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入困頓,人情冷暖,魯迅從來都是伴著流言蜚語長大的

2020-09-10 小魚仔說事

1家道中落


看《少年閏土》時,魯迅的家境尚是中產階級及以上。祖父,翰林出身,因科場賄賂案入獄,後被判斬監候——即監押起,等候秋審或朝廷覆審。

簡言之,斬不斬,何時斬,完全看皇帝心情。

這一年年往後拖,一年年銀子打點,一拖就拖了八年。後因庚子事變,皇恩浩蕩,祖父被釋。

但是,彼時的周家,錢財已是耗盡,家道中落。雪上加霜的是,父親也重病纏身,作為長子的魯迅始嘗生活的艱辛。


魯迅在 《吶喊》自序中這麼寫道:有那麼四年多,我幾乎天天往返於當鋪和藥鋪之間,從比我一倍高的櫃檯送上典當物,又從和我一樣高的櫃檯給父親抓藥。

成年人尚且會覺得,100的東西當5塊錢是受盡白眼,受盡侮辱,更何況是個孩子?

開方的醫生雖然最有名,但所用藥引極難尋到: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配的。

於是,父親終於日重一日的亡故了,年輕的魯迅魯迅意識到,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者無意的騙子,也正是因為這場變故,他也逐漸看清世人的真面目。

在很多名人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家道中落與年幼喪父的故事,但家道中落和奮發圖強只是概率問題,兩者並沒必然聯繫——可是魯迅確實是做到了。

2 世態炎涼



此時的周家,孤兒寡母,眾人有蔑視的,有欺負的,有想撈好處的,有欺騙的——種種怪相。

魯迅在《朝花夕拾》裡提到了這麼一個太太——一個平時對自己兒子狠,對別家孩子卻縱容的女人。

有一次少年魯迅談到家中錢財問題,這位太太說:「母親的錢,你拿去用就是了,還不都是你的?」

魯迅說母親沒有錢。

她說:「那可以拿首飾去變賣呀!」

魯迅說母親沒有首飾。

她說:「也許你沒有留意罷了,你到大廚的抽屜,角角落落去找,總會找到一點珠子東西吧。


這些話讓當時的魯迅覺得很異樣,於是再不去她那,可是「迅哥兒拿家裡東西去變賣」的流言卻開始滿天飛。

流言的來源,魯迅自然是知道的,他後來這麼寫道:「倘若現在,只要有地方發表,我總要罵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但那時太年輕,一遇流言,連自己也仿佛覺得真是犯了錯,怕遇見人。」

流言蜚語,大人尚覺寒心,更何況是一個孩子?這該是多大的心靈創傷?


世人都說魯迅常受流言蜚語,其實,他何嘗不是從小就伴著流言蜚語長大的呢?而待成年,他仍能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足見其是個真正的勇士。

正因為不屈不撓,在那個時代,魯迅與周作人,才會由最初的並肩作戰到最後的分道揚鑣,走出了知識分子兩條截然不同的路。

關於周家三兄弟的糾葛,有的人會談得口吐白沫,既然當事人自己都不再談及,那麼這個文學界的謎團,就讓它隨風而逝,以示尊重吧。

相關焦點

  • 童年被人逼債,魯迅留下心理陰影,胡適寬容收穫自由
    在中國文學史上聞名於世的魯迅,有著一個沉重的過去。他也曾擁有過幸福的童年,但這一切隨著父親的去世煙消雲散。親戚的嘲弄,鄰裡的流言蜚語,家庭的重擔,盡數壓在他的肩膀上。魯迅曾經說過:「有誰從小康人家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少年的心靈是脆弱的,層層重擊給魯迅留下深刻的心理陰影。
  • 讀《兩地書》17年的師生戀,魯迅與景宋的愛情戰勝一切流言蜚語
    相隔17年的師生戀,相濡以沫的愛情使他們戰勝一切流言蜚語──讀魯迅與景宋的《兩地書》字裡行間娓娓細訴每一段扣人心弦的愛情,情書即是我愛你的代名詞。,然而當時走在新文化革命前端的他從來沒有承認過這門親事;在日本留學回國後,魯迅曾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兼職講師,成為了正值花樣年華的許廣平──也就是景宋的老師,那時魯迅經已年過四十,二人足足相隔十七年。
  • 克裡克魯迅紀念館展櫃與你一起去了解魯迅的前世今生
    魯迅的祖父是當官的,父親是秀才,魯迅進過私塾,也去日本留過學。.關於魯迅,可能大部分人對他的印象和評價都是停留在課本上的。包括後來的文字犀利,針砭時弊,都跟他的少年經歷脫不開關係,魯迅到底經歷了哪些不同於常人的磨難?今天的文字或許可以給你答案。
  • 重讀《魯迅》的感悟,從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
    其實人生閱歷多了,才會發現所有小說中那些子虛烏有的人物都經得起再三的揣摩和咀嚼,都可以在任何人身邊找到原型,而刻畫依舊是直擊人心。 其實在讀的時候,我很好奇為什麼魯迅可以寫成這樣深刻的文字呢?這其實要從魯迅的家庭說起。用今天的話說,他的家庭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中產階級家庭,在當時其實他們是周氏大家族。
  • 魯迅長孫:長相上繼承了爺爺,曾窮到靠小買賣為生,如今地位顯赫
    由此可見,魯迅在中國文學領域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魯迅原名為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他一開始學習的是醫科專業,而後棄醫從文,走上了文學這條道路,其一生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並且大部分作品都有著很大的影響。但往往事實不盡人意,周海嬰並沒有從事文學,而是成為了無線電方面的專家,魯迅自然是萬分失望的,而後家中第三代的誕生因魯迅早逝故無緣相見,然長孫周令飛的出生還是被世人寄予了厚望,人們都希望他可以繼承到其祖父優異的文學才能。
  • 魯迅家庭陷入困頓,因為他的祖父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魯迅先生的童年是比較快樂的,周家在當地本就是富貴之家,在乾隆年間家裡有田上萬畝,可謂是富甲一方,雖然隨後家道中落,但是也還是比較可以,魯迅在他的文章裡面就曾經寫:「在我幼小的的時候,家裡還有水田四五十畝,並不很愁生計。」
  • 李敖說:魯迅從來沒有罵過日本人
    李敖的觀點很明確:魯迅從來沒有罵過日本人,魯迅為什麼跟日本人的關係這麼好?就差說魯迅是漢奸了。魯迅真的是李敖說的那樣嗎?一、魯迅「從來」沒有罵過日本人魯迅「從來」沒有罵過日本人,李敖怎麼知道的?魯迅的所有文字李敖都見過嗎?又怎麼知道魯迅從來沒有罵過日本人呢?這個「從來」何從說起。再說罵日本人的問題。日本也有好人,中國也有漢奸。我們應該罵日本帝國主義和日本法西斯,而不是所有的日本人。李敖先生有一個證據能表明:魯迅與日本法西斯和日本帝國主義來往嗎?能指出來魯迅的日本朋友中有一個是日本法西斯或者日本帝國主義嗎?
  • 魯迅先生:出生於土豪人家,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很富裕
    喜歡讀魯迅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在《吶喊·自序》中曾寫過這樣一句話:「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後來,魯迅在應《阿Q正傳》俄譯者王希禮之請而寫的《著者自敘傳略》中又說:「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
  • 魯迅之子周海嬰:我出生時難產父親說「保大」,從來沒見過朱安
    人生是一場長途跋涉,有荊棘密布的叢林,有遼闊坦蕩的平原,也不乏客旅途中的炫目星河,雖然出發點也不盡然相同,但都是由著一個個意外、驚奇和自己所選擇的道路組成完整的一生。有人庸碌奔忙,在大千世間汲汲營營,為了功名利祿四處奔波,最終獲得的不過短暫一夢,隨年歲增長可回味的都如過往雲煙般消散無蹤。自降生到世間,旅程便已揚帆初啟。而人的出生,便是許多人無比重視也影響巨大的東西。
  • 魯迅的所有朋友中,最為知心的是他?
    導 語 魯迅與鬱達夫的關係,不同於一般的朋友關係,而是近乎親人。鬱達夫說魯迅是偉大的,在文品和人品上都可算是「中國作家中的第一人」,對他崇敬之至;而魯迅對鬱達夫的小說,也很推崇。 魯迅與鬱達夫有很多相似的人生經歷。
  • 劉邦、洪秀全、蔣介石……中國名人為什麼都流行諱言生父?
    許多大作家都是單親家庭長大的,靠著自己的母親一手撫養長大。比如,老舍兩歲喪父,鬱達夫三歲喪父,茅盾十歲喪父,巴金十三歲喪父,魯迅十五歲喪父……父親早逝導致的後果,是家中頂梁柱坍塌,家道中落。生活的艱辛、世人的欺凌,使他們對人情冷暖更加有體悟。生活的痛感刺激了他們敏感天性的增長,有利於作家觀察力、創作力的形成。
  • 為人處世,知道這兩句話道理的人,看盡了人情冷暖
    為人處世,知道這兩句話道理的人,看盡了人情冷暖有人說您必須要經歷過很多才懂得什麼是人情冷暖,才懂得什麼是為人處世。其實當你在踏入社會的第一步開始,你就開始要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今天給大家分享兩句話,有關為人處世,也有關人情冷暖,或者你會覺得有點太誇張,可是現實卻真的是有這種情況,知道這兩句話道理的人,都是看盡了人情冷暖的人。一、諂諛逢迎之輩,君子鄙之。何以貨利而少舛?上之需也。那一些阿諛諂媚,喜歡逢迎巴結的人,都是君子所看不起的人。
  • 不斷轉變的魯迅,最終成為了一代文豪
    在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一書的10篇文章中,魯迅先生在前面6篇中記敘了自己多彩的童年。在他的童年,也有歡樂的時光,也有這煩惱。這些歡樂和煩惱構成了他多彩的豐富的童年生活。他說:「有誰從小康之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而自己父親在中醫的醫治下不斷嚴重,最後亡故使得他對中醫態度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同時也促使到南京去學習西學。雖然就去南京學習西學的做法在世人看來就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將靈魂賣給洋鬼子一樣。但是他還是選擇了這條異路。
  • 魯迅先生真的認為中醫是有意無意的騙子嗎,他為什麼這麼說?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魯迅的父親請了當地最有名的中醫開藥。但是在變賣了家中值錢的東西,籌齊奇特的藥引之後,他的父親還是亡故了。在這種情況之下,魯迅先生不免對中醫產生懷疑:奇特的藥引是不是騙人的把戲。這一點從魯迅所說的多不是容易辦到的可以看出,他對這些藥引的懷疑。這件事的最終結果是魯迅先生的父親亡故,家庭也從小康之家墜入困頓。
  • 魯迅【3】
    (魯迅·答客誚) 7、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魯迅題三義塔) 8、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 (魯迅·悼楊銓) 9、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魯迅評《史記》)   3.文學特點 魯迅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
  • 有哪些長大後才理解的課文 長大後才發現很美很感動的課文
    二 、魯迅《社戲》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小時候我們常常盼望著長大,長大後我們有常常懷念著小時候。《社戲》裡那熱熱鬧鬧的場面也曾是我們記憶裡的相似一角,我們笑著,我們跳著,我們的開心如此簡單,或許是捉到一隻忽隱忽現的螢火蟲、或許是一個形狀完好的蟬殼、或許是吃的滿嘴發紫的桑葚......
  • 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晚年生活悽苦,其子女後代完成華麗轉變
    命運的急轉直下,「閏土」悲戚困頓的後半生章運水的少年時代過的無憂無慮,歡快自由,但是噩運的到來總是猝不及防,章運水的父親章福慶病逝了。幹活兒對章運水來說從來就不是難事,但在這樣日復一日的高強度勞動下,原先那個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少年閏土已漸漸變得沉默寡言,木訥呆板。成家生子後的章運水生活更加困頓不堪,相繼出世的五個孩子幾乎把他壓的喘不過氣,儘管他起早貪黑的幹,收穫完的糧食繳費完租稅後依然養不活一家人。
  • 少年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再年少——重讀魯迅抨擊社會的十大名言
    ,可以說是魯迅的文章伴隨我們長大的。遺憾,讀懂已不再年少時間在流逝,我們卻慢慢長大,經歷了辛酸苦辣、人情冷暖、離合悲歡,一路跌跌撞撞的走來。「長大以後也做不了人」,被太好對待的孩子,長大以後就會目空一切,為所欲為,不懂得感恩;反之被太壞對待的孩子,長大以後會自卑,或者充滿仇恨感,在心理上出現嚴重的問題。如此這般,長大以後肯定都做不了一個正常的人,所以,被魯迅先生稱為長大以後也做不了人。
  • 祖父科場舞弊坐牢,少年魯迅成為親戚裡的「乞丐」,一生憤世嫉俗
    少年時的一場重大家庭變故讓魯迅的性格充滿反抗精神,憤世嫉俗!魯迅說:我在13歲時,我家遭到一場很大的變故,我幾乎什麼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有時還被他們稱為討飯的。那一場變故就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的科場作弊案。周福清是清朝末年的七品小官。1893年3月,周福清的母親去世,按清朝定製,周福清要卸掉官職,回家守孝,叫做丁憂。
  • 李敖說魯迅從來沒有罵過日本人(一)
    ,他罵過那麼多的人,還沒有罵過日本人,我們看不到魯迅罵過日本人。李敖的觀點很明確:魯迅從來沒有罵過日本人,魯迅為什麼跟日本人的關係這麼好?就差說魯迅是漢奸了。有個疑問:魯迅「從來」沒有罵過日本人,李敖怎麼知道的?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從雙方出生到去世的時間可以看出,魯迅享年55歲,魯迅去世時,李敖只有一歲零5個月。魯迅活著的53年間,李敖是不存在的。