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一個見證夢想騰飛的地方。
2020年5月5日,文昌又一次見證新的夢想起航——
當天18時00分,我國新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從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首次出徵太空。長徵五號大火箭家族又一名新成員登臺亮相。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強,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於22噸,能一次把接近3個「天宮一號」重量的空間站艙段送入太空,將承擔我國空間站艙段等重大航天發射任務。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大劇「第三季」的連臺好戲即將登場,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從此更近一步。
在這個「五一」小長假,一個全新起航的夢想,正是中國航天人獻給勞動者的最好禮物。
最後一步,關鍵一步
「膀大腰圓」的體型雄壯威武,乳白色的箭體上水汽繚繞……作為「胖五」家族的第二位成員,發射塔架上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家族特徵相當明顯。
不過,在相當於6層樓高的巨大整流罩上,鮮豔的五星紅旗圖案下方,醒目的中國載人航天標識註明了它獨一無二的身份——這是一枚專門為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而研製的大火箭。
載人航天是世界上最複雜、最龐大、最具風險的領域。在世界載人航天發展過程中,建造近地軌道載人空間站是一個國家載人航天能力成熟的重要體現。
自1957年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至今,僅有蘇聯和美國獨立建造過載人空間站,目前仍在運行的國際空間站則是由16個國家聯合參與建造的項目。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之初,就制定了「三步走」戰略規劃: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這是一份遠景宏大的藍圖,也是一份難度空前的路線圖。
1992年,人類首個可長期居住的空間研究中心——和平號空間站已在太空遨遊了6年。那一年,奮進者號太空梭先後進行兩次飛行,把14名太空人送入太空,也將歷史上的太空梭任務次數刷新到了50次。
相對世界航天強國豐富的載人航天經驗,起步較晚的中國載人航天差距明顯。
面對差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說:「如同運動員在起跑線上晚了一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別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來追趕。」
追趕!28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分秒必爭,創造了一個個非凡的中國奇蹟——
8個月,一座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載人航天發射場在大漠戈壁拔地而起;300天,一座現代化的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在北京航天城落成;300多項技術攻關,將載人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從0.91提升到0.97……
追趕!28年來,中國載人航天步履匆匆,在太空中留下一串串光輝的中國足跡——
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巡天歸來,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有能力將航天員送上太空的國家。此後,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交會對接……中國載人航天用10年時間跨越了發達國家近半個世紀經歷的路程。
追趕!歷經幾代航天人接力奔跑,今天,中國載人航天終於握住了「最後一棒」,開始朝著遠大目標發起有力的衝刺。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英雄的史詩,是 「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堅定不移走出來的。從第一步到第二步再到第三步,中國載人航天始終步履堅定,步步鏗鏘。
揭幕之戰,非同一般
此次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被稱作是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的揭幕戰。
這場揭幕戰,意義不一般——
「領銜主演」身份特殊。我國空間站核心艙發射質量達22.5噸,為了擔此重任,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應運而生。未來,它將和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長徵七號運載火箭一起,分別擔任中國空間站的「建設骨幹」「客運專列」和「貨運列車」。
其他「演員」同樣來頭不小。此次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發射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以及我國首個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新一代載人飛船為我國近地空間站運營和後續載人月球探測等任務而研製。
3位「新人」同臺出演載人航天「第三季」的揭幕戰,「這一戰」面臨的挑戰也非同一般——
長徵五號B是我國首個採用一級半構型的火箭,系統簡單、安全可靠等優點十分突出,「零窗口」發射、大推力直接入軌等挑戰也前所未有。它發射時,發射時間誤差要控制在1秒以內;入軌時,大約140噸的推力要在幾秒內消失,相當於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突然「剎車」,還要穩穩停靠在指定位置。
不同於神舟飛船採用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三艙構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採用了返回艙和服務艙兩艙構型,並且能重複使用。全新的技術路線所帶來的,是一系列新技術需要攻關。
2月上旬,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抵達發射場之際,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一邊是絲毫不可鬆懈的疫情防控任務,一邊是必須萬無一失的航天發射任務,如何打好「雙線作戰」的揭幕戰?中國航天人面臨一場現實大考。
就在此次任務前,中國航天先後遭遇了兩次失利。面對挫折,如何在反思中奮起,如何頂住壓力爭取新勝利?中國航天人還面臨一場心理大考。
越是艱難越向前,萬眾一心加油幹。
在中國載人航天的前進道路上,從來不乏挑戰與考驗,也正因如此,才砥礪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這次關鍵節點上的航天發射,如同飛天之路上的每一場「戰役」一樣,既是對中國載人航天能力的一次檢驗,也是對中國載人航天精神的一次升華。
未來之路,任重道遠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拉開了中國空間站建設的序幕,也讓人不禁暢想,未來的中國空間站到底「長什麼樣」?
盤點此前的相關報導,這樣一份藍圖其實已隱約可見:
基本構型——空間站基本構型包括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其中「天和」號核心艙包括節點艙、生活控制艙和資源艙3部分,具備長期自主飛行能力,能夠支持航天員長期駐留。
運營能力——空間站將在軌運營10年以上,額定乘員3名,乘組輪換時最多可達6人。根據科學研究和國際合作需要,空間站可以在現有構成基礎上進一步擴展。
空間應用——空間站的艙內、艙外均可支持開展空間應用,支持在軌實施空間天文、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微重力基礎物理等8個學科領域的數百項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
國際合作——中國秉承開放、和平、共贏的外空國際合作理念。截至2019年6月,已有來自瑞士、波蘭、義大利、德國等17個國家的9個項目,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
宏偉藍圖催人奮進,壯麗徵程任重道遠。
序幕不是高潮,更不是終點。當空間站建設的序幕揭開,中國載人航天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時刻,一場場艱辛的跋涉也由此開始。
中國空間站的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每個艙段規模都是20噸級。對於首飛之後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來說,它還將在一次又一次「力拔山兮」的託舉中接受考驗。
據了解,中國空間站工程將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建造和營運3個階段實施。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和空間站建造階段共安排了12次飛行任務,將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
統計顯示,從1999年神舟一號飛船發射至此次發射任務前夕,中國載人航天在過去20年裡共完成了15次發射任務。而按照規劃,中國空間站將於2022年前後建成,這意味著,在接下來2年多時間裡我們將完成12次載人航天密集發射任務。
這12次飛行任務,對於中國空間站建設來說,哪一次都是關鍵之戰;對於載人航天戰線的數萬航天人來說,哪一次都是全新大考。
8年前,載人航天工程啟動20周年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設計師王永志說,空間站的建成和運營,將成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
2年後,載人航天工程啟動30周年時,中國空間站很可能已從夢想變成現實。「三十而立」的中國載人航天,將更加滿懷信心走向遙遠的星辰大海,為人類和平開發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貢獻。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