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心理機制——弗洛姆《逃避自由》介讀

2020-12-13 搜狐網

  自弗洛伊德開創精神分析學派以降,精神分析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個人尤其是個人心理是構成社會的基礎,研究社會必須首先研究個人的心理機制。在這種認識論指導下,精神分析學派通過精神或心理分析對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都展開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逃避自由》一書就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領袖人物弗洛姆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對自由所做的精彩闡釋和解讀。

  本書作者弗洛姆先生作為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在繼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的基礎上,也對弗洛伊德的很多觀點做出了重大修正。這其中最重要的表現之一就是,他們二人的人性觀有著顯著的不同。弗洛伊德的人性觀基本上是恆定不變的,即人性本質上是受其各種生物慾望尤其是自我保存欲望和性慾望所支配的。弗洛姆則認為人性既有生物性的一面,也有社會文化性的一面。弗洛姆認為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除了自我保存的欲望外,還有逃避孤獨的欲望。作者寫道:「感到完全孤獨與孤立會導致精神崩潰,恰如肉體飢餓會導致死亡。」在弗洛姆看來,自由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自由增強了單個個體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另一方面,自由也割斷了個體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紐帶,使每個個體的孤立感和孤獨感空前強烈。作者將自由所帶來的孤獨感稱為「自由的重負」,當這種重負達到一定程度時,人就會選擇逃避自由。

  弗洛姆區分了兩種自由: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前者是指擺脫束縛,獲得自由;後者是指積極的運用自由去發展自己,充分的實現自我的完整人格。人類自由的歷史首先起源於擺脫自然界的束縛。弗洛姆將這種個人日益從各種紐帶中脫穎而出的過程稱之為「個體化」的過程。「個體化」的過程造成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個人的力量不斷增長,另一方面單個個體獨自面對世界時的孤獨感也日益加深。前一方面表明伴隨著「個體化」的過程,個人的消極自由不斷增大;後一方面則表明個人消極自由增大的同時,積極自由並沒有同步增長。割斷了與世界的紐帶,卻又不能離開這個世界;擺脫了束縛,隨之增加的不確定感和孤獨感卻又常常使人無法承受———「個體化」的過程使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之間的鴻溝越拉越大,自由越來越成為一種不能承受的重負。造成的結果便是人們瘋狂的逃避自由,從而擺脫自由帶來的孤獨感和不安全感。

  弗洛姆的上述理論能很好的解釋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產生的心理原因。當人消極地從與世界的天然聯繫中擺脫出來的時候,他對這個世界的恐懼感和不安全感也開始產生。這種感覺如此強烈以至於他必須建立一種新的紐帶和世界重新發生聯繫。這種新的紐帶便是宗教。到中世紀,甚至整個歐洲都被基督教化了。在中世紀,人們固然要忍受更多的飢餓、寒冷和病痛,但每個人自降生以始,便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了一個固定而確切的位置,今生和來世都有被預定好的命運,不會感到孤獨和不安全。

  弗洛姆該書的一個特別出彩之處便是他對納粹心理學的分析。弗洛姆將希特勒的性格、理論以及納粹制度歸結為「權威主義性格」的一種極端表現形式。弗洛姆解釋道:「權威主義性格的本質就是同時具有施虐和受虐衝動。施虐衝動的目的在於擁有控制另一個人的無限權力,其中多少夾雜著破壞欲;受虐衝動的目的在於把自己完全消解在一個強大權力中,藉此分享他的力量與榮耀。施虐和受虐傾向的原因都在於個人無法忍受孤立,需要借共生關係來克服這種孤獨。」說到底,作者認為納粹制度的原因依然在於獲得了消極自由的人無法積極地運用這一自由,從而通過施虐和受虐來逃避自由所帶來的孤獨。弗洛姆對納粹的這一心理分析,在戰後產生了巨大影響,引發了很大爭議。

  弗洛姆將人類目前為止的歷史過程歸結為「個體化」的過程,並通過分析「個體化」過程中自由的兩個側面,將諸多歷史事件歸因於人的心理問題,即逃避自由所帶來的孤獨感。作者認為這種孤獨感是我們積極自由滯後造成的,如果通過改進社會條件能使得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同步增長,那麼人類的很多社會問題便可以得到解決。因為積極自由要求我們自發的通過勞動和愛,將獨立的、自我充分發展的個體重新和世界聯繫起來。通過這種聯繫,「自由擴大的過程並非惡性循環,人們可以自由但並不孤獨,有批判精神但並不疑慮重重,獨立但又是人類的有機組成部分」。可是該如何改進我們的社會條件從而實現積極自由呢?作者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發展一種真正的民主,因為「只有在高度發展的民主社會裡,自由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作為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弗洛姆繼承和發展了弗洛伊德的相關理論,體現在本書中便是作者將自由問題歸結為一個心理問題,進而探討自由的心理機制;作為人文主義的大師,弗洛姆也受到馬克思學說的重大影響,體現在本書中便是作者在進行心理分析時非常注重其經濟、政治、文化等背景性因素以及主張用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從而實現積極自由。弗洛姆的積極自由與馬克思關於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學說也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但是弗洛姆所主張的用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的設想,在現在看來已經不是一個可取的方案。不過,這並不影響弗洛姆整個社會理論體系所帶給我們的啟示,尤其是他的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熱忱的人文關懷和美好的社會憧憬將給我們以永遠的激勵。

相關焦點

  •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是美籍德國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創作的心理學著作,1941年首次出版。
  • 如今,我們還在逃避自由嗎?|《逃避自由》
    正如他所說,要戰勝極權主義勢力,就必須首先弄清楚極權主義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於是,在這樣充滿不安全感的境況下,人的逃避機制開始起作用,明確的表現形式為渴望臣服或主宰,即受虐-施虐衝動,二者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
  •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之13經濟與人的發展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之13經濟與人的發展做個專業的心理學公眾號:志誠心理包頭的專業心理學資源經濟發展一方面給了人物質世界的自由,同時也把人束縛在了物質追求的繭中,而不自知。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在弗洛姆文中有新的理解,既是進步,也是新的枷鎖。現代人不就是越來越快節奏,像被抽到停不下來的陀螺,也沒有方向和目標,只是要快。金錢成了人的等價物,人被物質異化,失去了人本來高於一般生物的性質,即意義追求。弗洛姆當年的分析,在當代人身上,似乎更加準確,一定也更加超出了弗洛姆的想像。
  •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之14基督教神學與自由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之14基督教神學與自由做個專業的心理學公眾號:志誠心理包頭的專業心理資源(看似有好多人本主義的影子,很好地體現了宗教—哲學—心理的延續關係。)路德是上帝最忠誠的僕人,一方面把人從那些賣贖罪劵的上帝惡僕那兒解放出來,即信仰是你個人的事,自己就能做到,不需要中介或轉換,所以做好自己,守住內心,真誠信仰即可,你的信仰是你的事,不用誰蓋章。
  • 《少年的你》:你們追求自由,你們逃避自由
    弗洛姆在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心理學著作《逃避自由》,一針見血,他指出,雖然人們在追求自由,但實際上是在逃避自由,他還介紹了人們逃避自由的三種心理機制。雖然這本書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了,但他對我們現在仍然有很大的指導意義。電影《少年的你》展示了校園欺凌事件中不同兒童的不同行為-一些施暴,一些忍受,一些自殺,一些視而不見。
  •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都講些什麼?可以用這20句經典的話來概括
    弗洛姆在他的《逃避自由》一書中,提出人越成長,越獨立,越與外界減少聯繫,越少束縛,也就越自由,相對地,越孤獨。逃避自由就是逃避孤獨,所以要重新與外界建立聯繫。而對基督教對人們不假思索導致人精神的喪失獨立性方面,弗洛姆給予了很大的否定和批判,他認為我們把自己的精神教給上帝,是一種對自由意志的背叛。2,自由不是自由自在,而是解脫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指出,所謂的自由不是自由自在,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一種擺脫本能決定其行為狀況的自由。
  •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之11實現自我時出賣自我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之11實現自我時出賣自我做個專業的心理學公眾號:志誠心理包頭的專業心理學資源人越是獲得成功,越少受現實經濟、身份、地位階層的限制,越可以「為所欲為」,自由地實現自己。市場會吞噬人,本來想獲取經濟自由,卻只得到經濟,失去了自由。如果沒有覺醒,倒也挺舒服的。畢竟是做個富人。成功也可以是名氣、社會地位。
  • 逃避自由與生而為奴
    尚念溪橋古道客 且負石劍且行歌此篇為中原書生好友鋤葉所作,原文為佛洛姆《逃避自由》一書的議論。後經修飾,發現已經成為社會心理類立論立觀的成熟作品,現展出,以饗眾位。文\鋤葉關於自由的兩種狀態。一種自由是消極的,即消極的自由,當個體脫離某個集體時,會有孤獨感、無助感以及難以忍受的無力感,這是逃避自由的客觀因素。
  • 心理學:你是否一邊在努力追求自由,一邊又在死命逃避自由?
    人越是能夠認識和把握這種必然性的規律,並利用這種必然性的規律,人就越容易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相反,不自由就是根源於對必然性規律的漠視和無知,對真實世界的漠視和無知。任何個體其實都可以獲得這樣的自由,但很多人卻本能地選擇逃避這樣的自由,不敢面對這樣的自由!
  • 《逃避自由》中的12個思想精句,深度了解自我,遠離孤獨和異化!
    《逃避自由》是美籍德國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創作的心理學著作,1941年首次出版。此書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義產生的心理原因,並描述了現代人處於自由與孤獨的兩難狀態的困境,指出現代人的生存處於無意義的異化狀態,並指出克服這種狀態的積極途徑。
  •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之10逃避束縛與自然自由
    做個專業的心理學公眾號:志誠心理包頭的專業心理學資源亞當夏娃故事的流傳不會僅僅是宗教的刻意,就像某個作品能流傳不僅僅單純是作品的優秀,更在於它潛移默化中表達了大眾無法言傳的心理從「不讓我吃果子所以想吃」的自由追求(消極自由或被動自由)到「想怎樣就怎樣」的自由(積極自由或自發自由),中間有艱難的過渡,甚至未必能過渡,以致要退回。因為有恐懼,失去原有連結時的恐懼和面對廣闊空曠自由時的渺小恐懼。
  •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第二篇之涉及弗洛伊德理論
    包頭本地的專業心理學服務資源: 搜「志誠心理」公眾號弗洛伊德更多從生物層面理解人的心理,弗洛姆更多從社會性的角度理解人。如果並非單一地強調誰對誰錯,不以非此即彼的思維進行,二者並不衝突。弗洛姆基於弗洛伊德的個人心理分析,把人放在人際關係(這是卡倫霍妮所強調的)的層面來分析。子女與父母是小人際,社會就是大人際。所謂的大人際就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個人內心的衝突同時也承受著大環境的激蕩。所以,好的時代,人自然更陽光更健康,而壞的時代,人比較難過,也灰暗不少。
  •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之6嬰兒恐懼
    這些,是一個人心理或人格的基礎,就在運氣中建立起來,所以,感概命運也是對的。弗洛姆所說的「生死攸關」並不誇張,嬰兒在維持生命這個工作上是完全無能為力的,如果沒有得到聯繫者的照顧,必然是攸關生死。所以,兒童如果面臨危機,其恐懼是真切的,是極為嚴重的,只是他無力表達。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選擇留在原地的人,其實是「逃避自由」
    那些選擇留在原地的人,其實是在「逃避自由」。逃避自由,就是逃避孤獨艾瑞克·弗洛姆是美籍德國猶太人本主義哲學家、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他畢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論對世界有重要影響力。艾瑞克·弗洛姆在他的代表作《逃避自由》中提出:希特勒所代表的極權主義,為何會受到那麼多人的擁護,人們為何會心甘情願地屈從於一個兇暴的權威?
  • 自由的代價是什麼?是要失去工作嗎?弗洛姆回答了5個字,很經典
    我該怎麼回孩子,你這樣行為是不對的,是影響到孩子的……」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也不知道自由的代價是什麼,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弗洛姆的一段語錄,他這段語錄,就回答了5個字,很經典,文字如下:自由的代價便是失去安全感。
  • 為什麼全世界偉大的文學作品,都在讚美自由,有人卻不愛自由?
    熱愛自由是人的天性,因此全世界偉大的文學作品都在讚美自由。但是,在生活中,無論古今,無論中外,卻有一部分人不愛自由。美國心理學家、哲學家弗洛姆就這一現象寫了一本著名的哲學心理學著作《逃避自由》。逃避自由,拒絕自由的人往往是習慣了不自由。
  • 弗洛姆對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弗洛姆對馬克思自由觀的繼承與發展。弗洛姆的自由觀拋棄了弗洛伊德的悲觀傾向,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自由觀和批判理論。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將自由分為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消極的自由會使人成為孤獨的存在者,使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的關係變得日益疏遠。積極的自由則是指個體在保存自我完整的前提下與自然及社會保持聯繫,人與世界連接起來的狀態。
  • 讀弗洛姆:你有談戀愛的資格嗎
    「去讀一讀《愛的藝術》吧。」這是他接下來說的話。下課鈴響了。《愛的藝術》是德裔美籍社會心理學家艾裡希·弗洛姆的代表作。《愛的藝術》和他更加有名的另一本代表作《逃避自由》都體現了這一觀點。所謂愛的藝術,當然涵蓋各種各樣的愛,親情、愛情乃至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宗教之愛。當然,本書相當一部分還是在探討愛情的藝術。弗洛姆在本書的開端即批評了現代人的愛情觀。
  • 心理學筆記之一:逃避自由
    包頭本地的專業心理學服務資源—搜「志誠心理」公眾號現代人在網絡的汪洋大海中正是如此,可以自由表達,但個人的聲音在大海中面對海量信息,自己的思想愈顯渺小,並孤立中感受恐懼。如有足夠自信,則展現自己,縱身博浪,高明者立足浪尖,自由穿行,坦然者也可享受浮遊打水的痛快。
  • 筆記|《人格》B3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2 弗洛姆的人格理論
    二、研究主題(一)現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機1.逃避自由現代社會的勞動手段不斷更新,社會變遷越來越頻繁,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社會經濟危機和戰爭難以預料,人們自然會體會到強烈的不安全感。同時,當我們回歸自我,也就意味著我們要獨自面對巨大的責任,於是個體陷入難以承受的無助和孤獨的狀態,發現自己其實無比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