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 大幕再啟

2021-01-12 中國青年報

海南文昌,一個見證夢想騰飛的地方。

2020年5月5日,文昌又一次見證新的夢想起航——

當天18時00分,我國新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從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首次出徵太空。長徵五號大火箭家族又一名新成員登臺亮相。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強,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於22噸,能一次把接近3個「天宮一號」重量的空間站艙段送入太空,將承擔我國空間站艙段等重大航天發射任務。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大劇「第三季」的連臺好戲即將登場,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從此更近一步。

在這個「五一」小長假,一個全新起航的夢想,正是中國航天人獻給勞動者的最好禮物。

最後一步,關鍵一步

「膀大腰圓」的體型雄壯威武,乳白色的箭體上水汽繚繞……作為「胖五」家族的第二位成員,發射塔架上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家族特徵相當明顯。

不過,在相當於6層樓高的巨大整流罩上,鮮豔的五星紅旗圖案下方,醒目的中國載人航天標識註明了它獨一無二的身份——這是一枚專門為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而研製的大火箭。

載人航天是世界上最複雜、最龐大、最具風險的領域。在世界載人航天發展過程中,建造近地軌道載人空間站是一個國家載人航天能力成熟的重要體現。

自1957年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至今,僅有蘇聯和美國獨立建造過載人空間站,目前仍在運行的國際空間站則是由16個國家聯合參與建造的項目。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之初,就制定了「三步走」戰略規劃: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這是一份遠景宏大的藍圖,也是一份難度空前的路線圖。

1992年,人類首個可長期居住的空間研究中心——和平號空間站已在太空遨遊了6年。那一年,奮進者號太空梭先後進行兩次飛行,把14名太空人送入太空,也將歷史上的太空梭任務次數刷新到了50次。

相對世界航天強國豐富的載人航天經驗,起步較晚的中國載人航天差距明顯。

面對差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說:「如同運動員在起跑線上晚了一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別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來追趕。」

追趕!28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分秒必爭,創造了一個個非凡的中國奇蹟——

8個月,一座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載人航天發射場在大漠戈壁拔地而起;300天,一座現代化的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在北京航天城落成;300多項技術攻關,將載人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從0.91提升到0.97……

追趕!28年來,中國載人航天步履匆匆,在太空中留下一串串光輝的中國足跡——

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巡天歸來,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有能力將航天員送上太空的國家。此後,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交會對接……中國載人航天用10年時間跨越了發達國家近半個世紀經歷的路程。

追趕!歷經幾代航天人接力奔跑,今天,中國載人航天終於握住了「最後一棒」,開始朝著遠大目標發起有力的衝刺。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英雄的史詩,是 「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堅定不移走出來的。從第一步到第二步再到第三步,中國載人航天始終步履堅定,步步鏗鏘。

揭幕之戰,非同一般

此次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被稱作是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的揭幕戰。

這場揭幕戰,意義不一般——

「領銜主演」身份特殊。我國空間站核心艙發射質量達22.5噸,為了擔此重任,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應運而生。未來,它將和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長徵七號運載火箭一起,分別擔任中國空間站的「建設骨幹」「客運專列」和「貨運列車」。

其他「演員」同樣來頭不小。此次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發射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以及我國首個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新一代載人飛船為我國近地空間站運營和後續載人月球探測等任務而研製。

3位「新人」同臺出演載人航天「第三季」的揭幕戰,「這一戰」面臨的挑戰也非同一般——

長徵五號B是我國首個採用一級半構型的火箭,系統簡單、安全可靠等優點十分突出,「零窗口」發射、大推力直接入軌等挑戰也前所未有。它發射時,發射時間誤差要控制在1秒以內;入軌時,大約140噸的推力要在幾秒內消失,相當於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突然「剎車」,還要穩穩停靠在指定位置。

不同於神舟飛船採用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三艙構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採用了返回艙和服務艙兩艙構型,並且能重複使用。全新的技術路線所帶來的,是一系列新技術需要攻關。

2月上旬,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抵達發射場之際,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一邊是絲毫不可鬆懈的疫情防控任務,一邊是必須萬無一失的航天發射任務,如何打好「雙線作戰」的揭幕戰?中國航天人面臨一場現實大考。

就在此次任務前,中國航天先後遭遇了兩次失利。面對挫折,如何在反思中奮起,如何頂住壓力爭取新勝利?中國航天人還面臨一場心理大考。

越是艱難越向前,萬眾一心加油幹。

在中國載人航天的前進道路上,從來不乏挑戰與考驗,也正因如此,才砥礪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這次關鍵節點上的航天發射,如同飛天之路上的每一場「戰役」一樣,既是對中國載人航天能力的一次檢驗,也是對中國載人航天精神的一次升華。

未來之路,任重道遠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拉開了中國空間站建設的序幕,也讓人不禁暢想,未來的中國空間站到底「長什麼樣」?

盤點此前的相關報導,這樣一份藍圖其實已隱約可見:

基本構型——空間站基本構型包括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其中「天和」號核心艙包括節點艙、生活控制艙和資源艙3部分,具備長期自主飛行能力,能夠支持航天員長期駐留。

運營能力——空間站將在軌運營10年以上,額定乘員3名,乘組輪換時最多可達6人。根據科學研究和國際合作需要,空間站可以在現有構成基礎上進一步擴展。

空間應用——空間站的艙內、艙外均可支持開展空間應用,支持在軌實施空間天文、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微重力基礎物理等8個學科領域的數百項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

國際合作——中國秉承開放、和平、共贏的外空國際合作理念。截至2019年6月,已有來自瑞士、波蘭、義大利、德國等17個國家的9個項目,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

宏偉藍圖催人奮進,壯麗徵程任重道遠。

序幕不是高潮,更不是終點。當空間站建設的序幕揭開,中國載人航天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時刻,一場場艱辛的跋涉也由此開始。

中國空間站的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每個艙段規模都是20噸級。對於首飛之後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來說,它還將在一次又一次「力拔山兮」的託舉中接受考驗。

據了解,中國空間站工程將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建造和營運3個階段實施。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和空間站建造階段共安排了12次飛行任務,將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

統計顯示,從1999年神舟一號飛船發射至此次發射任務前夕,中國載人航天在過去20年裡共完成了15次發射任務。而按照規劃,中國空間站將於2022年前後建成,這意味著,在接下來2年多時間裡我們將完成12次載人航天密集發射任務。

這12次飛行任務,對於中國空間站建設來說,哪一次都是關鍵之戰;對於載人航天戰線的數萬航天人來說,哪一次都是全新大考。

8年前,載人航天工程啟動20周年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設計師王永志說,空間站的建成和運營,將成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

2年後,載人航天工程啟動30周年時,中國空間站很可能已從夢想變成現實。「三十而立」的中國載人航天,將更加滿懷信心走向遙遠的星辰大海,為人類和平開發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貢獻。

來源:解放軍報

相關焦點

  • 瞭望|載人航天:飛天夢圓
    「載人航天是當今世界技術最複雜、難度最大的航天工程。」 從國外載人航天歷史上看,有人做過測算,按照所佔GDP百分比計算,載人航天是有史以來花費最大的工程,超過了金字塔、長城、大教堂以及各時代的奇蹟工程。 例如美國的太空梭,每飛行一次費用高達5億美元,一次維護需要耗資3億~4億美元。
  • 印度又攻克一載人航天關鍵技術,離實現載人航天夢想還有多遠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不斷向印度政府提交啟動載人航天工程的建議,但目前印度載人航天工程仍然沒有任何正式立項的消息。「火箭逃逸系統」的首次試驗成功意味著印度航天掌握的載人關鍵技術不斷增多,有利於推進載人航天計劃。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就明確把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納入「863」高技術發展計劃。1992年,我們党進一步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併科學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目標。2010年,我們黨又適時作出空間站建設的重大決策,提出在2020年前後建成具有中國特色、能夠充分發揮效益的空間站。新時代,我們黨更是滿懷信心地把「建設航天強國」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
  • 航天五院載人航天系統總設計師:中國邁向空間站時代
    中國邁向空間站時代——訪航天五院載人航天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第一步,我們應該攻克載人登月的難關,實現登月的目標,以此驗證技術路線。然後,再穩妥向前推進,實現載人火星探索的夢想,並不斷向外推進,拓展人類文明。  記者:中國空間站的設計、建設要攻克哪些難點呢?  張柏楠:根據個人經驗體會,空間站乃至整個載人航天工程,最難的是航天員安全性問題,這是與衛星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具挑戰的地方,因此載人航天本身是一個風險很大的行業。
  • 紅日與載人航天發射場交相輝映
    紅日與載人航天發射場交相輝映 (5/6)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11月2日早晨,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一側緩緩流過的弱水河,冉冉升起的一輪紅日與總裝測試廠房和發射塔架交相輝映。
  • 中國飛天夢圓十年 載人航天事業闊步向前
    中新社北京10月15日電 題:中國飛天夢圓十整年載人航天事業闊步向前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10年前的今天,航天英雄楊利偉駕乘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圓滿完成中國人的首次太空飛行,也一舉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
  • 美國重掌載人航天主動權,SpaceX龍飛船載人首飛倒計時全記錄
    ▲5月20日,首批搭乘龍飛船的兩位NASA太空人道格·赫爾利、鮑勃·本肯,由隔離狀態進入臨飛狀態,從德州休斯敦詹森航天中心搭乘一架NASA灣流飛機飛抵佛州甘迺迪航天中心。此前,兩人從5月13日開始隔離。▲經過5天分布式組裝,5月20日,嶄新的獵鷹9號火箭+龍飛船整合為一體。
  • 載人航天:只有頭部玩家才有資格玩
    18名預備航天員,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以及4名載荷專家,將參加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空間站運營階段的飛行任務。隨著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中國載人航天邁入「空間站時代」。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並確立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 中國本著和平利用空間的原則發展載人航天
    新華網北京10月11日電(記者孫彥新、白瑞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始終立足於和平利用空間,最終目的是為人類造福。」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在太空軍備競賽的背景下起步。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部長龍江一行來訪
    哈工大報訊(吳洪興 文/圖)2月1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哈工大載人航天領域合作研討會在我校科學園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部長龍江、空間實驗室項目總工程師楊宏一行與我校相關部門領導就載人航天領域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與聯想建立戰略合作關係
    在中國載人首飛成功十周年之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聯想集團在京宣布,雙方自即日起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首期合作為期8年。聯想集團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信息技術產品領域唯一戰略合作夥伴,將發揮自身在技術、產品和服務體系上的優勢,向參加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研製的全體單位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支持建設載人航天工程總體仿真實驗室,支持載人航天工程學術交流科普教育活動。雙方將建立密切的溝通協調機制,在技術、管理、教育、文化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 祖國的強大成就載人航天事業的輝煌
    神舟七號航天員與香港青年學生暢談理想抱負,翟志剛動情地說—— 祖國的強大成就載人航天事業的輝煌 新華社記者 呂諾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12-07    [列印] [關閉    6日下午,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代表團一行來到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8所高校的400多名青年學生暢談理想抱負,展望祖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前景。    當代表團一行步入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大講堂時,早已等候在此的大學生們揮舞手中的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熱情地歡呼;當《義勇軍進行曲》奏響,全場面向高懸的國旗和區旗肅立,共享偉大祖國的榮光。
  • 瞭望|載人航天:只有頭部玩家才有資格玩
    5月5日,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 趙穎全攝/本刊載人航天工程我國載人航天事業,是在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中決策實施和不斷推進的,體現了高端生產力的發展歷程。
  • SpaceX龍2飛船成功載人首飛,世界載人航天迎來第四位玩家
    ,全世界僅有三個國家,蘇聯/俄羅斯、美國和中國,掌握了載人航天能力。此次發射不僅標誌著美國載人航天能力的恢復,也標誌著人類載人航天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始:一個商業航天公司成為第四位玩家,它獨立並全面掌握了載人航天最重要的運載火箭、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等環節。
  • 中國載人航天第二步完成 闊步邁進空間站時代
    至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全部完成,中國載人航天闊步邁進「空間站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之下,中國載人航天踏上新徵程、再創新輝煌,相繼取得了神舟十號應用性首飛、長徵七號新型火箭首飛圓滿成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穩定運行、神舟十一號航天員中期駐留、天舟一號推進劑順利補加的巨大成就,走過了不平凡的輝煌五年。
  • 印度又要搞載人航天?替太空人求放過
    前幾天印度突然高調宣布,自己打算在2021年把第1艘載人飛船送上太空。 印度有能力搞載人航天嗎?實際上印度在航天方面的野心還是蠻大的,在中國第1次實現了載人航天飛行之後不久,印度就提出了自己的載人飛船發展計劃,也許在印度看來自己開發載人飛船應該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 徵稿| 《載人航天工程回憶錄》約稿函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重要指示精神,載人航天工程已全面啟動修史工作。其中,編輯出版一部由工程親歷者創作的回憶錄,是工程修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現面向載人航天工程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動的親歷者,誠邀撰寫回憶文章。
  • 美國商業載人航天計劃繼續延期
    據美國科技媒體網站「ars technica」近日消息,美國政府問責局最新一份報告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內部估計,該國的商業載人航天計劃還會延期,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和波音公司的飛船目前甚至無法完成無人演示飛行。
  • 逐夢九天 縱橫蒼穹——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紀實
    秦憲安攝(中經視覺)10月1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正式結束。18名預備航天員,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以及4名載荷專家,將參加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空間站運營階段的飛行任務。隨著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中國載人航天闊步邁入「空間站時代」。回望來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每一步均堅實有力。
  • 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品送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10-30 14:35:37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常志鵬   日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我國神州飛船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品捐贈給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