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過三代?」曾國藩告訴你,這樣的持家之道代代出英才!

2021-01-13 鵬翔歷史講堂

我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意思是說富貴最多傳三代就會敗落,一代不如一代人,似乎從古至今還真是這麼個現象,連皇室之人似乎也逃不掉這樣的命運:比如統一全國的秦始皇,歷史上也算得上千古一帝了,可惜他的下一代胡亥,真是「虎父犬子」,兇殘無能,被趙高玩弄於鼓掌之中,一手葬送了父親打下的江山.

曾國藩畫像

還有三國時代的梟雄劉備,建立蜀漢基業,可惜有了個「扶不起的阿鬥」劉禪,「樂不思蜀」更是深刻披露了這個亡國之君的醜陋之舉!可是後來出現了一個人物,他持家的八字真言使自己的家族代代出英才,經久不衰!

這個人物就是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曾國藩!

曾國藩

豐功偉績

曾國藩對於後清王朝的衰敗洞若觀火,他曾說過「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他提倡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先購買,然後試造,從而慢慢強大起來;另一方面他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購買洋槍洋炮,推進清朝軍隊火器化發展。

他帶領大清王朝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了近代製造業的先河;翻譯了西方先進書籍,奠定中國近代科學的基礎;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比如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等人都是這批留學生中的佼佼者!

天道酬勤

民間傳聞

民間流傳過一句話「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曾國藩一直被人奉為「官場楷模」,他對官場之道似乎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理論,用於大清官場,久戰不敗!

這樣成功的「官場中人」對於治家還有一套經久不衰的治家理論,日理萬機的他絲毫不落下對子女幼弟的教導,他的家書曾有這麼一段話「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

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願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願其為仕宦之家。

諸弟讀書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時時為科第仕宦起見。若不能看透此層道理,則雖巍科顯宦,終算不得祖父之賢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則我欽佩之至。」

曾國藩講課

這段家書的意思大概是:

我經過認真思考發現,天下官宦之家大多只能揮霍一代,他們的子孫開始驕傲不思進取,生活揮霍無度,然後放蕩破落,能延續一兩代旺盛的家族實屬罕見;商賈人家,勤儉的能延續三四代人;耕讀人家,謹慎淳樸的能延續物五六代人;遵守孝道的人家,則可以保持十代八代不衰。如今我仰仗祖宗積累的德行年紀輕輕官居高位,害怕自己一人耗費完了祖宗的福氣,所以勸誡各位弟弟還有下一輩的兒孫,寧願做耕讀守孝悌的人家,也不染上官宦之家的風氣。

各位兄弟一定要多讀書,用功而且勤奮,而且不要以科舉做官為目的。如果看不透這層道理,就算高中科舉,身居要職,也不算我曾家的有功子孫,如果能看透這個道理,我會對你欽佩之至!

曾國藩特別注重教導子孫後輩,告誡家人要和睦勤儉,遵守孝道,如果「子孫懶惰、持家驕奢,家敗之端也。」他曾留下治家的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天道酬「勤」

對於勤儉,曾國藩雖然身居要位,但是始終保持寒士之風,節儉自律。他曾言「絕不以一錢自肥以貽前人羞」,率領家人生活勤儉,反對鋪張浪費,據說其夫人在家手中都沒有富足的金錢,需要親自下廚,紡織。

他還曾在遺囑中交代死後大家給的禮金要用來建設書院,不要拿去揮霍!如此以身作則,他的子孫後代怎麼會不受到感染!

曾國藩復原畫像

除了勤儉,曾國藩對子女的另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勤」,他在百忙之中堅持給子女寫信,要求兒子起床穿戴整齊後要先向長輩問安,然後把房子打掃一遍再坐下來讀書。督促家人每天都要堅持學習,家中男子每天「看讀寫作」缺一不可,女子則是「衣、食、粗(工)、細(工)」四項缺一不可。而曾國藩對於「勤」這個字,也以身作則,給子女做盡了楷模。

在曾國藩的治家之道下,他的家族人才輩出:

弟弟曾國荃,是湘軍的主要將領之一;

其子曾紀澤,子承父業,是清代著名外交家;

其孫曾廣銓,是著名翻譯家,精通英、法、日、德語和滿文;

曾孫曾昭掄,1926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建國後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國家教育部副部長等職,是我國新型化學的奠基人之一。

曾國藩以身作則,不僅自己做到了功成名就,實現抱負,還創造一個輝煌的曾氏家族,這個家族秉承曾國藩的治家之道「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低調的一直走到現代,雖然沒有再現曾國藩官場的風採,但是他的後人大都在文化藝術,醫學方面,科技和商界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為什麼曾國藩的後人在官場的比較少呢?

復原人偶

因為曾國藩留給他們的訓誡就是潛心學習,不要以科考中舉為目的的學習,曾國藩認為決定家族興旺的是要端正子孫的品德品質,而不是留給他們很多的財富或者官位。所以在曾國藩的後人中,出現的學者教授居多,因為官場並不是曾國藩教育後人發展的方向!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自帶懶惰屬性的,而曾國藩意識到了這一點,通過不斷的反省和勤奮才能鬥得過懶惰這個心魔,所以在他的家書中多次提到了勤儉的重要性,不提醒家人,不能被懶惰打倒,不能生活驕縱奢侈,從而保證曾氏家族的經久不衰!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富不過3代?曾國藩:我寫253封家書教育子女,10代出了200個人才
    一個人,如果走不出從前的陰影,又把握不了現在,還總擔心未來,一直處在這樣的焦慮狀態中,怎麼可能做好決策,過好自己的人生呢?曾國藩靠著格局二字,掌控住了自己的命運,也影響了無數人。反觀曾國藩,身為國家重臣,雖然日理萬機,但在教育子女的事上,沒有半點馬虎。古語言,富不過三代,但曾家在曾國藩的影響下,特別是曾國藩的253封家書,讓曾家10代內出了200個人才,覆蓋數學家、藝術家、教育家林林種種,無一敗家子。
  • 人說富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累世顯赫,是因為曾國藩喜歡寫家書
    古語道:「君子之澤,三代而斬。」自古至今,高門望族三代以下能夠保得住祖宗基業的並不多見,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可曾家卻顛覆了這一定律。有學者曾經對曾國藩同時代中興名臣的後代們做過調查,其他人家的子孫輩都衰落了,可曾家至今五六代,代代有英才。
  • 官居一品,不忘耕讀本分,從3封家書看曾國藩持家之道
    曾國藩作為晚清中興之臣,雖然官居一品,但時刻不忘耕讀本分,我們可以從他寫的3封家書是看出曾國藩的持家之道。其拾柴收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蒔禾等事,亦時時學之。庶漸漸務本而不習於淫逸矣。」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的持家之道是教育家人要守先人耕讀家風,不要有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添茶,要拾柴收糞,學習插荷禾等等。曾國藩的如此家教既體現了他遠過世俗的眼光,也體現了他對子孫的深厚的關愛。
  • 曾國藩後代人才濟濟,而其他湘軍將領為何富不過三代?
    曾國藩後代人才濟濟,而其他湘軍將領為何富不過三代? 文丨肖夜明 春節假期要讀一本書。「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而且,曾國藩認為自己雖然功績甚偉,但戰爭中的殺戮屠城、死人無數,實是造孽,非不得已而為之。所以,曾國藩要求後人不要走自己當年的人生道路,儘量遠離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政界、軍界。
  •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賭王去世後,他的萬貫家財能傳多久?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俗語是民間總結出的生活經驗,古代人認為傳宗接代、封妻蔭子,光耀門楣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是人們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了一個規律,那就是「富不過三代」。其實這句俗語是出自孟子的一句話,孟子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孟子說以道德作為子孫的財富,以此傳家,才能夠延綿不絕,後世子孫也能夠享用不盡;而若是只靠富貴傳家,即使是萬貫家財,即使是金山銀山,也不足以支撐三代以上的揮霍!
  • 富不過3代?曾國藩:家書教育子女,10代出了200個人才
    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做官等方面,有許多可取之處。 特別是曾國藩的教育孩子要格局大,要自己掌控住自己的命運,這樣的教育思想讓很多人敬佩,也影響了無數人。 李嘉誠說:聽他兩句話,足以學會做人做事。 白巖松說:他暴露了中國人複雜的人性。 馬雲則認為:讀懂了他,何愁不成功?
  • 曾國藩的興家三法:勤、敬、和
    作者:王素絢曾國藩是晚清的大儒和中興名臣,始終信奉「家齊而後國治」的儒家思想。因此,他也十分重視治家,並將治家的智慧應用到治國之中。關於如何治家,他有這樣一段話: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諸弟試在鄉間將此三字於族戚人家歷歷驗之,必以吾言為不謬也。
  • 「富不過三代」說法怎麼來的,財富在古代社會為何很難代代延續
    誠然,驕奢淫逸確實是從古至今,致使富貴之家家道敗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除此之外,就再沒有其他原因「富不過三代」的原因了嗎?我們有必要找尋一下這富不得長久的另外真因。 「富不過三代」這一古語是從《孟子·離婁章句下》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衍生而來。
  • 曾國藩寫在家書中的8字箴言:該如何為人處世,如何教子持家?
    清室能將這一特權交給一個漢人,這足可見曾國藩地位之高。而說到歷史功績,曾國藩的一生其實是毀譽參半、褒貶不一的。但無論肯定還是否定,人們莫不對他的家書推崇備至。因為《曾國藩家書》不僅記錄了一些家務事,還蘊藏著許多為人處世、教子持家的深刻道理。
  • 對窮不過三代富也不過三代的理解
    君子之澤文/文發揚2020/08/29有人說窮不過三代,富也不過三代。我認為,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也符合歷史的事實。這句話說的好,有三個理由:1,符合反者道之動的哲學。2,符合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歷史。3,符合窮則思變後來居上的發展理念。
  • 簡簡單單四個字,道出了曾國藩家族長盛不衰的秘訣!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時至今日,他子孫已經傳至第八代了,但人們發現曾國藩家族代代人才輩出,僅博士、教授這種級別的高級人才就多達200多人,而且子孫後代中無一敗家子!人們不禁要問:什麼是曾國藩家族長盛不衰的秘訣呢?其實,曾國藩在晚年著作《挺經》中就給出了答案,而且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
  • 富不過三代?這個家族富了十代 三百個子孫有突出成就 沒一個敗類
    富不過三代?這個家族富了十代 三百個子孫有突出成就 沒一個敗類 中國有句古話: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這句話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一個家族治理有方,絕對能富過三代。 晚清大臣當中,曾國藩算是文武全才。
  • 《紅樓夢》揭開富不過三代的謎底,另有兩大家族依然延續百年榮耀
    秦可卿還強調說:「還有一件心願未了,非告訴嬸子,別人未必中用。」這個情節之所以重要還有一個原因,是脂硯齋就在此處寫了一句批語說:「一語貶盡賈家一族空頂冠束帶者。」可見賈府的衰敗跟這些「一代不如一代」的後世子孫有著直接關係。隨後秦可卿留下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話:「嬸嬸,你是個脂粉隊裡的英雄,連那些束帶頂冠的男子也不能過你,你如何連兩句俗語也不曉得?
  • 打破「盛不過三代」定律,培養出十代人才,曾國藩家書句句真經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備受爭議的一個人物,他既有「中興第一」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但無論是鄙視他的人,還是讚賞他的人都對他的《曾國藩家書》十分推崇。縱觀歷史,經商也好,為官也罷都逃不過「富不過三代,盛不過三代」的魔咒。
  • 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也不過三代」有道理嗎?你是怎麼看的?
    我覺的「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這句俗語,其實更多的是在告誡人們,「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再富有的人家,若是不懂得珍惜守護,也難說不會由盛轉衰。因此,富不奢驕、窮不氣餒,傳承好的家風、家訓才是正確的持家之道,才是蔭及後世的真正福址與財富。
  • 文化視角:為何「富不過三代」,曾國藩外孫教你八招保富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與聶雲臺居士書》舊上海的風雲人物——聶雲臺本文作者聶雲臺,其父是清廷權臣曾國藩的女婿,歷任上海製造局總辦、上海道臺及蘇、浙、皖等省巡撫。聶雲臺幼時便隨父遷居上海,少年時回湖南應試,中了秀才。
  • 富不過三代,是一個偽命題;邱德根家族三代人,代代進步
    「富不過三代」其實是一個偽命題!中國香港有許多富過三代的「老錢家族」,遠東集團邱德根家族就是其中較典型的一個。第一代邱德根白手起家,奠定基業。1924年出生於上海的邱德根,因家貧僅讀了幾個月初中就輟學了,為了生活不得不進大光明電影院當小工。
  • 打破「盛不過三代」定律,培養十代人才,曾國藩家族座右銘
    曾國藩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他有「中興第一」的好名字和「賣國賊」的壞名字。他的《曾國藩家書》卻受到那些鄙視他或欣賞他的人的高度讚揚。縱觀歷史,無論是商業還是官方,都無法逃脫「富不過三代,盛不過三代」的詛咒。曾國藩卻打破了這個魔咒,在曾國藩家族的影響下,來培養了200多名人才,其中沒有一個是「敗家子」,這與曾國藩的教育理念密切相關。
  • 古訓「富不過三代」,後一句才是精華,看完就懂了
    下面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語「富不過三代」以及後半句,是古人對家族興衰的透徹分析以及對後人的諄諄教誨。改革開放至今四十多年,富一代們剛剛積累了一點財富,第二代都還沒來得及接班,哪裡還容得下第三代來唱戲?第三代沒出生,並不代表「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不存在,有的富豪之家甚至在二代、一代之時就從財富神壇跌落,淪為烏衣巷裡的尋常之家。
  • 解讀丨曾國藩的教子與治家之道
    但曾氏家族卻代有英才,曾國藩的後代哪怕到了六七代,沒出過一個廢人、一個紈絝子弟。曾氏家族對治家非常重視,曾國藩的祖父就很重視家庭教育,但形成很好的家風還是在曾國藩一代。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少時也是一個紈絝子弟,30多歲改邪歸正,對他的三個兒子管得很嚴。到了曾國藩,他更加注重家庭教育,把「修齊治平」作為自己的目標。儒家認為「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修身齊家」,因此曾國藩對家的治理非常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