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意思是說富貴最多傳三代就會敗落,一代不如一代人,似乎從古至今還真是這麼個現象,連皇室之人似乎也逃不掉這樣的命運:比如統一全國的秦始皇,歷史上也算得上千古一帝了,可惜他的下一代胡亥,真是「虎父犬子」,兇殘無能,被趙高玩弄於鼓掌之中,一手葬送了父親打下的江山.
還有三國時代的梟雄劉備,建立蜀漢基業,可惜有了個「扶不起的阿鬥」劉禪,「樂不思蜀」更是深刻披露了這個亡國之君的醜陋之舉!可是後來出現了一個人物,他持家的八字真言使自己的家族代代出英才,經久不衰!
這個人物就是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曾國藩!
豐功偉績
曾國藩對於後清王朝的衰敗洞若觀火,他曾說過「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他提倡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先購買,然後試造,從而慢慢強大起來;另一方面他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購買洋槍洋炮,推進清朝軍隊火器化發展。
他帶領大清王朝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了近代製造業的先河;翻譯了西方先進書籍,奠定中國近代科學的基礎;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比如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等人都是這批留學生中的佼佼者!
民間傳聞
民間流傳過一句話「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曾國藩一直被人奉為「官場楷模」,他對官場之道似乎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理論,用於大清官場,久戰不敗!
這樣成功的「官場中人」對於治家還有一套經久不衰的治家理論,日理萬機的他絲毫不落下對子女幼弟的教導,他的家書曾有這麼一段話「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
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願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願其為仕宦之家。
諸弟讀書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時時為科第仕宦起見。若不能看透此層道理,則雖巍科顯宦,終算不得祖父之賢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則我欽佩之至。」
這段家書的意思大概是:
我經過認真思考發現,天下官宦之家大多只能揮霍一代,他們的子孫開始驕傲不思進取,生活揮霍無度,然後放蕩破落,能延續一兩代旺盛的家族實屬罕見;商賈人家,勤儉的能延續三四代人;耕讀人家,謹慎淳樸的能延續物五六代人;遵守孝道的人家,則可以保持十代八代不衰。如今我仰仗祖宗積累的德行年紀輕輕官居高位,害怕自己一人耗費完了祖宗的福氣,所以勸誡各位弟弟還有下一輩的兒孫,寧願做耕讀守孝悌的人家,也不染上官宦之家的風氣。
各位兄弟一定要多讀書,用功而且勤奮,而且不要以科舉做官為目的。如果看不透這層道理,就算高中科舉,身居要職,也不算我曾家的有功子孫,如果能看透這個道理,我會對你欽佩之至!
曾國藩特別注重教導子孫後輩,告誡家人要和睦勤儉,遵守孝道,如果「子孫懶惰、持家驕奢,家敗之端也。」他曾留下治家的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天道酬「勤」
對於勤儉,曾國藩雖然身居要位,但是始終保持寒士之風,節儉自律。他曾言「絕不以一錢自肥以貽前人羞」,率領家人生活勤儉,反對鋪張浪費,據說其夫人在家手中都沒有富足的金錢,需要親自下廚,紡織。
他還曾在遺囑中交代死後大家給的禮金要用來建設書院,不要拿去揮霍!如此以身作則,他的子孫後代怎麼會不受到感染!
除了勤儉,曾國藩對子女的另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勤」,他在百忙之中堅持給子女寫信,要求兒子起床穿戴整齊後要先向長輩問安,然後把房子打掃一遍再坐下來讀書。督促家人每天都要堅持學習,家中男子每天「看讀寫作」缺一不可,女子則是「衣、食、粗(工)、細(工)」四項缺一不可。而曾國藩對於「勤」這個字,也以身作則,給子女做盡了楷模。
在曾國藩的治家之道下,他的家族人才輩出:
弟弟曾國荃,是湘軍的主要將領之一;
其子曾紀澤,子承父業,是清代著名外交家;
其孫曾廣銓,是著名翻譯家,精通英、法、日、德語和滿文;
曾孫曾昭掄,1926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建國後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國家教育部副部長等職,是我國新型化學的奠基人之一。
曾國藩以身作則,不僅自己做到了功成名就,實現抱負,還創造一個輝煌的曾氏家族,這個家族秉承曾國藩的治家之道「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低調的一直走到現代,雖然沒有再現曾國藩官場的風採,但是他的後人大都在文化藝術,醫學方面,科技和商界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為什麼曾國藩的後人在官場的比較少呢?
因為曾國藩留給他們的訓誡就是潛心學習,不要以科考中舉為目的的學習,曾國藩認為決定家族興旺的是要端正子孫的品德品質,而不是留給他們很多的財富或者官位。所以在曾國藩的後人中,出現的學者教授居多,因為官場並不是曾國藩教育後人發展的方向!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自帶懶惰屬性的,而曾國藩意識到了這一點,通過不斷的反省和勤奮才能鬥得過懶惰這個心魔,所以在他的家書中多次提到了勤儉的重要性,不提醒家人,不能被懶惰打倒,不能生活驕縱奢侈,從而保證曾氏家族的經久不衰!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