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富不過三代」,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歷史上的名門望族數不勝數,但是綿延至今的寥寥無幾。秦雖昌盛,也不過二世而亡。
人不是都是生來富貴的,大多數都是靠祖宗艱苦創業打下來的基業。一個家庭的富裕不是靠一個人的努力,就可以代代相傳的。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很多人都知道他位極人臣,名望很大。
其實,曾國藩的家族更是鼎盛,200多年間出了240多位傑出人物,三代之中,人才輩出,多是學者、教授。八代之中,沒有一個敗家子。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與此同時他也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並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曾國藩認為「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好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
曾國藩留有十六字治家名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他要求長子每天早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要起床灑掃庭院,然後回房練字一千,其中第一個字就是「儉」。
吃飯的時候,有一次遇到帶殼的穀物,兒子便挑出來放在桌上。
曾國藩看見了什麼都沒說,只是默默地撿起來剝開外殼把裡面的米吃掉。
身教的影響力自然優於言傳,一個簡單的動作,不需要長篇大論,甚至一語不發,便讓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除了在勤儉持家上為孩子做榜樣,曾國藩還非常關心孩子的讀書情況。
他要求他的兒子曾紀澤看《漢書》「須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須看二十頁,不必惑於在精不在多之說。今日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閣間斷,或數年而不能畢一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他是這麼要求孩子的,也是這麼要求自己的。
曾國藩給自己規定,必須做到自訂的十二條功課,即:敬、靜坐、早起、讀書不貳、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他把自己制定的一系列必須遵循的規矩嚴格施行,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曾紀澤也因為受到父親言傳身教的影響,一直嚴格要求自己,他還憑藉驚人的毅力和恆心,自學外語。
後來在處理伊犁的外交事務中,大放異彩,洗刷了在「天津教案」中曾氏家族的恥辱,讓人們刮目相看,也因此成為中國當時首屈一指的外交家。
不得不說,曾紀澤取得的這樣的成就,曾國藩的家教方式,功不可沒。
俗話說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樣,好的家教與門風,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才能讓孩子有所為,走入社會才能有大作為。
雖然曾國藩已經離世,但是他的家庭教育的智慧對於當下的中國家庭仍然適用。
比如他教育孩子要勤儉節約,不能浪費一粒米;教育孩子好讀書,讀書不在多而在精。除此以外他還教育孩子要謙虛不要自滿,做人最重要的是德才並重。這些教育理念不論再過幾百年都不會過時,值得很多家庭學習。
曾國藩對孩子的教育很多都是通過書信的形式傳遞,他流傳於後世的家書,光通行的本子就有八卷之多,從這些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曾氏家庭教育的智慧。
據統計,從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在30年中,曾國藩家書有1400篇之多。
其內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方面,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實而又生動的生活寶鑑。
看曾國藩家書,學習先人的智慧,小白給大家推薦的是這本《曾國藩全書》。
《曾國藩全書》不僅可以學到曾氏家庭教育的智慧,書中還對於當時的官場制度、人物關係,社會風俗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解析,詳盡的還原與曾國藩有關的歷史事件。
曾國藩被譽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作為中國近現代推崇的第一完人,曾氏被後世模仿學習,影響遍及政商學。
梁啓超在成家時讀曾氏家書,收穫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門九子,個個才俊。
任正非在創建華為之初,曾氏書信就是他的經商戰略指導。
曾國藩全書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曾國藩讀本,書中有很多治學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讀來很有益處,句句皆為「藥石之言」,這樣一本好書送給朋友或者留給自己都是不錯的選擇。
沒有人天生就卓越出眾,也沒有人天生就是好父親,所以拜強者和聖賢為師才是自我增值的捷徑。而我們只需花一點時間閱讀,或許就能學到他一輩子的管理、識人、交際、治家、教子智慧。
喜歡的朋友請點擊商品卡給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