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都講些什麼?可以用這20句經典的話來概括

2020-12-13 文眼看世界

弗洛姆在他的《逃避自由》一書中,提出人越成長,越獨立,越與外界減少聯繫,越少束縛,也就越自由,相對地,越孤獨。逃避自由就是逃避孤獨,所以要重新與外界建立聯繫。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主動地用愛與工作與外界建立積極的聯繫,一種是將自己交給別人,臣服於別人,放棄對自身的掌控,也就是西方社會所大力鼓吹的「信仰」的本質,表現為基督教信徒對上帝崇拜,對自我的放棄,對獨立思考和自由選擇的放棄,是一種人性的墮落。

那麼,此書都具體講了哪些內容呢?我們能從中汲取到哪些經驗或教訓呢?請一起跟隨哲學詩畫深度進入。

1,宗教的力量

當人們內心孤苦無依,普遍渴望安寧幸福的生活時,他們就需要與世界重新建立牢不可破的聯繫。哲學上的表現是,經歷了從感覺主義、快樂主義到追求德性、折中主義再到懷疑主義、神秘主義的變化,也是哲學家們逐漸受東方神秘猶太教影響的表現。

而基督教在此時應時而生,對人的心靈起到了很好的療救作用。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基督教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大宗教。而對基督教對人們不假思索導致人精神的喪失獨立性方面,弗洛姆給予了很大的否定和批判,他認為我們把自己的精神教給上帝,是一種對自由意志的背叛。

2,自由不是自由自在,而是解脫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指出,所謂的自由不是自由自在,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一種擺脫本能決定其行為狀況的自由。擺脫本能決定其行為,也就是讓理性代替本能,在人的行動中佔主導作用,真正發揮人自身的能動性,這是任何個體都必須經歷的一個成長過程。即,「消極的自由」和「積極的自由」在個體上的表現是一個先後過程,二者是同一的。

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必然就是事物發展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可把握的規律,人越是認識這種必然性,並利用這種必然性,人就越自由。不自由源於對必然的無知,對世界的無知。對此,弗洛姆很認同黑格爾的那句話:無知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和他對立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

人類精神的解脫意味著擺脫無知的束縛,回歸人本身的主體意識,把握自身命運和塵世生活。

3,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弗洛姆認為在現代社會的個體化實現過程中,會產生一種不受人控制的、外在於人的異化。克服這種異化的途徑就是要消滅私有制,揚棄異化。在具體生活實踐中,就是要把握好自我與外界的關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在生產、交往、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各式各樣的關係如:血緣關係、工作關係、生產關係等,是無法完全割捨和擺脫的。他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就意味著人是永遠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的,必須把人放在歷史中、現實社會中去理解和把握。也就是說,人們所產生的孤獨感、想要逃避自由的想法是一種心理上的錯亂,是與現實相脫離的。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現實,並樹立一種與現實相符合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在弗洛姆看來,不假思考的就信仰一種宗教,是對自我個體性和完整性的放棄,是人的獨立之個性的放棄,是對人本身的自我完整性的放棄。當我們面對上帝時,不再是一個個理性的人,而是沒有思想的奴隸,因此也就背叛了人性,背叛了自己,進而完全沒有了自我性。

如何解決人的孤獨性呢?弗洛姆給出的答案是,不斷地磨練自己的人格與品質,拒絕那些不讓我們思考和保持精神獨立的宗教信仰的迷惑,時刻要堅持住「我之為人」的完整性,不唯宗教是從,不唯權威是從,而以實踐去檢驗一切,做到精神上不盲從,不墮落,不迷失。

除了以上三點,咱們再一起來看下此書中的精華思想,以便更好的認識自由的本質與造成孤獨的深層心理動因。

現代人在錯覺下生活,他自以為了解他所想要的東西,而實際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東西。他追求的,不過是別人期望他去追求的東西罷了。要使大家接受這一真理,就必須認識到,弄清楚一個人真正想要什麼並不像多數人想的那樣容易,這是人必須面對且需要得到解決的最大難題之一。

一個人能夠,並且應該讓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夠接納不安全的現實。

自由的代價便是失去安全感。

為了克服孤獨與無能為力感,個人放棄了自我個性的衝動,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裡。基於此,我們的種種行為和思想企圖必然帶有臣服特徵,而為此付出的代價便是放棄反省力量與自我完整。臣服的結果是物極必反:既加劇了我們的不安全感,同時又製造了敵視與叛逆情緒。

人是喜歡逃避自由的動物。有一個叫「選擇困境」的心理學理論,人們害怕選擇的理由主要有兩個:因為要為選擇承擔責任而焦慮;因為放棄了另外一種選擇而擔憂;

雖然人人都有諸如飢、渴、性等某些需求,但是,引起人性格差異的那些衝動,如愛恨、貪求權力、渴望臣服及沉溺於或恐懼感官享樂等,都是社會進程的產物。人的善惡傾向,最美好亦或是最醜惡的,並非人性固定的生物部分,而是創造人的社會進程的產物。換言之,社會不但具有壓抑功能,而且有創造功能。人的天性、激情和焦慮都是一種文化產物;實際上,人自身就是人類不斷奮鬥的最重要創造物和成就,其記錄我們稱之為歷史。

逃避自由並不能使人們實現已失去的安全感,而僅能幫助他忘記他是獨立的個體。他犧牲了他個人的自我完整性和精神之獨立性,所得到的不過是不堪一擊的安全感。

個體化進程是一個力量增長和個人人格不斷完善的過程,但同時又是一個喪失與別人共有的原始共同性,發展內心的力量和創造力是與世界建立新型關係的前提。

如果我們區分常人與精神病兩個概念,就會得出如下結論:一個所謂能適應社會的正常人遠不如一個所謂人類價值角度意義上的精神病患者健康。前者雖很好地適應社會,但其代價是放棄了自我,以便成為別人期望的樣子,變得如同流水線一樣的千篇一律,為此他所有真正的個體性與自發性可能都喪失了。相反,精神病患者則可以被視為在爭奪自我的戰鬥中不準備徹底投降的人。

人降生時並沒有動物所具有的適應某些行為的機制,人對父母的依賴比任何動物都多,對環境的反應能力也比受自發本能行為調節的動物差得多。他忍受著因缺乏本能機制所引發的所有危險和恐懼。但人的這種無助恰恰奠定了人發展的基礎。人在生物學上的弱點,恰是人類文化產生的條件。

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徵,而且,其含義隨人把自身作為一個獨立和分離的存在物加以認識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變化。

渴求權力並不植根於力量而是軟弱。他是個人自我無法獨自一人生活下去的體現,是缺乏真正的力量時欲得到額外力量的垂死掙扎。

生活中,那種受虐和施虐衝動都是一個目的,即幫助個人擺脫難以忍受的孤獨和無能為力感。

動物發展程度越低,它對自然的適應能力就越強,它的所有活動便越受本能和反射行為機制的控制,某些昆蟲的社會化組織都完全是本能使然。相反,動物的發展程度越高,它的行為模式的靈活性就越大,出生時的結構調整功能就越不完整,人就是這種發展的頂點。降生伊始,人是所有動物中最無助的。他對自然的適應基本以學習過程為基礎,而不是受本能的決定。

自私與自愛並不是一回事,恰恰相反,二者是對立的。自私是一種貪婪。同所有的貪然一樣,它蘊含著一種不滿足性,其結果是永遠沒有真正的滿足。貪婪是一個無底洞,它耗盡了人的精力,人雖然不停地努力使其需求得到滿足,但卻總是達不到。只要仔細觀察便可發現,自私的人總是對自己焦慮異常,他總是不滿足,整天心神不定,害怕所得不足,怕錯過什麼,更怕被剝奪了什麼。他對任何可能得到更多的人嫉妒萬分。如果我們再進一步觀察,尤其注意潛意識動力,我們發現這類人根本不喜歡自己,而是極其厭惡自己。

人的行為不受固定的先天本能決定,他不得不在內心裡權衡可能的行為模式,他開始思考;他改變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從完全被動的消極適應變為積極的主動適應,他開始生產;他發明了工具,並在支配自然的過程中,離它越來越遠。他開始朦朧地意識到自我或其群類與自然的不同;他漸漸明白了自己的悲劇命運:他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要超越自然。他還發現,哪怕竭力幻想否定死亡,但死亡仍是他的最終歸宿。

自私根源於缺乏對真實自我的肯定與愛,即缺乏對整個具體的人及其所有潛能的肯定和愛。

正如經濟制度的特定性決定了人的生活模式,生活模式便成為決定整個性格結構的首要因素,因為急切的自我保存需求逼迫著人不得不接受他生存的環境。

我們的許多決定並非真是我們自己的,而是來自外部的建議的結果。我們成功地說服自己做決定的是我們自己,而事實上,由於懼怕孤立,害怕對我們的生命、財產及令我們舒適的事物造成直接威脅,我們就變著法與別人的期望要求保持一致。

自卑感與軟弱感的根源在於:無力自發活動,無法表達真感覺及思想,其結果必然是用偽自我取代他人和自我。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最大的恥辱莫過於我們不是我們自己,最大的自豪與幸福莫過於思考、感覺和說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逃避自由》簡介

《逃避自由》出版於1941年,是精神分析和社會理論家艾瑞克·弗洛姆的著作中較為出名的一本。在本書中弗洛姆主要探索了在歷史進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變化的關係。

弗洛姆認為,人類在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體系中實現個性化,社會歷史條件及其環境決定了人的性格結構和特點。一方面,由於人的個性化日益加強,獲得越來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則由於人們之間的關係日益殘酷、不信任和敵對,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獨和不安,人們由於忍受不了這種隨自由而來的孤獨和寂寞,乃至患上各種精神疾病,由此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逃避這種社會的自由。

相關焦點

  • 自由的心理機制——弗洛姆《逃避自由》介讀
    在這種認識論指導下,精神分析學派通過精神或心理分析對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都展開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逃避自由》一書就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領袖人物弗洛姆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對自由所做的精彩闡釋和解讀。  本書作者弗洛姆先生作為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在繼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的基礎上,也對弗洛伊德的很多觀點做出了重大修正。
  • 如今,我們還在逃避自由嗎?|《逃避自由》
    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盧梭閱讀這本《逃避自由》之前,首先注意到的是作者的身份背景。正如他所說,要戰勝極權主義勢力,就必須首先弄清楚極權主義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有受虐衝動的人想要通過除掉自我,通過用被吞食來代替尋找安全感,通過把自己完全消解在外在的權力中,來除掉這份自由帶來的負擔;而有施虐衝動的人則是通過完全主宰另一個人,通過吞食別人使別人成為自我,來擴大自我來獲得安全感。人並非受虐狂或施虐狂,所以時常搖擺於受虐和施虐兩者的共生情結中,自由也在其中喪失。
  •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是美籍德國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創作的心理學著作,1941年首次出版。
  •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之13經濟與人的發展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之13經濟與人的發展做個專業的心理學公眾號:志誠心理包頭的專業心理學資源經濟發展一方面給了人物質世界的自由,同時也把人束縛在了物質追求的繭中,而不自知。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在弗洛姆文中有新的理解,既是進步,也是新的枷鎖。現代人不就是越來越快節奏,像被抽到停不下來的陀螺,也沒有方向和目標,只是要快。金錢成了人的等價物,人被物質異化,失去了人本來高於一般生物的性質,即意義追求。弗洛姆當年的分析,在當代人身上,似乎更加準確,一定也更加超出了弗洛姆的想像。
  • 自由的代價是什麼?是要失去工作嗎?弗洛姆回答了5個字,很經典
    我該怎麼回孩子,你這樣行為是不對的,是影響到孩子的……」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也不知道自由的代價是什麼,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弗洛姆的一段語錄,他這段語錄,就回答了5個字,很經典,文字如下:自由的代價便是失去安全感。
  •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之14基督教神學與自由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之14基督教神學與自由做個專業的心理學公眾號:志誠心理包頭的專業心理資源基督教徒是不能要求上帝的,也不可以預測上帝,所以有很大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將如同隨機強化效果一般使這種反射聯結更加緊密。當然,最開始還是連續強化且承諾直接的情況下更易建立起來聯繫,當教會的地位穩定了,不確定性恰恰會增強穩定性,而不是破壞。可預測會引發懷疑,但不可預測會引向自我懷疑。上帝宗教下的祈禱不同於中式宗教。
  • 《少年的你》:你們追求自由,你們逃避自由
    我將結合《少年的你》中的各種行為來分析逃離自由的心理機制。一、為什麼要逃避自由?電影中有句王爾德的名言感動了很多人:我們都住在陰溝,但有些人仍然仰望星星。什麼在仰望星空?其實,這是對自由的追求。我們都能背誦裴多菲那首名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 愛是一種能力,讓我們都來讀讀弗洛姆
    1997年,改革出版社出版了《弗洛姆論文集》,收集了弗洛姆的一些主要著作,從最初的《逃避自由》到《健全的社會》再到晚年的回憶錄式的著作《超越幻想的鎖鏈》,幾乎收錄了弗洛姆一生全部重要著作。《愛的藝術》可以作為弗洛姆思想的入門讀物。也受到很多朋友的喜歡。弗洛姆思想理論基礎主要體現在《健全的社會》《為自己的人》和《愛的藝術》這三本著作中,待別是1947年由紐約出版社出版的《為自己的人》,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規範的人本主義」思想理論體系。晚年《超越幻想的鎖鏈》,比《為自己的人》更加通俗易讀。
  • 逃避自由與生而為奴
    文\鋤葉關於自由的兩種狀態。一種自由是消極的,即消極的自由,當個體脫離某個集體時,會有孤獨感、無助感以及難以忍受的無力感,這是逃避自由的客觀因素。這就是悲哀之處。關於很多人沒有能力掌握自己做決策,然後將自己的權利交於其他人,委身於他人,讓後者自己的主人,這類人就與弗洛姆定義的逃避自由很契合。
  •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之11實現自我時出賣自我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之11實現自我時出賣自我做個專業的心理學公眾號:志誠心理包頭的專業心理學資源人越是獲得成功,越少受現實經濟、身份、地位階層的限制,越可以「為所欲為」,自由地實現自己。市場會吞噬人,本來想獲取經濟自由,卻只得到經濟,失去了自由。如果沒有覺醒,倒也挺舒服的。畢竟是做個富人。成功也可以是名氣、社會地位。
  • 心理學:你是否一邊在努力追求自由,一邊又在死命逃避自由?
    無知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和他對立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 -------黑格爾自由並不是指簡單的不受限制和阻礙的意思,更不是指自由自在,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關於人的生命,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是什麼?任何個體其實都可以獲得這樣的自由,但很多人卻本能地選擇逃避這樣的自由,不敢面對這樣的自由!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重複地導演著一個悲劇角色:一邊在努力追求自由,一邊又在死命逃避自由呢?因為真正自由的代價是失去安全感,接納不安全的現實。在這一點上,很多人做不到。
  • ...丁丁張|原生家庭|曾沛馨|傾城之戀|張若昀|弗洛姆|逃避自由|送...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節目裡講了三個短視頻創作者的故事。說是短視頻創作者,其實也是大眾認知裡的「網紅」「主播」。本以為這又是一檔向短視頻時代低頭的節目,要給大家揭秘網紅的生活有多幸福。可恰恰相反,看到最後卻被女孩們的故事感動,忍不住淚目。她叫曾沛馨,今年只有19歲,但卻已經是個有6年經驗的短視頻老手了。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選擇留在原地的人,其實是「逃避自由」
    除了那近乎偏執的「信仰」,還有什麼原因讓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選擇留在大山,情願就此被困一生?那些選擇留在原地的人,其實是在「逃避自由」。弗洛姆發現,人們常常選擇極權主義而非人本主義,因為在人本主義下,人們割離了原來與極權主義存在的紐帶,很容易產生不安和孤獨感。為了克服孤獨感,人類就想逃避自由。
  • 筆記|《人格》B3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2 弗洛姆的人格理論
    (三)人格類型/簡述弗洛姆的人格類型論1.接受型接受型這類人處於一種被動的、凡事依賴的處世狀態中,他們認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東西, 包括知識、情感和物質,都只能從外界得來,所以他們不願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努力,自己也不願付出,總是期盼別人來給予。接受型性格對應於弗洛伊德的「口腔期」人格和霍妮的「親近他人」的行為方式。
  • 說說段首「概括句」
    如果將通訊員的稿件按寫法分類,可以分為很多種,其中有一種較普遍的寫法,姑且叫它段首「概括句」寫法吧。遇到此類稿件,不知別的編輯什麼感覺,反正我是非常頭疼的。    所謂段首「概括句」寫法,顧名思義,就是在每段的開頭先寫上一個「概括句」,然後圍繞這句話展開敘述。
  • 弗洛姆對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馬克思運用政治經濟學的原理超越了康德並指出康德的意志自由並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受制於現實社會中的物質生產關係,使自由從理性的抽象過渡到了具體的現實。馬克思對黑格爾的繼承表現在用批判的方法對待自由的概念和學說,並且與歷史辯證發展過程和社會批判結合起來,找到了從精神領域向人的現實自由領域轉向的途徑。弗洛姆的自由觀拋棄了弗洛伊德的悲觀傾向,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自由觀和批判理論。
  •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之6嬰兒恐懼
    弗洛姆所說的「生死攸關」並不誇張,嬰兒在維持生命這個工作上是完全無能為力的,如果沒有得到聯繫者的照顧,必然是攸關生死。所以,兒童如果面臨危機,其恐懼是真切的,是極為嚴重的,只是他無力表達。雖然這種恐懼只是源於沒有吃到奶,摔到地上爬不起來,這樣的小事在嬰兒那裡,是關乎生命的事。
  • 如果可以的話,誰不想逃避
    十年過去了,我依然深深地記得這深深地侮辱和惡意後來我才知道,在沒分手的時候,他就跟同班另一個女生鑽小樹林去了,還是後來別人告訴我的,我哭了,不過不是為他而哭,因為我噁心,原來人真的可以有兩副面孔,都說大學的愛情
  • 心理學筆記之弗洛姆《逃避自由》第二篇之涉及弗洛伊德理論
    包頭本地的專業心理學服務資源: 搜「志誠心理」公眾號弗洛伊德更多從生物層面理解人的心理,弗洛姆更多從社會性的角度理解人。如果並非單一地強調誰對誰錯,不以非此即彼的思維進行,二者並不衝突。弗洛姆基於弗洛伊德的個人心理分析,把人放在人際關係(這是卡倫霍妮所強調的)的層面來分析。子女與父母是小人際,社會就是大人際。所謂的大人際就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個人內心的衝突同時也承受著大環境的激蕩。所以,好的時代,人自然更陽光更健康,而壞的時代,人比較難過,也灰暗不少。
  • 為什麼全世界偉大的文學作品,都在讚美自由,有人卻不愛自由?
    熱愛自由是人的天性,因此全世界偉大的文學作品都在讚美自由。但是,在生活中,無論古今,無論中外,卻有一部分人不愛自由。美國心理學家、哲學家弗洛姆就這一現象寫了一本著名的哲學心理學著作《逃避自由》。逃避自由,拒絕自由的人往往是習慣了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