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弗洛伊德開創精神分析學派以降,精神分析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個人尤其是個人心理是構成社會的基礎,研究社會必須首先研究個人的心理機制。在這種認識論指導下,精神分析學派通過精神或心理分析對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都展開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逃避自由》一書就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領袖人物弗洛姆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對自由所做的精彩闡釋和解讀。
本書作者弗洛姆先生作為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在繼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的基礎上,也對弗洛伊德的很多觀點做出了重大修正。這其中最重要的表現之一就是,他們二人的人性觀有著顯著的不同。弗洛伊德的人性觀基本上是恆定不變的,即人性本質上是受其各種生物慾望尤其是自我保存欲望和性慾望所支配的。弗洛姆則認為人性既有生物性的一面,也有社會文化性的一面。弗洛姆認為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除了自我保存的欲望外,還有逃避孤獨的欲望。作者寫道:「感到完全孤獨與孤立會導致精神崩潰,恰如肉體飢餓會導致死亡。」在弗洛姆看來,自由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自由增強了單個個體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另一方面,自由也割斷了個體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紐帶,使每個個體的孤立感和孤獨感空前強烈。作者將自由所帶來的孤獨感稱為「自由的重負」,當這種重負達到一定程度時,人就會選擇逃避自由。
弗洛姆區分了兩種自由: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前者是指擺脫束縛,獲得自由;後者是指積極的運用自由去發展自己,充分的實現自我的完整人格。人類自由的歷史首先起源於擺脫自然界的束縛。弗洛姆將這種個人日益從各種紐帶中脫穎而出的過程稱之為「個體化」的過程。「個體化」的過程造成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個人的力量不斷增長,另一方面單個個體獨自面對世界時的孤獨感也日益加深。前一方面表明伴隨著「個體化」的過程,個人的消極自由不斷增大;後一方面則表明個人消極自由增大的同時,積極自由並沒有同步增長。割斷了與世界的紐帶,卻又不能離開這個世界;擺脫了束縛,隨之增加的不確定感和孤獨感卻又常常使人無法承受———「個體化」的過程使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之間的鴻溝越拉越大,自由越來越成為一種不能承受的重負。造成的結果便是人們瘋狂的逃避自由,從而擺脫自由帶來的孤獨感和不安全感。
弗洛姆的上述理論能很好的解釋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產生的心理原因。當人消極地從與世界的天然聯繫中擺脫出來的時候,他對這個世界的恐懼感和不安全感也開始產生。這種感覺如此強烈以至於他必須建立一種新的紐帶和世界重新發生聯繫。這種新的紐帶便是宗教。到中世紀,甚至整個歐洲都被基督教化了。在中世紀,人們固然要忍受更多的飢餓、寒冷和病痛,但每個人自降生以始,便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了一個固定而確切的位置,今生和來世都有被預定好的命運,不會感到孤獨和不安全。
弗洛姆該書的一個特別出彩之處便是他對納粹心理學的分析。弗洛姆將希特勒的性格、理論以及納粹制度歸結為「權威主義性格」的一種極端表現形式。弗洛姆解釋道:「權威主義性格的本質就是同時具有施虐和受虐衝動。施虐衝動的目的在於擁有控制另一個人的無限權力,其中多少夾雜著破壞欲;受虐衝動的目的在於把自己完全消解在一個強大權力中,藉此分享他的力量與榮耀。施虐和受虐傾向的原因都在於個人無法忍受孤立,需要借共生關係來克服這種孤獨。」說到底,作者認為納粹制度的原因依然在於獲得了消極自由的人無法積極地運用這一自由,從而通過施虐和受虐來逃避自由所帶來的孤獨。弗洛姆對納粹的這一心理分析,在戰後產生了巨大影響,引發了很大爭議。
弗洛姆將人類目前為止的歷史過程歸結為「個體化」的過程,並通過分析「個體化」過程中自由的兩個側面,將諸多歷史事件歸因於人的心理問題,即逃避自由所帶來的孤獨感。作者認為這種孤獨感是我們積極自由滯後造成的,如果通過改進社會條件能使得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同步增長,那麼人類的很多社會問題便可以得到解決。因為積極自由要求我們自發的通過勞動和愛,將獨立的、自我充分發展的個體重新和世界聯繫起來。通過這種聯繫,「自由擴大的過程並非惡性循環,人們可以自由但並不孤獨,有批判精神但並不疑慮重重,獨立但又是人類的有機組成部分」。可是該如何改進我們的社會條件從而實現積極自由呢?作者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發展一種真正的民主,因為「只有在高度發展的民主社會裡,自由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作為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弗洛姆繼承和發展了弗洛伊德的相關理論,體現在本書中便是作者將自由問題歸結為一個心理問題,進而探討自由的心理機制;作為人文主義的大師,弗洛姆也受到馬克思學說的重大影響,體現在本書中便是作者在進行心理分析時非常注重其經濟、政治、文化等背景性因素以及主張用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從而實現積極自由。弗洛姆的積極自由與馬克思關於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學說也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但是弗洛姆所主張的用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的設想,在現在看來已經不是一個可取的方案。不過,這並不影響弗洛姆整個社會理論體系所帶給我們的啟示,尤其是他的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熱忱的人文關懷和美好的社會憧憬將給我們以永遠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