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海上絲綢之路,唐代「黑石號」與《上海年鑑》在滬千年重逢

2020-10-03 品瓷中國

「『黑石號』遺物與《上海年鑑1852》在上海相逢,是一個歷史的機緣,是跨越千年的對話,讓我們思考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之間的交往,需要有面向大海的襟懷,仰望星空的眼界,譜寫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今天,以「『黑石號』:穿越與展望」為主題的2020上海年鑑論壇在滬舉行,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說。

為慶祝中國與新加坡建交30周年、推動中新兩國文化交流,多位學者齊聚論壇。學界談到,海上絲綢之路歷經千年洗禮,留下了璀璨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存。當「黑石號」這艘滿載六萬餘件中國唐代文物的商船從印度尼西亞爪哇海域被打撈而出,它成為了目前證明中國和阿拉伯地區進行直接貿易的最早考古證據,也讓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更加鮮活。新加坡與上海在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歷史中,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沉船中的一件件文物和年鑑中的一頁頁記錄,讓我們更加堅信文明互鑑,有利於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

▲唐 「黑石號」出水青花盤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據悉,「黑石號」是中國唐朝時期一艘由阿曼製造的貿易商船,滿載中國貨物駛往西亞,不幸在印度尼西亞勿裡洞海域觸礁的沉船。它是九世紀上半葉中西文化商貿交流、以及盛唐時期我國開拓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上世紀末經過打撈,「黑石號」沉船出水器物種類繁多,有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及各類香料等。其中又以陶瓷器的數量最多,達到了驚人的67000多件,幾乎涵蓋了唐代南北方最為出名的窯場的產品。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出水了3件完整無缺的唐代青花瓷器,有力地證實了中國的青花瓷器起源於唐代。

如今,這艘唐代沉船的文物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永久展出,並將於9月15日首次在上海博物館巡展,這是今年中國與新加坡建交30周年的重大文化交流項目,以期揭開「黑石號」神秘莊嚴的面紗之時,邀觀眾領略大唐盛世的磅礴生活,感受其開放包容的文化藝術精髓。

論壇期間,上海市年鑑學會與新加坡知名企業互贈綜合性年鑑。黃顯功談到,中國的年鑑其實是大航海時代的舶來品。「《上海年鑑》作為北華捷報的出版物,以當時上海僑民為主要讀者。報紙與年鑑上的航運消息,正是上海作為港口城市的寫照。」

據記載,《上海年鑑》有1852年到1863年十種,但今天已不能得其全。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雖保存有1854年、1860-1862年的《上海年鑑》,然而檢索世界大公共圖書館網絡資料,發現1852年版、1853年版《上海年鑑》俱未見收藏,僅見於2015年某次海外拍賣信息。2016年,《上海年鑑(1852)》終於在北京的一次拍賣活動上「露面」,上海圖書館拍下收藏,並與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合作研究,由方志辦組織專家翻譯。目前學界認為,它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本地方年鑑,也是已知中國內地第一本年鑑。「傳世文獻與考古文物是記錄歷史的主要載體。在中外交流史上,不同的文獻和文物蘊藏著珍貴的歷史信息。尋覓這些遺物,正如我們檢索歷史的年輪,認識過去,把握今天。」

同濟大學夏立平教授回顧了中新友好交往歷史,歷數中新關係亮點。新加坡寶路集團董事長、作家張露博士新作《絲路江心鏡》,以靈動筆觸展示了海上絲綢之路燦爛輝煌歷史,凸顯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中西貿易通道,更是人流與物流沿著這條大道東奔西走、豐富多彩的文化流、友誼之河。市年鑑學會秘書長王繼傑深入分析了中外年鑑的歷史和現狀,認為以年度性為基本特徵的年鑑文化,具有使用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三方面維度,明天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文章來源:文匯文化

相關焦點

  • 「黑石號」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記憶,帶來《絲路江心鏡》與《上海年鑑》文化交流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鮑筱蘭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海域打撈的「黑石號」沉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沉船之一。9月13日上午,以「『黑石號』:穿越與展望」為主題的「2020上海年鑑論壇」在上海舉行,圍繞「黑石號」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記憶,與會嘉賓結合各自研究領域,暢談亞洲文明。「黑石號」這艘滿載六萬餘件中國唐代文物的商船在印度尼西亞爪哇海域打撈出水,在有力證實海上絲綢之路存在的同時,也讓這段神秘歷史更加真實鮮活,啟迪著當代人的思路。
  • 從「黑石號」穿越,2020上海年鑑論壇回顧展望中新交往
    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絲綢之路經過千年洗禮,歷經滄海桑田,以致這段歷史神秘莫測,歷史淵源和文化遺存有待進一步梳理、挖掘與提升。隨著「黑石號」這艘滿載六萬餘件中國唐代文物的商船在印度尼西亞爪哇海域打撈出水,在有力證實海上絲綢之路存在的同時,也讓這段神秘歷史更加真實鮮活。
  • 2020上海年鑑論壇舉行,「黑石號」文物將首次來華
    9月13日,由上海市年鑑學會主辦的「『黑石號』:穿越與展望」 2020上海年鑑論壇舉行。記者從現場獲悉,「黑石號」文物將於9月15日起首次來華,在上海展出。這也是今年中國與新加坡建交30周年的重大文化交流項目之一。
  • 2020上海年鑑論壇舉行 展望「海上絲綢之路」
    新華網上海9月21日電(記者 孫麗萍)以「『黑石號』:穿越與展望」為主題的「2020上海年鑑論壇」,日前在上海舉行。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海域打撈的「黑石號」沉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沉船之一。黑石號沉船的出水文物,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永久展出,近日已移師上海博物館展出。
  • 2020上海年鑑論壇舉行,暢談「黑石號」遺留下的珍貴記憶
    東方網記者9月13日消息: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海域打撈的「黑石號」沉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沉船之一。今天上午,以「『黑石號』:穿越與展望」為主題的「2020上海年鑑論壇」在上海舉行,圍繞「黑石號」遺存留下的珍貴記憶,與會嘉賓結合各自研究領域,暢談亞洲文明。
  • 唐代「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在上海展出
    新華社上海9月14日電(記者孫麗萍)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14日在滬聯合舉辦「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以紀念中國和新加坡建交30周年。據介紹,「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是目前海外發現最大體量、最精美的唐代文物收藏,而本次展覽是這批收藏在中國首次公開亮相。展覽將持續舉辦至2021年1月10日。「黑石號」沉船是一艘往來於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商船,船上滿載著中國唐代製造的各地風物。它是9世紀上半葉中國與東南亞、中東地區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實證,揭示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熙攘往來的盛況。
  • 大唐寶船「黑石號」——海上絲綢之路的時間膠囊
    近期,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舉辦,共展出文物248件/組,其中包括「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這是「黑石號」自發掘出水、文物整理後,國內首次舉辦如此大型的「黑石號」出水文物展。我們在領略大唐盛世精緻生活與絲綢之路開放包容的同時,也要意識到我國水下考古開展30餘年來,對我國周邊水域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 唐代「黑石號沉船」文物首回故裡,解開塵封千年的秘密
    為紀念中新建交30周年,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於9月14日在上海博物館開幕。」不幸沉沒在了蘇門答臘海域;1998年,它在海底沉寂千年後被人發現;2013年,「黑石號」出水文物落戶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2020年,「黑石號」遺珍終於重回故地,「駛」向上海……
  • 沉睡海底千年的「黑石號」文物,展開唐代海上絲路圖卷
    展覽掀起的熱度不僅僅在於,這是受全球疫情影響之後上海博物館本年度唯一保留下來的國際展覽項目,更在於展出的這批來自黑石號沉船、收藏於海外的珍貴唐代文物本身。「黑石號」沉船承載著目前海外發現最精美、體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物遺存,在印度尼西亞爪哇海域沉睡1100年之後,面世示人。其中來自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168件/組黑石號珍品現身此次展覽,不少都是重量級、精品級文物。
  • 上海博物館看沉寂千年的「黑石號」出水珍品
    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黑石號」沉船是一艘唐代往來於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商船,揭示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熙攘往來的盛況。此次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館藏與國內9家借展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展覽將於9月15日免費對外開放,並持續至2021年1月10日。
  • 「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在上海展出
    1998年,在海底沉寂千年之久的沉船被發現,因其在一塊黑色大礁巖附近,被命名為「黑石號」。「黑石號」的發現震驚了世界——出水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大量文物,其中,陶瓷器數量高達6萬餘件。
  • 張露博士攜最新力作《絲路江心鏡》與上海年鑑學會相聚星露閣
    本次論壇由新加坡寶路集團攜手上海年鑑學會聯合舉辦,新加坡商會上海會長以及新加坡在滬企業家代表、上海市年鑑學會會員、特邀嘉賓等40餘人齊聚一堂,圍繞唐代沉船「黑石號」出水文物的珍貴記憶,回顧中新交往歷史,以小說《絲路江心鏡》
  • 圓桌丨從「黑石號」等再看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2020年11月19日-20日,「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博物館召開,共有43位國內外學者以線上及線下的方式做了學術報告,主要議題涉及「『黑石號』出水文物及相關研究」「唐宋時期貿易瓷」「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相關考古發現與研究」等問題,茲將精彩內容簡述如下。
  •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首發
    《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現場 12月19日,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新書《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成功舉行,書中展示唐代鼎盛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往來中東與非洲海上貿易的重要見證。
  • 在上海博物館中細品「黑石號」唐代出水文物
    原標題:現場|「黑石號」號唐代出水文物「浮現」上博展廳2020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9月14日上午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館藏與國內9家借展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
  • 唐「黑石號」沉船文物國內首展 千年遺珍亮相上海
    9月15日,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對外開放。展覽共展出248件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館藏與國內9家借展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展覽將並持續至2021年1月10日。
  • 絲綢之路見證物「鎏金銅蠶」28日將亮相銅官窯博物館,與「黑石號...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9月23日訊(全媒體記者 朱華)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主旨演講中曾提到過的「鎏金銅蠶」,將亮相銅官窯博物館,與「黑石號」文物聯袂展出,讓長沙的遊客大飽眼福!
  • 「黑石號」沉船文物到底有多牛,上博新展還原海上絲路盛況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劉曉晶9月14日報導:「黑石號」沉船文物是講述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腳本。因疫情四度調整開展計劃後,今天上午,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滬開幕,248件/組文物集體亮相,其中168件是從新加坡精選的「黑石號」沉船珍品,另有80件上博館藏和借展展品。
  • 「黑石號」珍品展開展 揚州22件(套)文物赴滬「驗親」
    遺憾的是「黑石號」重要文物目前落戶新加坡,國內幾乎無法見到其真容。記者昨獲悉,9月15日,一場名為「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將在上海博物館開展,這是唐代「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第一次到中國展出,也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最高等級的展出陣容,國內文博愛好者將能一睹「黑石號」出水文物風採。
  • 「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首次重歸故裡
    1998年,在海底沉寂千年之久的沉船被發現,因其在一塊黑色大礁巖附近,被命名為「黑石號」。「黑石號」的發現震驚了世界——出水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大量文物,其中,陶瓷器數量高達6萬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