前後跨度之長、風險挑戰之大、質量要求之嚴,中國載人航天史上前所未有。

彈指一揮間,多少輝煌時刻、多少攻關日夜,多少幸福淚水、多少辛勤汗滴,這一刻都化作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航天人來不及慶功,已經背上行裝準備出發。

因為,建造中國空間站的夢想就在眼前。

厚積薄發大發展,碩果纍纍邁進新時代

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過去,曾經有人質疑載人航天投入大、產出小,甚至詆毀說「這是勞民傷財」。作為百年大計、千年工程,就如同高鐵建設、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一樣,不可能「春天剛種樹、秋天就掛果」,急功近利只會一事無成。

通過二十多年「育苗」「種樹」,伴隨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開啟,工程正式進入應用發展新階段,也就是說「大樹」該結「果子」了。

有人講,載人航天,頂天立地。頂天,託舉民族復興、支撐國家崛起、助力內政外交;立地,與群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載人航天高大上的外表之內有一顆「接地氣」的心。

2013年6月20日10時,一場電視直播刷新央視收視紀錄,既不是世界盃、也不是奧運會,而是一堂來自太空的科普課。

水膜實驗、單擺運動、陀螺運動……通過「太空老師」王亞平的生動講解和親手展示,遙遠太空的奧秘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全國6000多萬中小學生眼前,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事。

北京市黃城根小學生雷安楫在觀後感中寫道,「這堂課真是生動有趣,讓我看到這麼多在地球上看不到的實驗。」

嚴格來講,王亞平上課的天宮一號還只是目標飛行器,「孿生兄弟」天宮二號才是真正的空間實驗室。太空中特有的微重力環境是地面難以實現的,這是大國競相搶佔的重要戰略資源,大力發展空間科學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

航天人搭臺、科學家唱戲、老百姓受益。天宮二號入軌以來,先後進行60餘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取得豐碩成果。

天宮二號搭載的14個應用載荷中,我國研製的世界首臺空間冷原子鐘達到10的負16次方秒量級的超高精度,約3000萬年才會產生1秒誤差,投入實用後將進一步提高衛星導航精度;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等成果轉化應用後,將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大氣海洋環境觀測水平,為人民群眾提供更準確的天氣和空氣品質預報服務。

神舟十一號搭載的醫學試驗樣本、特色農作物種子、微生物菌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香港學生的3項科技創新項目等,都具有很強的科研價值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天舟一號上安排的微重力對細胞增殖和分化影響研究等科學實驗項目,成果可以應用與幹細胞組織工程,再生醫學、人類生殖以及骨質流失的預防和幹預等方面。

……

載人航天的「紅利」,不僅限於搭載項目本身。作為系統最複雜、科技最密集、創新最活躍的科技活動,載人航天工程涵蓋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航天醫學、空間科學等眾多科學領域,涉及系統工程、自動控制、計算機、航天動力、通信、遙感、新能源、新材料等諸多工程技術,是當之無愧的國家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

據統計,工程全線取得近千項國家級發明專利,推進我國航天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產業跨越發展,並輻射帶動原材料、微電子、機械製造、化工、冶金、紡織、通信等領域快速發展,極大促進我國科技水平整體提升。2000餘項技術成果被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各個行業,據有關研究機構測算,投入產出比在1:10到1:12之間。

也許很多人還不知道,脫水蔬菜、果珍等生活用品都曾是為航天員量身定製,載人航天環控生保技術已成功用於煤礦事故救援,航天醫學研究成果用於治療老年人骨密度降低等疾病,來自太空育種的蔬菜瓜果已進入尋常人家的餐桌……

經過二十五年的發展,載人航天工程已經成為助力大國外交、彰顯大國地位的一張重要名片。

早在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開局起步之際,便在「三步走」戰略中明確提出建造自己的空間站。在當時,國內外輿論質疑之聲有之、詆毀之聲有之、譏諷之聲也有之。時至今日,除美俄外還沒有哪個國家獨立建造出空間站,即便「一超獨大」的美國也難以獨力支撐空間站的運營。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想搞空間站?

一些國家更是處心積慮對我嚴密封鎖禁運,企圖把中國排除在世界空間站「俱樂部」之外。

眾所周知,太空之上有一個由16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共同建造的國際空間站。在一長串參與國家名單裡,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卻沒有中國。當年,中國也曾希望參與其中,但因種種原因,合作大門最終沒向中國敞開,現實倒逼中國堅定走上獨立發展之路。

事實再次證明,有實力才有地位、才有話語權。按計劃,2022年前後中國空間站將建造完畢,屆時國際空間站可能到齡退役,這意味著一段時間內,中國空間站可能是太空之中的獨一家。世界很多國家特別是一些航天強國紛紛伸來合作的「橄欖枝」。

五年來,圍繞中國載人航天開展的國際合作陸續展開——

建立中俄載人航天合作聯委會機制,開展大量合作項目。

與聯合國外空司共同舉辦載人航天技術國際研討會,並籤訂框架協議,將面向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空間微重力環境下實驗平臺,提供航天員選拔訓練和飛行機會。

與歐空局、義大利籤訂圍繞中國空間站開展合作框架協議。

與歐空局成員國家共同研製世界首臺高靈敏度伽瑪暴偏振探測儀,由天宮二號搭載進入太空。

與法國在神舟十一號上聯合開展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

中國航天員中心向歐洲航天員中心提供訓練支持,選派航天員葉光富赴義大利參加洞穴訓練,中歐航天員進行聯合海上搜救訓練。

天舟一號任務期間,聯合國外空司司長及6個國家駐維也納聯合國辦事處代表,應邀來華參觀載人航天工程有關設施,並在文昌現場觀摩天舟一號發射。

2016年10月24日,航天員景海鵬在「太空生日晚宴」上,享用了歐空局提供的蛋糕。不久後,在國際空間站上,歐洲航天員託馬·佩斯凱也有幸吃上來自中國的太空美食。

……

「中國願加強同國際社會的合作,和平開發和利用太空,讓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為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力量。」在中國空間站建設全面實施之際,習總書記鮮明傳遞了和平利用太空的一貫立場和願與全世界分享中國發展成果的鮮明態度。

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成果既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不僅會造福中國人民,對全世界都是福音,而不是威脅。

航天報國、強國可期。時至今日,載人航天這一積蓄巨大勢能的國家戰略工程,造福全人類的巨大動能已經奔湧而出,二十五載厚積薄發、一朝發力勢不可擋。

不忘初心傳薪火,再走大漠開啟新篇章

隆冬的戈壁灘,呵氣成霜。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發祥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湧動著滾滾暖流。

2013年2月2日,習總書記來到這裡,向安葬在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的聶榮臻元帥和為我國航天科技事業獻身的英烈敬獻花籃,向共和國的功臣們表示敬意,並勉勵航天人,要把「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一代代傳下去,使之成為不可限量的物質創造力。

「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烈士陵園裡長眠著740多位航天英烈,平均年齡僅27歲。每次中國航天員出徵前都會來到這裡祭奠,因為,「大漠軍陣」埋藏著中國航天人的「根」和「魂」。

偉大事業鑄就偉大精神。航天人執著守望他們的「精神家園」,這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彌足珍貴的「紅色基因」,成為激勵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精神密碼。

這精神密碼,就在舉國一盤棋的強大合力裡……

載人航天,「千人一枚箭」「萬人一桿槍」。據統計,直接參與研製的研究所、基地一級單位有110多個,配合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僅航天員搜救一項便涉及外交、交通等多個部門,以及五大戰區和陸海空等軍種部隊,上萬人參與其中。

「實施這樣宏大的工程,沒有黨中央集中統攬,沒有全國大協作,是不可想像的。」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深有感觸。

比利時空間信息中心資深研究員泰奧·皮拉爾認為,「中國發展航天的一大優勢在於,中國人信心堅定,能做到齊心協力。」

大協作,並不意味「人海戰術」的簡單疊加,而是資源更為合理、更加科學配置;「一盤棋」絕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有問題共同商討、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餘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

一人飛天凝結萬人心血。十四大系統、數千單位、十萬大軍,中國載人航天走到今天,可以說是調動千軍萬馬、歷經千辛萬苦、攻克千難萬險、造福千家萬戶、功鑄千秋萬代。無論一線二線、前方後方、軍隊地方,之所以甘為驚天動地之事、甘受「十年磨劍」之苦、甘做隱姓埋名之人,只為託舉起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之舟。

這精神密碼,就在求實創新的不懈追求裡……

載人航天,成敗繫於毫髮,質量重於泰山。因為「載人」,必須「嚴而更嚴、慎而更慎、細而更細、實而更實」,把質量當作事業生命,確保航天員絕對安全,使每次發射試驗都做到設施設備零故障、技術操作零差錯、組織指揮零失誤。

敢於擔當的航天人從不避諱失敗,從600多年前,中華飛天始祖萬戶踏上慷慨悲壯的飛天之旅開始,航天人就深深明白,這是一項不斷挑戰極限、不斷挑戰不可能的偉大事業;也因如此,他們對成敗之間的辯證關係,有著比他人更加深刻獨到的理解。

「成功是差一點點失敗,失敗是差一點點成功」「成功不等於成熟、一次成功不等於次次成功」「下次任務永遠不會是上次任務的簡單重複」「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繫民族尊嚴」……每句話都蘊含著刻骨銘心的故事,每個字都烙印在航天人的血脈之中。

「航天員不能當『差不多先生』。能想到的,肯定要掌握;想不到的,火箭一刻不點火,我們的查漏補缺一刻也不會停止。」在三次飛天的英雄航天員景海鵬心中,飛天要不留遺憾。

科學不容冒進,速度不是唯一。對關鍵技術反覆驗證,對方案嚴謹設計,對質量錙銖必較,對管理細緻入微……航天人的「歸零」原則與經過挫折淬鍊的嚴實作風,高高託舉起一次次成功。正是這尊重科學、追求極致的精益求精,為每次飛行默默護航。

這精神密碼,就在愛國奉獻的動人樂章裡……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當年十萬大軍從朝鮮戰場直接開進大漠戈壁的豪情壯志,至今讓人肅然起敬。當今世界翻天劇變,但航天人的底色和情懷始終不變。

在航天戰線,只有革命分工不同,沒有崗位貴賤之分。每一個崗位都有英雄,每一位英雄都有故事,每一則故事都讓人感動。

周湘虎,發射場普通一員,在參與我國新一代航天發射場建設時,因長期疲勞和強光刺激,左眼失明、右眼視力只有0.04。「眼睛可以失明,但追夢的腳步不能迷失方向。」周湘虎手術後重返工地,和戰友們一起搭建起長徵五號、長徵七號兩型運載火箭的發射塔,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航天人的擔當。

在遠望船隊有個奇特現象,遠望人的孩子通常是「扎堆」出生,經常「撞生日」。因為,隨著我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遠望人一年365天一半以上在大洋上,出海間隙就成了孕育後代的難得「窗口」。「十年修得同船渡、兒女相約同日生。」遠望人的大愛溫暖海天。

在火箭系統液氧煤油發動機研製過程中,主任設計師劉站國幾乎將生命獻給他鍾愛的事業。其間,他曾三次住進ICU病房,兩次收到病危通知書,病榻上,他滿腦子裝的都是發動機研製技術細節和試驗參數,病情有了好轉又繼續投身研製一線,讓發動機託舉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飛天是他心中最大的願望。

成功幕後,還有一支鮮為人知的功勳測繪導航隊,組建30年來,參加700餘次重大航天測繪任務,跑遍我國4大發射場、7艘遠洋測量船和百餘個測控站點,足跡遍布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累計行程達200餘萬公裡。近年來,面對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他們曾經連續117天在外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用他們的話說,「選擇『四海為家』,只為讓航天員安全回家」。

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緊緊相連,把個人選擇與黨的需要緊緊相連,把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緊緊相連——這就是中國航天人創造非凡業績的動力之源。

這精神密碼,就在朝氣蓬勃的人才方陣裡……

有人說,航天是朝陽產業,航天人永遠年輕。幾十年前,正是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在大西北戈壁大漠之中搞出「兩彈一星」;幾十年後,又一群年輕人接過了前輩的「接力棒」。

如今,在發射場、實驗室、生產車間、指揮大廳,80後、90後已成中堅力量,45歲以下擔任各系統主任設計師以上的技術骨幹已經超過80%,隊伍平均年齡僅30多歲。在愈發密集的載人航天任務歷練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航天人,正在為實現新的突破積蓄強大力量。他們像自己的前輩一樣,不計得失、埋頭苦幹,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心中最神聖的事業。

「設立『中國航天日』,就是要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激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熱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力量。」習總書記在首個「中國航天日」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對航天精神的傳承寄予厚望。

少年強則中國強,載人航天的明天掌握在青少年的手中。讓人感到欣喜的是,在建設航天強國的號召下,神州大地處處湧動航天熱:中學生動手研製衛星,孩子們親自動手組裝火箭模型,航天體驗館人潮湧動,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嚮往投身航天……

偉大事業,在匯聚力量中不斷壯大,在薪火相傳中跨越發展。

夢想召喚,使命催徵。

中國,一個自信的世界航天強國,必將出屹立世界東方。

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25年來的

標誌性事件和成就

一、1992年9月,中央批准實施我國載人航天工程

簡要說明: 1992年9月21日,中央審議批准開展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號921工程)研製,並明確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同時批准啟動工程第一步任務研製建設。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航天史上系統組成最龐大、技術規模最複雜的跨世紀國家重點工程,對於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帶動和促進科技進步,培養跨世紀航天科技人才隊伍,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二、1999年11月,中國發射神舟一號試驗飛船

簡要說明: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入軌,11月21日,神舟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這是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試驗,考核了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驗證了飛船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的正確性,以及包括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等地面設施設備在內的整個工程大系統間的協調性。神舟一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後續任務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2003年10月,中國航天員首次進入太空

簡要說明: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由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入軌;在軌飛行21小時,於10月16日安全返回,勝利實現了"成功發射、精確測控、正常運行、安全返回"的任務目標。此次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夢想,是中國航天史上的裡程碑事件。

四、2005年10月,中國實現"多人多天"太空飛行

簡要說明:2005年10月12日,費俊龍、聶海勝2名航天員搭乘神舟六號飛船由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入軌;10月16日,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安全返回。此次任務,實現了"成功發射、正常飛行、安全返回、航天員健康出艙"的任務目標,突破掌握了載人飛船"多人多天"在軌飛行關鍵技術,積累了人在太空較長時間駐留的寶貴經驗,進一步提高了工程全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五、2008年9月,中國航天員首次實施空間出艙活動

簡要說明:2008年9月25日,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3名航天員搭乘神舟七號飛船由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入軌;9月27日,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實施我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神舟七號任務實現了"準確入軌、正常運行,出艙活動圓滿、安全健康返回"的任務目標。此次任務,突破和掌握了空間出艙活動技術,是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又一重要裡程碑事件,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的又一個重大跨越。

六、2011年11月,中國載人航天突破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簡要說明:2011年9月29日和11月1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飛船分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改進型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準確入軌。11月3日和11月14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飛船先後進行了兩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均取得了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為我國建造空間站、開展大規模空間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後,2012年6月,神舟九號航天員乘組劉旺在景海鵬、劉洋的密切配合下,手動操控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對接。至此,中國載人航天全面突破和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七、2010年9月,中國啟動實施空間站研製建設

簡要說明:2010年9月25日,中央批准實施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按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兩個階段實施。相比前期任務,空間站工程要突破和掌握長期載人飛行、在軌組裝建造、批量物資補給、空間機械臂與艙外操作、大型艙段研製、新一代運載火箭等一大批核心技術,任務規模更大、各種挑戰更多,技術上更加複雜、難度更大,影響也將更為深遠。根據計劃,2018年前後發射試驗核心艙,進行空間站建造技術的試驗和驗證,之後相繼發射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於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

八、2012年6月,中國首位女航天員進入太空

簡要說明:2012年6月16日,景海鵬、劉旺、劉洋(女)搭乘神舟九號飛船由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入軌,執行天宮一號/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6月29日,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安全返回,3名航天員健康出艙。此次任務,不僅順利完成了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等既定目標,同時也使得劉洋(女)成為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填補了我國女性航天飛行的空白,進一步擴大載人航天工程的社會影響,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女性的良好形象,成為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個重要標誌性事件。

九、2013年6月,中國首次舉行太空授課

簡要說明:2013年6月11日,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3名航天員搭乘神舟十號飛船由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入軌;6月13日,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6月20日,航天員王亞平在聶海勝、張曉光的配合下,為全國8萬多所中學6000多萬中小學生進行了大約40分鐘的太空授課,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此次太空授課活動,對激發全社會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嚮往宇宙空間、學習科技知識、樹立探索精神的熱情和動力,具有重要意義,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十、2016年6月,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簡要說明:2016年6月25日,我國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七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為長徵系列火箭家族增添了新成員,使我國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從不到9噸提升到近14噸,極大地提高了我國進入空間能力,為順利實施後續飛行任務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也是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的首秀之戰,標誌著該新型發射場在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中低軌道太空飛行器、大型空間站、深空探測器等發射任務方面正式起航,我國已經跨入世界大噸位火箭發射的行列。

十一、2016年9月,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發射成功

簡要說明: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正式發射入軌,這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飛行任務期間先後接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到訪,考核了面向長期飛行的乘員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關技術,配合驗證了貨物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開展了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實驗和空間應用技術,以及在軌維修和空間站技術驗證等試驗,為我國後續空間站建造和運營奠定堅實基礎、積累寶貴經驗。

十二、2016年11月,中國航天員順利完成中期駐留任務

簡要說明: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主著陸場,2名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順利出艙,完成為期33天的飛行任務,標誌著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勝利實現了穩定運行、健康駐留、安全返回、成果豐碩的任務目標。2016年10月17日,景海鵬、陳冬搭乘神舟十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之後飛船與天宮二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天員隨後順利進駐天宮二號。

十三、2017年4月,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發射成功

簡要說明:2017年4月20日,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發射入軌。天舟一號是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全新研製的貨運飛船,此次任務也是天舟貨運飛船與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組成的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的首次亮相。4月27日,天舟一號順利完成對天宮二號的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試驗,表明我國突破和掌握了這一重大關鍵技術。至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圓滿收官,正式迎來空間站時代。

相關焦點

  • 航天五院載人航天系統總設計師:中國邁向空間站時代
    中國邁向空間站時代——訪航天五院載人航天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本報記者 初英傑 攝  今年是我國空間站建造任務的關鍵之年。前不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給出了相關飛行任務穩步推進的時間表,稱在2022年前後將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開展大規模的空間科學研究和應用,引人矚目。今年全國兩會上,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載人航天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
  • 中國本著和平利用空間的原則發展載人航天
    新華網北京10月11日電(記者孫彥新、白瑞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始終立足於和平利用空間,最終目的是為人類造福。」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在太空軍備競賽的背景下起步。
  • 載人航天 大幕再啟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之初,就制定了「三步走」戰略規劃:——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來看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何一路走來
    伴隨著神舟十一號返回艙於11月18日13時59分成功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身體狀態良好,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的腳步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摘星攬月上九天。
  • 瞭望|載人航天:飛天夢圓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尚前名 10月1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正式結束。18名預備航天員,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以及4名載荷專家,將參加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空間站運營階段的飛行任務。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空間站名稱徵集獲獎揭曉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空間站名稱徵集獲獎揭曉   中新網北京10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10月31日對外正式發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及中國載人空間站、貨運飛船名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及空間站名稱徵集活動隨之圓滿落幕,活動組委會當天也公布最終確定入選前十名的公眾提名獲獎者名單。
  • 載人航天:只有頭部玩家才有資格玩
    如果說,載人航天是塔尖上的事業,那自主創新就是支撐中國航天人勇敢攀登的天梯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20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5月5日,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 趙穎全攝10月1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正式結束
  • 瞭望|載人航天:只有頭部玩家才有資格玩
    18名預備航天員,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以及4名載荷專家,將參加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空間站運營階段的飛行任務。隨著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中國載人航天邁入「空間站時代」。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並確立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 逐夢九天 縱橫蒼穹——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紀實
    18名預備航天員,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以及4名載荷專家,將參加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空間站運營階段的飛行任務。隨著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中國載人航天闊步邁入「空間站時代」。回望來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每一步均堅實有力。
  • ...國情懷」——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
    經過幾代人艱辛探索和接續奮鬥,從曙光飛船到神舟飛船,從「714」工程到「921」工程,我國載人航天實現從無人試驗到載人飛天、從單船飛行到多器對接組合飛行等重大跨越,自主突破和掌握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取得重大任務16戰16捷的輝煌戰績,走出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發展之路。
  • 中國天宮空間站即將建成,結束美國太空霸權!
    宇宙空間站現在發射人造衛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是人類航天主要的活動領域。而在這些領域中,宇宙空間站又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這裡給大家介紹下中國天宮空間站的情況。中國空間站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事業經歷了青銅、白銀、黃金三個時代。也就是青銅時代的「兩彈一星」,再到白銀時代的「載人航天」,最後到黃金時代的」月球探測「。目前我們還在白銀時代。而在這個時期我們正在按照計劃有條不紊的進行著,這就是著名的"三步走計劃「。
  • 人民時評:中國空間站彰顯創新精神
    邁向空間站時代的大門,記錄著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進步,也說明中國走出了一條促進航天科技發展的成功之路 經過7天的海上航行,專為空間站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於不久前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按計劃在4月中下旬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為後續的載人飛行進行技術試驗。這將是長徵五號B大火箭的首飛,同時也意味著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從此拉開序幕。
  • 紀念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大事記
    1978-1991:中國航天進入發展快車道  1978年,隨著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中國航天事業與其他各項事業一樣,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以遠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和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為標誌,中國的國防基石更加穩固;以第一顆通信衛星和第一顆氣象衛星發射為標誌,中國航天進入了衛星應用新時代;以長徵三號和長徵二號捆綁式火箭的發射成功為標誌,中國航天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 中國飛天夢圓十年 載人航天事業闊步向前
    中新社北京10月15日電 題:中國飛天夢圓十整年載人航天事業闊步向前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10年前的今天,航天英雄楊利偉駕乘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圓滿完成中國人的首次太空飛行,也一舉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階段:什麼樣?怎麼做?啥目標?
    中新社北京2月28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28日表示,擬於2016年中至2017年上半年間組織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這是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進入應用發展新階段」。  「空間實驗室任務」什麼樣?
  • 從1999年的神舟一號至今,我國載人航天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
    可以說,從1999年發射的神舟一號至神舟四號飛船,儘管這四次都沒有真正的載人,但每一次都出色的完成任務並返回地面,這讓我國在技術上每次飛行試驗都向前跨了一大步,並不斷的完善,最終才會有神舟五號的載人飛天任務圓滿完成。
  • 長五遙三成功發射 中國航天迎來「超級2020」
    據長徵五號總指揮王珏介紹,嫦娥五號任務需要將8噸多的嫦娥五號探測器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而完成這一任務,必須由具有大運載能力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來完成。看點 3助力中國載人空間站建設 長五B即將「首秀」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確立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
  • SpaceX載人龍飛船發射 未來會更好是航天文明的意義
    2011年7月9日,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從這裡起飛後,也完成了該平臺的最後一次發射任務。此後,39A暫停運營,一直到2013年,NASA尋求民間合作,與SpaceX籤署了為期20年的租賃合同。這一次,SpaceX又從這裡出發,將太空人再度送入太空。SpaceX 的獵鷹9號將載人龍飛船送至太空、二者進行分離後,便會返回地球,而載人龍飛船則會繼續前往國際空間站完成任務。
  • 長五B首飛後 官宣後續中國空間站建設計劃
    ,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中國空間站建設拉開帷幕季啟明表示,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的圓滿成功,迎來了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發展戰略任務實施的「開門紅」,拉開了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飛行任務的序幕,為後續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發射奠定了堅實基礎。按計劃,我國空間站將於2022年前後完成建造,一共規劃12次飛行任務。
  • 神舟十一號四季度發射 2020年前後建成空間站
    據這位發言人介紹,空間實驗室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標誌我國載人航天進入應用發展新階段,承前啟後,意義重大。飛行期間,將驗證貨物運輸和推進劑在軌補加,以及航天員中期駐留等空間站建造與運營的關鍵技術,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和應用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