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五院載人航天系統總設計師:中國邁向空間站時代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中國邁向空間站時代
——訪航天五院載人航天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

  國家博物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展出的天宮二號核心艙和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模型。本報記者 初英傑 攝

  今年是我國空間站建造任務的關鍵之年。前不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給出了相關飛行任務穩步推進的時間表,稱在2022年前後將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開展大規模的空間科學研究和應用,引人矚目。今年全國兩會上,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載人航天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

  記者:日前,中國「空間站時代來了」的話題上了熱搜,稱我國空間站飛行任務即將拉開序幕。請您介紹一下我國空間站建設的情況。

  張柏楠:建造空間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中第三步的任務目標,按照目前規劃將於2022年完成建設,建成後在軌運營10年以上,可容納3名航天員同時在軌工作生活,輪換期間可容納6名航天員,屆時中國航天員長期在太空駐留和多次往返將成為常態。

  空間站的主要定位可以概括為國家的空間實驗室。空間站建設和運營,首先需要解決載人航天的一些基本問題。具體來講,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人類長期在空間飛行的關鍵技術,這是載人航天一個關鍵基礎性技術。前期,我國利用空間實驗室解決了人類在太空做中短期駐留的技術,但是連續長期駐留技術,不論是對中國還是世界而言,目前來看仍是一個難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其次,從載人航天未來發展和應用的角度來講,又可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通過空間科學實驗,為經濟找新的增長點,為科學找尋新的發現,為人類做貢獻。另一個方向則是為進一步探索太空突破技術、積累經驗,載人太空探索路途遙遠,推進效率低,飛行時間長,中途無法補給,這給我們提出了很多新的課題。

  記者:空間站建成後是否意味飛到火星可成為現實?

  張柏楠:火星距離地球最近距離約5500萬公裡。就目前載人航天發展水平看,實現載人登陸火星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僅僅是實現繞火星飛行的話,可能只是時間長短和補給的問題。若要實現在火星的起落,問題就變得複雜很多。

  飛到火星,首先要考慮兩個實際因素。一個因素是人本身的問題,即人能不能耐受長時間空間飛行。這是我們要研究的一個課題。不僅僅是中國,包括以美國、俄羅斯為首的國際空間站,也把人類長期飛行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項目,但目前這項研究仍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完全解決。

  另一方面,載人太空飛行器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能否支持長期連續飛行。這裡一方面要使用類似物理、化學、甚至是生態的再生式生命保障技術,減少航天員對地面的生存依賴。此外,各種物資如何補給,是否要出發前帶足。空間站發射後,每隔一段時間將發射貨運飛船,為其提供包括推進劑在內的補給物資,要去火星就沒有那麼方便了。

  登陸火星、走出太陽系是人類的夢想。實現夢想的路雖然很長,但我們必須一步一步走。第一步,我們應該攻克載人登月的難關,實現登月的目標,以此驗證技術路線。然後,再穩妥向前推進,實現載人火星探索的夢想,並不斷向外推進,拓展人類文明。

  記者:中國空間站的設計、建設要攻克哪些難點呢?

  張柏楠:根據個人經驗體會,空間站乃至整個載人航天工程,最難的是航天員安全性問題,這是與衛星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具挑戰的地方,因此載人航天本身是一個風險很大的行業。

  確保航天員安全性,意味著無論出了什麼情況,我們都要保證能夠把航天員安全帶回地面,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要求。美國太空梭就是因為安全性設計不到位,出現兩次事故,有14名航天員不幸遇難,直接導致美國太空梭提前退役。

  另外,國外空間站雖然或多或少出現過一些故障,但好在沒有發生過航天員傷亡事故,這是值得慶幸的地方,也是前期安全性設計的結果。對安全性問題,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任何鬆懈,都可能會付出極大且不可挽回的代價。我覺得這是一個最重要也是最難的技術。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十分重視安全性,在點火、發射、對接、停靠、運行、返回的每個環節,都要考慮故障情況下採取什麼措施,如何保證航天員安全,要增加應急救生系統。應急救生就是確保任何一個時間點發生故障後,都可以把航天員平安帶回來。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需耗費巨大的工作量。應急救生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中一個很重要的設計內容,體現的就是以人為本的理念,把航天員安全擺在第一位,作為首要任務,落實到每個環節。

  第二個難點就是載人長期飛行技術。長期飛行技術涉及面非常廣。天宮空間實驗室解決了一部分長期連續飛行基本技術問題,但實際上關於長期飛行技術,留給空間站來研究和解決的課題依然很大,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和精力。

  第三個難點同樣是技術難題。在軌服務技術將成為下一個研究課題,也是關鍵技術難題。所謂在軌服務,就是在空間為有人或無人的太空飛行器提供服務,包括太空飛行器部件的修理、更換,太空飛行器的搬遷或液體傳輸,還有助於紓解太空垃圾日益增加這一棘手問題。目前,在軌服務因能提高太空飛行器壽命以及軌道的利用率,成為當前一大研究熱點。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裡提出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結合我國目前的情況,您認為現在與航天強國還有多大差距?

  張柏楠:航天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包括我所在的第五研究院始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穩步有序地推進相關工作,把建設航天強國當成重要的任務和使命。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航天強國的戰略目標,這意味著,建設航天強國已經「繪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載人航天工作自然也要以實際行動為實現航天強國目標做貢獻。

  實事求是地說,我國實現跨入航天強國行列這個目標還有很多事要做。從載人航天來講,空間站雖然正在研製但還沒發射,載人登月的目標也還未實現,等等。要推動這些階段目標的實現,還要攻克很多難關和核心關鍵技術,完成很多任務。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國家不懈追求的航天夢。任務雖緊、難度雖大,但有黨和國家的領導及大力支持,空間站建設都一直在按計劃進行,我國載人登月的研究也始終沒有間斷。隨著我國經濟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已經初步具備了載人登月的基礎。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早日實現航天強國的目標!(本報記者 陳瑤)

相關焦點

  • 中國載人航天第二步完成 闊步邁進空間站時代
    至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全部完成,中國載人航天闊步邁進「空間站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之下,中國載人航天踏上新徵程、再創新輝煌,相繼取得了神舟十號應用性首飛、長徵七號新型火箭首飛圓滿成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穩定運行、神舟十一號航天員中期駐留、天舟一號推進劑順利補加的巨大成就,走過了不平凡的輝煌五年。
  • 瞭望|載人航天:飛天夢圓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說,這個領域,代表了一個國家在科技和經濟領域的實力 ◆ 環顧世界,提出過載人航天計劃的國家不少,但幾十年來,真正能夠實現獨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只有三個。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部長龍江一行來訪
    哈工大報訊(吳洪興 文/圖)2月1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哈工大載人航天領域合作研討會在我校科學園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部長龍江、空間實驗室項目總工程師楊宏一行與我校相關部門領導就載人航天領域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
  • ...國情懷」——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
    前來參加交接儀式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接受了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採訪。返回艙放在韶山是對毛主席最好的告慰與紀念「1967年,我第一次到韶山,當時韶山剛剛通火車,我還只有10歲。」周建平深情地回憶。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來看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何一路走來
    站在新的起點上,回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走過的歷程,既倍感欣慰和自豪,又滿懷憧憬和期待!  「跨越」戰略  1992年1月,一個載入中國航天史冊的日子,中國政府批准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  這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系統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的工程。
  • 瞭望|載人航天:只有頭部玩家才有資格玩
    「載人航天是當今世界技術最複雜、難度最大的航天工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說,這個領域,代表了一個國家在科技和經濟領域的實力環顧世界,提出過載人航天計劃的國家不少,但幾十年來,真正能夠實現獨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只有三個。
  • 載人航天:只有頭部玩家才有資格玩
    18名預備航天員,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以及4名載荷專家,將參加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空間站運營階段的飛行任務。隨著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中國載人航天邁入「空間站時代」。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並確立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 載人航天 大幕再啟
    不過,在相當於6層樓高的巨大整流罩上,鮮豔的五星紅旗圖案下方,醒目的中國載人航天標識註明了它獨一無二的身份——這是一枚專門為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而研製的大火箭。載人航天是世界上最複雜、最龐大、最具風險的領域。在世界載人航天發展過程中,建造近地軌道載人空間站是一個國家載人航天能力成熟的重要體現。
  • 中國飛天夢圓十年 載人航天事業闊步向前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從神舟飛船到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中國載人航天實現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太空出艙到空間交會對接等一系列跨越式發展,已順利突破天地往返、太空出艙、空間交會對接這三大載人航天基本技術,特別是實施中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飛行的神舟十號任務,通過在軌維修操作、太空授課、飛船繞飛及多方位交會技術等一系列空間試驗和活動,為中國空間站建設積累寶貴經驗並奠定堅實基礎
  • 2021年中國航天有哪些大戲?
    新年伊始,我國多項重大航天工程公布了一系列新進展。記者6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由該集團研製的我國空間站工程空間站各艙段、飛船及其發射使用的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各項總裝與測試工作。其中,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任務擬於今年春季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天問一號探測器預計2月10日左右實施近火制動。當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設任務準備階段。2021年與202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預計將實施包括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在內的11次發射任務。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負責空間站各艙段研製工作。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空間站名稱徵集獲獎揭曉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空間站名稱徵集獲獎揭曉   中新網北京10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10月31日對外正式發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及中國載人空間站、貨運飛船名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及空間站名稱徵集活動隨之圓滿落幕,活動組委會當天也公布最終確定入選前十名的公眾提名獲獎者名單。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階段:什麼樣?怎麼做?啥目標?
    中新社北京2月28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28日表示,擬於2016年中至2017年上半年間組織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這是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進入應用發展新階段」。  「空間實驗室任務」什麼樣?
  • 中國本著和平利用空間的原則發展載人航天
    新華網北京10月11日電(記者孫彥新、白瑞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始終立足於和平利用空間,最終目的是為人類造福。」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在太空軍備競賽的背景下起步。
  • 逐夢九天 縱橫蒼穹——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紀實
    秦憲安攝(中經視覺)10月1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正式結束。18名預備航天員,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以及4名載荷專家,將參加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空間站運營階段的飛行任務。隨著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中國載人航天闊步邁入「空間站時代」。回望來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每一步均堅實有力。
  • 2020年中國航天邁向新徵程
    央視網消息:17日,航天科技集團發布了《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我國以34次航天發射的成績再次佔據世界航天發射榜首。
  • 中國航天,邁向「詩和遠方」
    ——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作出重要指示中國航天,邁向「詩和遠方」——十八大以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述評光明日報記者 葉樂峰  航天探索永無止境,逐夢之行永不停歇。  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後組織實施的系列拓展試驗項目之一,將為我國空間站工程後續研製建設奠定更加堅實的技術基礎。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5歲以下的科研人員佔到80%
    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崔吉俊說,神九任務技術準備處於發射場春夏季過渡階段,發射窗口處於夏季高溫期,包括夏季高溫給火箭推進劑加注帶來風險等,都給任務實施增加了難度。長徵二F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說,發射神舟九號的長徵二F遙九火箭,和發射天宮一號、神舟八號的火箭為同一批次,但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進,有30多項更改,目的主要是提高可靠性。
  • 《大國飛天》全景展現新時代航天事業發展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史競男)首部全景展現新時代航天事業發展的電視劇《大國飛天》6日在京舉辦「夢想啟程」主題發布會,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中國首位飛天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在發布會現場與該劇主創團隊一起啟動開機。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指揮、北大校友高銘:積跬步以至千裡...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指揮、北大校友高銘:積跬步以至千裡 盡精微而成廣博——在北大2020年畢… 2020-07-16 1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時評:中國空間站彰顯創新精神
    邁向空間站時代的大門,記錄著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進步,也說明中國走出了一條促進航天科技發展的成功之路 經過7天的海上航行,專為空間站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於不久前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按計劃在4月中下旬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為後續的載人飛行進行技術試驗。這將是長徵五號B大火箭的首飛,同時也意味著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從此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