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側人行道寬不足1米 變「窄」的人行道難住行人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種著樹架著電線桿、單車私家車亂停放……

  變「窄」的人行道難住行人

  明年4月將實施的北京市地方標準——《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規劃設計標準》提出,如果不存在空間困難情況,人行道寬度不能小於2米。在此之前北京發布的規範也要求,人行道必須留出至少2米以上的寬度供人通行。

  但市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人行道越走越窄,最後只能容納一個人的寬度,不得已只能走到非機動車道上;機動車、單車亂停在人行道上,只能「穿梭」其間行走……近年間,北京不少路段的人行道因為各種原因越變越窄,不少市民擔心存在交通隱患。

  實際情況如何?新京報記者近日就此進行了實地探訪。

  探訪1 新風北街

  一側人行道寬不足1米 老人推車走機動車道

  11月5日上午,在西城區新風北街,新京報記者觀察到,該道路兩旁的人行道著實「有點窄」。

  這條道路中間有兩條機動車道,其中一條被規劃為可以停車,記者看到車道近乎停滿了車;道路未規劃非機動車道,騎電動車、自行車的市民只能同機動車共用一條車道。

  記者用捲尺測量多處地點,排除拐彎等特殊位置,路東側人行道不足1米、路西側人行道不足1.8米,外加人行道上設立的電線桿、停車柱、各種標識杆等,可供市民行走的人行道寬度實際上更窄。

  由於新風北街與北三環中路相連,通行車輛相對較多,該道路附近又有雙秀公園、北京育翔小學、北京市三帆中學等公共場所,穿行的老人、學生相對較多,過窄的人行道會造成一定的風險。記者探訪期間就發現,一些推手推車的老人只能下到機動車道穿行。

  一名住在附近的居民對記者說,這條人行道長時間為周邊居民所詬病,「最窄的地方可能只有一隻腳寬,而且經常有老人和小孩經過,每次汽車、自行車和人擠在一起都很危險,感覺早晚會出事兒。」

  針對這些問題,記者諮詢了該道路轄區街道德勝街道辦事處,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不清楚此類問題歸屬哪個部門管理,無法給予答覆。

  探訪2 東三環南路西側輔路

  人行步道和公交站臺交叉 路面落差近半米

  「可不是嗎,太難走了,人行步道只有不到半米,還跟公交站臺混在一起,讓我們上哪兒走去。」有市民反映,朝陽區雙井地區的一段人行步道設計不合理。

  11月5日下午,在雙井路口以南,東三環南路西側輔路南向北的方向,記者找到了這一段人行步道,即中國美術出版總社門前長約百米的一段路。

  記者實地體驗後發現,這段道路非常難走,由於步道只有約50釐米寬,又與公交站臺交叉在一起。人多時,行人只能在非機動車道步行,要小心躲避身後快速駛來的電動自行車,迎面還會有電動車逆行而來,簡直「險象環生」。

  與逼仄的人行步道相比,旁邊的一段路明顯要平坦、寬敞許多,但這段路比路面高出近50釐米,巨大的高度差讓不少行人望而卻步。

  11月5日下午4時許,市民李女士從附近的幼兒園接小孫子放學回家,吃力地將孩子抱上了離地近半米的高臺,自己則拉著買菜的小車在一旁的自行車道小心地走著,不時扭頭望向小孫子那一側,生怕出危險。

  「實在是沒辦法,小孩子走路就喜歡跑跑跳跳,我又上不去那邊的路,只能讓他在上面走,我們在一旁看著。」李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家幾年前搬到這裡時,這邊的道路就是這樣,每次接小孫子放學都需要她抱上、抱下,「為啥就不能把這段路修成一邊兒高呢?」

  沿著東三環南路輔路繼續向南走,記者又遇到了一段同樣對步行者「不友好」的道路。

  原本東三環南路輔路的人行步道有近兩米寬,還設有盲道等無障礙設施,但途經至一座過街天橋時,這些都變了樣,過街天橋的坡道直接將人行步道佔去了一大半,盲道更是無處尋找。僅在橋梁和一旁商戶的牆體間留下了只比成年人肩膀略寬的狹窄過道,可容一人通行。

  11月5日下午,市民孫先生剛剛從路邊的麵包店出來,迎面過來了幾名行人,大家不約而同地側身、收腹才勉強擠過去。「這還是好天兒,一趕上下雨、下雪,樓上就滴滴答答漏水,地上的瓷磚路面還會積水、結冰,非常危險,前年我就在這兒摔了一跤,半天才爬起來。」孫先生說。

  探訪3 太平橋路

  早晚高峰行人機動車混行 安全隱患突出

  11月5日下午,在豐臺區太平橋路,記者發現東側道路的人行道也相對較窄,經捲尺測量,人行道寬度不足1.3米,由於人行道上還種著樹、架著電線桿,個別路段寬度只有50釐米,僅可容納一人通過。

  記者實地觀察發現,行經該路段的行人多數會選擇走非機動車道,由於該道路北面通往廣安路,離北京西站較近,車流量相對較大;外加周邊有太平橋二小、北京電力醫院等人口密度較大的場所,在早晚高峰、學生上下學期間,大量行人走非機動車道,安全隱患較為突出。

  對此,太平橋街道辦事處城管辦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已經了解相關信息,將向部門領導反映,進一步協商解決措施。

  經過多個地點的現場探訪,記者觀察發現,除了規劃問題外,還有共享單車擺放、私家車亂停放、代步車亂停放,商家亂擺放,違建,樹墩、電線桿位置設置不合理等諸多方面問題,嚴重侵佔本就不寬的人行道。

  ■ 相關法規

  北京多次發布規範 要求人行道寬度不小於2米

  今年10月13日,北京市發布地方標準《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規劃設計標準》,明年4月1日起實施。

  標準提出,各級城市道路兩側應設置人行道,且人行道不得中斷;人行道內不得設置妨礙行人通行的設施。大型商業區宜設置步行街或分時段的步行街,步行街的寬度應滿足行人流量要求。人行道不容擠佔,既有道路不得通過擠佔人行道、非機動車道方式拓展機動車道,已擠佔的應恢復。

  標準還對人行道的寬度進行了明確限定:人行道寬度應該用推薦值,只有在空間困難的情況下才可採用最小值,其中,快速路輔路、主幹路推薦大於或等於4米,最小值為3米;次幹路最小值為2.5米;支路最小值為2米;學校、醫院等公共場所集中路段最小值為4米。

  也就是說,如果不存在空間困難情況,人行道寬度不能小於2米。

  還有一些情況被單獨列出,例如,道路一側為鐵路等行人交通量稀少的路段,人行道寬度不宜小於1.5米;城市道路以下等級的胡同、街坊路等道路,有機動車通行的,可供行人通行的寬度不宜小於1.5米;城市綠道人行道的寬度不宜小於2米。

  這不是北京市第一次對人行道寬度做出規範。

  2016年,北京市原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制定的《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設置與管理規範》要求,即使是人行道剩餘寬度最小的支路,寬度也不能低於2米。

  ■ 專家建議

  交通規劃應「對行人友好」 人行道寬度標準應更清楚

  「北京人行道過窄的問題,應該說比較嚴重。」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李迪華認為,究其原因,主要是觀念問題。「我們城市的交通主導思想,一直以機動車為導向、機動車優先,遇到人與車的矛盾時,為解決機動車擁堵問題,往往第一時間『犧牲』行人路權,如果我們依賴機動車的生活方式不轉變,那麼人行道受擠壓的問題一定會延續下去。」

  另一方面,城市對於綠地過度重視也是導致人行道受擠壓的一個因素,綠地確實很重要,但不應該跟人的舒適和安全便利來爭奪空間。「機動車、綠地、行人發生衝突時,我們可以犧牲行人的權利,但不可以佔用綠地,這其實是一個觀念誤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室主任婁偉也表示,城市交通規劃對機動車道的重視,間接導致了對人行道的忽視。「相較機動車,行人屬於弱勢群體,得到的重視不夠。以往的城市道路規劃,更多考慮如何解決機動車交通擁堵問題,行人的安全及舒適出行需求被弱化。」

  這一問題同城市發展歷史也有關聯,因為城市是逐步發展的,很多老舊區域住房及居民密度高,給人行道預留的空間少。婁偉建議,人行道建設應該提到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及高質量發展的高度;在城市及交通規劃方面,要把「對行人友好」作為重要的規劃原則,利用智慧化技術等新技術新方法,對不同區域的道路改造進行精準實施。

  此外,目前對於人行道的標準規範太低、標準也不夠清楚。「比如規定部分道路要大於或等於4米,這個4米的規定實際上比較模糊,到底是要求淨寬(即排除樹木、市政設施等障礙物),還是包括其他設施在內的寬度?如果包括其他設施,即便要求人行道寬度4米,最後人能夠走的寬度實際上還是不夠。從人的使用體驗來說,人行道的淨寬最少要達到4米,其使用感覺體驗才會比較舒適。」李迪華說。

  與之相對應的,李迪華表示,市民生活觀念的轉變也很重要,在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生活,公共運輸、非機動車、步行應該成為主流的出行方式,而不是開車出行。「我們不可能變出空間來,但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交通觀念來改變交通結構,最後實現走路更加舒適方便的目標。」

  新京報記者 徐美慧 裴劍飛

相關焦點

  • 長春最窄人行道:比平衡木都難走(圖)
    人行道行人都難行   新文化訊(記者 趙春剛)「這人行道也太窄了,一個人通過都得側身!」市民齊先生反映北海路一段人行道非常窄,不僅沒有盲道,連行人通過都很困難。而在亞泰大街還有一處人行道甚至只剩下一根條石的寬度,走上去比走平衡木都難。
  • 重慶現37釐米寬人行道 約是3個iPhone5s長度(圖)
    此路段有警示牌,提醒過往行人小心危巖滑坡。記者 鄭懿 攝  這一段最窄人行道的寬度約等於3個iPhone5s的長度,行人通過十分不便。  網友投訴:  人行道只有兩塊方磚寬 市民只能「穿梭」車行道  日前,家住民政局附近小區的網友「emma」在重慶網絡問政平臺上發帖稱,「民安大道從民政局往人和方向有一段人行道很窄, 最窄處只有兩塊方磚的距離,行人通過只有走機動車道,非常不安全。」
  • 成都這處人行道僅40釐米寬 行人抱怨:像在走平衡木 當地街道辦回應了
    近日,有市民反映在成都市錦江區武成大街上一處人行通道,僅有約40釐米寬,十分狹窄,不僅給通行帶來不便,還有一定安全隱患。8月23日,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錦江區書院街街道辦事處了解到,該處狹窄的人行道為多年前道路擴改後,因地制宜形成的極個別現象,關於市民的反映,將會向相關部門反映,研究有沒有進一步的優化和改善方案。
  • 合肥不少人行道變「難行道」
    日前,本報報導了合肥市北一環一段「奇葩」人行道,僅有約40釐米寬。而最近,又有市民反映,在合肥市繁昌路,一段人行道讓行人走起來感覺更「難受」:「窄不說,還有三棵大樹擋道,這條路簡直就是『形同虛設』!」12月1日,合肥市一位市民向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這樣反映說。記者注意到,省城不少人行道因被「侵佔」而「受傷」的現象屢見不鮮。
  • 重慶現37釐米寬人行道 約等於3個iPhone5s
    這一段最窄人行道的寬度約等於3個iPhone5s的長度,行人通過十分不便。   網友投訴:   人行道只有兩塊方磚寬 市民只能「穿梭」車行道   日前,家住民政局附近小區的網友「emma」在重慶網絡問政平臺上發帖稱,「民安大道從民政局往人和方向有一段人行道很窄, 最窄處只有兩塊方磚的距離,行人通過只有走機動車道,非常不安全。」
  • 人行道窄處僅30釐米,70米長的盲道要拐11道彎
    12月3日,有讀者反映,甌海區南湖路上有段人行道特別狹窄,只能供一人通行,人行道上的盲道也是「九曲十八彎」。 記者來到現場發現,溫州萬象天地小區門前,近南湖大橋的這段人行道一側種了行道樹,一側種了綠植,可供人通行的道路非常狹窄。
  • 民安大道這段「壓縮版」人行道告訴你
    此路段有警示牌,提醒過往行人小心危巖滑坡。這一段最窄人行道的寬度約等於3個iPhone5s的長度,行人通過十分不便。    網友投訴:    人行道只有兩塊方磚寬 市民只能「穿梭」車行道    日前,家住民政局附近小區的網友「emma」在重慶網絡問政平臺上發帖稱,「民安大道從民政局往人和方向有一段人行道很窄, 最窄處只有兩塊方磚的距離,行人通過只有走機動車道,非常不安全。」
  • 一尺寬的人行道,咋走?
    最窄的人行道:只有34釐米寬  李子壩輕軌車站一樓入口旁,一條名為嘉陵新路的雙向單車道支馬路向上延伸,兩百多米後一個急彎拐上了桂花園路。重慶晨報記者用捲尺在這條人行橫道上隨機找了五個地方測量,最寬的地方38釐米,最窄的34釐米,一個身高158釐米,體重110斤的女孩子站在上面,就已經將人行道站滿,對面來人完全無法錯身。
  • 全球城市觀察︱紐約市人行道寬地圖:社交距離與城市基建
    而一些城市的基礎設施也在本次疫情中暴露短板,比如紐約市的人行道。4月19日,一份名為「紐約市人行道寬」的地圖(Sidewalk Widths NYC)上線,一些人行道的寬度遠遠窄於6英尺(約合1.83米)的「安全」社交距離。
  • 人行道窄處僅30釐米,70米長的盲道要拐11道彎!甌海這條路「行路難」
    12月3日,有讀者反映,甌海區南湖路上有段人行道特別狹窄,只能供一人通行,人行道上的盲道也是「九曲十八彎」。記者來到現場發現,溫州萬象天地小區門前,近南湖大橋的這段人行道一側種了行道樹,一側種了綠植,可供人通行的道路非常狹窄。
  • 胡匆聰:「最窄人行道」是「廉而不勤」的怪胎
    原標題:胡匆聰:「最窄人行道」是「廉而不勤」的怪胎  近日,廣西南寧市,東寶路上面驚現一段史上最窄人行道,寬度目測約20釐米左右,路人根本無法在上面行走,過往行人只能行走在機動車道上。(1月26日新華網)   關於「最窄人行道」的報導已經不是第一起了,從先前的濟南只有「一腳之寬」到今天南寧的「20釐米左右」,都算得上是「史上最牛的人行道」。本身就很狹窄的街道,再配上這「奇葩」人行道,不能不說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從表面上看,功能齊全,機動車道、人行道盡皆有之,城市管理者可謂是量體裁衣,盡職盡責了,在保障機動車通行的同時,也沒有忘記還有行人通過的人行道。
  • 有的行人寥寥,有的人流如織,江城部分人行天橋為何「有點冷」?
    而馬場角路一側,則單獨施劃有人行斑馬線和非機動車道。雖然行人大都遵守規則,在斑馬線和天橋過街,但在路口的信號燈間隙,非機動車還是多如鼠竄地,經地面朝各個方向過街,有的甚至騎到了路口中央。馬場路天橋在距離馬場角路天橋僅一站路的地方,就有一座大型天橋一一馬場路天橋。
  • 橋上行人寥寥橋下違規穿行 江城部分人行天橋有些冷清
    與馬場角路人行天橋截然不同,這裡無論是行人還是非機動車,或是趕時間的外賣小哥,都能遵守秩序,紛紛走上天橋過街,交通狀況良好。走天橋還是走路面 要看哪個方便市民齊爹爹家住江岸區西馬街道金門社區,經常會到西馬路市場買菜,苗慄路天橋路口是他的必經之地。這裡,橋上行人寥寥,行人穿行地面與機動車搶行,路口交通狀況讓很多司機頭疼。「從地面走,一下子就到對面了,走天橋幾費事啊。」
  • 公交站加候車亭難在哪?人行通道擋不得
    公交站加候車亭難在哪人行通道擋不得地下管線碰不得■ 大渡河路北石路一個公交站無篷遮陽申城近日連續拉響高溫黃色或橙色預警,不少市民向本報夏令熱線反映公交站缺少候車設施第一,人行道的寬度應大於等於3米。「上海的候車亭有兩種尺寸,大的長7.3米,深1.5米;小的長4.4米,深1.5米。人行道必須足夠寬,否則會影響行人通過,還可能影響行道樹。」近幾年,上海持續加強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力度,路邊不少違法建築被及時拆除,部分人行道因此拓寬。浦西中心城區上半年又新增了86座公交候車亭。
  • 鄭州兩條「最窄非機動車道」 寬度不足30釐米 市民騎車到此必練...
    10月24日上午,鄭州市民陳先生向大河報反映,他家附近的桐柏北路上,非機動車道是越走越窄,最窄處僅有二三十釐米寬,以致他們每天要麼在機動車道上與公交車練超車,要麼就躲著路上候車市民練平衡。他覺得,如今他們都已熟練掌握超車技術和平衡技巧,想問問這樣的非機動車道還要持續多久?
  • 窄到僅有60公分的「人行道」,走路不怕嗎?整改!
    近日,長寧路遵義路路口北側車道及人行道進行了統一整改,小小的細節變化,卻為居民的出行帶來安全和便利。因臨近中山公園商圈和內環高架,長寧路遵義路路口一直以來車流量、人流量眾多,但路口北側的人行道此前較為狹窄,最窄的地方僅僅60公分,不僅讓途經於此的行人感受到諸多不便,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 日新街天橋開始試運行啦 寧波三院人行天橋今年將開建
    天橋在西北、東北、西南側,各設置了一個出入口,並配建了人行步梯、自動扶梯、垂直電梯等設施,橋旁邊還設置人行隔離護欄,便於市民出行。  藥行街與日新街的交叉口,可以說是寧波最繁忙的道路交叉口之一,周邊有天一廣場、靈橋廣場等重要商圈,車輛及行人的流量十分大,交通組織管理難度也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