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盛不過三代」定律,培養出十代人才,曾國藩家書句句真經

2020-08-27 歷史湮滅的足跡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備受爭議的一個人物,他既有「中興第一」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但無論是鄙視他的人,還是讚賞他的人都對他的《曾國藩家書》十分推崇。

縱觀歷史,經商也好,為官也罷都逃不過「富不過三代,盛不過三代」的魔咒。但曾國藩卻打破了這個魔咒,在曾國藩家書的影響下,曾國藩家族在190年間培養出了200多位人才,而且沒有一個「敗家子」,這與曾國藩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

在曾國藩的家訓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是這樣寫的: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諸弟試在鄉間將此三字於族戚人家歷歷驗之,必以吾言為不謬也」

意思就是在一個家庭之中,勤勞的「勤」和恭敬的「敬」,只要能守住幾分沒有不成功的。如果兩個都沒有那麼必然失敗。一個家庭相處講究一個和睦相處的「和」字,如果「和」字能守住那麼家庭一定會興旺。可以拿這三個字去和周圍的人做對比,沒有不應驗者。

也就說一個家庭教育一定要做好三個字:勤、敬、和。而這些理念都是曾國藩通過試驗得到的真理!

關於「勤」字,曾國藩自己就是踐行者。曾國藩也只是一個普通耕讀家庭出身,沒有天資聰穎的頭腦,相反他笨得出奇。在曾國藩14歲時,有一天晚上已經到了大家都睡覺的時間,一個小偷進入曾國藩的書房偷東西,這時曾國藩因為有一篇文章沒有讀通,回來挑燈讀書,小偷情急之下躲到了房梁上,想著等曾國藩走了再繼續「工作」。

只見曾國藩在讀一篇文章,反反覆覆好多遍就是背不下來。但曾國藩很執著一直在背,到了後半夜房梁上的小偷都已經睡了一覺了,發現曾國藩還在背。小偷耐著性子又聽曾國藩讀了幾遍,天都快亮了,小偷實在忍不了了,直接從房梁上跳下來生氣地對曾國藩說:「就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說完把剛才的文章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然後揚長而去。

不是小偷會背這篇文章,而是這篇文章本來不是很長,小偷在房梁上反反覆覆地聽曾國藩背了幾十遍自己都背下來了。

由此可見曾國藩確實沒有天資聰穎的頭腦,而曾國藩能成為一代聖賢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勤字。他知道自己愚鈍所以比一般人都要刻苦讀書。曾國藩對子女的教育也是如此,他讓孩子一生銘記十六個字——「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但曾國藩的教育理念裡,從來不以「出人頭地」作為子女追求標準,恰恰相反他看重的是孩子的自立能力。在曾國藩的家風中第一點就是注重品德教育,他認為這才是決定家族成敗的關鍵。而不是給子孫後代留多少錢。

曾國藩是一個一生都是信奉儒學經典的傳統人,但當他的次子曾紀澤表示不想走仕途時,喜歡學習西方文化時,曾國藩卻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同意了,而且全力支持自己的兒子。最後曾紀澤成為了晚清少有的外交家。

關於「敬」字,曾國藩在給兒子的家中曾寫道:

「富家子弟多嬌,貴家子弟多傲。」

曾國藩作為晚清的名臣,在京城見了不少高官子弟奢華腐敗、狂妄無度。這種家族多半延續不了多長時間就衰敗了。所以曾國藩時刻提醒自己的子女為人要謙虛謹慎、以禮待人。

而曾國藩自己也一直是踐行者,在曾國藩為官期間對待他的同僚,不管是地位比他低的還是比他高的,哪怕只是一介草民都是以禮相待、無人不敬。這也是曾國藩在官場上一直受人尊敬的重要原因。

曾國藩曾說,「修身以道,修道以人,修人以孝,修孝以敬。」在家庭關係中對親人尊敬,家庭才會更加和睦。在事業上對同僚尊敬,才能不招來禍患。

曾國藩認為一個家庭的和睦有兩個「和」極為重要,那就是「兄弟和睦」和「『妯娌』和睦」,眾所周知兄弟之間關係不好很大原因在於兄弟妻子之間不和睦。所以『妯娌』和睦才是家庭興旺的關鍵。

曾國藩說:「諸妯娌不甚相能,尤望諸弟修身型妻,力變此風。若非諸弟痛責己躬,則內之氣象必不改,而乖戾之致咎不遠矣。望諸弟熟讀《訓俗遺規》、《教女遺規》,以責己躬,以教妻子。」

意思就是如果出現『妯娌』不和睦的情況,希望弟弟們要修身養德,以身作則教育並改變自己的妻子,將這種不好的家風改掉。曾國藩尤其強調『妯娌』和睦是一個家庭和睦的根基和兄弟和睦一樣重要。

曾國藩的家訓即便放到現在也是句句真經,道破了一個家庭教育的關鍵。曾國藩的家書涉及內容十分廣泛,不僅有家訓和對子女的教誨還有自己一身的經歷,是曾國藩一生智慧的結晶,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

書中有大量的管理、識人、交際、治家、教子智慧,梁啓超在成家時讀曾氏家書,收穫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任正非在創建華為之初,曾氏書信就是他的經商戰略指導。

《曾國藩家書》被後世認為是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的一部書!

有意者可以在我的櫥窗中購買《曾國藩家書》經典款,原文譯文都有,一頓飯的錢就可以學習曾氏家風!

相關焦點

  • 打破「盛不過三代」定律,培養十代人才,曾國藩家族座右銘
    曾國藩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他有「中興第一」的好名字和「賣國賊」的壞名字。他的《曾國藩家書》卻受到那些鄙視他或欣賞他的人的高度讚揚。縱觀歷史,無論是商業還是官方,都無法逃脫「富不過三代,盛不過三代」的詛咒。曾國藩卻打破了這個魔咒,在曾國藩家族的影響下,來培養了200多名人才,其中沒有一個是「敗家子」,這與曾國藩的教育理念密切相關。
  • 富不過3代?曾國藩:家書教育子女,10代出了200個人才
    早一天學習曾國藩,就有可能少走一段彎路。 其實,曾國藩是一位成功的大臣,還是一個很成功的父親。為了教育子女,他一年寫253封家書,是當之無愧的模範父親。 現代的很多父母,總說自己忙得沒時間跟孩子交流,總把自己做不到的事強加給孩子,總是控制不住自己,一件事教上兩次就急。
  • 富不過3代?曾國藩:我寫253封家書教育子女,10代出了200個人才
    反觀曾國藩,身為國家重臣,雖然日理萬機,但在教育子女的事上,沒有半點馬虎。古語言,富不過三代,但曾家在曾國藩的影響下,特別是曾國藩的253封家書,讓曾家10代內出了200個人才,覆蓋數學家、藝術家、教育家林林種種,無一敗家子。
  • 《曾國藩家書》10句經典
    可以說,曾國藩一生的道德學問,以及為人處世之法,全在家書之中。且家書誠懇真摯,可讀性非常強。今天小編精選曾國藩十句家書,與君共勉。一、兩大兇德長傲、多言二弊,歷觀前世卿大夫興衰,及近日官場所以致禍福之由,未嘗不視此二者為樞機,故願與諸弟共相鑑誡。
  • 人說富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累世顯赫,是因為曾國藩喜歡寫家書
    古語道:「君子之澤,三代而斬。」自古至今,高門望族三代以下能夠保得住祖宗基業的並不多見,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可曾家卻顛覆了這一定律。有學者曾經對曾國藩同時代中興名臣的後代們做過調查,其他人家的子孫輩都衰落了,可曾家至今五六代,代代有英才。
  • 「富不過三代?」曾國藩告訴你,這樣的持家之道代代出英才!
    我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意思是說富貴最多傳三代就會敗落,一代不如一代人,似乎從古至今還真是這麼個現象,連皇室之人似乎也逃不掉這樣的命運:比如統一全國的秦始皇,歷史上也算得上千古一帝了,可惜他的下一代胡亥,真是「虎父犬子」,兇殘無能,被趙高玩弄於鼓掌之中,一手葬送了父親打下的江山.
  • 曾國藩家書,100句經典,通透人生
    《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後達30年的官場生涯,僅靠此部家書,曾國藩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他的家書有什麼獨到之處?100句經典,細細品讀,生命便會滿滿的正能量。
  • 《曾國藩家書》10句經典,大智慧成就好人生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可以說,曾國藩一生的道德學問,以及為人處世之法,全在家書之中。且家書誠懇真摯,可讀性非常強。今天小編精選曾國藩十句家書,與君共勉。
  • 富不過三代?這個家族富了十代 三百個子孫有突出成就 沒一個敗類
    富不過三代?這個家族富了十代 三百個子孫有突出成就 沒一個敗類 中國有句古話: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這句話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一個家族治理有方,絕對能富過三代。 晚清大臣當中,曾國藩算是文武全才。
  • 曾國藩後代人才濟濟,而其他湘軍將領為何富不過三代?
    曾國藩後代人才濟濟,而其他湘軍將領為何富不過三代?剛好這幾天值班時看了不少有關家書、家風的新聞報導,便將書櫃裡藏了多年的《曾國藩家書》翻出來又看了幾章。也許是年齡的增長,讀後又多了些小思考。 《曾國藩家書》,是部大家都熟悉的圖書,其章節和具體內容就不贅述了。這位在晚清歷史上起過舉足輕重作用的人物,經過幾番改朝換代,其家族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家風。
  • 曾國藩家風:就憑三件事,十代出了200多個人才,沒有一個敗家子
    曾國藩是個傳奇人物,他的家人也是。兩百多年來,曾氏後人200多人建功立業,他們大多成為學術、技術、文化領域的精英。正如古人所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俗話也有「富不過三代」。然而,曾氏家族已經延續了十代,至今沒有出現過敗家子,堪稱中國家族史上的一個奇蹟。其中的奧秘究竟何在?答案在於曾國藩的家族家風裡面。
  •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你覺得這句話是雞湯嗎?
    記得小時候老人們經常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以此來教育和警示年輕人,咱們根據這句話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一家人如果很窮的話,一般不會一直窮下去,到了第三代的時候可能就打了翻身仗,就結束了貧窮的命運,一家人如果很富有,也不會一直富有下去,到了第三代人以後,很可能就敗光了財產,變成了窮人
  • 曾國藩的後代有多牛?八代沒有「敗家子」!
    要問《曾國藩家書》到底有多厲害?那就要先看看曾國藩的後代有多優秀了:在將近200多年的時間,八代中,一共出了240位傑出人物,多為我國的棟梁之才。曾國藩的二兒子曾紀第:先後擔任清政府駐英、法、俄大使,廢除與俄國籤訂的不平等條約《裡瓦幾亞條約》,改籤《中俄改訂條約》,成功收復了烏宗島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帶的大塊領土,是一位學貫中西的人才!
  • 曾國藩家風:以做官發財為恥,十代200多個人才,沒一個敗家子
    清朝時期,著名的中興名臣曾國藩的家風卻是反千年儒家學派之風而行之,雖身居高位,卻以做官發財為恥,並將家風傳承下去,此後曾家10代共培養出200多個人才,沒一個敗家子。此書更像是他的自述,文中所闡述的是曾國藩最核心的治學、治家觀點,是他留給後世子孫的家訓合集。在《曾文正公家書》中,曾國藩談及做官: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這其中緣由就是官宦之家多紈絝,不思進取。
  • 古訓「富不過三代」,後一句才是精華,看完就懂了
    下面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語「富不過三代」以及後半句,是古人對家族興衰的透徹分析以及對後人的諄諄教誨。改革開放至今四十多年,富一代們剛剛積累了一點財富,第二代都還沒來得及接班,哪裡還容得下第三代來唱戲?第三代沒出生,並不代表「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不存在,有的富豪之家甚至在二代、一代之時就從財富神壇跌落,淪為烏衣巷裡的尋常之家。
  • 誰說「富不過三代」?這38封家書,揭露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密碼
    我國有句古話曾說「富不過三代」,但洛克菲勒家族明顯就跳出了這個魔咒,財富已經延綿了近7代人。到底是什麼方法,讓這個家族一直長盛不衰呢?洛克菲勒的發家,可以說是一個傳奇,出生極其貧窮,甚至連讀中學時所用的書本都是從鄰居家借的。因此這樣的家庭,根本無法在創業上對洛克菲勒有任何幫助。
  • 曾國藩的家訓,讓後世十代子孫無一人是敗家子,多是社會的精英
    好的家風能夠教育出為國為家庭做貢獻的賢人,歷史上許多名家族對家風的教育很是看中,例如出了錢三強,錢學森的錢姓大族。祖輩有好的家風,有些後人雖然可能出不了什麼優秀人才,但也不會出現對社會有害的渣子。雖然曾國藩很有名,但他的後輩似乎沒有出現過特別厲害的偉人,根據調查知道曾國藩已經有十代子孫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各領域的精英
  •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賭王去世後,他的萬貫家財能傳多久?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俗語是民間總結出的生活經驗,古代人認為傳宗接代、封妻蔭子,光耀門楣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是人們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了一個規律,那就是「富不過三代」。其實這句俗語是出自孟子的一句話,孟子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孟子說以道德作為子孫的財富,以此傳家,才能夠延綿不絕,後世子孫也能夠享用不盡;而若是只靠富貴傳家,即使是萬貫家財,即使是金山銀山,也不足以支撐三代以上的揮霍!
  • 200年,出200多個人才!一切智慧,盡藏《曾國藩家書》!
    自古以來,就有「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和「富不過三代」的說法,意思就是一個人的成就再高,影響力最多影響3代,最長也只能達到5代。但是曾國藩的家族,綿延十代,至今沒有出現過一個「敗家子」,堪稱中國家族史上的奇觀。其奧妙究竟何在?
  • 曾國藩的3條家訓,讓後世十代子孫無一人是敗家子,多是社會精英
    好的家風能夠教育出為國為家庭做貢獻的賢人,歷史上許多名家族對家風的教育很是看中,例如出了錢三強,錢學森的錢姓大族。 祖輩有好的家風,有些後人雖然可能出不了什麼優秀人才,但也不會出現對社會有害的渣子。最好的例子便是晚清名臣曾國藩,曾國藩被梁啓超認為是半個聖人,他是按照《左傳》"三不朽"嚴格標準去判定的,而且梁啓超是把曾國藩和孔子,王陽明等人進行論資排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