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寶船「黑石號」——海上絲綢之路的時間膠囊

2020-11-24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

【編者按】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提到在印度尼西亞海域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以此講述了古絲綢之路上各國交往的絢爛歷史,及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近期,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舉辦,共展出文物248件/組,其中包括「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這是「黑石號」自發掘出水、文物整理後,國內首次舉辦如此大型的「黑石號」出水文物展。我們在領略大唐盛世精緻生活與絲綢之路開放包容的同時,也要意識到我國水下考古開展30餘年來,對我國周邊水域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所做出的重要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我們相信所有的文博考古工作者都將以此為己任,在不遠的未來,還會有更多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沉船浮出海面,完成歷史對我們的交託。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黑石號沉船展廳 楊海峰/攝

中國通過海路與異域交流的歷史由來已久,漢代文獻就記載有從徐聞、合浦通往南海諸國的航線。三國東吳時,朱應、康泰遊歷南海諸國,歸來之後分別撰寫了《扶南異物傳》和《吳時外國傳》。東晉法顯從長安出發經沙漠道前往印度,後來渡海返國,撰寫了《佛國記》,其中還特別提到了當時的航海技術、南海航線的距離及所需的時間等。到了唐代,《新唐書》專門立傳的南海諸國約30個,提到的國家或地區更多。其中訶陵(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就是唐朝與南亞及西亞海上交通的要衝。這一海上通道,歷來海盜出沒、沉船頻發,大量寶藏隱匿在暗礁散布的水域間。

喚醒沉睡千年的大唐寶船

「黑石號」沉船中裝載的長沙窯瓷器

1998年,德國人沃爾特法恩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之間的勿裡洞島丹戎潘丹港北部海域的海底發現大量陶瓷和一些木船構件,推測該沉船可能因撞上西北150米處的黑色大礁石而沉沒,故而沉船被稱為「黑石號」或「勿裡洞沉船」。持有印度尼西亞政府頒發的考察和發掘執照的德國「海底探索」公司聞訊後,對沉船遺址進行定位,並於1998年9月間開始海底遺址的發掘工作。沉船海域水深約 10米,對沉船的勘察和沉船文物的打撈並不十分困難,經過約一年的發掘,水下考古工作基本完成。

沉船中的兩件遺物為沉船年代提供了證據:一件是揚州江心鏡,在鏡背的外側一周鑄有文字「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於揚州揚子江心百鍊造成」;另一件是長沙窯青釉褐綠彩「寶曆二年」銘花草紋碗,碗的外側下腹部刻有「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字樣。乾元元年為公元758年,寶曆二年為公元826年。考慮到長沙窯瓷作為一種以外銷為主的瓷器,時效性很強,其裝船應該距燒成時間不遠。因此,該船裝貨的時間可以推斷為公元9世紀前期,即唐代中晚期。

「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揚州江心鏡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黑石號」沉船的船體不設水密隔艙,僅用肋骨支撐,其船板也不用鐵釘,而是用棕繩捆綁,與中國船隻的建造方法大異其趣,種種跡象顯示這是一艘阿拉伯人建造的商船。而船上滿載著中國唐代製造的各地風物,則進一步說明了「黑石號」是一艘於唐代中晚期往來於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商船,其航線兩端分別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帝國——唐王朝與阿拔斯王朝。除此之外,沉船還出土了可能是中國商人或船員隨身攜帶的石硯、爪哇船員隨身攜帶的爪哇風格銅鏡、阿拉伯船員隨身攜帶的伊斯蘭玻璃瓶等物品,這也從另一側面表明,「黑石號」本身的船員構成就體現了文化上的多樣性。文化與貿易網絡將中國與東亞、東南亞、中亞等國家和地區串聯到了一起,滿載的貨物為我們勾勒出彼時貿易圈的範圍,使我們驚嘆於當時巨大的貿易能力。最重要的是,從新的視角界定了異質文明間的交融及與之伴生的藝術形式。

包羅萬象的沉船出水文物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黑石號」展廳出水瓷器陳列

在「黑石號」出水的6萬餘件器物中,絕大多數是中國產的陶瓷器,有力地證明了當時陶瓷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流商品。沉船的出水文物中,長沙窯瓷器為最大宗,有約55000件,大部分是碗。長沙窯瓷碗一部分用稻草紮成的圓筒裹住堆放在船艙裡,堆得很高且接近船板,還有一部分被螺旋狀地碼放在青釉大罐裡,一個大罐往往可以裝到130隻左右。只要大罐沒有破損,碗的釉面就不會受到海沙的衝擊和磨損,因此長沙窯碗的釉面大部分完好如新。由於長沙窯產品面向普通百姓,以低價參與市場競爭,因此盛銷於國內市場,並很快成為外銷日用瓷的大宗。特別是「安史之亂」後,「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衰落,湘江岸邊的長沙窯通過水運能與揚州、廣州、安南等地連接起來,使沉重易碎、不適合大規模長途陸運的陶瓷器找到了新的出口方式,海上陶瓷之路逐漸興起。「黑石號」沉船上長沙窯瓷器的大量發現,說明了當時這類瓷器外銷的事實。

「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長沙窯青釉褐綠彩山水花草紋碗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黑石號」沉船中出土的越窯瓷器數量並不多,造型卻十分豐富,包括海棠式大碗、海棠式杯、蓮花式碗、花口碗、深腹碗、玉璧底碗、香薰、大型唾盂、刻花盤、刻花方盤、執壺、蓋盒等。但是,我們所看到在「黑石號」上的越窯瓷器中,品種與供應中國市場的基本一致,無論造型還是紋飾都很少專門為外銷而做特別的設計或改變。我們或許可以從中得出如下結論:中國瓷業在唐代已經有較為明確的分工,越窯產品主要是供內銷,因此其產品無論從造型、用途還是釉色、裝飾,基本上是適合中國內地市場的需求,它不會或很少為外銷特別生產不同的產品。而長沙窯則完全是為了外銷而興起,其彩繪裝飾及其圖案內容不少是根據目標地區的喜好、流行時尚而設計製作的。

「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鞏義窯青花花卉紋盤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黑石號」沉船中發現的白瓷約有300件,造型主要有杯、杯託、碗、執壺、罐、穿帶壺等。此外,從「黑石號」沉船打撈上來的遺物中還發現了約200件白釉綠彩瓷器。而「黑石號」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沉船船艙的尾部發現了三件青花瓷盤,這是迄今為止首次發現的中國最早、最完整的青花瓷器。三件青花盤的造型基本一致,構成和母題如出一轍,都是用帶有芭蕉葉風格的植物紋組成,中間是一個方框,四角伸出葉片。「黑石號」沉船中的這三件青花瓷與大量無可爭議的中晚唐瓷器同處於一艘船上,說明其來自中國,由此也證實了唐代已經用鈷料做釉下彩燒制青花瓷,並且根據輸入地區的要求進行生產且輸出海外的事實。此外,還有 22件銀盤和銀杯、七件金盤和金杯以及大量銅鏡出水。

「黑石號」出水的文物幾乎為我們勾畫出藝術品製作交流之軌跡,金銀器從希臘、拜佔庭、伊朗高原、中亞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變化各自形成了獨特風格的紋樣和形制,伴隨工藝的變化,並因戰爭、貿易和移民等多種因素和渠道傳入中國。陶瓷作為中國的藝術形式,將外域金屬製品的靈感複製其中,形成了更加豐富的陶瓷文化,再次由粟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將之傳到域外,成為異鄉的暢銷品。多樣文化交迭的各類物品在印度洋完成了循環,凝結著集體智慧的藝術品以商品的形式又回到波斯灣。

沉船引發的水下文化遺產歸屬問題

「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卍」字花卉紋金方盤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2002 年,在上海舉行的一次學術會議上,國內文物界獲悉了「黑石號」的簡況,立即引起高度關注,上海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揚州博物館等文博單位提出了購買意向,新加坡、卡達、日本也有此意,但「黑石號」打撈文物開價4000萬美金,並提出「寶藏必須整體購買」的要求,另外根據合約,探海公司拍賣寶藏所得必須與印尼政府分享,最終分配方案未達成一致,使「黑石號」沉船文物未被推出拍賣。新加坡「聖淘沙」機構(Sentosa Leisure) 先購買了被打撈文物的數年展覽權,隨後被打撈文物於2005年分批完整被新加坡聖淘沙休閒集團籌資以3000餘萬美金購入。

「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白釉綠彩貼塑龍紋花口碗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黑石號」從發現起,就引起了社會、學界對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打撈的關注與爭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世界海洋中約有300萬艘未被發現的沉船,而在國際海事組織的管理機制中,國際打撈法只適用於普通沉船的打撈,而不適用於文物性沉船的打撈,且受經濟利益的驅使,近年來,東南亞各國與西方撈寶公司廣泛合作,為海底文物的歸屬問題增添了更多複雜的因素。

中國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東方」諸國中最為重要的出發地和目的地。可以肯定,從南海綿延至印度洋、紅海、波斯灣的漫長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上,還有許多我們尚未知曉的、搭載有中國文物的沉船在默默沉睡著。同時,我們也非常驚喜地看到,伴隨著1987年「南海一號」沉船的發現及整體打撈,中國水下考古事業正迅速發展,有朝一日,這些沉船都將被喚醒,它們所承載和被淹沒的歷史信息都將被一一揭曉,我們也將為水下文化遺產的全球性保護貢獻更多的力量。■

【知識連結】:中國水下考古30年

海底探險尋寶,是人類永恆的幻想。19世紀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橫空出世,引發科幻小說狂潮,讓全世界對海底有了更深的探索欲望。1986年,英國人米歇爾·哈徹在南海附近大肆盜撈中國沉船並在阿姆斯特丹拍賣獲利的行為,引起了中國考古學、博物館學界的強烈不滿和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政府各相關部門及來自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老一輩考古學家的共同努力下,俞偉超於1987年11月主持籌建了中國第一個從事水下考古學研究的組織——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室,中國水下考古由此正式拉開大幕。30餘年來,中國水下考古事業已經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成果。

南海1號沉船整體打撈出水

南海1號:中國水下考古發展的見證者

地理坐標:廣東省臺山市、陽江市交界海域

沉船時代:南宋

發掘時間:1987年

從1987年發現古船,到2007年整體打撈,2014年全面發掘保護,再到2019年底船艙內文物挖掘完畢。「南海1號」的水下考古工作歷時30年,走過了漫長的道路,見證了我國從無到有、再到成熟壯大的水下考古學科領域的發展歷程,是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一個縮影。「南海I號」採用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整體打撈方法,使用5500噸巨型鋼沉箱將800多年前的「南海I號」古沉船及其船貨整體打撈上岸,於2007年成功移入位於陽江十裡銀灘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內保存。這堪稱世界水下考古史上的經典之作,也為中國水下考古樹立了典範。

中、澳在白礁開展水下考古培訓

白礁一號:中國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培養的搖籃

地理坐標: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定海灣

沉船時代:南宋至元代

發掘時間:1989年

上世紀80年代,當地漁民在白礁附近海域打撈了很多古瓷器走私販賣。在1989年進行前期調查的基礎上,1990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東南亞陶瓷研究中心合作,進行了白礁一號沉船遺址的首次調查與試掘工作。此次工作還擔負著第一期全國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培訓班實習任務。1995年、1999年、2000年、2002年,又對其進行了四次發掘,基本上弄清了「白礁一號」沉船遺址的分布範圍、堆積狀況、遺物面貌等問題。

三道崗元代沉船:中國首例獨立完成的水下考古項目

地理坐標: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三道崗海域

沉船時代:元代

發現時間:1991年

1991年,漁民在綏中三道崗海域捕魚時打撈出一批古代瓷器和一些破碎的船板,縣文物管理所聞訊後徵集到完整器物584件,初步鑑定為元代磁州窯產品。1991年,經調查確認沉船遺址位置後,1992—199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組織水下考古隊,對沉船遺址實施了較大規模的調查和發掘。該沉船是一艘滿載元代磁州窯瓷器和鐵器的商船,船體由於海流的衝刷和海洋生物的吞噬已蕩然無存,僅保留了一些船板殘片。經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740年±80年,由此斷定三道崗沉船的年代為元代。

華光礁一號沉船裝載的瓷器

華光礁一號:中國水下考古第一次遠海作業

地理坐標: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島永樂群島華光礁礁盤內側

沉船時代:南宋

發掘時間:1996年

「華光礁一號」沉船遺址1996年由漁民發現,1997年曾遭到非法盜掘,沉船遺址破壞嚴重,1998—1999年做過一次初步調查和試掘。2007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等機構對該沉船遺址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逐層、按探方清理船內遺蹟,對發掘過程、船體與遺物做了全面測繪,出水了一大批瓷器等遺物。2008年,再次對船體進行了發掘,對船體構件進行編號測繪,分解提取運回博物館進行脫鹽、脫水保護處理,還採集各個部位船板、艌料、珊瑚砂等不同樣品進行鑑定和測試,以全面獲取船體及其保存環境等信息。

南澳1號:填補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明代沉船遺址的空白

地理坐標:廣東省汕頭市南澳海域

沉船時代:明代

發掘時間:2007年

「南澳1號」沉船發現於2007年,同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沉船海域進行潛水調查,確認了沉船位置。2010-2012年,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合作,連續三年對沉船進行水下考古發掘和保護。「南澳I號」沉船的發現,填補了水下考古的多項空白,對於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小白礁1號沉船打撈現場

小白礁1號:中國考古學界最高質量獲獎項目

地理坐標:浙江省舟山市象山縣小白礁海域

沉船時代:清代

發掘時間:2008年

「小白礁1號」沉船於2008年在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被發現,它是一艘滿載著瓷器和梅園石從寧波港始發的木質商貿運輸船。「小白礁1號」的發掘,因其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方法、超前的保護意識和多重的安全保障等為業界所稱道,被譽為「我國水下考古的又一創新之作」「我國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又一重要標識」,為研究清代中外貿易史、海外交通史、中國古代造船史和寧波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6年,「小白礁1號」水下考古項目榮獲我國考古學界最高質量獎項——「田野考古獎」三等獎。

丹東一號方形舷窗

丹東一號:中國首次水下考古實證甲午海戰中傳奇戰艦

地理坐標:遼寧省丹東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

沉船時代:清代

發掘時間:2014年

「丹東一號」沉船於2014年水下考古調查發現。經過三年的水下考古調查,發現了沉艦穹甲結構、具有致遠艦身份判別價值的方形舷窗、魚雷引信,特別是帶有「致遠」文字款識的制式餐具等考古實物資料,結合甲午海戰檔案、北洋海軍艦船製造檔案和海域當地的口述史料綜合判定,確認遼寧丹東港海域發現的「丹東一號」沉艦應為1894年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的致遠艦。這是近年來中國水下考古的一項重大成果,為中國近代史、甲午海戰和世界海軍艦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實物資料。

經遠艦戰艦銘牌

經遠艦:中國濁水海洋環境開展水下考古的成功案例

地理坐標:遼寧省大連市莊河黑島老人石南邊海域

沉船時代:清代

發掘時間:2018年

2018年,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經遠艦」艦體位於水下12米處的海床上,呈倒扣狀態,主體已被海底淤泥覆蓋。考古隊員在海床面以下5米處發現懸掛於艦舷外壁的木質髹金艦牌,由此確證沉艦即為「經遠艦」。它的發現為研究中國近代史、海軍發展史和世界海戰史等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該項目提供了濁水海洋環境裡,綜合運用多種技術開展水下考古的成功案例,為以後大型沉艦遺址的調查、清理與展示工作提供了借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美術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相關焦點

  • 圓桌丨從「黑石號」等再看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2020年11月19日-20日,「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博物館召開,共有43位國內外學者以線上及線下的方式做了學術報告,主要議題涉及「『黑石號』出水文物及相關研究」「唐宋時期貿易瓷」「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相關考古發現與研究」等問題,茲將精彩內容簡述如下。
  • 見證海上絲綢之路,唐代「黑石號」與《上海年鑑》在滬千年重逢
    』遺物與《上海年鑑1852》在上海相逢,是一個歷史的機緣,是跨越千年的對話,讓我們思考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之間的交往,需要有面向大海的襟懷,仰望星空的眼界,譜寫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今天,以「『黑石號』:穿越與展望」為主題的2020上海年鑑論壇在滬舉行,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說。
  • 「黑石號」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記憶,帶來《絲路江心鏡》與《上海年鑑》文化交流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鮑筱蘭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海域打撈的「黑石號」沉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沉船之一。9月13日上午,以「『黑石號』:穿越與展望」為主題的「2020上海年鑑論壇」在上海舉行,圍繞「黑石號」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記憶,與會嘉賓結合各自研究領域,暢談亞洲文明。「黑石號」這艘滿載六萬餘件中國唐代文物的商船在印度尼西亞爪哇海域打撈出水,在有力證實海上絲綢之路存在的同時,也讓這段神秘歷史更加真實鮮活,啟迪著當代人的思路。
  • 沉睡海底千年的「黑石號」文物,展開唐代海上絲路圖卷
    由此為人們展開的,是我們先輩在9世紀開拓海上絲綢之路歷程中留下的珍貴足跡及文化遺產,也是對於唐代社會生活以及海上貿易的全面認識。本期「藝術」,讓我們走近神秘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及其展開的海上絲路圖卷。
  • 「黑石號」沉船文物到底有多牛,上博新展還原海上絲路盛況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劉曉晶9月14日報導:「黑石號」沉船文物是講述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腳本。因疫情四度調整開展計劃後,今天上午,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滬開幕,248件/組文物集體亮相,其中168件是從新加坡精選的「黑石號」沉船珍品,另有80件上博館藏和借展展品。
  • 「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在上海展出
    如同一顆凝固的「時間膠囊」,它將9世紀東西方海上貿易盛況封存其間,見證了亞洲先民劈波斬浪、創造海洋文明的歷史,揭示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熙攘往來的盛況。  9月14日,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
  • 絲綢之路見證物「鎏金銅蠶」28日將亮相銅官窯博物館,與「黑石號...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9月23日訊(全媒體記者 朱華)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主旨演講中曾提到過的「鎏金銅蠶」,將亮相銅官窯博物館,與「黑石號」文物聯袂展出,讓長沙的遊客大飽眼福!
  • 「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首次重歸故裡
    1998年,在海底沉寂千年之久的沉船被發現,因其在一塊黑色大礁巖附近,被命名為「黑石號」。「黑石號」的發現震驚了世界——出水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大量文物,其中,陶瓷器數量高達6萬餘件。
  • 長沙銅官窯「黑石號」文物亮相國家博物館!
    4月11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一帶一路」沿線12個國家博物館共同打造的「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開幕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大廳舉行,長沙銅官窯博物館5件(套)「黑石號」文物受邀展覽。(參展的「黑石號」文物。
  •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首發
    懷著對絲綢之路文化的熱愛,她走訪了揚州、湖州、泉州、寧波、長沙等地,深入了解體驗當地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這些城市各具風採、不盡相同,但卻有著共同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基因。 調研過程中,她一直在思考歷史與現實的交融聯通,萌生出通過探尋這條海路的前世今生,以文學的形式來展現海上絲綢之路的燦爛歷史。
  • 「鎏金銅蠶」與「黑石號」共赴千年之約
    高亮攝紅網時刻長沙9月28日訊(記者 賀衛玲)在陝西歷史博物館中,有一枚小小的鎏金銅蠶,作為鎮館之寶,見證絲綢之路的繁華,又因「一帶一路」成為文物界「網紅」。9月28日,這隻「網紅」在長沙銅官窯博物館與大家見面了。絲綢之路,自漢至唐,歷時千載,無論西北大漠黃沙漫天飛舞,亦或海上驚濤駭浪攝人心魄,都是各種文明友誼互鑑的見證。
  • 「黑石號」珍品亮相上博
    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與國內9家文博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黑石號」沉船是一艘往來於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商船,船上滿載著中國唐代製造的各地風物。
  • 2020上海年鑑論壇舉行 展望「海上絲綢之路」
    新華網上海9月21日電(記者 孫麗萍)以「『黑石號』:穿越與展望」為主題的「2020上海年鑑論壇」,日前在上海舉行。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海域打撈的「黑石號」沉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沉船之一。黑石號沉船的出水文物,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永久展出,近日已移師上海博物館展出。
  •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絲路江心鏡》重述歷史
    海上絲綢之路經過千年洗禮組成跳動的音符、激昂的旋律、唯美的樂章,歷經滄海桑田的變化,神秘莫測又令人遐想。 「黑石號」這艘滿載六萬餘件中國唐代寶物的商船從印尼爪哇海域被打撈起來,有力證實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歷史更加真實鮮活。唐代沉船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永久展出,並於2020年9月15日在上海博物館巡展四個月,這是中新建交30周年的重大文化交流項目。
  • 「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開幕,去上博看看當年海上絲路的盛況
    「黑石號」沉船是一艘往來於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商船,船上滿載著中國唐朝製造的各地風物,它是9世紀上半葉中國與東南亞、中東地區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實證,展現了我們祖先揚帆遠航、劈波斬浪,擁抱海洋文明的輝煌歷史。
  • 300餘件珍品亮相南京「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易瓷器大展」
    新華社南京9月28日電(記者邱冰清、蔣芳)28日,「CHINA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易瓷器大展」在南京市博物館開展。從「哥德馬爾森號」「黑石號」「萬曆號」等各國沉船裡出水的300餘件珍品亮相。
  • 「黑石號」遺珍與「鎏金銅蠶」首次聯展 再現古絲路繁盛
    「黑石號」遺珍與「鎏金銅蠶」首次聯袂展出。長沙銅官窯 供圖中新網長沙9月28日電 (付敬懿 徐志雄)「鎏金銅蠶·黑石號——漢唐絲路文物特展」28日在長沙銅官窯博物館開展,這是陸上絲綢之路見證者「鎏金銅蠶」與海上絲綢之路見證者「黑石號」文物首次聯袂展出,再現古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商貿往來、文化交流與傳播的繁盛。
  • 「一帶一路」主題文藝作品《絲路江心鏡》上海首發,再現海上絲路輝煌
    因為水環境隔絕了氧氣,「黑石號」仿佛一顆凝固的時間膠囊,時隔千年,當它重見天日時,許多文物依然能夠保存完好。今年9月「黑石號」文物來上海博物館巡展,時隔4個月,一本與「黑石號」頗有淵源的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也在上海首發。「黑石號」的文物中,有不少唐朝爆款商品,6萬多件器物中長沙窯碗就有5萬餘件。
  • 千年沉船「黑石號」上的瓷器來自這裡……
    銅官窯在盛唐時期成為出口瓷基地,是我國最早外銷窯口之一,開闢了「海上陶瓷之路」,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其陶瓷燒制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銅官依山傍水,江城如畫,悠悠湘江水緩緩流過,整座古鎮充滿浪漫色彩和人文氣息。 在銅官窯博物館,正逢來自陝西博物館的「鎏金銅蠶」與「黑石號」漢唐絲路文物聯合展出。
  • 永恆的「黑石號」:一艘起航於唐代的沉船
    最近幾年,水下考古取得了不少重大發現,比如沉沒海底八百多年的宋代沉船「南海I號」等。但我們今天要講的,是上世紀90年代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附近,打撈出水的一艘唐代沉船。它沉沒的時間,距今天已經足足一千兩百多年了。沒錯,就是目前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黑石號」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